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的数学味

合集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浅谈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浅谈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作者:鄢一凡周峰陈正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13期【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经过在魔法数学多年的教学还有自己的思索和总结,我们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还有着魔术的趣味性,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魔法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结合日常的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变得更有乐趣。

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数学的思维,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数学有很多奇妙的特点,这些魔法数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数学生活趣味性数学是从小到大的学习中都会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总是会出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不能把状态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会认为每天看着一大堆的阿拉伯数字,每天计算各种各样的加减乘除,看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等事情让会让他们感觉到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面对这种情况,就要让数学变得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魔法数学就是因此而诞生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方式和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很好的学习到数学知识。

魔法数学的使命是推动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我们要让孩子在数学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中学习到数学的知识。

一、魔法数学特色教学的意义1.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没有语文的故事性,也没有英语学科的奇妙性,这样的感觉带给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们总是或多或少的没有很高的兴趣去学习。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魔法数学课堂和常规课堂有着很大不一样,它不是一味的讲解常规数学知识,而是让一个知识点具有多变性和趣味性,这样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在特定的内容中,我们还把数学变为一种魔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通过魔法的趣味性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课堂产生了厌倦和恐惧感。

数学并不应该被局限在枯燥的公式和算术之中,它实际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味”,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食物、交通、购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比例时,可以通过模拟烹饪过程来让学生计算原料的比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运用的知识。

在引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拼图比赛、数学算术比赛、数学趣味运算等活动,通过竞赛、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渊源和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定理的发现历程以及数学应用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知识,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学科。

通过讲解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着眼于“趣”,致力于教——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

着眼于“趣”,致力于教——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

探索篇•方法展示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最为明显。

一直以来,数学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很枯燥乏味的课程。

老师们只顾着演绎和教学那些板正的数学知识,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好奇心才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忽视了孩子们兴趣点所在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可见一斑。

因此,构建趣味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教学着眼于“趣”,致力于教———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周美林(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福建厦门)一直以来,数学课让一部分学生头疼。

数学课以严谨、板正的思维模式让绝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尤其是还处在活泼好动时期的小学生。

数学老师枯燥乏味的数学讲解,让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就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而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学生从此就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趣味数学教学,成为数学老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构建趣味教学的意义(一)“兴趣老师”与“积极学生”的激情碰撞对正处于睁眼看世界的小学生来说,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原因就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还不能正确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因此他们常常会被其他事情分散目光,将原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如果你去问孩子们为什么会注意那些课堂以外的事情,最有可能的回答就是,“因为有趣”。

由此可以看出,“有趣”“兴趣”一类的事物真的对孩子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因此,发展趣味教学,将“兴趣”引入课堂,才能吸引到“积极”的学生。

这样的趣味课堂才是数学老师跟那些其他有趣事物“争宠”的绝佳手段。

(二)寓教于乐,让数学课堂气氛“炸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趣味教学是“热场子”的最好途径。

所谓的“热场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活跃课堂氛围。

一般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以老师作为主导者,只是单向地向学生讲述板正且无聊的数学知识。

关注现实 凸显本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数学味”

关注现实  凸显本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数学味”

课时 , 课本是一个 “ 春游 ” 的情境 图片 , 让学 生准备及分
展的丰富资源和精神力量 。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 完整 的个体 , 能割裂培养 。 不
人 的成长发展过程 如 同知识 的构建 过程 ,同样需要 通 过“ 长段” 实现。从广义上来说 ,长程两段” 来 “ 是一种 教
“ 长程两 段 ”教 学策略在 思考 整个 单元 的知识 结 构、 特有的育人价值 的基础上 , 改变原来局 限于每一节 课 知识点的思考与认识 , 改变 了点状 的、 孤立 的教学行 为, 改变 了千篇 一律 的“ 准备——复 习——新授——巩 固—— 总结 ” 的教学 模式 , “ 从 点状教学 ” 向“ 构教 走 结 学” 。教师对其进行 的实践 探索过程 , 让教 师形成 了对 结构 的认识 , 逐步形成整体 综合 的思维方 式 , 打开 了教
师的视野。
学思想 , 的成长 发展为长远 目标 , 据儿童发展 的 以人 依 内在规律 ,从各领域 特有育人价值 的视角 出发整体 设 计, 将长远 目标转化 为各个 阶段 的具 体 目标 , 实施 培养 过程 , 让学生获得更为精彩 的成长体验。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 , 的探索还有很长 的路要 走。 我们
参考文献 : [] 1叶澜.新基 础教 育” “ 论一 关于 当代 中国学校 变革的探 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程两段 ” 长 教学 策略有 效地落 实到课 堂 , 有利 于 学生形成认识 的结 构化 ,可 以使学 生对知识进行 结构
化记忆 , 学生记 忆 的负担 , 学生学到具有 一定意 减轻 使 义 的知识 ,提高学 生个性化理解 知识和创造性运 用知 识 的水 平 ; 利于学生形成综合 的思维方式 , 用综合 有 会 的眼光去发现 问题和解决 问题 ,是学生 的学习能力 自

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意义

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意义

浅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意义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其中的知识、思想、方法以及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主要部分。

数学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门数字化与符号化的学科,更是一门能锻炼学生理性思维的学科,所以为提高数学文化的融入效果,发挥数学领域的文化功能,需要教师将数学变成一种文化逐渐进入学生的课堂,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文化的氛围,深层次地了解这门学科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产生文化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兴趣的激发。

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希望对广大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一、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一)数学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一到六年级都有相关的数学历史知识,还有很多经典数学问题、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故事等。

小学数学历史选择的故事和设计都体现了在数学教材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意图。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找到教材的特征,全面展现数学文化在课堂上的教学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文化的融入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掌握数学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介绍和所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故事,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种友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内容的学习热情。

采用数学文化和数学课堂结合的形式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所以,教师应该更好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研究阅读数学文化和课程内容的关系,然后寻找教材以外的有关历史,逐渐将文化融入数学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数学文化的融入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刘徽用割圆术得到π”“高斯8岁发现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华罗庚报效祖国”这些都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历史故事、人物和数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人们对于数学的探究以及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
进行 评 比 ,然后 集体 讨 论 。每 个 学生 都说 出 了 自己买 的 商 品, 每 样 商品 的价 钱 ( 分别 用 分 、 角来 表 示 ) 。 通 过活 动 , 学 生
问, 让他 们说 出 自己的疑 惑 , 然后 通过 动手 等方 式 让学 生 自
己寻 找 问题 的答案 。 这样 不 仅活 跃 了学生 的思 维 , 拓展 了学 生 的知 识 面 , 更重 要 的是培 养 了学 生质 疑 问难的 品质 。 在 教学 时 ,教师 应 引导 学生 ,而 不是 牵着 学 生的 鼻子 走, 这 样师 生 关 系 才会 融 洽 ; 教 师 要激 励 学生 , 而 不 是推 着 学生走 , 这 样 学 生学 起 来 才会 感 到轻 松 ; 教 师应 启 发学 生 , 而 不是 代替 学 生寻找 答 案 , 这样 学生 才 能独 立思 考 。 让 我们 引学 生 “ 悟” , 教 学生 “ 法” , 导学 生的理 解 , 重 学 生 的运用 , 求 学 生的发 展 , 扎 扎 实实 地提 高课 堂效 率 。
师 要恰 当 地 引导学 生发 散思 维 。课堂 上 多给学 生 一己一次发 展 的机 会 。 如 教学 长方形 的 特征时 , 有 的老 师 习惯 于 先让 学 生沿 着 长 边对 折 , 量 一量 , 得 出结 论 ; 再 沿着 宽边 折 一折 , 量 一量 , 得 出结 论 。 这种教 学

、 、
\、 、
数学 。 科研视窗

谈小
学课堂申的
江 西萍 乡市芦 溪县 芦溪 小 学( 3 3 7 2 0 0 ) 刘 晓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与 以 往枯 燥 乏 味 的数 学 课 相 比 , 现在 的 数学 课 有 了很大 的改 变 。但是 许 多农 村 中小学 课 堂 中 的数 学 教 学 模式 还 是 以 “ 讲练模式” 为主 , 老教 师 由以 前 的“ 先 讲 后 练模 式 ” 改变为“ 精 讲 多 练模 式 ” , 中青 年 教 师 由 “ 精 讲 多 练模 式 ”改 变 为 “ 讲练+ 动 手 操 作+ 多媒 体 辅 助模 式” 。这 样 的教 学模 式忽 视 了学 生的 思维 方 式 , 忽视 了学生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在许多学生心中常常被视为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的学科。

数学并非只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从繁复的数学公式和问题中品出数学的“味道”,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品出数学之“味”。

其一,注重数学的应用。

数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它融入了各种领域,如物理、化学、经济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例子来展示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于货币兑换、量的计算等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生接触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之后,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二,注重探索和发现。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探索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

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探索和发现规律。

在讲解数列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列的前几项,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总结来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和乐趣。

其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类似于“为什么”、“如何证明”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的趣味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的趣味化

二 四 丁 六 匕, ] = 两步 汁箅 要 记 清 , 现 括 号 要 先 箅 , 发 没

有 括 号 要 看 清 , 合 运 算 先 乘 除 , 级运 算 顺 序清 . 混 同 除 了上 面这 种 简 明 了 的顺 口溜 , 可 以 将 广 诀 生 活 化 还 I

3 传 授 方 法 多 元化 . 在 教 学 巾根 据 实 际 情 况 灵 活 变 通 , 拘 一 格 , 是 新 时 这
去 . 下 i 个 忙: 避 , 个 小 孩 被 抓 去 , 下 两个 怕 兮 兮 , 剩 躲 四 剩 五 个 小 孩 被 抓 去 , 下 一 个 惨 兮 兮 , 个 小 孩 都 抓 去 , 到 老 鹰 剩 六 轮 笑嘻嘻. 这 是 儿 歌 的 一 个 片 段 . 过 实 践 表 明 , 是 趣 味化 、 活 通 越 生
数 学 学 习与 研 究 2 t 8 0 O1
代 下 低 年 级 数 学 教 师 必 须 具 备 的 理 念 和 业 务 技 能 . 就 是 也
与 情 景 化 . 如我 存 讲 授 减 法 运 算 时 总 结 的 口诀 是 : 比 两 个 果 , 拿 一 个 , 剩 一 个 , 又拿 一 个 , 剩 下 零 个 . 你 还 我 还
你 吃 果 . 吃 果 , 完 l 都 挨 饿 …… 我 吃 _ r,
面 是 将 教 学课 堂 游 戏化 . 心 糟 成 熟 的 低 年 级 学 生 存 玩 乐 让 巾达 到 “ 知 不觉 ” 学 习 掌 握 课 章 知 识 . 不 的 课 堂 教 学 趣 味 化探 析 ( ) 学 知 识趣 味 化 一 数

化 、 景 化 的 朗 朗 上 口 的 儿 歌 , 容 易 激 发 低 年 级 学 生 对 数 情 越 学 的 学 习 兴趣 , 容 易 让 学 生 掌握 和 记住 知 识 . 越

浅谈新课程中的数学探究

浅谈新课程中的数学探究

浅谈新课程中的数学探究――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的案例分析陈丽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身边的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体会数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A版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中提到未成年人生长发育中的身高与体重问题。

本文尝试对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的分析,来谈谈新课程中的数学探究。

问题: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下表:(身高:cm;体重:kg)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与身高x 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本文通过对这个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一个普通的数学问题出发,层层递进,合作探究,领悟数学的思想,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一、数学探究————分析讨论,理解问题。

师:根据测量得到的统计数据表,你能观察出体重和身高的关系吗?生:体重随身高的增大而增大。

师:能得到体重和身高具体的函数关系吗?生:不能。

师:那么如果要找一个函数模型来近似地反映体重与身高的函数关系,首先要怎么做?生: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散点图,再从图中观察出它们可能存在的函数关系。

探究1:通过测量得到的统计数据表,观察表中的数据,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根据统计数据,画出它们相应的散点图。

生:通过计算器或计算机根据统计数据,画出它们相应的散点图,(如下);探究2:观察所作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猜测可能的函数模型。

生1:指数型函数模型生2:二次函数模型二、数学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探究3:根据自己小组所选择的函数模型,借助计算机来拟合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的函数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再由代表进行总结)生:小组一:采用指数型函数拟合 选择函数x b a y ∙= 作为拟合体重与身高的函数模型选择两组数据(70,7.90)(160,47.25)求解析式,代入x b a y ∙=得到⎪⎩⎪⎨⎧∙=∙=1607025.479.7ba b a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可得2≈a02.1≈b 从而函数的解析式为x y 02.12⨯=小结:对于x y 02.12⨯=这个函数,可以发现散点图上的点基本会落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所以函数x y 02.12⨯=能较好的刻画该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关于身高的函数关系。

我对数学课的看法

我对数学课的看法

我对数学课的看法浙江省永嘉县上塘城西小学六(2)潘秋宇很多人害怕数学,可能就是因为数学题涵盖面比较广。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下面就浅谈我学习数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不要去害怕数学,学着去喜欢它。

把枯燥的文字与数字转变成自己喜欢的模式,学着去从数字中找到做题的灵感。

这其实和以前做过的根据数字规律来填下一个数字是一样的道理,做多之后可以很快想到该是怎样的规律。

所以,我们要试着去享受数学符号在笔下灵动的快乐,享受问题解决后拨开云雾的喜悦。

其次,数学也不是只靠兴趣就可以学的好的科目。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题目的千锤百炼。

只是一味去理解知识点是什么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只有在题目中才能找到你与知识的契合点,继而才谈得上如何去应用它。

做完题目适当想想,自己为什么想到是这种思路,和答案的对比有没更好,或者还会有其他的方法,能想到的话,不要错过,立即写在显眼的地方,再与同学老师交流。

还有,要善于发现题目的共性,所谓一理通百里用,通过共性更好去发现知识点的应用方法,以后看到类似的题目也不会觉得手生了。

再者,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想要学到所有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懂得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

知识点再多,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很简单的例子,数形结合有时比纯代数解题会快很多,也明朗很多,这就是找到了图形与数字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这些点串在一起,灵活去组装它们。

这些我们可以从做题的方法上掌握。

一道题目,我们要想想,要得出这个结果,需要什么条件,要得到这个条件,又需要什么前提。

想多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处理。

熟练之后我们可以凭借题感对这些知识点信手拈来。

还有,我们要肯去钻研比较难的题目,甚至是全国的竞赛题。

我们可以从这些题中得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做这些题可以增强我们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做多之后,我们更可以把已有的知识翻新,再加深。

这样再做较简单的题时,可以做到一看就会。

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彰显“数学味”

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彰显“数学味”

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彰显“数学味”作者:宋芹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21年第11期摘要:为了保证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整个数学课堂彰显出“数学味”。

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彰显“数学味”,旨在为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味;生活化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策略,让整个课堂彰显出“数学味”,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数学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点,最大限度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水平。

这样坚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基础,着力于克服数学教学的形式主义,指导学生在准确把握数学教学规律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强化生活体验的数学化由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而如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则会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指导初中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点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密切联系起来,真正让初中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场所。

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把握逐步失去了平衡,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因此,为了切实保证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便需要准确把握好“数学味”和“生活味”之间的关系,充分凸显出“生活味”和“数学味”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数学味”的课堂中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为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数学思想,让课堂充满“数学味”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然而,数学知识的形成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点在抽象层面上的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让学生的思维相互发生碰撞,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却感到困难和枯燥,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感受数学的乐趣,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和数学性质的感知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实践等方式,直观地理解数学内容,从而更加自然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数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能够感受数学的乐趣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直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类比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思维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直觉。

教育环境也对培养学生数感和感受数学乐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和课外培训,来提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可以开设校内数学社团和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比赛、研讨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数学天赋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节、数学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乐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枯燥乏味的内容,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抗拒情绪。

如何让学生品味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数学,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享一些方法和经验,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让学生品味数学之“味”,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家长也要注意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数学,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数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是人类传递知识和情感的方式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内涵和应用。

《费马大定理》、《数学怪物》等数学故事书籍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数学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好方法。

数学游戏是一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它融合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数学的教育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猜谜游戏》、《数学填字游戏》等数学游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组织或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组织数学竞赛、参与数学建模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精髓。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文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文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文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特点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各种习俗和行为规范。

数学文化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数学态度。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学习数学需要耐心和毅力。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实例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错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过交流和分享来促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思考过程和结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数学课堂中还应该弘扬数学的公平和正义观念。

数学是一门客观公正的学科,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师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引导。

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遵守学习规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心。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文化也包括一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浅谈新课改中的数学思想

浅谈新课改中的数学思想

鲁量兴—学思想是对数学概念、.多奠。

原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数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数学思想是解题的灵魂,指导正确解题的核心,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

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因而,数学思想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之一。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常用的有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巴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这些思想贯穿在解题思想和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

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指导解题。

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以下就此谈—些认识和体会。

一、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当符合题设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对应关系等)不确定时,常需要先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分类。

再分别进行讨论,进而得到相应的结果。

在分类时,应做到标准相同,不重不漏。

如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就可采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首先让学生列举两数相乘的各种情况,经教师引导得出六种情况:正乘负、负乘负、正乘正、正乘零、负乘零、零乘零。

然后由乘数的性质概括为三种情况:同号两数相乘,异号两数相乘._个数同零相乘。

最后总结规律,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知识、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思维能力,逐步学会这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转化思想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i f-盾,一切矛盾的东西总是相互联系着的,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处于同一统—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解决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运用转化思想,可将复杂的、生疏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数学问题。

从而寻求至啭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平面几何中,证明四边形或多边形问题往往采取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由繁到简、由具体到一般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居高临下、自觉地指导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维活动。

浅谈数学课堂趣味教学评语范文2022

浅谈数学课堂趣味教学评语范文2022

浅谈数学课堂趣味教学评语范文2022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教师评价学生,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期待或意图。

而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功能概括地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馈激励功能客观、准确的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自我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中的得失,从而调整学习环节,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解题思路。

同时,教学评语又代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肯定的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强化其学习积极性;而中肯恰当的否定评语,也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紧迫感,成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对解关于x的方程x4-2ax2+x+a2=0这道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上总是把x看作未知数,企图按传统思路解此方程,结果久攻不下。

而好的学生,对问题作转移,视a为未知数,原方程变形为:a2-a(2某2+1)+(某4+某)=0分解因式:(a-某2-某)(a-某2+某-1)=0从而有:某2+某-a=0或某2-某+(1-a)=0对a作适当讨论,很快解出这两个二次方程,当好的学生公布了他的上述解法后,师生们顿时兴奋不已。

这时教师立即作出以下评语:“你能及时调整视角,改变思维重心,说明你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因式分解的巧妙运用能力,其思维素质不同寻常!”短短一段评语,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态度,而且反映出教师此时此刻的兴奋心情,其“效益”也许胜过和学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2、指向功能教师通过评语,指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像解题方法的简与繁,思路的优与劣,速度的快与慢,并说明需要改进的途径,会使学生明确和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

如在初三上数学复习课时,当课堂练习这样一道题:“若有三个方程:某2+2a某+a2-a+3=0,2a某2-(4a-2)某+2a-1=0,某2-(2a+1)+a2+2=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本题如果从正面着手来解,情况十分复杂,很不容易得到结果。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趣”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趣”

卡 片 分 发到 学生 手 中 ,让 学生 互相 寻 找倒 数 朋友 ,在游 戏 的过 程 中 ,学 生不 知不 觉地 掌 握 了有 关倒 数 的知 识 ,兴 趣 是一 种学 习的 动 机 ,学 习的 兴趣越 浓 ,积 极性 就越 高 ,学 习效 果就越 好 。 3组织 动手 动 脑 的操 作 活动 ,强 化学 生 的主体 参 与意识 . 小 学 生 学 习数 学 是 与 具 体 实 践 活 动 分 不 开 的 , 重视 动 手 操 作 ,是发 展学 生 思维 ,培养 学 生数 学 能力 最有 效 的途 径之 一 。 新 编 小 学数 学教 材 的特 点 之一 ,是重 视直 观 教学 ,增 加 了 学生 的 实 践 活 动和 动手 操 作 内容 。利 用 学生 手 中 的学具 、常见 的 实物 , 以 及 电脑 等 各种 事物 ,引 导学 生 多种 器官 协 同活 动 ,是 调动 学 生 学 习积极 性 ,强 化 学 习主 体意 识 ,提 高教 学 效率 的重 要 手 段 。学 生 动 手 、动 脑 、动 口的操 作过 程 ,实 际上 就 是一 种积 极 有 效的 意义 建 构过 程 。教 育心 理 学 的研 究表 明,这 种 效果 比单 纯 的抽 象 感知 和 记忆 要 好得 多 。 比如 ,进 行三 角 形 的两边 之 和 大于 第三 边 的教 学 时 ,教 师让 学 生利 用手 中长度 不 同 的小 棒随 意组 合 ,在 操 作 中 具 体地 观 察感 受 思考 三角 形三 条 边 的关 系 ,认 真填 写观 察 记 录 。 操 作完 成 了 ,本节 课 的 知识 也掌 握 了 。这样 的 教学 ,学 生 自始 至 终 兴趣 十分浓 厚 。

优化 新课 导入 ,激 发学 生学 习兴 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浅谈许彦会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浅谈许彦会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浅谈许彦会发布时间:2022-03-01T13:25:06.084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期作者:许彦会[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欣赏数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课。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教育局教研室许彦会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欣赏数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课。

本文针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现在,我们大多数教师教学习惯依附于教材,讲透、讲深,而后进行大量的习题演练,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认为学生只要会解题,就没有必要渗透数学文化。

因此就造成了教师只看到了数学的“知识价值”,忽略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对数学所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解和把握不够适当。

其实,数学文化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数学的,有数学特征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文化。

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动画演示日出过程,旁白配上《海上日出》一文中描写日出的过程。

将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从日出过程中你能发现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分为哪几类?分类依据又是什么?能不能用手中的工具再现呢?在学生举例之后通过电脑显示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美丽的景象,从学生的身边选取与所学知识非常接近的事物,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非常自然地将数学和文学、美学、语言学结合起来,体现出“人(事物)的数学化”。

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文化思想、方法数学中的公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都是写在课本上,能看到的,但数学思想方法是隐含在知识中的,是无形的。

在教学中要时刻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回顾一次函数图像,用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函数值的特征,学生总结出一次函数和一次不等式,一次方程解的关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作学 习 , 达不 到 实 际的教 学效 果 。
2 . 教 师教 学 理念领 会 不深
师: 别数 , 你有 什 么办 法验 证?
生 : 画 圆 圈。
很 多教 师 感叹 : “ 现 在 的新教 材 真是 没法 教 , 情景 图多 , 习题少 , 不知 重 点在 哪里 。 ” 新 课程 改革 后 , 教 材 的编 写发生 了很大 的变 化 , 由于 一些 教师 不认 真 阅读 数学 课程 标准 , 不 深研 教 材 , 吃 不透 编者 的编 写 意 图 , 所 以 无法准 确 制定 教学
师: 我们 班 语 文 组有 5源自 人 , 数学 组 有 9个 人 , 但老 师
只有 l 2块 磁铁 , 其 中有 2块 上 面既 写有 语文 , 又 写有 数学 。
大 部 分 教师 经 常 忽 视评 价 环 节 , 对 学 生 的 回答 要 么 简单 地
说一声“ 坐下” , 不 给 予任 何评 价 ; 要 么对 学生 进行 “ 太好 了 ” “ 真棒 ” “ 太棒 了 ” 等 一些 毫无 针 对性 、 导 向. 『 生的 评价 语言 。 这 样 的 评价方 式 单 一 、 乏味 , 没 有 多大 的激 励作 用 。 4 , 课 堂表 面热 闹, 华 而不 实
教 苑 时空 ・ 教法探讨
浅谈 数学课 堂教学 中的一些 问题与对策
广西南宁市 良庆区那马镇 中心学校( 5 3 0 2 0 2 ) 苏凤 良
随着课 程 改革 的深 入 实施 ,小 学数 学课 堂教 学发 生 了 可 喜 的变 化 , 但 如何 在课 堂 上全 面 落 实 新课 程 所 阐述 的 基 本理念 , 许 多教 师 还 是 感 到 茫 然 和 困 惑 , 教 学 中 也 出 现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课中的数学味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但作为一节数学课,究竟怎样才能把“生活味”和“数学味”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呢?6 月7 日上午,市教研室在育英小学举办了《数学课如何体现数学味》的观摩活动,我校邓妙老师作为芙蓉区的选手参加了这次比赛,我们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听了 4 堂数学课,总体感觉比较好,我认为这几堂课都能较好的渗透数学的基本方法,体现出了数学味。

例如:在《找规律》一课中,邓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找到最基本的组合,使学生明白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实际上就是那个最基本的组合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就使看似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了。

我想这就是递归化思想方法的体现吧。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当初上了一堂教研课《24 时记时法》。

这个内容新,与生活联系紧密。

第一次在三(1)班执教,我是满脸通红,且不说时间用了足足50 分钟,就连课堂的气氛也平淡无奇。

是什么原因呢回顾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师:观察老师睡觉的画面,让学生猜猜什么时候?生1:4:00生2:下午4:00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写,才让人明白呢?你有不写晚上,也能让人一下子看明白的表示方法吗?由此引出24 时计时法。

二、教学普通记时法和24 时记时法师:你能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么?出示四张钟面图。

生:上午7 时中午12 时下午1 时晚上8 时师:像这样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表示时间的方法叫做“普通记时法”。

为了记时方便,在交通、金融、时事等方面经常是这样记时的。

出示图片:节目预报单、火车时刻表等。

你发现这种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吗?生1:不需要用文字表示。

生2:下午的时间要加上12。

师:是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计时法的计时方法。

师生演示拨钟过程。

现在你知道这种计时法怎样表示时间吗?生:上午的时间不变,钟面上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下午的时间钟面上时针指着几还要加上12。

师:这样一昼夜时针走了几圈?这种计时法因此得名“24 时计时法”。

2、板书:计时法。

谁知道这种计时法的?了解学生认知情况。

3、认识一昼夜: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同意吗?拨针验证:时针在钟面上是怎样走的?学生自己拨针与课件情景配合。

理解时针在钟面上走两圈,一昼夜是24 小时。

板书12——12——12。

三、探究24 时计时法(1)回顾:怎样区别 3 个12 呢?学生观看课件:月亮高挂,时针指着12,新的一天开始了,彩条钟面图12 时改写成0 时。

月亮微微移动,时针走动,彩条钟面图不断延长…太阳出来…时针指向12,接着,时针指向1 时,外圈显示13,彩条图1 改成13…太阳西落…月亮出来…时针又指向12 时,时针到晚上12 时一共走过了24 时,外圈显示24,彩条图12 改成24… 彩条图延长…放大这一天的彩条钟面图,供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2)大屏幕演示昨天今天明天,问:今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计时?,0 时在白天还是黑夜?钟面上时针指着几?课件演时时示变化的彩条钟面图。

(3)出示第49 页3 张钟面图,要求学生钟上指的是什么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显示8 时、上午8 时;12时、中午12 时;20 时、晚上8 时。

一定要写上午8 时吗?晚上8 时呢?(学生争论,释疑。

)(4)回顾整理:你认为怎样用这种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间呢?揭示板书:24 时计时法。

(5)你觉得24 时计时法有什么优点?(6)练习:16:00 是下午几时?18:30 呢?(7)练习: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换算四、介绍古时计时法为了准备这节课,我在设计故事情节制作课件上花了很多精力,为的是让学生体会到24 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因为普通计时法与24 时计时法的特殊关系,但我更加关注了24 时计时法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渗透了珍时惜时和爱国的的思想品行教育显然忽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的不平衡性,让学生停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上进行简单的拨钟练习和游戏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在数学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展开环节,认识24 时计时法的必要性、优越性也是“蜻蜓点水”,未作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

尤其对普通计时法讲的比较突然。

《24 时计时法》的内容已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作为一节数学课,改如何体现其数学味呢?在组长的指导下,我又进行了新的考虑,三(2)班是这样上的是:一、导入1、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个显示10:00 的时钟。

同学们猜一猜,这个时候老师在干什么?生1:老师在上课生2:老师在看电视生3:老师在做运动……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呀?生1:我认为是上午9:00生2,3:我认为是晚上9:00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一天中有几个9:00 了?(口答)怎样表示才可以把两个8:00 分清楚呢?生1:只要一个说上午9:00,一个说晚上9:00 就可以了。

那一天中还有类似的两个时刻吗?(学生举例,老师板书)上午8:00晚上8:00上午6:00下午6:00上午11:00晚上11:00……师:真不错!象这样在时刻的前面加上时间段的词语,就是平常说的“普通计时法”(板书:在刚才的板书上头)。

还有其他的计时法吗?生1:晚上8:00 还可以写成20:00师:原来晚上8:00 还可以写成20:00(板书:在刚才板书晚上8:00 右边)那一个钟面上只有12 个数字,这16:00 到底是什么计时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24 时计时法(板书)。

(设计意图:以生活实例作为切入点,通过猜一猜,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使用24 时计时法的必要性)二.通过比较,感受新知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晚上8:00 还可以写成20:00,那黑板上剩下的一些时刻还可以怎样表示呢?(学生答,老师板书)普通计时法24 时计时法上午8:00 8:00晚上8:00 20:00上午6:00 6:00下午6:00 18:00上午11:00 11:00晚上11:00 23:00师:同学们真不错!比较一下两边的计时法,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再汇报)生1:普通计时法多加了时间段词语,而右边的就是时刻:生2:我发现左边的时没超过12,右边的有的超过了:生3:凡是中午12 时以前换成右边的只要去掉时间段词语,时刻不变:生4:含有下午或晚上的,不但要去掉时间段词语,时上还要加12。

师:同学们真聪明!小结:中午12 时以前换成右边的只要去掉时间段词语,时刻不变:含有下午或晚上的,不但要去掉时间段词语,时上还要加12 。

我们把右边的这种计时法称作24 时计时法(板书在右边时刻上)课件演示:时针从0:00 走到24:00 的两圈动画,两圈上显示24 个数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机会使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并通过比一比,掌握两种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使其学会两种计时法之间的换算;最后显示一天时针走的过程加深理解24 时计时法。

)三.愉悦中感受“0 时”观看春节晚会倒计时片段。

适当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巩固练习1.早上7 时24:00下午2 时5:00上午11 时35 分7:00凌晨5 时11:35晚上9 时14:00深夜12 时0:00 21:00我会连2.我会写凌晨2 时55 分6:00中午12 时下午4 时25 分傍晚6 时22:003.同桌练习: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另一个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然后交换。

(设计意图:掌握两种计时法之间的换算)五.联系生活,加深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24 计时法表示时刻?学生讨论,交流。

多媒体演示:作息时间表,电视机,电子表,商店门口的营业时间;列车时刻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六.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游戏师:为了奖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异表现。

下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用两个手臂表示时针和分针,根据两个手臂的位置和他们之间的角度,来判断是几点。

老师先做动作,大家来判断。

(左手水平,右手向上竖直举,使两手成90 度)生1:下午3 点生2:夜里3 点生3:15 点师:接下来老师出示时刻学生作动作。

请全体起立。

21:00 上午9:0018:00 下午6:000:00 12:00 24:00 昨夜12:00今天中午12:00 今夜12:00师:为什么最后几个时刻,大家的动作一样呢?生:因为这个时刻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八.古代计时法:你知道古代的人用什么表示时间吗?根据学生说,展示画面。

你觉得我们人类怎么样?介绍课外学习方法与途径。

介绍水钟和影钟。

课堂上,尽管课堂气氛仍有些拘束,但学生还是出现了数次会心的笑声,整个教学环节也较上一次紧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

这次设计,我力求挖掘24 时计时法的数学味,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赋予数学思考,注重一些数学方法的挖掘和渗透。

如质疑“钟面上哪来的19?”让学生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展开时,在音乐中感受“0”时,简单处理了终点、起点。

最后以游戏结束,加深对两种计时法的理解。

教学《24 时记时法》的一拨三“折”,使我看到,同一教学内容,由于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尽管教学目标相对一致,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看来,我们应该多反思,多跳出来问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了吗?以上观点只是我个人的肤浅看法,我想,如果我们在上每一堂数学课是都能认真钻研教学资源,挖掘里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出数学味来,那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数学,爱学数学,爱用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