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 第3期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商雨虹 若 柏
任何一个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风俗的不同,都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本文试图从日语的特点入手,通过探讨日语所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的某些心理特征,来加深对日语的理解,进而切入日本文化的某些本质方面。
一、日语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常遭受地震、台风、洪水、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日本人在同这些天灾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以后,养成了一种非常达观的自然观,那就是自然是不可战胜的,只有顺从它,与其成为一体,才能获得一种安全感。
日语里诸如:泣く子と地头には胜てぬ(强龙压不住地头蛇),长いものには卷かれろ(胳膊拧不过大腿)等谚语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表面上看,日本人好象是屈从于自然,是一个悲观的民族,实际上这正是日本人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保持精神平衡的一种智慧。
事实上,日本人在多次遭受大自然的毁灭性打击以后,又能很快地重建家园,就是这种达观的、乐天知命的自然观的最好体现。
在1995年那场震惊世界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有一篇报道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报道说:日本人在家毁人亡面前没有呼天抢地,没有痛不欲生,人们很安静地排队领取救济食品,其中一位二十几岁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倒塌的自己住的房子面前,呆呆地站立了几分钟,然后一扬脚踢起一块瓦砾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种在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镇静,正是日本人这种达观的自然观的体现。
这种顺从自然、想与自然成为一体的自然观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日本人的“借景”。
日本人在建造庭园时,不是象欧洲人那样,把它建造成一座独立于周围大自然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而是想方设法使它与周围的自然溶为一体,使其成为周围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达观的顺从自然、想与自然溶为一体的强烈的感情,使得日本人对大自然有一种非常细腻的、强烈的感受和热爱。
日本的自然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是地震频发、灾害不断,二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很适合人的生存。
日本人对大自然还抱有一种亲切感并充满感激之情。
在这种海洋性气候,暖湿适度、四季变化明显的自然环境中,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在语言文字上,就表现为日语里有关自然界的词汇非常丰富。
最明显的要算有关“雨”的词汇了。
例如:日语里关于雨的种类的词汇有:春雨、菜种梅雨(3、4月间油菜开花时期的连雨天)、五月病(阴历5月梅雨)、 立(夏
—
2
1
—
季傍晚下的骤雨)、集中豪雨(梅雨后期局部性暴雨)、秋雨前线(冷热空气相碰,引起秋雨的交界线)、雾雨(秋季下的蒙蒙细雨)、时雨(秋冬之交的阵雨)、狐の嫁入り(晴天雨)等说法。
而关于雨的下法也有如:降る(下雨)、土砂降り(滂沱)、烟る(烟雨)等二十多种说法。
此外还有雨合い(雨暂停期间)、雨脚(雨势)等词,甚至有雨男、雨女的说法,意思是与他(她)一起出门,必定下雨挨浇的意思。
这样的词汇在其他语言里或许并不多见。
此外,关于“云”、“霜”、“雾”、“风”等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几乎无法将它们一一对译成中文。
日本人还常常用表示天气的词来形容心情,例如すがすがしい一词是指5月的晴朗的天气,现在也用来形容清爽、愉悦的心情。
而うっとうしい一词本来指梅雨期潮湿、闷热的天气,现在还用来形容郁闷、不快的心情。
日本人写信作为问候语先写天气,见面时,作为开场白,也先谈天气。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生活和心情与自然界的变化是多么息息相关。
日本人的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在文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日本诗歌形式之一的俳句,在短短的十七个音中,一定要有季语(即表示季节的词语)的出现,否则就不成其为俳句。
并且俳句的内容也多是歌咏风花雪月、四季变迁的。
例如:°古池や蛙とび辶む水の音
°枯枝に鸟とまりけり秋の暮
°名月や池をめぐりて夜もすがら
第一句的季语是蛙,第二句的季语是枯枝,第三句的季语是名月,分别表示春季、秋末和中秋。
日本人的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细腻,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日本人的家里,和式房间里都有一个叫“床の间”的地方,这是日本人供奉佛龛、挂轴画和摆放插花的地方,而轴画和插花是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的。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也是喜欢应季的、具有季节代表性的食品。
甚至为了加深对季节的感觉,日本人对餐具也很讲究,夏天有夏天的一套餐具,冬天又有冬天的。
大家都知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樱花开放期间,广播、电视等媒体每天都有关于樱花和“樱前线”(樱花开放到哪里)的报道,也恐怕只有日本一个国家。
这一切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乐观、细腻、敏感、热爱和喜悦。
二、日语与日本人的社会观
日本人认为社会是由一群“他人”构成的、自己不得不在其中生存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充满了忧愁和苦难。
为了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得愉快,就必须注意人际关系。
大概是基于这种认识,日本是一个“内”“外”意识很强的民族。
再加上日本本身国土狭小,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人们各自拥有的空间狭小,如果彼此不注意“内”与“外”的区别,很容易发生碰撞和冲突,为了使事情能够顺利地进行,日本人彼此之间非常用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也就是说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划一条界线,“内”与“外”非常清楚,毫不含糊。
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有别的意识在语言上的最明显的体现,笔者认为就是日语中的敬语。
敬语不是日语中独有的现象,其他的某些语言中也有敬语。
但日语中的敬语最复杂,使用的频率也最高。
顾名思义,敬语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日语中的敬语当然也不例外。
可以认为,与其说日语中的敬语是对他人尊敬的
—
3
1
—
一种表达方式,不如说是为了与他人划清界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分清“内”与“外”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这一点可以从日语中敬语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对象得到证明。
大家都知道,在日语里,越是不熟悉、不亲密的人之间,越是要使用敬语。
如:初次见面的人、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等等。
相反,平时关系越是亲密,使用的语言则越随便。
日语里うち一词本意是我的家,平时日本人说うちの子(我家的孩子)还好理解,但说うちの会社(在这里是我们公司之意)就有点令人疑惑了,公司又不是你们家开的,怎么能说成うちの会社呢?但是日本人就是用这个词或者说这种说法,把“你们公司”与“我们公司”,进而把“你”和“我”,“内”与“外”区分得清清楚楚。
此外,在公司里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要用敬语,但当面对外公司时,对本公司的人和事则一律用自谦语,哪怕是称自己公司的经理也不例外;在家里也是一样,晚辈对长辈要用敬语,但对外人称自己家里人时,不论老少长幼,都一律用自谦语。
这也是日本人内外分别的一个例证。
这种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意识,在日本人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并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工作上,这种内外分明的意识表现为“公”与“私”的分明和集团意识。
在工作中,日本人遵照一定的模式来行动,这个时候,常常是抑制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说比起自己“私”的利益,公司的“公”的利益绝对优先。
在日本,常常有一些公司职员被调到分公司去工作,一般3—4年,由于住房和孩子的教育等问题,这些职员往往是单身赴任,可想而知,在生活上肯定会有诸多不便。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位中国记者问一位单身赴任的日本公司职员,为什么不向公司提出条件要求照顾?这位日本人回答:服从公司的调动是天经地义的事,如自己有困难不能赴任,是不能向公司提出要求照顾的,那时只好自动辞职。
在这一点上,日本人不象中国人,接受上级任务时,往往要提出些条件等等。
这种内外分明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为表面和内心的不同。
也就是日本人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可能完全不同。
有人从这一点上觉得日本人虚伪,实际上这也只不过是日本人内外分明的心理意识的一种表现罢了。
了解日本人的这种心理特点,不仅可以使我们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的某些本质特征。
三、日语的暧昧性表达方式
日本人喜欢暧昧、朦胧的东西,长期以来形成了“有心”、“幽玄”、“象征”的审美习惯。
这与中国人喜欢简洁明了正好相反。
按照日本文学家铃木修次对这种美学观的解释,即“贯穿在‘有心’、‘幽玄’、‘象征’之中的共同的东西可以说是喜爱在词汇的周围存在着模糊、阴翳、默淡的一种嗜好。
那就是说最好是有浸润到词汇四周的东西存在;最好是词义不要显露无遗,而要有使蓬松轻软的气氛漂散出来的东西存在;最好是在理解时有能自由伸缩的余地存在。
……对于日本人来说,飘荡着神秘的暧昧的东西是有至高无尚的价值的。
”日本人的这种美学意识体现在语言上,则形成了日本人委婉的表达方式。
亦即形成了日本人在谈话时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的特点。
即明了的日语不是好的日语。
因此,日本人讲究以心传心,讲究察
—
4
1
—
し(察知,推测)而察しの恶い人
(不善于推测的人)在日本社会是不受欢迎的人。
日语句式的本身也体现了这一点。
日语句子的谓语不象其他语言在句子的中间,而是在句子的最后。
因此,究竟这个句子是否定还是肯定抑或是其他意思,不听到最后是不能明了的。
日本人常常利用日语句式的这一特点,在中途察看听者的脸色,在句末随意变换意思,有时甚至干脆不把句子说完,让听者自己去推测。
日语里,一些应酬的话也多是一些暧昧不清的语言。
诸如おかげさまで(托您的福),まあまあです(还可以)之类。
避免直截了当的问答,是日语的一大特点。
就是在应该十分肯定的场合,例如写科学论文时,日本人也避免做出这种肯定,而多采用でしよう(—吧)或}かもしれませ(或许—吧)之类的表达。
日本人的这种暧昧、朦胧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文学上。
前面提到的“有心”、“幽玄”、“象征”的美学意识也正是日本文学的美学观的体现。
做为日本文学史上三大古典文学随笔之一的《徒然草》对这一美学观有充分的描绘:
过分兴高采烈者,终将索然无味。
万事以不过分深入为宜。
达人决不因自己通晓事理而故作渊博,喋喋不休。
世间万物,完美无缺者并非善事。
也就是说日本人认为朦朦胧胧、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的东西是美的。
日本民族为什么会偏爱这种暧昧、朦胧的东西呢?铃木修次在《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中谈到:“一个不曾拥有自己的文字文明的民族,在应用异国的文字文明时,会产生某种缺乏自信的现象。
并且缺乏自信所导致的某种羞涩感和暧昧心理,反而产生了喜好暧昧的文化。
”铃木修次的看法阐明了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日本人语言单一,民族单一,风俗习惯各地无太大差异,以心传心亦可达到交往的目的。
话说得太白,不含蓄,反而显得太浅显,有时不给对方留有余地,甚至会令对方尴尬。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的背后有种种心理与文化的背景,同样,任何一种心理意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思维上,而总是通过语言或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语言时,注意掌握好这两点,就可以使我们掌握的语言更地道,更正确,这样在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时,就可以降低文化摩擦的发生频率。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 铃木修次著。
2、《日语的特点》 金田一春彦著
3、《日本人の考え方英语で说明する辞典》
本名信行 べ ⁄・木⁄ 编
(责任编辑 寒 水)
—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