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__情志养生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

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144.693.790.7

69.3

32.4

17.615.67.35 3.40

20406080100120

140

160

死亡率(1/10万)恶

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

泌尿生殖

统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我

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

预防责任规范行动心病要预防医学要回归

自然社会

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六欲

春夏秋冬人为什么会生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

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

养生要求外避六淫,

七情不过;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

来?”

一、情志致病

情志对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正常的七情,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一定要记住不可过度。

《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当你的情绪突然间出现巨大改变的时候,你可能内里的脏腑有不调的地方,就

需要加以调整。

心主喜,喜则气缓,不可过度:突然的狂喜,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得意忘形”

十年久旱逢甘露

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漫漫人

生,总有几

步最关键的

路。升学,

自古以来,

就被列入人

生四大喜事

之一。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求学的艰苦,就业形势的严峻,未来种种的考验,终究

是你们自己面对的。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

“愁一愁、白了头”。

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怒火攻心”

肝主怒,怒则

气上;怒,指暴怒或

怒气太盛。由于某种目的

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

紧张状态,终于发怒。暴跳

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

伤杀人畜、毁坏器物。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

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

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

亡。

思“思虑伤脾”

脾主思,思是

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

思虑过度伤脾胃,脾胃

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

饮食不化。

“思虑损伤心脾”:

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

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

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

化道溃疡病。忧思伤脾,

思则气结。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failure

悲“悲则气消”

肺主悲,过悲

则伤肺;悲,是指悲

伤、悲痛、悲哀。如幼

年丧母、中年丧偶、老

年丧子;或者是失恋;

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

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

灾等等,伤心到极点便

会变成沮丧和绝望。

悲哀太甚,可致心

肺郁结,意志消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

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

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

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

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惊

“惊弓之鸟”

肾主恐,恐则肾

气散;恐,是指恐惧不安、

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

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二

便失禁。

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

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

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

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

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

疼厥。恐

“屁滚尿流”

七情太过可致病

“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

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 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1.培养幽默的情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轻松,表达了 人类征服忧患和困难的能力,它是一种解脱,是对生活居高临下的“轻松”审视。一个浑身洋溢着幽默的人,必定是一个乐天派。人 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若以幽默对待必会 增添无穷妙趣。有这样一个以幽默巧避“家庭战争”的故事。古希 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人。有一天,哲 学家正和他的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他妻子突然跑来,不由分说 大骂一通,接着又提起装满氷的水桶猛地一浇,把苏格拉底全身都 浇透了。学生们以为老师一定会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笑了笑,风趣地说道:“我知道,响雷过去,一定会下雨的。”大家听了, 不禁哈哈大笑,他妻子也害羞地退了出去。 这种以幽默来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即使对方把弦绷得很紧,也会缓和下来,做出热情的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幽默是一种积极的 心理预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 能够调节人体神经中枢,有利于排泄积郁,解除疲劳和烦恼。所以,经常生活在幽默风趣的气氛中,脸上就会经常显现出健康轻松的微笑。 2.别让自己寂寞无聊 当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一种忧烦的氛围之中,这时最好不要独处于寂寞之中,应该主动地多接近一些乐观、通达的 朋友,远离寂寞。接近待人诚恳、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朋友,无 形之中会使你变得豁达开朗,忘却忧愁,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创造 生活的潜在能力。 孤独和孤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必然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神经一体液的调节失去平衡,免疫系统的

中医情志养生:内经中的情志养生(精)

内经中的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志闲少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敛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钓鱼、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

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黄帝内经》,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丰富得多,成熟得多。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在形神关系方面,《内经》已认识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御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要求人们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此外,对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种种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卫生等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是我们研究情志保健的宝贵资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畅言养生的重要性,同时责怪和痛斥时医、时人无视养生,是“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准名利是务”,实在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劝导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理”。可见,关于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仲景当时已比《内经》作者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国时名医华伦,不畏杀身之祸,以激怒疗法治愈太守笃病的事迹,见于《后汉书》的记载而广为人知。他还“晓养性之术”,重视心理卫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情志养生 常笑可养肺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 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d.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情志护理与养生

情志护理与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头昏、头痛、面红耳赤、肝区剧痛、血压上升、呕血、甚至脑血管意外等;喜则气缓,喜能缓解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人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失神、乏力、懈怠、狂乱等症;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出现喘憋症、懒惰等,可使肺心病、肺结核加重;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出现惊慌失措、面色苍白、突然晕厥等症;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可出现二便失禁、遗精、阳萎等症;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伤神损肺,气机郁结,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运无力、胃受纳腐熟失职,则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长期精神紧张易使人患高血压、心

健康从情志开始调节

情志分七情和五志,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包括怒喜思悲恐。这种精神情感活动统称情志,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是,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会使人发生病变。 《黄帝内经》的情志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概括了人的情志修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中医有一种情志致病学说:认为人的七情是统于心而分之于五脏的,有点“心脏领导下的多脏器合作”的机制,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也就是每一个脏腑都对情感有感。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情绪和脏腑的联系依靠气机的运行来建立,例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生气时气血上冲,清朝唐容川在《血证论》里讲:“病家误,戒忿怒,忿怒无非些小故,血随气上不循经,犹如轻车就熟路”,三气周瑜就是怒则气上的经典宣传。过度喜乐,人的警惕心就会下降,容易出现意外发生,所以有乐极生悲的成语。人悲痛之时就丧失了英雄气概,例如林冲夜奔的唱词:“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锄奸,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深刻描绘了悲愤无奈的心情,哪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风!恐惧可以导致二便失禁,惊吓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过度思虑导致气机留而不行,例如古代害“相思病”导致的食饮不进、形销骨立就是如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太冲穴位调节情志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输穴。 原穴具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是肝经的经气和肝之精气汇聚最深的地方。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这就是说可以用太冲来诊断肝脏的问题,太冲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爱生气、精神压力大、肝脏有问题的人;刺激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所以太冲具有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的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五脏有疾,当取其原。所以,肝脏的问题,从太冲上治,其功效也是十分明显的。 输穴,就是时症出现的时候用输穴。啥意思呢?肝经丑时当令,1-3时丑时肝经气血运行最旺。如果每天丑时必醒,并且过了丑时才能睡着,说明肝脏有问题;还有譬如每天或经常丑时肚子痛,过了丑时不痛了,这也是肝脏肝经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每天或经常在丑时发,过了丑时止,这都可以在输穴上治,也就是从太冲上治。 先人总结出一句针灸歌诀,“针必足三里,灸必关元”,意思是说针灸治病,必定会用到足三里和关元,这样病才好得快。可现代人治病,大多不用太冲就是不显效或好得慢,真是因为现代人肝气不疏、肝脏负担过重所致,所以本人认为这句口诀改为“针必足三里,灸必太冲”对现代人的疾病治疗更合适。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它具有运行气血,使其外达肌表、内至脏腑、沟通上下、营运全身等功能。十二经脉,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是否正常,对身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让我们

来了解一下十二经络所主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胆:负面情绪主焦虑胆: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 肝: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疏通肝经,可以降肝火、平和情绪。 肺:负面情绪主悲伤肺:正向能量是主一身之气。负面情绪主悲伤。肺经淤堵的人容易悲伤。疏通此经络,可以减低悲伤情绪,找回正向能量。 大肠经:负面情绪主懊悔、烦恼大肠经:正向能量主传导、排毒、存污。负面情绪主懊恼(懊悔、烦恼)。大肠不通容易烦恼、无名火;大肠泻下容易对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已。疏通大肠经、改善大肠功能,可以消除这类负面情绪。 胃:负面情绪主急躁胃:正向能量主接纳、豁达。负面情绪主急躁。胃经淤堵的人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语言、行为均容易急躁。容易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 生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

情志养生讲解

古代中医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情志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中医认为,人生病不外乎外因性疾病与内因性疾病两大类:外因性疾病主要是“六淫”和外伤、疬气、劳逸、饮食、蚊虫致病。“六淫”即自然界过盛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内因性疾病主要指七情致病。是指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失调引起疾病。 中医认为,外因致病轻,往往都是由表及里,逐步加重,如受了风寒或风热患了感冒,一般都是先有鼻塞流涕、嗓子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影响到气管,出现咳嗽吐痰,进而发展到肺炎,如疾病不能很好的治疗,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肌炎、肾炎。这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医认为外因性疾病轻,而内因性疾病重,情志失调直接伤人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所以中医看病非常重视情志。 七情致病气耗生命: 中医认为情绪对人的伤害最大,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严重危害人的身体。 中医把情绪分为七种,也叫“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并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悲思伤肺、忧伤脾、惊恐伤肾。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医七情与人健康的关系。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

饮食、运动和情志养生

饮食、运动和情志养生 1顺应自然 1.1天人合一 自然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法则。无论世界上什么事情或者什么状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就看你能不能把握这种规律。实际上就是三个规律,第一个就是人生的规律;第二个就是社会的规律;第三个是更大的自然规律。如果你能知道这三个规律,把人生、社会和自然统一到一起,尤其是我们的人生能够和社会、自然和谐到一起,能完全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变化,这是养生中最高的境界,也就是知天命,顺天命。我们只要遵循这种规律,就可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应该融为一体,我们应该去适应自然,应该趋利避害。趋利就是我们要做对健康有利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要健康的生活,“和喜怒而安居处”,情绪要比较平和。要“顺四时而适寒暑”。“趋利避害”就是“天人合一”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1.2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了解自然变化法则的人就会遵循阴阳五行的理论,恪守自然变化的规律,做到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不会使自己随便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随便处于疲劳的状态就是违反了生活的原则,违反了生活的规律所导致的。只要你能保持生活规律和节制地生活,就可以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以达到身心健康,从而享受达到人体生命的极限。就是上古那些能活百岁的人,是懂得养生之道,也能顺应养生之道,而且他们在饮食、起居、劳作方面都是非常符合健康的规律。“形与神俱”是什么意思呢?中医特别讲究精、气、神三个东西。形也就是人体的躯壳,这个神就是我们的一些活动,这个活动是肢体、语言的活动,或者是一些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我们只有“形与神俱”以后这个人才能活得健康,才活得有意义。 形就是形体,也就是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身体。神就是精神和我们的心理。养生最关键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养心。养心的关键,中医说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养生的人就是会调七情,让你的情与你的身体相适应。当代中国的名老中医推荐倡导精神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修性、养神、平和、自然、宽容、随和,他们认为书法对于养精神是有帮助的。另外,静坐也可以。他们不提倡忍让,有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发泄出来,非常不好。所有的仁者寿,“仁”是指宽容的人,宽容的人才能长寿健康。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实际上是利益观、价值观,你有什么样的利益观,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什么样的做法。养生最关键的点是精神,精和神。 有些老人一百多岁了,生活自由、行动自如,他去世的时候是很安静的。大部分的人病泱泱的,基本上是在病痛折磨下去世的,人生的后期是很惨的。“活得长,活得健康,死得快”。

中医养生:内经 论精神情志养生

内经 论精神情志养生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关于精神情志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灵枢》的《本神》、《本脏》、《天年》等篇。实践证明,通过调节精神情志进行神志方面的养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种临床疾患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调节精神情志,主要是指对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的调节,即应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控制意志,减少嗜欲,情志适度等。笔者现将其分成精神调节、情志调节两方面进行论述。 精神调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与养生

情志养生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和养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明了养生的秘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的是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安照天地阴阳自然变化而调和养生的办法,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按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体神志协调统一,活到自然寿限,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前几句是讲了养生的方法,后面是目的,达到形神共具而活到天寿。 人的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形和神。中医学认为,神不能离开形而独立存在,形也不可一日无神,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形就是指我们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肢体和器官,西医的主要研究和治疗对象就是形这一块,手脚有问题截掉,脾有问题切一块,甚至心脏坏了,也能换一个。这个是形。看西医,多数是检查,看检验单的指标和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没有没有病,这些指标严格上来说是不完准确的,同样的数值,不会去考虑个体的差异,环境的差异,西医也有它的不足,太死板。另一个是神,这里的神狭义的解释就是指我们的意念,思维,精神这一类抽象的东西。我们中医讲究的是形神共养。就是说,养生健康这一问题,不仅要从形体上,得照好,别冻坏了,伤着了,还要从神的角度,精神情绪的方面来调养。 说起“形神共养”,又想起了个题外话,就是我们对于父母的孝敬养老。我们要孝敬老人,仅仅满足他们形体上孝顺,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冷不着,热不着,这样是不行的,还要从精神上满足,老人的情绪爱好尽量照顾到,亲情,对子女和下一代的牵挂这一需求,也要重视。多陪陪老人,有空多带子女回家和老人团聚,子孙绕膝的那种天伦之乐,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想不到的。对老人也要“形神共养”。 这次我们主要说一下情志的养生。

情志与疾病

情志与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的精髓不过区区十余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其实又何须多言呢,十几个字早已把人体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理通通概括了。 中医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很正常。但凡事过头了,精神刺激太大,人的心理就会出问题。中医认为,兴奋过头或者抑制过头,都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简单说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头晕失眠、多疑易惊都是。这种症状在中年妇女身上又较为常见。 一、情志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正常的七情活动是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反之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异常的情志活动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百病丛生。正所谓七情过及,才可致

病。宋代陈无择《三因方》记载:“忧伤肺者,夜寐不安”,悲气伤心胞“善忘不识人”,恐伤肾“犹豫不决”,惊伤胆则“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中医学的认识中,很多病症都和情志有关。例如心悸,不寐,厥证,郁证,癫证,头痛,眩晕,中风等等。 二、情志病的致病特点及其表现 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五脏气机而产生五脏病证。如《灵枢·寿天刚柔》所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而且不同情志所致五脏气机变化不同,故《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百病生于气”之说。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开创了从气机运行角度认识情志作用机制的先诃。《三因方》所论:“夫五脏六腑,阴阳失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守,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踰于气。”亦同此理。 具体的七情致病表现大略于下:喜在正常情况下能使人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有益身心健康,若暴喜致心不能主血,则心血耗散,神气散而不藏而致喜伤心;怒为肝之志,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大动肝火,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扰动心神,暴怒动气;悲忧为肺之志,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损,肺金太过肺亦致病,悲忧致气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