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 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 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 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 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 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 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 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柳月娥(张柏芝饰)
从现在开始,你只许对我一个 人好; 要宠我,不能骗我;
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 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是真心 。 不许骗我、骂我,要关心我;
别人欺负我时,你要在第一时 间出来帮我; 我开心时,你要陪我开心; 我不开心时,你要哄我开心; 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 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 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 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 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 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 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 岂山中之人哉!
独念:私下里想 使:放纵 有:同“又” 因:趁机 精悍:精明强干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平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生活清苦)
晚年 不与世交往、人莫识也 (断绝外界交往)
所著帽,方屋而高
(穿戴奇特)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 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 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7.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 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 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 犹见于眉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 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拓展探究
“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
苏轼之挫折
• “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海南)
风烛残年的苏轼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北归途中, 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 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自题金山画像》诗。后卒于常州。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传:
• 文体的一种。 •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 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
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 的别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 介绍人物姓氏 •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 生平行事 • 平铺、直叙
注意下列字音
闾(lǘ)里 陈慥(zào) 矍(jué)然 岐(qí)亭
——带着思考学文章
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何写这个人? 怎么刻画这个人?
方山子档案
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
方山子
住址: 光、黄间的岐亭
职业: 无业游民
经济状况:赤贫
家庭背景:官二代、富二代
“众人拾材火焰高”
——疑难共析
思考一: 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
异__(__奇__、_怪__)
千匹,亦足以富乐。皆 显闻:显达闻名
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河北:洛河以北
此岂无得而然哉?
岂:难道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阳:同“佯”,假装 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
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傥:或许
6.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 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 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最 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是直接赞语。
苏轼贬谪黄州后,与方山子往来甚密。 《方山子传》,为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
轼始谪黄州时所作。
方山子传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 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自号东坡居士。
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 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 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 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 心态个性。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
阳,园宅壮丽,与公侯 使:假使
等。河北有田,岁得帛 从事:营谋任职
方山子,光、黄间隐 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 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 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 所著帽,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因谓之方山子。
闾里: lǘ乡里 宗:尊奉 折节:改变志向 驰骋:施展才能 遇:赏识 庵居蔬食:住草屋 吃素食 屋:帽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思考二: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异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思考讨论三: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 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 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一﹞叙述:概述方山子 ﹝二﹞他乡遇故知
文章结构 ﹝三﹞倒叙:描写
﹝四﹞补叙:议论 ﹝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2、奇妙的语言。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 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 效果。
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 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 “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 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 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梦里你也要见到我;在你心里 只有我……
陈季常——古天乐饰 从现在开始, 我只疼你一个,宠你,不会骗你,
答应你的每一件事情,我都会做得到 , 对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 不欺负你,不骂你,相信你,
有人欺负你,我会在第一时间来帮你 , 你开心的时候,我会陪着你开心, 你不开心,我也会哄着你开心,
永远觉得你最漂亮,做梦都会梦见你 , 在我的心里,只有你!
◆涵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 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 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探讨4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
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 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 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流露出同为“不遇” 的感慨。 • 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哪种人生更加精彩
•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者生活态 度,选择哪种呢?
•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3Biblioteka Baidu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 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 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 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延伸拓展
面对挫折,苏轼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 路?请概括比较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态 度。
(提示:联系有关材料及对苏轼的了解来说说)
探讨文章的主旨
1.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2.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换言之:对老友的知音之情, 寄托自己身世之感。)
鉴赏艺术: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 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的?
1、打破常规显个性:奇妙的构思
——探究:苏轼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之处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 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 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 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 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 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 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见:同“现” 岂:怎么
4.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 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 确: 1.俯而不答,仰而笑 。(今)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自谓一世豪士。 (昔)
5. 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 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 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 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 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 “河东狮吼”的来历。“河东狮吼”比喻妇人 妒悍,大吵大闹。
介绍方山子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 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 苏轼的上司。
谪(zhé)居 著(zhuó)帽 奴婢(bì) 精悍(hàn)
勋(xūn)阀(fá) 庵 (ān)
傥见之与(tǎng) 挟二矢 (Xié shǐ)
阳狂垢污 (gòu)
齐读课文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 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整体感知
第一段:直接叙述方山子生平及称号由来。 第二段:记叙作者被贬黄州时与其巧遇。 第三段:倒叙,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苏轼之政绩
•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 水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 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 书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 院”。
• 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 政绩斐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 像,饮食间祝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
皆有自得之意。
3.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
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 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 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 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 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 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
适见焉,曰:“呜呼! 适:适逢,恰好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焉:代词,他。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矍然:惊讶的样子 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的原因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
环堵:四墙,指屋中。 妻子:妻子和儿女 自得:心情舒畅
而岂山中之人哉 (的,结构助词) 余既耸然异之 (他,代词) 是二者,余未信之(它们,指示代词)
4、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 (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神色)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名声远播) 此岂无得而然哉 (这样) 见其所著帽 (戴)
5、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庵居蔬食 (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鹊起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 岁得帛千匹 (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 (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折节读书
(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3、一词多义
提刀而立 (表修饰关系) 使骑逐而射之 (表顺接关系)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转折)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表并列) 余知而无罪也 (第二人称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