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即峰电位沿整个神经纤维的传导
神经肌肉接头
组成:运动神经轴突(突出前) 运动终板(突触后) 间隙(突触间隙)
功能:轴突末梢释放递质作用于肌膜(运 动终板膜)完成信息传递
肌纤维
直径:0.01—0.1cm 长度:1mm—5cm 组成:肌膜、肌浆、细胞核、肌原纤维 机能:1.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肌膜和横管系统完成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III II I
VI V II
IV V
III II
I
刺激
I
II
末梢听神经 近端听神经
刺激: 阈值70dB peSPL
III
耳蜗腹侧内核(桥脑)
IV
投射系统
V
低位听中枢(中脑)
大于120 dB peSPL ! 最大.: 132 dB peSPL
VI Hale Waihona Puke BaiduII
高位听中枢 大脑听觉皮层
四.同心针EMG
将针直接插入肌肉内记录肌纤维的电活动
针电极插入—插入电活动 静止(静息)—自发电活动 轻收缩—运动单位电活动 不同程度用力收缩—运动单位的募集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对肌
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
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时间 300ms左右的电位(<1秒),针电极 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记录部位:Cz(-)
BAEP的临床意义
观察Ⅷ颅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态 注意潜伏期、峰间期、波幅、相应潜伏期之差的意
义: 1)峰间期正常,潜伏期延长,往往是听神经功能障
碍 2)峰间期异常,在那段异常提示那段的病变部位
BAEP的临床意义
3)双侧波幅差>50%有意义 4)相应潜伏期之差>0.3ms有意义, >0.4ms肯
计算
传导阻滞率%=(患侧远端波幅-近端波 幅)、/正常侧远端波幅 ×100%
标准:幅度下降超过50%,不伴有肌肉复 合电位时限增加(﹤15%)或波形改变, 可考虑为传导阻滞
意义:周围神经损害
三.RNS测定
1.电极的放置同MCV 2.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 3.常用的神经 1)面神经:刺激部位—耳前,记录部位—眼轮匝肌 2)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 3)尺神经:刺激部位—腕,记录部位—小指展肌 4)副神经:刺激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斜方肌
2.收缩 肌原纤维完成 3.离子转换或兴奋收缩偶联系统肌浆网及
三联管完成 4.供能 线粒体 5.细胞控制中心 细胞核
肌电位发生原理
1.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安静态时膜内外 电位差。因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造成。 65mV—87.4mV
2.动作电位:肌肉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传 播的电变化。 刺激→细胞膜区极化 钠泵→复极化 100—120mV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徐迪
肌电图的概念
纪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 动,用以判定神经肌肉所 处的机能状态。
运动单元
组成:前角细胞、轴突及轴突支配的所有 肌纤维
功能:髓意肌最小的功能单位
神经纤维
组成:轴突、髓鞘、神经膜 分类: 1.有髓神经纤维 兴奋以跳跃方式从一个
郎飞结传至下一个郎飞结。 2.无髓神经纤维 兴奋以局部电流方式进
二、 静息电位:肌肉松弛状态下
无动作电位。
三、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 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1.波形:双相或三相占80% 单相占15% 双相占<4%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运动单位电位波形(单相、双相、三相、多相)
2.时程(时限):运动单位电流从离开基 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在3-15ms范围内。
丘脑皮层电位
臂丛电位
躯体感觉电位为评价脊髓和脑干后柱、中丘脑 系以及临近组织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尾 -脊髓下段电位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通常用于下列检查: 外周感觉神经 较大直径的神经通路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视诱发电位 右眼
Cz
O'z A1 O1 Oz O2
70 cm
O'1-Cz
O'z-Cz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O'2-Cz
频率.:最大. 2 Hz
Cz-A1
暗室
平均: 200 - 300
波幅.: 0.5 to 2 µV/D
AVERAGING
N145 N75
P100
N100
100
200 ms
正常参考值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 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 单位。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 位。
异常肌电图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正常运 动单位。
病变、视中枢病变、不合作幼儿的视路检 查(闪光)等 注意:用校正视力检查PRVEP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SEP:记录部位:1)正中神经记录:C3’/ C4’, C2,C7,Erb,肘部(—) 在正中神经腕部电刺激 2)胫后神经记录:Cz’, T12,L4,腘窝(—) 在胫后神经内踝部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2.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见于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强直电位:针电极插入或波动时瞬间猝发的高 频放电。波幅和频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见 于肌强直疾病,少数神经源性疾病。
二.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1.纤颤电位:失神经肌纤维动作电位 波形:单相或双相 电压:25-300μV 频率:2-30Hz 时限:0.5-2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15-21天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刺激引 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一、2适用范围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意义:反应运动根的功能
三.H反射
1.检查方法 纪录电极:腓肠肌或比目鱼肌 刺激电极:腘窝部胫后神经
2.分析指标 1)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27.8±1.9ms 2)H最大/M最大 正常>1 3) H反射的回复曲线 正常人不应期值 80-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诱发电位
运动单位经电位时限的测量
3.电压: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 值加上负相峰值。
一般为100~2000μV,大于3000μV即有意义, 最高不超过5mV。
运动单位电位电压的测量
四.募集电位(重收缩)
正常的波形为干扰相 波幅1800-2000uv >5000uv则为巨大电位 <500uv则提示电压偏低
2.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上
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80%)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刺激点至脊髓的距离(mm)×2 F波F=波潜伏期-M波潜伏期-1.0ms
(1.0ms估计脊髓延迟时间)
下肢刺激点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腓神经
腓神经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胫后神经
头 部和躯干刺激点
Higher
Trunk Medium Auricular Posterior Lower Spinal XI Phrenic Erb Point
Erb Point
Thoracodorsalis
Long Thoracic Crural
正中神经传导
记录.
腕
刺激. 1
潜伏期 3.5 ms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肘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感觉传导检查 刺激
A平V均ERAGING
记录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1.6 0-5.5 ±1.4
三、2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
VEP的临床意义 视路的病变 观察P100的潜伏期和左右两侧的波幅差 常见疾病:视神经炎、视中枢病变、脱髓鞘
2)复合束颤电位 波形:5相以上 时限:5-30ms
4.群放电位:节律性,阵发性发
放的自发电位,定位,定性困难, 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如震颤、 阵挛、抽搐、癫痫、舞蹈病、手足 徐动症、神经官能症等。
三.轻收缩时的异常肌点图
1.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电压改变 电压>5mV:巨大电位 时限延长,电压增高:脊髓前角细胞病。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肌源性疾病。 时限延长,电压降低:周围神经损伤后或脊
下肢>40m/s 桡神经偏快>60m/s
神经二端点间的距离(米)
MCV=
该段神经的传导时间(秒)
病理表现
正常
轴突变性
传导阻滞 严重脱髓鞘病变
髓鞘损伤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刺激和纪录的位置与MCV相反。
上肢刺激点
臂丛 腋窝
正中神经 肘
尺神经 腕 正中-尺 掌
桡神经
正中 腕
尺神经 肘上
尺神经 肘下
SEP的临床意义
胫神经的SEP: N9:国窝电位 N17:马尾电位 N21:腰髓电位 P40、N50、P60、N75:近场电位,是下
定异常 5)Ⅰ-Ⅲ>Ⅲ-Ⅴ的关系有临床意义,必须在Ⅰ-
Ⅴ间期异常的情况下成立. 6)常见的临床疾病:
听神经病变、脱髓鞘病变、颅后窝肿瘤 (干内、干外肿瘤)、癔病、幼儿听力测 试、昏迷和脑死亡的诊断等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VEP:记录部位:O1、Oz、O2(-), FPz(+)
分别给予棋盘格翻转、闪光刺激
髓前角细胞疾患后严重麻痹的肌肉。
2.多相电位增加
1)短棘波多相电位:常见肌原性疾病 时限:<3ms 波幅:<300-500μV 位相:5-10相
2)群多相电位:常见脊髓前角细胞及陈旧性 神经损伤
时限:>3ms 位相:10相 波幅:高
四. 重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严重神经肌肉疾患及 癔症性瘫痪。
2.正相电位
波形:双相、起始部为宽大之正相 电压:50-2000μV 频率:2-100Hz(通常在4-11Hz) 时限:10-20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5-10天
3.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时限宽,
电压高,变动范围大,常为运动神经元病的重 要表现。
1)单纯束颤电位 波形:4相以下 电压:2-10mV 时限:2-10ms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可呈现单纯相、混 合相或单纯—混合相、混合干扰相。 3.病理干扰相:肌源性瘫痪 4.肌肉运动单位的疲劳:重症肌无力
神经传导速度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神经传导阻滞
动作电位不能在神经轴突全长扩布 电刺激神经病变部位近端,反应幅度下降,
刺激病变部位远端,反应幅度正常 测定技术与传导速度检查相同,使用表面
电极记录,电流刺激强度在达到最大幅度 诱发电位后,再将刺激强度增加30% 刺激位置选择同一神经干的不同端点 测量波幅、面积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
4.刺激频率
1)低频RNS:频率≤5 c/s,持续时间3秒。
2)高频RNS:频率≥10 c/s,持续时间:3 ~ 20秒。
5.RNS正常值及异常的判断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4、 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 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2)高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 末和起始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 测算。波幅下降30%以上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减;波幅升 高>100%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增。
四. F波:多突触脊髓反射
测定方式:同MCV
二.F波测定的步骤
1.F波测定的步骤同MCV,不同的是刺激电极的阴 极置于近端。
神经肌肉接头
组成:运动神经轴突(突出前) 运动终板(突触后) 间隙(突触间隙)
功能:轴突末梢释放递质作用于肌膜(运 动终板膜)完成信息传递
肌纤维
直径:0.01—0.1cm 长度:1mm—5cm 组成:肌膜、肌浆、细胞核、肌原纤维 机能:1.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肌膜和横管系统完成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III II I
VI V II
IV V
III II
I
刺激
I
II
末梢听神经 近端听神经
刺激: 阈值70dB peSPL
III
耳蜗腹侧内核(桥脑)
IV
投射系统
V
低位听中枢(中脑)
大于120 dB peSPL ! 最大.: 132 dB peSPL
VI Hale Waihona Puke BaiduII
高位听中枢 大脑听觉皮层
四.同心针EMG
将针直接插入肌肉内记录肌纤维的电活动
针电极插入—插入电活动 静止(静息)—自发电活动 轻收缩—运动单位电活动 不同程度用力收缩—运动单位的募集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对肌
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
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时间 300ms左右的电位(<1秒),针电极 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记录部位:Cz(-)
BAEP的临床意义
观察Ⅷ颅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态 注意潜伏期、峰间期、波幅、相应潜伏期之差的意
义: 1)峰间期正常,潜伏期延长,往往是听神经功能障
碍 2)峰间期异常,在那段异常提示那段的病变部位
BAEP的临床意义
3)双侧波幅差>50%有意义 4)相应潜伏期之差>0.3ms有意义, >0.4ms肯
计算
传导阻滞率%=(患侧远端波幅-近端波 幅)、/正常侧远端波幅 ×100%
标准:幅度下降超过50%,不伴有肌肉复 合电位时限增加(﹤15%)或波形改变, 可考虑为传导阻滞
意义:周围神经损害
三.RNS测定
1.电极的放置同MCV 2.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 3.常用的神经 1)面神经:刺激部位—耳前,记录部位—眼轮匝肌 2)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 3)尺神经:刺激部位—腕,记录部位—小指展肌 4)副神经:刺激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斜方肌
2.收缩 肌原纤维完成 3.离子转换或兴奋收缩偶联系统肌浆网及
三联管完成 4.供能 线粒体 5.细胞控制中心 细胞核
肌电位发生原理
1.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安静态时膜内外 电位差。因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造成。 65mV—87.4mV
2.动作电位:肌肉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传 播的电变化。 刺激→细胞膜区极化 钠泵→复极化 100—120mV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徐迪
肌电图的概念
纪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 动,用以判定神经肌肉所 处的机能状态。
运动单元
组成:前角细胞、轴突及轴突支配的所有 肌纤维
功能:髓意肌最小的功能单位
神经纤维
组成:轴突、髓鞘、神经膜 分类: 1.有髓神经纤维 兴奋以跳跃方式从一个
郎飞结传至下一个郎飞结。 2.无髓神经纤维 兴奋以局部电流方式进
二、 静息电位:肌肉松弛状态下
无动作电位。
三、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 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1.波形:双相或三相占80% 单相占15% 双相占<4%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运动单位电位波形(单相、双相、三相、多相)
2.时程(时限):运动单位电流从离开基 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在3-15ms范围内。
丘脑皮层电位
臂丛电位
躯体感觉电位为评价脊髓和脑干后柱、中丘脑 系以及临近组织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尾 -脊髓下段电位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通常用于下列检查: 外周感觉神经 较大直径的神经通路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视诱发电位 右眼
Cz
O'z A1 O1 Oz O2
70 cm
O'1-Cz
O'z-Cz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O'2-Cz
频率.:最大. 2 Hz
Cz-A1
暗室
平均: 200 - 300
波幅.: 0.5 to 2 µV/D
AVERAGING
N145 N75
P100
N100
100
200 ms
正常参考值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 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 单位。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 位。
异常肌电图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正常运 动单位。
病变、视中枢病变、不合作幼儿的视路检 查(闪光)等 注意:用校正视力检查PRVEP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SEP:记录部位:1)正中神经记录:C3’/ C4’, C2,C7,Erb,肘部(—) 在正中神经腕部电刺激 2)胫后神经记录:Cz’, T12,L4,腘窝(—) 在胫后神经内踝部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2.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见于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强直电位:针电极插入或波动时瞬间猝发的高 频放电。波幅和频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见 于肌强直疾病,少数神经源性疾病。
二.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1.纤颤电位:失神经肌纤维动作电位 波形:单相或双相 电压:25-300μV 频率:2-30Hz 时限:0.5-2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15-21天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刺激引 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一、2适用范围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意义:反应运动根的功能
三.H反射
1.检查方法 纪录电极:腓肠肌或比目鱼肌 刺激电极:腘窝部胫后神经
2.分析指标 1)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27.8±1.9ms 2)H最大/M最大 正常>1 3) H反射的回复曲线 正常人不应期值 80-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诱发电位
运动单位经电位时限的测量
3.电压: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 值加上负相峰值。
一般为100~2000μV,大于3000μV即有意义, 最高不超过5mV。
运动单位电位电压的测量
四.募集电位(重收缩)
正常的波形为干扰相 波幅1800-2000uv >5000uv则为巨大电位 <500uv则提示电压偏低
2.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上
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80%)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刺激点至脊髓的距离(mm)×2 F波F=波潜伏期-M波潜伏期-1.0ms
(1.0ms估计脊髓延迟时间)
下肢刺激点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腓神经
腓神经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胫后神经
头 部和躯干刺激点
Higher
Trunk Medium Auricular Posterior Lower Spinal XI Phrenic Erb Point
Erb Point
Thoracodorsalis
Long Thoracic Crural
正中神经传导
记录.
腕
刺激. 1
潜伏期 3.5 ms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肘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感觉传导检查 刺激
A平V均ERAGING
记录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1.6 0-5.5 ±1.4
三、2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
VEP的临床意义 视路的病变 观察P100的潜伏期和左右两侧的波幅差 常见疾病:视神经炎、视中枢病变、脱髓鞘
2)复合束颤电位 波形:5相以上 时限:5-30ms
4.群放电位:节律性,阵发性发
放的自发电位,定位,定性困难, 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如震颤、 阵挛、抽搐、癫痫、舞蹈病、手足 徐动症、神经官能症等。
三.轻收缩时的异常肌点图
1.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电压改变 电压>5mV:巨大电位 时限延长,电压增高:脊髓前角细胞病。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肌源性疾病。 时限延长,电压降低:周围神经损伤后或脊
下肢>40m/s 桡神经偏快>60m/s
神经二端点间的距离(米)
MCV=
该段神经的传导时间(秒)
病理表现
正常
轴突变性
传导阻滞 严重脱髓鞘病变
髓鞘损伤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刺激和纪录的位置与MCV相反。
上肢刺激点
臂丛 腋窝
正中神经 肘
尺神经 腕 正中-尺 掌
桡神经
正中 腕
尺神经 肘上
尺神经 肘下
SEP的临床意义
胫神经的SEP: N9:国窝电位 N17:马尾电位 N21:腰髓电位 P40、N50、P60、N75:近场电位,是下
定异常 5)Ⅰ-Ⅲ>Ⅲ-Ⅴ的关系有临床意义,必须在Ⅰ-
Ⅴ间期异常的情况下成立. 6)常见的临床疾病:
听神经病变、脱髓鞘病变、颅后窝肿瘤 (干内、干外肿瘤)、癔病、幼儿听力测 试、昏迷和脑死亡的诊断等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VEP:记录部位:O1、Oz、O2(-), FPz(+)
分别给予棋盘格翻转、闪光刺激
髓前角细胞疾患后严重麻痹的肌肉。
2.多相电位增加
1)短棘波多相电位:常见肌原性疾病 时限:<3ms 波幅:<300-500μV 位相:5-10相
2)群多相电位:常见脊髓前角细胞及陈旧性 神经损伤
时限:>3ms 位相:10相 波幅:高
四. 重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严重神经肌肉疾患及 癔症性瘫痪。
2.正相电位
波形:双相、起始部为宽大之正相 电压:50-2000μV 频率:2-100Hz(通常在4-11Hz) 时限:10-20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5-10天
3.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时限宽,
电压高,变动范围大,常为运动神经元病的重 要表现。
1)单纯束颤电位 波形:4相以下 电压:2-10mV 时限:2-10ms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可呈现单纯相、混 合相或单纯—混合相、混合干扰相。 3.病理干扰相:肌源性瘫痪 4.肌肉运动单位的疲劳:重症肌无力
神经传导速度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神经传导阻滞
动作电位不能在神经轴突全长扩布 电刺激神经病变部位近端,反应幅度下降,
刺激病变部位远端,反应幅度正常 测定技术与传导速度检查相同,使用表面
电极记录,电流刺激强度在达到最大幅度 诱发电位后,再将刺激强度增加30% 刺激位置选择同一神经干的不同端点 测量波幅、面积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
4.刺激频率
1)低频RNS:频率≤5 c/s,持续时间3秒。
2)高频RNS:频率≥10 c/s,持续时间:3 ~ 20秒。
5.RNS正常值及异常的判断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4、 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 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2)高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 末和起始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 测算。波幅下降30%以上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减;波幅升 高>100%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增。
四. F波:多突触脊髓反射
测定方式:同MCV
二.F波测定的步骤
1.F波测定的步骤同MCV,不同的是刺激电极的阴 极置于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