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哲学第四课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探究世界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巧点拨 考生在做涉及物质运动的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 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 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
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
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 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逆向选择例外。
错题诊断
【误点警示】规律是客观的,是永恒不变的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 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 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例 1 中的“变”、例 2 中的“新”、“动”等都是 关键信息,这些都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
错题诊断
【误点警示】对运动和静止认识不清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并不 是绝对的“不动”,而是相对的“不动”。静 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方法论: (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 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 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1、“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
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C )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 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 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物质运动的规律。 [预测题型:选择题]
【例题】(2009·江苏)《孟子》云:“不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
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源自文库

解析
“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 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 中认识规律
3、2009年以来我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受 旱严重,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 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规律,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 缪,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一过程说明 ( ) A、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B、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 创造出新的规律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 律,减少规律的破坏作用
•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观点。A项中 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 的反映,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片面看 问题的观点,A项排除。B项盲人摸象反映 的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唇亡齿寒体现的 是联系的普遍性,故也排除。B项中两个成 语蕴含的均为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刻舟求剑否认 了绝对运动,排除D项。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
少年易老、沧海桑田,诗意在于说
明运动的绝对、永恒,C项正确。运动无条 件,A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项错误。 答案 C
命题角度2
• [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 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 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 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为什么? 并分析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 (1)红灯停,绿灯行 (2)乌鸦报丧,喜鹊叫喜
规则,人制定 的,强加的 唯心主义 主观意识 赋予
(3)国之将亡,必有妖异; 国之将兴,必有吉兆
(4)新陈代谢
规律,生物体本身 所固有的联系
4、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含义
不 同 客观的、普遍的、 主观的、可以制 性质 点 不能创造和废止 定、修改、废止 联系 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
• [2014· 山东卷]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 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 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 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 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 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文化精品。 • N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 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 关系的。
注意1: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请问下面哪些是规律?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苹果落地
4、万有引力规律 5、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注意2: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
而是本质的联系
现象
规律(本质联系)

别 联 系
感官直接感知 抽象思维把握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 矫正训练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的。” • 这说明 ( ) • A.运动是有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B.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C.静止是无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D.静止是不存在的
解析
本题易错选A、C、D,原因在于对运动和

止的关系认识不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 动变化中,因此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 的,A错误,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有关静止的信 息,而且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 的,C、D错误。 答案 B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简述时只要第三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 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预测题型:选择题] 【例1】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 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不能创造、改变、改造、 消灭规律。
• 简述: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要 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014· 江苏卷]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 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 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 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 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思维拓展 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 才能存在,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 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 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 前提和基础。
3、静止的含义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这样改造客观世界才会 “谷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即取得胜 利,也即遵循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会成功,D 项正确。A、C项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规律可以被 改造,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错误。 答案 D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 动 运动的含义 是物 质 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根本 静止的含义 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 动 是 有 规律的含义 规 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预测题型:选择题]
【例2】(2009·广东单科)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 甲 说 “ 太 阳 每 天 都 是 新 的 ” ; 乙 说 “ 方 生 方 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 解析 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准确理 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 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要受到 规律的惩罚,①②③正确,选A。 • 答案 A
规律不是永恒存在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变化了,规律也会发
生变化。我们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 矫正训练 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 • 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 • 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 • 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 • 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 • 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 )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
甲的观点属辩证法观点;乙的观点否认相
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观点;丙的观点否认
绝对运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观点。 A 项符合题
意,B、C、D项三种排列排序不正确。 答案 A 技巧点拨 做哲学选择题要善于抓关键信息,并能够迅速找
到与这些关键信息相对应的哲学原理。比如上述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知识清单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 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重点)
知识清单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
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D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 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 西,只是由于某种运 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4、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A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 的哲学道理是( A ) A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事物运动是杂乱无章的 D 意识决定物质
正确、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 的正确反映
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 (1)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 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2)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 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