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r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3-14) 本论。1.概说(3-4)
1.请复述“一字师”的故事情节。 齐己携《早梅》诗向郑谷请教,郑谷将“昨夜数枝开”改 成“一枝开”,从此郑谷被称为“一字师”。 2.“一字师”的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 惟有“一枝”,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 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3.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引用、对比论证。 4. “一字师”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证明论点、引出分析、激发兴趣、增强说服力。 5. 这一字改得好吗? 违背事实;“数枝”也可以早。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写作特点
1.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 2.以诗词意象阐释理性思考,有分析,有引导。 3.逻辑严密,机构严谨。
拓展启发
1.文学鉴赏要体会作品语言运用之妙。 2.写作文章需要反复推敲,锤炼语句。
作业:《单招导航》,预习。
思考练习


1.①星河:银河。 ②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此指捣衣,古代服饰民俗, 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上,用木棒敲平,以求 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古 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往往表现思妇征人相思的惆怅情绪。 ③烟草:烟雨迷蒙中的青青野草。 ④风絮:随风飘飞的柳絮。 3.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 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 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 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诗词审美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洱源
《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等。 《宋史•岳飞传》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 ,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著有《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
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
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本文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是: 议论文。
字词积累
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比喻稍改文字,就使文章变得很出色。 士林:文人士大夫阶层、知识界。 士林: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迥:差得远。 迥然不同: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 以少总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总:总括。 以少总多: 乘一总万:凭借一作起点,就能够汇总到万。 乘一总万: 屐齿:鞋,足迹。 屐齿: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美丽。姹,嫣:娇艳。 姹紫嫣红: 汀:水边平地。 汀:
二(3-14) 本论。2.分说(5-14) 1.分论一说到“一”的哪些妙用?
⑴凌霜傲雪、蓓蕾初放,新生的象征。 ⑵表现孤傲、突出,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⑶以动写静,表现孤单。
2.分析“浓绿万枝红一点”句的结论、特点、效果?
结论:这种美的境界往往使读者感到幽静凄凉……属阴柔之美。 特点: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效果:“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效果? 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 “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5-14)
分论二:“一”能表示多、满。 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三(15) 结论
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细节分析
一(1-2)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是什么?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B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C在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石成金之妙。 D一些普通的字,在诗人笔下往往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秋 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 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与深 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悠扬, 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笛声悠 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景,才 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如晨星 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
屐齿( jī )一汀( tīng )蕴藉( yùnjiè )砧杵( zhēnchǔ ) 晏畿道( yànjī ) 张祜( hù ) 赵嘏( gǔ )韩翃( hóng )
论证结构
一(1-2)引论,提出论点。 二(3-14) 本论 2.分说
1.概说(3-4) 用“一字师”,概说“一”的妙用。 分论一:“一”能以少胜多。
二(3-14) 本论。2.分说(5-14) 3.分论二说到“一”的哪些妙用?
⑷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⑸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4.《游园不值》“一枝”的特殊含义是什么?由此可 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 P122,12节。
三(15) 结论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强调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