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给量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开发的对象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如 荒地资源开发、海涂资源开发、闲散地开发等。
wk.baidu.com
二、土地复垦潜力
土地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 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我国待复垦土地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按照成因和属性,待复垦土地 有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毁损地和自然灾害毁损5种类型。
3.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
①开垦土地 ②土地集约利用:增加投入(劳动、资金和技术) ③土地经济集约:消除障碍 ④调节消费需求 ⑤发展新型工业:替代效应 ⑥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土地质量)
第二节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一、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开发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 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土地开发可分为狭义土地开发和广义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系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是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 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广义的土地开发系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追加 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
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两项合计可增加耕地4%~6%,约481万~ 733万hm2。
第三节 不同类型用地利用潜力分析
一、耕地利用潜力分析
耕地利用潜力可从光热水土条件、复种指数、物质技术投入、开 发利用模式和开发利用潜力等加以测算。
1.从光热水地测算耕地利用潜力 耕地利用潜力常常被定义为由绝对(或相对)产量或者由一个
产量级表示的特定作物的多个平均产量。耕地利用潜力测量就是对 生长其上的作物生产力的测算。 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函数式为:
Y=f(Q,T,P,ET,S) 式中:Y为作物生物学产量,即光热水土生产力;Q为太阳辐 射量;T为温度;P为降水量;ET为蒸发量;S为土壤肥力。
三、土地整理潜力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 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 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包括两方面内容: ❖农用土地整理简称农地整理,包括碎小田块的合并,基本农田建设 、灌溉和道路系统建设以及中低产田改造;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简称村庄整理,包括对过小而分散的居民点进 行迁移、合并、改造现有空心村,建设现代化农村居民点。
✓挖损地主要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井取土、采石淘金、 烧制砖瓦、修建公路铁路、兴修水利、工矿建设、城镇和农业建筑 等工程完毕后留下的毁损废弃的土地。 ✓塌陷地是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 塌陷而废弃的土地。
✓压占地是指采矿、冶炼、燃煤发电、水泥厂等排放废渣、石、 土、煤矸、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矿排土场及生活垃 圾等所压占的土地,同时包括废弃建筑物所压占的土地。 ✓污染废弃地主要是指因城市、工业、交通、乡企“三废”排 放和污水灌溉而废弃的土地。 ✓自然灾害毁损地是指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 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土地。
2.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①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 ②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地变 为可以利用,或使原来利用不够经济的土地变成为经济地利用,从而 增加了土地的经济供给; ③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原来不便于利用的土地为可以利用的土地 ,降低了成本,亦可增大土地经济供给; ④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使该项利用的土地经济供给随之增加; ⑤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促进土地利用方面的改面,从而影响各种 土地经济供给的改变; 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化纤工业发展,代替了部分棉布, 直接影响棉田的经济供给。
大家好
第八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土地供给量的的概念,掌握不同 用地利用的潜力分析,耕地的利用潜力的估算,了解专项用 地的潜力估算的内容。
第八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第一节 土地供给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第三节 不同类型用地利用潜力分析
第一节 土地供给概念
1. 概念 土地供给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 量,它是固定不变的。 (2)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土地自然供给中的人类实际利用部分。 (3)两者关系:自然供给静态的、无弹性,经济供给动态的、 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只是在自然供给量的范围内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