方剂学要点整理

第一章概述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

组成方剂。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2.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表证;中病即止,不宜久煎

2)吐:痰涎,宿食,毒物;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

3)下: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核;中病即止,保护正气。适用燥屎内结,冷积不化,淤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肠胃,下焦

4)和: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往来

5)温:里寒证;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6)清:里热证;保护正气

7)消:气,血,痰,食,水,虫,食等久积。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肿痛饮食脾胃,中焦

8)补: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配伍目的:增效减毒

2.方剂的组方原则:

1)君药:剂量最大,主病or主证

2)臣药:①辅助君药②治疗主要兼证

3)佐药:

①佐助药: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消除or 缓解君药,臣药毒性or烈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能起相成作用

4)使药

①引经药:引药物直达病所

②调和药:调和诸药

3.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君药不变药量加减:药物不变剂型变化:药物及

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三.常用剂型

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汤剂:吸收快

2.丸剂:较汤剂,吸收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服用(小)

3.散剂:制备简便,吸收快,节省药材,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携带。

4.膏剂:内服和外用。

5.酒剂:祛风活血补益(药酒)

6.丹剂:外用

7.栓剂:杀虫止痒,润滑,收敛(妇科栓剂)

8.注射剂:计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特点。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 麻花汤(麻桂杏甘) 功用:发汗解表,选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外感风寒表实证基础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 病机:“太阳中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配伍特点:1、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2、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配伍特点:1、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和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2、体现了“分经论治”辨证要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恶汗发热,头痛恶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跪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配伍特点:1、解表散寒和温化水饮并行2、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 辨证要点:恶汗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寒清热,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六淫,邪热雍肺证 病机:风热入里或风寒化热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配伍特点:麻黄配石膏,解表与清肺并用,麻黄配杏仁,宣肺与降气结合,全方寒热并用,但石膏倍于麻黄 辨证要点:邪热壅肺之咳喘的常用方。发热,咳喘,苔薄黄,脉数 第二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笑之后)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实热证 病机:伤寒邪传阳明肠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 配伍特点:1、攻下药陪理气药,理气攻下法2、药力迅猛,涤荡阳明腑实,釜底抽薪法3、峻下热结,以救阴液,急下存阴法。 辨证要点:治疗阳明腑实代表方。痞满燥实及苔黄厚,脉实 大黄牡丹汤(人削黄瓜皮) 功用:泄热迫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病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 配伍特点:集泻下,清利,破瘀于一体,以通为用,泄热破瘀法 辨证要点:湿热瘀滞肠痈初起的有效方剂。右下腹痛拒按,右腿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第三章和解剂 小柴胡汤(小黄草早将胡人伴)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 病机:伤寒邪传少阳,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 配伍特点:1、疏透于清泄结合2、祛邪之中兼以扶正。“去渣再煎”“一身汗出” 辨证要点: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苔白,脉弦。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 病,药物247 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 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 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 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1、《医方集解》汪昂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意义: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1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药物配伍 ·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 (增效与减毒 ) · 方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 ”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七、明代 1、《普济方》 朱棣 载 方 61739 首 2、《医方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 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的涵义: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1.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大陷胸汤的配伍意义:甘遂为君药。大黄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3.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4.芍药汤配伍意义: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5.葛根黄芩黄连汤配伍意义: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6.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7.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归脾汤辨证要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9.参苓白术散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10.真武汤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11.麦门冬汤配伍特点:培土生金(粳米、大枣益脾胃,助人参益气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肺胃同治。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方剂学重点归纳表汇总

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 麻黄汤辛温发汗宣 肺平喘 外感风寒 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 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 外感风寒 表虚证 身热,汗出恶风, 舌淡苔白,脉浮缓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 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 清里热 外感风寒 湿邪,兼里热 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 痛无汗,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微渴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 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香苏散疏风散寒理 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 有气滞证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 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 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 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 肺蠲饮 风寒客表, 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 喘咳,痰多而稀, 舌苔薄白,脉浮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 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 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 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屙,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 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 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 咳嗽,身热不甚, 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 苔薄白,脉浮数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 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 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 脉数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 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 泄里热 感冒风寒,邪 郁化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 洪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 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肌解 毒透疹 麻疹初起未 发,或发而不 透 疹出不畅,身热舌红,脉 数为使用依据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 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益气解表散 风祛湿 气虚外感, 风寒湿邪证 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 汗,脉浮重取乏力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荷;瘟疫 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再造散助阳益气散 寒解表 阳气虚弱,感 冒风寒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 汗肢冷,神疲懒言,舌淡 苔白,脉沉无力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 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发 汗解表 素体阴虚,外 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咽 干口燥,舌赤脉数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 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葱白七味饮养血滋液解 表散邪 病后阴血亏 虚,调摄不慎, 感受风寒 头痛身热,微恶寒,舌淡, 脉细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 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苔黄,脉实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 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 胸证 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潮 热烦躁,舌燥而渴,脉沉 紧有力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 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剂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 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绪论 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剂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时期 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南北朝时期 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秘要》王焘 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时期 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四大家-- 观点-- :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病机气宜保命集》 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事亲》 吐、下三法攻邪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论》…… 脾胃之法 :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心法》 降火之法 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集解》汪昂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学派 (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瑭)著有《温病条辨》意义:创“三焦”辨证 生白) (孟英) 方剂与辨证论治 与病证 与治法 :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辛温,辛凉 1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里热证。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剂与中药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物配伍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的:(增效与减毒) 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味少、药量大。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涵义有三 :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 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 绩!! 方剂学重点整理 总论部分 1、一些重要的方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 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 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 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 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 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 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 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方剂比较/ 各论部分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一、汗 ●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表证 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三拗汤:宣肺解表) ●风寒湿痹证(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风寒袭肺证(华盖散:宣肺解表,止咳祛痰) ●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宿有喘病,又感风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证(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太阳病误下伤中,木虚土乘之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温脾和中,缓急止 痛) ●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风寒较重兼有气滞证(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结郁) ●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痰饮郁结,气逆咳喘证(射干麻黄汤:温肺祛痰,降气止咳) ●肺胀,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解表蠲饮,清热除烦)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溢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伤风咳嗽(金沸草散: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风寒湿邪,内有郁热证(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大羌活汤: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2.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温病初起(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葱豉桔梗汤:疏风清热)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风水夹热证(越婢汤:发汗行水) ●风寒未解,化热入里(陶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 ●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程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注:程氏重在清 里;陶氏重在解肌

方剂学考试重点原创版

一、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釜底抽薪:指用苦寒降泄,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是取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这种治法称为“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五更泻:清晨五更时即泄。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肠鸣泄泻,故名“晨泄”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的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的病证的方剂,统称~ 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

发热的一种治法。诸如补中益气 二、方歌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及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及和阴。 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三、问答题 1、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答: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 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2、龙胆泻肝汤主治何用?方中配伍当归、生地的意义何在?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肝胆湿热下注。配伍当归、生地其意有二:(1)因肝火太盛,易伤阴血,用之以养血滋阴;(2)因方中苦寒分利药太多,亦可再耗其阴,用之以护阴,使祛邪不伤正。方中柴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 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 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 •方剂与病证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期末方剂备考录 一.总论知识点 1.方剂起源与发展: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 ·孙思邈后着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 ·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 ·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着 ·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 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 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 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4.方剂所应八法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 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 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 1.麻黄汤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着,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着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着《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着《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着《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着《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证: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 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 表证: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证的证候。 里证: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

方剂学要点整理

第一章概述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2.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表证;中病即止,不宜久煎 2)吐:痰涎,宿食,毒物;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 3)下: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核;中病即止,保护正气。适用燥屎内结,冷积不化,淤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肠胃,下焦 4)和: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往来 5)温:里寒证;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6)清:里热证;保护正气 7)消:气,血,痰,食,水,虫,食等久积。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肿痛饮食脾胃,中焦 8)补: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配伍目的:增效减毒 2.方剂的组方原则: 1)君药:剂量最大,主病or主证 2)臣药:①辅助君药②治疗主要兼证 3)佐药: ①佐助药: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消除or 缓解君药,臣药毒性or烈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能起相成作用 4)使药 ①引经药:引药物直达病所 ②调和药:调和诸药 3.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君药不变药量加减:药物不变剂型变化: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三.常用剂型 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汤剂:吸收快 2.丸剂:较汤剂,吸收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服用(小) 3.散剂:制备简便,吸收快,节省药材,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携带。 4.膏剂:内服和外用。 5.酒剂:祛风活血补益(药酒) 6.丹剂:外用 7.栓剂:杀虫止痒,润滑,收敛(妇科栓剂) 8.注射剂:计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特点。

中药方剂学

中药方剂学 1,含义: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2,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3,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4,方剂配伍的目的: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控制药物的毒妇作用5,药物配伍的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 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6,方剂变化:药味增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7,方剂变化的原因:·病情的轻重·兼证的有无·邪正的虚实·体质的强弱·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8,常用剂型简介:汤剂散剂丸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 9,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冲服 10,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 11,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久煎。 12,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急性病不拘时候服用;慢性病宜定时服用。 13,服用的方法:药剂一般宜温服。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清热剂宜凉服。 解表剂 1,【立法依据】“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现“八法”中的汗法。 2,【主治】表证;邪在肌表的疾患 3,辛温解表药:【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无汗,项强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4,辛凉解表药:【适应证】外感风热表证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脉浮,口渴,咽痛,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5,扶正解表药:【适应证】体虚外感表证 【证候】气血阴阳之虚证 + 表证 【代表方】败毒散、加减葳蕤汤 6,凡邪已入里(麻诊已透、痈疮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者)不宜应用。 表里同病者,宜“先表后里”;表里俱急者,则宜表里双解。 7,煎服法:入汤剂不宜久煎,宜热服以助汗,温覆要适度;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外邪;药后不汗,可再服。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病伤寒) 【病机】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治法】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 【病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是指能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之证 【病机】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表里同病,以表为主;寒热杂夹,以寒为主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