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检查,可见24 h尿铜对明确诊断Wilson病的重要性。 肝铜量:被认为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金标准,绝大多数患者肝铜量在250ug/g
(肝干重)以上,正常<40一55μ g/g(肝干重)。
03 检验诊断(肝脏方面)
肝肾功能: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如血清总蛋白降 低、球蛋白增高,晚期发生肝硬化。肝穿刺活检测定显示大量铜 过剩,可能超过正常人的5倍以上。发生肾小管损害时,可表现氨 基酸尿症,或有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及蛋白尿等。 血尿常规:WD患者有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其血常规可出现 血小板、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减少;尿常规镜下可见血尿、微量蛋 白尿等。
01
发病机制
正常人每日自肠道摄取少量 的铜,铜在血中先与白蛋白 疏松结合,在肝细胞中铜与 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具有氧 化酶活性的铜蓝蛋白。循环 中90%的铜与铜蓝蛋白结合,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 物酶的合成。铜在各脏器中 形成各种特异的铜-蛋白组合 体,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 和汗液排出。
疾病状态时,血清中过多的游离铜大量 沉积于肝脏内,造成小叶性肝硬化。当 肝细胞溶酶体无法容纳时,铜即通过血 液向各个器官散布和沉积。基底节的神 经元和其正常酶的转运对无机铜的毒性 特别敏感,大脑皮质和小脑齿状核对铜 的沉积也产生症状。铜对肾脏近端小管 的损害可引起氨基酸、蛋白以及钙和磷 酸盐的丢失。铜在眼角膜弹力层的沉积 产生K-F环。与此同时,肝硬化可产生 门静脉高压的一系列变化。
03 检验诊断
角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环是诊断Wilson病的金标准之一。国内指南规定:(1)可疑Wilson
病患者须经裂隙灯检查证实角膜K·F环阳性。(2)神经症状明显但角膜K—F环阴性 者,不能排除Wilson病。
脑影像学检查:CT可显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影。MRI比CT特异性更高,
表现为豆状核(尤其壳核)、尾状核、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T1加 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和尾状核在T2加权像显示高低混杂信号,
鉴别: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和小舞蹈病、青少年性Huntingtou舞 蹈病、肌张力障碍、原发性震荡、帕金森病和精神病等鉴别;此外,还应与 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 肾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鉴别。
感谢聆听!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肝豆 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8, 41(8):566-569.
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
基因诊断:WD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复杂, 故尚不能取代常规筛查手段。利用常规手段不能确诊的病例,或对症状前期患者、
基因携带者筛选时,可考虑基因检测。
03 检验诊断
明确诊断Wilson病的临床依据 :临床上若遇到下述两种情况即可明确诊 断为Wilson病,无需行进一步检查:(1)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角膜K—F环 阳性,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24 h尿铜>100µg。(2)患者具 有肝脏症状,角膜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24 h尿铜>100 µg。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发病机制
01
01
发病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亦
称为威尔森氏症(Wilson‘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 进行性遗传疾病,大多为隐性遗传,患者会从父母身上各 遗传到一条带有缺陷基因的染色体,也有些患者是自己的
基因突变,导致无法正常代谢体内的铜元素,进而堆积在
02 临床表现(其他症状)
患者的角膜周边与巩膜的交界处,可观察到所谓的 凯-费环(Keyser-Fleischer ring)棕绿色至金黄色的色
素环,这即是沉积着的铜元素,是早期症状的主要诊断 方式,不过不少其他的肝脏疾病也可发现此环。通常严 重时肉眼即可见此环,轻微时则需要借助裂隙灯来检查。 在肾脏方面,可见到肾小管异常症状,肾结石出现。 内分泌方面的异常,包括低血糖、副甲状腺机能低下症、 骨质疏松和停经都有可能。 血液学方面会有贫血的现象产生,这是因为在血液 中过多的铜会使得红血球细胞膜氧化而受损,形成成溶 血性贫血。 在心血管方面可能会有心律不整以及心脏肌肉萎缩 等症状。
检验诊断
03
03 检验诊断
神经系统方面
脑影像学检查
03
肝脏方面
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
02
发病机制
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 基因诊断
01
03 检验诊断(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CP):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对Wilson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 要意义。国内指南规定,血清铜蓝蛋白正常参考值为200—500 mg/L,<200 mg/L
02 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方面)
神经系统症状则有颤抖、不自主运动、步伐不稳、口齿不清、 流口水、吞咽困难等,也有人出现类似帕金森氏症的行动迟缓,肢 体僵硬。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全身的肌肉僵硬,导致脸面表情显得十 分呆板;舌头肌肉不灵敏,自由转动受到障碍,使得说话发音含糊 不清;口喉肌肉的僵硬化,导致患者正常的吞咽动作困难,口涎则 常常会没有意识地流出口角;如果患者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全身 肌肉则会僵硬,患者的动作显得笨拙缓慢,病后期则会导致患者无 法行动,卧床不起,最终影响食物摄取,导致死亡。 小脑铜沉积严重会导致不自主动作在患者中表现。譬如四肢出 现有节律的震颤。后期会出现四肢肌肉僵硬,强烈痉挛并有剧痛伴 随,甚至导致四肢骨折。也有患者出现妄想与幻觉的情况。最常见 的症状有三分之一都是以早期精神病的型态显现,而这些精神病的 症状有着非常大的多样化呈现,可能的病征为轻微的情绪不稳定到 严重的忧郁、躁症等精神病的症状。
为异常;血清铜蓝蛋白<80 mg/L是诊断Wilson病的强有力证据。
24 h尿铜:24 h尿铜亦是诊断Wilson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指南规定,24 h尿铜 正常参考值为<100 µg,≥100 µg为异常。Roberts等2003年版和2008年版指南均指
出,典型Wilson病患者24h尿铜>100 µg,>40 µg即提示可能为Wilson病患者,需行
肝脏和其他器官,产生毒性。以肝脏和大脑基底节受病影 响最为严重。 其发生率为三万分之一,多在青春期过后18至21岁间的青
少年中起病,其中男性病患者略多于女性,最常患此症的
种族为拉丁美洲人,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越来越 多见。是至今为数不多、可治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 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或不恰当治疗可致残 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02
02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
肝脏方面(会有近似肝炎、肝硬化的表现)
神经系统方面(有颤抖、不自主运动、步伐不稳、口齿不清、流口水、吞
咽困难等,也有人出现类似帕金森氏症的行动迟缓,肢体僵硬。)
其他症状(凯-费环)
02 临床表现(肝脏方面)
肝脏方面,会有近似肝炎、肝硬化的 表现,发病年龄从2、3岁到40、50岁都 有,是一种遍布患者年龄层的疾病。肝酵 素的指数上升、黄疸、白蛋白降低、腹水、 凝血机能异常、血中的氨含量增高或是由 于肝异常所引起的脑病变等状况出现,或 是以较缓慢的情况渐进。由于肝豆状核变 性的肝脏症状与肝病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太 大的不同,所以肝病患者最好也接受肝豆 状核变性的检验。少数患者甚至会以暴发 性肝炎来表现,死亡率相当高。
(肝干重)以上,正常<40一55μ g/g(肝干重)。
03 检验诊断(肝脏方面)
肝肾功能: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改变,如血清总蛋白降 低、球蛋白增高,晚期发生肝硬化。肝穿刺活检测定显示大量铜 过剩,可能超过正常人的5倍以上。发生肾小管损害时,可表现氨 基酸尿症,或有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及蛋白尿等。 血尿常规:WD患者有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其血常规可出现 血小板、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减少;尿常规镜下可见血尿、微量蛋 白尿等。
01
发病机制
正常人每日自肠道摄取少量 的铜,铜在血中先与白蛋白 疏松结合,在肝细胞中铜与 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具有氧 化酶活性的铜蓝蛋白。循环 中90%的铜与铜蓝蛋白结合,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 物酶的合成。铜在各脏器中 形成各种特异的铜-蛋白组合 体,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 和汗液排出。
疾病状态时,血清中过多的游离铜大量 沉积于肝脏内,造成小叶性肝硬化。当 肝细胞溶酶体无法容纳时,铜即通过血 液向各个器官散布和沉积。基底节的神 经元和其正常酶的转运对无机铜的毒性 特别敏感,大脑皮质和小脑齿状核对铜 的沉积也产生症状。铜对肾脏近端小管 的损害可引起氨基酸、蛋白以及钙和磷 酸盐的丢失。铜在眼角膜弹力层的沉积 产生K-F环。与此同时,肝硬化可产生 门静脉高压的一系列变化。
03 检验诊断
角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环是诊断Wilson病的金标准之一。国内指南规定:(1)可疑Wilson
病患者须经裂隙灯检查证实角膜K·F环阳性。(2)神经症状明显但角膜K—F环阴性 者,不能排除Wilson病。
脑影像学检查:CT可显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影。MRI比CT特异性更高,
表现为豆状核(尤其壳核)、尾状核、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T1加 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和尾状核在T2加权像显示高低混杂信号,
鉴别: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和小舞蹈病、青少年性Huntingtou舞 蹈病、肌张力障碍、原发性震荡、帕金森病和精神病等鉴别;此外,还应与 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 肾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鉴别。
感谢聆听!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肝豆 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8, 41(8):566-569.
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
基因诊断:WD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复杂, 故尚不能取代常规筛查手段。利用常规手段不能确诊的病例,或对症状前期患者、
基因携带者筛选时,可考虑基因检测。
03 检验诊断
明确诊断Wilson病的临床依据 :临床上若遇到下述两种情况即可明确诊 断为Wilson病,无需行进一步检查:(1)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角膜K—F环 阳性,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24 h尿铜>100µg。(2)患者具 有肝脏症状,角膜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24 h尿铜>100 µg。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发病机制
01
01
发病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亦
称为威尔森氏症(Wilson‘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 进行性遗传疾病,大多为隐性遗传,患者会从父母身上各 遗传到一条带有缺陷基因的染色体,也有些患者是自己的
基因突变,导致无法正常代谢体内的铜元素,进而堆积在
02 临床表现(其他症状)
患者的角膜周边与巩膜的交界处,可观察到所谓的 凯-费环(Keyser-Fleischer ring)棕绿色至金黄色的色
素环,这即是沉积着的铜元素,是早期症状的主要诊断 方式,不过不少其他的肝脏疾病也可发现此环。通常严 重时肉眼即可见此环,轻微时则需要借助裂隙灯来检查。 在肾脏方面,可见到肾小管异常症状,肾结石出现。 内分泌方面的异常,包括低血糖、副甲状腺机能低下症、 骨质疏松和停经都有可能。 血液学方面会有贫血的现象产生,这是因为在血液 中过多的铜会使得红血球细胞膜氧化而受损,形成成溶 血性贫血。 在心血管方面可能会有心律不整以及心脏肌肉萎缩 等症状。
检验诊断
03
03 检验诊断
神经系统方面
脑影像学检查
03
肝脏方面
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
02
发病机制
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 基因诊断
01
03 检验诊断(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CP):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对Wilson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 要意义。国内指南规定,血清铜蓝蛋白正常参考值为200—500 mg/L,<200 mg/L
02 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方面)
神经系统症状则有颤抖、不自主运动、步伐不稳、口齿不清、 流口水、吞咽困难等,也有人出现类似帕金森氏症的行动迟缓,肢 体僵硬。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全身的肌肉僵硬,导致脸面表情显得十 分呆板;舌头肌肉不灵敏,自由转动受到障碍,使得说话发音含糊 不清;口喉肌肉的僵硬化,导致患者正常的吞咽动作困难,口涎则 常常会没有意识地流出口角;如果患者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全身 肌肉则会僵硬,患者的动作显得笨拙缓慢,病后期则会导致患者无 法行动,卧床不起,最终影响食物摄取,导致死亡。 小脑铜沉积严重会导致不自主动作在患者中表现。譬如四肢出 现有节律的震颤。后期会出现四肢肌肉僵硬,强烈痉挛并有剧痛伴 随,甚至导致四肢骨折。也有患者出现妄想与幻觉的情况。最常见 的症状有三分之一都是以早期精神病的型态显现,而这些精神病的 症状有着非常大的多样化呈现,可能的病征为轻微的情绪不稳定到 严重的忧郁、躁症等精神病的症状。
为异常;血清铜蓝蛋白<80 mg/L是诊断Wilson病的强有力证据。
24 h尿铜:24 h尿铜亦是诊断Wilson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指南规定,24 h尿铜 正常参考值为<100 µg,≥100 µg为异常。Roberts等2003年版和2008年版指南均指
出,典型Wilson病患者24h尿铜>100 µg,>40 µg即提示可能为Wilson病患者,需行
肝脏和其他器官,产生毒性。以肝脏和大脑基底节受病影 响最为严重。 其发生率为三万分之一,多在青春期过后18至21岁间的青
少年中起病,其中男性病患者略多于女性,最常患此症的
种族为拉丁美洲人,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越来越 多见。是至今为数不多、可治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 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或不恰当治疗可致残 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02
02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
肝脏方面(会有近似肝炎、肝硬化的表现)
神经系统方面(有颤抖、不自主运动、步伐不稳、口齿不清、流口水、吞
咽困难等,也有人出现类似帕金森氏症的行动迟缓,肢体僵硬。)
其他症状(凯-费环)
02 临床表现(肝脏方面)
肝脏方面,会有近似肝炎、肝硬化的 表现,发病年龄从2、3岁到40、50岁都 有,是一种遍布患者年龄层的疾病。肝酵 素的指数上升、黄疸、白蛋白降低、腹水、 凝血机能异常、血中的氨含量增高或是由 于肝异常所引起的脑病变等状况出现,或 是以较缓慢的情况渐进。由于肝豆状核变 性的肝脏症状与肝病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太 大的不同,所以肝病患者最好也接受肝豆 状核变性的检验。少数患者甚至会以暴发 性肝炎来表现,死亡率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