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幽汤治疗功能性便秘(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论证

报告

通幽汤治疗功能性

便秘(血瘀型)的临床疗效研究 研 究 生: 李兵剑

导 师:熊之焰 教授

专 业: 中医外科学

研究方向:肛肠疾病的研究

中国湖南长沙

二零零九年六月

目录

一. 选题思路、目的和意义 (2)

二. 立论依据………………………………………………………………………………3~20

第一部分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3~12(一)历代医家对便秘的认识 (3)

1 历代医家对便秘病名的认识 (3)

2 历代医家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3~6

3 历代医家对便秘的治疗 (6)

3.1外治法 (6)

3.2 内治法…………………………………………………………………6~8

(二)现代医家对便秘认识的新发展及研究现状 (8)

1 现代医家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发展 (8)

2 现代医家对便秘的辨证分型 (9)

3 现代医家对便秘的治疗……………………………………………………9~12

第二部分现代医学对便秘的认识............................................................12~19(一)便秘概述 (12)

(二)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三)诊断标准 (14)

(四)治疗 (15)

1 治疗基本原则 (15)

2 一般治疗 (15)

3 基本药物治疗………………………………………………………………15~19

4 手术治疗 (19)

第三部分,通幽汤治疗功能性便秘(血瘀型)的理论基础...........................19~20(一)导师认识 (20)

(二)组方依据 (20)

三. 临床设计方案…………………………………………………………………………21~24

(一)一般临床资料: (21)

1. 病例来源: (21)

2. 诊断标准 (21)

3. 纳入标准 (21)

4. 排除标准 (22)

5. 剔除病例标准 (22)

(二)研究方法 (22)

1. 病例分组 (22)

2. 治疗方法 (22)

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23)

(三)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23)

1. 症状疗效 (23)

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3)

四数据处理 (24)

五论文设计 (24)

六进度安排 (24)

七 参考文献……………………………………………………………………………24~26

一. 选题思路、目的和意义

功能性便秘(FC,Functional constipation)是一种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又除外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有排便不尽感的功能性肠病。根据排便困难发生部位和动力障碍类型,FC分为慢传输型(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outlet obsturcitve consitpation,OOC)和混合型(MIX)。在祖国医学中它称之为“大便难”、“脾约”、“阴结”、“阳结”等。

F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美国报道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在2%~34%之间[1],依调查方法和采用诊断标准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据Kay等[2]的一项研究显示,应用不同的定义,同一人群的患病率在5%~65%之间不等。国内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的患病率稍低于国外,但呈上升趋势。据潘国宗[3]等对北京地区成年人慢性便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地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6.07%,女性为男性的4倍以上。熊理守[4]等发现广东省社区人群慢性便秘的标化患病率为 3.6%。尽管老年的发病率最高,但胡娟娟[5]等研究发现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亦达到4.40 %。发病率虽高,但就诊率还想当低:广州市普通内科门诊及消化专科门诊中功能性便秘就诊的比例分别仅5.4%和4.8%,社区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的就诊率仅17.6%,表明这种疾病并未引起普通人群的重视。据魏艳静[6]等对近几年来的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文献的综述分析,表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心理障碍、滥用泻药、不良排便习惯等是便秘的危险因素。由于长期便秘可引起痔疮、肛裂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会减少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

FC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在治疗方面尚无特殊手段。现代医学对FC的病理机制研究重点集中在胃肠神经及动力障碍和精神因素等方面,尚无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明显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后的副作用较多。如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蒽醌类、双苯甲烷类)有引起结肠黑变病的可能.目前结肠黑变病与肠道肿瘤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但应引起重视;还可导致大肠肌无力,形成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润滑性泻药(液体石蜡、甘油及其它植物油)长期应用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肛周油脂渗漏等不良反应。渗透性泻药(如甘露醇等)易引起电解质的紊乱。促动力药西沙必利因潜在的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应用;而目前公认最好的5一羟色胺4(5一Hr4)受体部分激动剂(包括替加色罗,普卡必利、莫沙必利等)复发倾向明显,是否有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尚未知晓。

而祖国医学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副作用少,辩证施治可有效达到个

性化治疗的效果,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数医家认为FC属中医“便秘”范畴,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病程长,最常见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脾运无力、下元虚冷、血虚津枯、肾阳失煦、阴寒凝滞、热灼津液、气滞不行、风气壅滞,以及情志不舒、嗜食膏粱厚味、久坐少动、久病卧床等都是引发便秘的原因。其发病与大肠、肺、脾、肾等脏腑有关,基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程日久,而易致瘀,因而从瘀论治符合便秘的病理生理发展特点,拓展了中医治疗便秘的新思路。

二. 立论依据

第一部分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一)历代医家对便秘的认识

1 历代医家对便秘病名的认识

历代对便秘的命名不一。《内经》称之为“大便难”、“后不利”。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写到:“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提出便秘为“阴结”、“阳结”、的概念,并首次对便秘进行“阴结”“阳结”的分型,且详细鉴别了其症状特点。此外,他亦提出“不更衣”、“不大便”、“脾约”的名称。晋代王叔和、隋代巢元方亦称便秘为“大便难”。宋代《圣济总录》提出“大便秘涩”的名称。李东垣所著《东垣十书》中称便秘为“结燥”。《景岳全书》则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认为“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无为临证之害也”,因而沿用仲景“阴结”和“阳结”之名。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第一次提出“便秘”这一病名概念,被后世沿用至今。

2 历代医家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内经》对便秘已有一定认识,认为便秘与脾胃受寒、肠中有热等有密切关系。在《素问至真要大论》讲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指出便秘与太阴(脾)受寒湿有关。《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痒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此外,《内经》还认为本病与肾有关,如《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汉代张仲景从三阳经出发,对便秘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讲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指出大便秘结的成因有三:若病在太阳,发汗太过,表虽得解,但胃肠燥热,津液受损,致大便秘结,则名“脾约”;若肠内素有燥热,而外邪直入阳明,化燥成实,则名“胃家实”;若少阳证,误用发汗,下利之法,使津液受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