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BC < 4.0 WBC < 4.5
WBC < 5.0 WBC < 4.0
中性粒细胞< 2.0 中性粒细胞< 1.8
中性粒细胞< 1.5 中性粒细胞< 1.0
中性粒细胞< 0.5
鉴别诊断 -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鉴别
鉴别要点 起病 症状
粒细胞减少症 缓慢
头晕、乏力、纳差、神衰或无症状
粒细胞缺乏症 急骤
• 了解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测定各池细胞数、转换时 间及粒细胞寿命,有助于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分析及病因诊 断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
-定期反复检查
-采血部位和采血时间固定
-质控
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
(×109/L) 减少症(×109/L) (×109/L)
成人 儿童 ≥10岁 <10岁 <1岁
寒战、头痛、口腔咽峡等处感染
病情进展 WBC
中性粒细胞计数 骨髓象
缓慢 (2.0~4.0)×109/L
返回
类别 抗癌药
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 抗癫痫药 磺胺类 抗生素 抗结核药 抗疟药 抗组织氨药 抗糖尿病药 心血管病药 利尿药 其他
药物 氮芥、马利兰、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阿糖胞苷、 氟脲嘧啶、噻替哌、柔红霉素、阿霉素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保泰松、安乃近、消炎痛 硫氧嘧啶类、他巴唑、甲亢平 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巴比妥类 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 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 异烟肼、异烟腙、对氨水杨酸、氨硫脲(TBI)利福平 奎宁、扑疟奎啉、伯氨奎啉 苯海拉明、吡立苯沙明(扑敏宁) 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 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奎尼丁 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氢氯噻唑 吩噻嗪、铋、锑、有机砷、山道年、青霉胺
• 粒细胞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最常见)
生成减少--化学药物 、电离辐射、严重感染等引起骨髓损伤 成熟障碍--叶酸或vitB12缺乏、MDS、急粒等致早期粒细胞 成熟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无效增生)
•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脾亢、抗感染及免疫性机制破坏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粒细胞分布异常
假性粒细胞减少、血透、脾亢
• 粒细胞释放障碍(罕见)
惰性白细胞综合征(粒细胞对趋化因子不敏感、粒细胞膜缺陷或肌动 蛋白微丝收缩功能缺陷所致。骨髓内成熟粒细胞数量正常,但释放至 周围血和组织的粒细胞减少。)
• 粒细胞生成后体内分布情况:
骨髓中成熟粒细胞 (贮备池)
进入外周血 进入组织
循环池 边缘池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常用药物
Fra Baidu bibliotek
三、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 特点 2. 骨髓象 特点 3.粒细胞分布及贮备量检查
贮备池、边缘池检查 4.粒细胞破坏增多检查 血溶菌酶及溶菌酶指数 5.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检查
外周血特点 • 白细胞减少 • 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及浆细胞也
相对增多 • 粒细胞毒性改变 • 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大致正常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 发热的治疗
吴奎
1. 定义
一、概述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低 1.8×109/L(儿童大于10岁) 1.5×109/L(儿童大于1岁) 1.0×109/L(儿童大于1岁)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低于0.5×109/L。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粒细胞边缘池的检查
• 方法: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ml,中性粒细胞从边 缘池进入循环池,持续20~30min,正常时中性粒细胞 升高一般不超过(1.0~1.5)×109/L,若超过或增加一 倍,提示粒细胞减少可能由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引起。
血溶菌酶及溶菌酶指数检测
• 是检测是否有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方法,但假阳性和假阴 性较多,临床较少用。
Mi:增殖(分裂) MSP:成熟贮存 MGP:边缘池 CGP:血液循环池
I
II
III
(I或II和III联 IV 合)
(假性中性
粒细胞减少)
V
二、 临床表现
• 非特异性表现
头晕、乏力、纳差、低热、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倾向。 是否合并感染视粒细胞减少程度。
• 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症状
畏寒、寒战、高热、头痛等 感染部位以肺、尿路、皮肤等多见 易发生脓毒血症或败血症,死亡率可达25%
假性粒细胞减少型,中性粒细胞的分布失衡, 外周血循环池的粒细胞大量转移到外周边缘池, 聚集于血管壁上,使血中中性粒细胞减少。
干细胞
骨髓池 增殖
成熟贮存
外周血液 边缘和循环
基本原理
正常
增生
无效增生
外周破坏或 利用
增生+
外周丢失 或
无效增生 +
外周丢失 转移边缘池
或 骨髓中贮存的 成熟细胞释放
分型
正常 ()产量 ()产量 外周枯竭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
• 白细胞聚集反应 • 免疫粒细胞抗体测定法 • 125I葡萄球菌A蛋白结合法 • 依赖抗体的淋巴细胞介导粒细胞毒测定
骨髓CFU-GM培养及粒细胞集落刺激活性(CSA)测定 • 鉴别干细胞缺陷或体液因素异常
氟磷酸二异丙酯(DF32P)标记中性粒细胞(或用3H-TdR标 记)测定
诊断的意义
• 对确定诊断和明确病因是必要的 • 除了解粒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外,还可明确有无肿瘤
细胞转移。 • 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
诊断的意义
• 粒系明显减低,有的粒细胞有空泡、中毒颗 粒及核固缩等退行性变。
• 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相对增加 • 红系及巨核系正常
粒细胞贮备池的检查
3.分型
型别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Ⅴ型
发病原理
粒细胞的生成减少,骨髓粒细胞系的增生低下 或再生障碍。
粒细胞的无效生成,骨髓中粒细胞生成后寿命 短,在释放前即被破坏。骨髓粒系虽可有代偿 性增生,但成熟后细胞仍然减少。
外周血中粒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 及体内(组织内)粒细胞的消耗增高。
混合型,为Ⅰ~Ⅲ型的各种不同的混合。
• 通过注射或口服促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制品,如内毒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测定用药前后粒细胞上升情况,以 了解骨髓的储备功能。
• 常用的方法:口服泼尼松40mg,5小时后查外周血,若 中性粒细胞升高值超过2×109/L,或静脉注射氢化可 的松200mg,3~4小时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值超过 5×109/L,则提示骨髓储备功能良好。反之考虑骨髓 储备功能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