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学术思想探源

合集下载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
Ab s t r a c t: Fi v e S h u p i o n t s a r e c o mmo n l y us e d i n a c u p un c t u r e c l i n i c a l c u r e a n d r e g a r d e d b y t h e a n c i e n t a n d mo de r n p h y — s i c i a n s .To be t he d o c t o r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e me r i d i a n, s c i e n c e o f a c u pu n c t u r e a nd mo x i b u s t i o n’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o r i g i n, “Mi r a c u l o us Pi v o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iv f e Sh u p i o n t s i n t he mo r e t h a n c o n t e n t s ,i t i s s i g n i ic f a n t f o r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i f v e S h u p i o n t s t he o r y, f u l l y s t a t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i p b e t we e n t h e c l i n i c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a c up o i n t c h o i c e a n d a c u p un c t u r e c l i n i c a l c u r e, a nd a l l o f t h e s e l a y a s o l i d f o un d a t i o n f o r t h e l a t e r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t h e iv f e S h u p i o n t s t h e o y. r T hi s pa p e r wi l l s u mma r i z e“Mi r a c u l o us Pi v o t ”a b o u t t h e iv f e S h u p i o n t s o n t h e a c a d e mi c t h o u g ht a n d a n a n a l y s i s o f i t s c o n n o t a t i o n. Ke y wo r d s: “Mi r a c ul o u s Pi v o t ”; Fi v e S h u p i o n t s ; Ac a d e mi c t h o u g h t ; Cl i n i c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摘要】《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

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

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

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Nine Needle and Twelve Yuan is the first volume in Miraculous Pivot.It is a programmatic paper in which the principle,the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acupoints are elaborated , especially in needling with dialectical treatment .The name and function of the nine different form needles together with the treatment significance of twelve Yuan acupoints in human body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first order of Nine Needle and Twelve Yuan.So it is named as Nine Needle and Twelve Yuan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Nine Needles” and “Twelve Yuan”.In this paper , we summarize its academic thought from several parts of the selection of nine needles , the basic principle with the needle , the role of the twelve yuan acupoint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 which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203-205)【关键词】《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作者】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5;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2《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说解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说解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说解《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说解古人著述概以文言,文言与白话相比,有文字精炼、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越是古老的文言越是精炼,及至古奥艰涩,则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故读古代典籍须平心静气,审慎钻研,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务使义理顺畅,幽明契合,庶乎心领神会,悟得个中精妙,苟若性情毛噪,浮皮潦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必然牵强附会,曲意穿凿,非徒自欺,亦且欺人,此学者之大忌也。

这是我的一点切身体会,权作为序言。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说解:就说这第一句话,如果按历代学者的诠释,似乎也能明白个大概,不过是一句开场白而已,平平淡淡,空洞泛泛,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境。

然而仔细思忖,则大有深意在焉。

首先,最起码,类似这种言论,就相当于反动口号,在当时的语境下,不啻于晴天霹雳一般,具有振聋发聩之震撼力。

你看,他竟然一语挑明:百姓的疾病都是官府收敛租税所致!明确表达出对官府的强烈不满。

那么,第二点,毫无疑问,说这种话的人绝对不可能属于上层官僚阶级,因为他的立场完全站在了底层民众一边。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虽然以黄帝与大臣对话的形式写作,但仅仅是假托,而作者的真实身份却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故而顶多是江湖市井的民间医生,连宫廷御医都不可能。

我们知道,假冒身份的人其实很难遮掩,因为在不经意地言谈举止中总会暴露出来,而作者说的第一句话就彻底暴露了原形。

如果统治者真的把万民当做襁褓中的子女般关怀疼爱,那么请问:天底下有朝未成年子女收取租税的父母么?再者,既然统治者的生活仰赖于百姓缴纳的租税,那么请问:到底是你养活百姓,还是百姓养活你呢?因此,第三点,所谓“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的说法,其实是非常荒唐的笑料,就类似现代网络上对贪官的调侃和恶搞,那是作者在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丑陋、虚伪和贪婪。

最后,第四点,其实这句话的重点还在后半部分,即“收其租税,哀其不给,属有疾病”,而关键词是“不给”。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黄帝内经》之“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何解?《黄帝内经》之“⼩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何解?⼩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针之要,易陈⽽难⼊,粗守形,上守神”语出《灵枢·九针⼗⼆原》。

针灸之术看似基础理论相对简单,腧⽳数量也不多,相对于⽤⽅遣药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少了些,但是应该注意到,临床针灸⾸先要开出⼀个正确的针⽅来,但在落实针⽅的含义时,在针刺⼊孔⽳后必须依靠医者的⼿,才能感知出正⽓与邪⽓的区别,同时也要依靠医者对⼿法的调整,才能起到补虚泻实或调和的作⽤。

针刺为中医思辨与⼿上功夫最好的结合点。

故《灵枢·官能》说:“语徐⽽安静,⼿巧⽽⼼审谛者,可使⾏针艾。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针精⽽少,疗效快且好呢?《内经》提出“粗守形,上守神”,意为粗劣的医者只是把针扎到孔⽳上,⽽精巧的医者则能更进⼀步,从守神的⾼度,来调整患者的⽓⾎盛衰。

守神⼜称为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有关于此,《灵枢·⼩针解》进⼀步阐释为:“上守神者,守⼈之⾎⽓有余不⾜,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也。

客者,邪⽓也。

”守神或治神,简单地讲,可以分为⼏个部分:针⼊先得⽓,审⽓之盛衰,辨⽓之正邪,得⽓后治⽓,医者有感应,患者能觉知。

得⽓是针刺获效的⾸要条件。

如“刺之要,⽓⾄⽽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九针⼗⼆原》),讲的即为此原则。

得⽓之后,进⼀步需要辨明⽓的状况,即虚实邪正,要依靠针刺⼊孔⽳后的⼿感来判断,如《灵枢·终始》是这样分辨邪⽓与正⽓的,“邪⽓来也紧⽽疾,⾕⽓来也徐⽽和”,即邪⽓在针下的感觉是坚紧⽽疾速,正⽓的感觉是徐缓⽽柔和的。

关于辨别正⽓的虚实,我们前⾯已经说过,⾸先要根据脉象来判断,另外针下得⽓缓慢或不得⽓也可是正⽓不⾜的表现。

相对正⽓虚来说,对邪正的判断更加困难,没有⼤量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的。

较为严重的虚证不是针刺的适应证,但可以使⽤艾灸或汤药。

《内经》九针

《内经》九针

“九针”作为规范的名词术语在《》中多次出现,其中《灵枢》部分开篇即为《九针十二原》,可见“九针”的重要性。

就我对内经的理解,我必须把我认识到的某些内容说出来,不吐不快。

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的治病理念是调理经脈气血,以恢复人体正常功能作为目的来达到治病功效, (古人连体内五脏六腑的形状大小功能部位颜色等等这些全都研究得清清楚楚,不可能反而对外部的肌肉血管神经这些东西没有认知), 所以古人的针术理论里没有肌肉解剖方面的运用,其实并不是古人不懂解剖,而是刻意为之,以此暗示后人,针术里根本就不需要这些玩意儿(即肌肉神经解剖)。

而国内盛行的那些西医运动解剖疗法,却恰恰主要是在肌肉肌腹这些部位做文章,这从根本上就已经与内经本义相佐。

我再重申一句,我讲的这些观点并不是我总结出来的,穴位经脉也不是我发明的,气血理论也不是我研究出来的,我只是背靠内经在宣传内经。

《素问•刺要论篇》说:“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

《素问•调经论篇》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在古人的理念里,针是用来调理经脈血气的,并不直接涉及体内的脏器,而且脏器也是严禁扎的。

要调理气血的问题,并不直接扎针破散血气,而是通过调理经络这个气血的载体来做文章。

肌肉也不可以直接扎针,要调理肌肉的问题,是通过调理肉与肉的分间之气来起作用。

要调理筋骨的问题,也仅仅是在筋和骨上去做文章,不涉及肌肉神经血管。

《黄帝内经》除了脏腑功能运化等方面的阐述,主要就是突出“骨度”一篇重点。

为啥没有专门讲神经肌肉这些的篇章呢?就是因为九针里所有的针,都不是用来扎肌肉的,也不是用来扎神经血管这些组织的。

也就是说从事九针的针者,在解剖方面,能够了解脏腑的功能分布和互相之间的关系,了解人体骨骼的形状和分布这些就行了,其他的如肌肉神经血管等等就无需深入了解。

有肌肉动脉主干神经的那些部位,根本就不是要扎针的地方。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灵枢篇第一·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黄帝内经—古九针》

《黄帝内经—古九针》

黄帝内经——古九针概论九针的历史渊源一九针的名称早在两千年前就创造了“九针”,传说中有“伏羲制九针”一说,现存较早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经》·《灵枢经》均对九针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因为某些因素导致只有文字叙述其神奇风采却无现存九针医术传承下来,眼观中医针灸之现状,看到今天中医界针灸所持有的疗效,看到太多的中医人既然不会用针,看到群内发布我们的治疗视频多数同仁不解的眼神,我内心强烈的冲动着,我想将这本属于炎黄子孙的古术广传,惠泽天下,每每想到此,心中激情澎湃,让我充满力量,尔等冷静下来思考,想到“漫泄天宝”四个大字,想到有人持此针法不去治病救人,反去途财践徒,这个时候顿感脊背发凉,何处何从?长久犹豫不决,彷徨不定中,心情无比的煎熬深思着,最终思虑再三,小范围传承的心还是独占了上乘。

今有意无故拾起一些昔日旧事,到底是什么让我下了如此决心,认为是肩负着经典的责任和担子,经典的好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钻研把好的绝技发扬光大,更要永恒的服务于众生。

若似“独享私存”可真是应了祖宗的“失道之人”今九针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智者,生活在这种互联网+的时代,至于能传承多少人,传承之人终究得之多少,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诚,信,善”罢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以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合称“九针”。

《素问针解篇》记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古九针针具及用途相关介绍1:镵针“头大末锐,去泻阳气”,故“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主要以挑羊毛疔,刺反应点之用。

2:员针“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故“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主要以揩摩肌肉之用。

3:鍉针“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故“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錕针于井荥分输”。

主要以通经络之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

• 【提要】
• 概括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
• 麤守形③,上守神④。 • 神乎神,客在門⑤, • 未覩其疾,惡知其原⑥?
• ③ 粗守形:粗,粗工,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 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 《类经· 针刺类· 九针之要》:“粗工守形迹之见在也”。 • 《灵枢· 小针解》:“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灵枢注 证发微》注:“下工泥于形迹,徒守刺法。” • ④ 上守神:上,上工,指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 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 《灵枢· 小针解》:“神者,正气也”,“上守神者,守 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 ⑤ 神乎神,客在门:前一“神”,感叹词,后一“神”, 正气。客,邪气。门,指腧穴。全句意为正气的变化是 很微妙的,当仔细分析;邪气侵入,当识其出入之处, 即腧穴。 • ⑥ 未覩其疾,恶知其原:覩,同睹,视也。 • 《灵枢注证发微》:“若未能先睹何经之疾,则恶知其 病原所在,自有所治之处哉。”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
• 讨论: 精 气 神
• 精: 物质 气: 功能 • 神: 人体内外的整体表现 是人体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
• 麤守形③,
技术粗劣的医生, 只知道关注表象
上守神④
• 【提要】 • 编纂《针经》的主要目的。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
• 【原文】 • 小鍼①之要,易陳而難入②。麤守形③,上守神 ④。神乎神,客在門⑤,未覩其疾,惡知其原⑥?刺 之微,在速遲⑦,麤守關⑧,上守機⑨。機之動,不 離其空⑩。空中之機,清靜而微⑾。其來不可逢,其 徃不可追⑿。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⒀。不知機道, 叩之不發⒁。知其徃來,要與之期⒂,麤之闇乎⒃, 妙哉!工獨有之。徃者爲逆,來者爲順⒄,朙知逆順, 正行無問。逆而奪之⒅,惡得無虛?追而濟之⒆,惡 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2)原文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2)原文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2)原文九针十二原(2)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⑦;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注释】①毒药:古人将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物通称为毒药。

②机道:经气循行的规律。

③内温:指气血蕴蓄于内,此处当理解为邪气留于体内。

④氂:发音同毛,指长毛,牦牛尾之毛。

⑤重竭:指虚上加虚,造成阴亡。

⑥脖胦:是任脉气海穴的别名,在脐下一寸五分处。

⑦以手探汤:用手试探沸汤,意手法轻盈且迅速,一触即还。

【】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

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

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

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

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

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

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

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

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

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空,孔空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

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

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

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三篇小针解本篇是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关讨论运用小针(微针)问题的内容,按其原文顺序,择要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的注解和补充说明,所以篇名为"小针解"。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著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提要】本段解释"小针之要"部分内容的含义。

【白话解】所谓"易陈"的意思,是说运用小针的关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

"难入"的意思,是说它的精微之处是不显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

"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

"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

"神客"的意思,就是说邪气与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相互抗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疾病。

"神"指正气而言,"客"指邪气而言。

"在门"的意思,就是说邪气循着正气所出入的门户侵入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

"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原文】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九针十二原翻译赏析_九针十二原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③,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泄阳气;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牦④,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泄机关之水也。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小针(指九种针具)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说起来非常的容易,而真正的理解掌握,并且得心应手的应用与临床,切实地解决患者的疾病痛苦,却是非常的困难的。

正所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啊!粗枝大叶的医生和那些悟性差、技术一般的医生,只知道刻板的追求针刺手法的外在形式,而高明的医生却细心的体会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感悟患者气机运行的异常变化,然后进行正确的调理。

气机的正常运行与异常变化,都能够在相应的经络和腧穴有所表现。

如果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气机运行的异常变化,怎么能够知道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呢?正所谓“粗守形,上守神”,“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针刺手法的精微,在于针刺时进针与出针的缓慢与迅速,正所谓“针之微,在迟速”。

粗浅的医生把握针刺的技巧,高明的医生把握气机的细微变化。

正所谓“粗守关,上守机”。

气机的正常运行与异常变化都离不开经络和腧穴。

正所谓“机之动,不离其空”。

经络和腧穴中的气机运行,清静而隐秘,气机运行到来的时候,是不知不觉的,是不能够轻易感知的,气机运行过去的时候,也是不知不觉的,是不能够追寻回来的。

正所谓“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啊!通晓气机运行变化的医生,不会在触摸到经络和腧穴的时候就针刺,而是观察体会气机的运行变化,选择好时机和方法进行针刺;不懂得运用气机运行变化规律的医生,即使针刺了,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正所谓“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明了了气机的运行变化,关键还是要根据气机运行变化的规律,把握好进行针刺的时机和方法。

这些道理粗浅的医生了解吗?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够掌握啊!正所谓“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至闇乎!”“工独有之”。

气机运行过去的称谓“逆”,气机运行过来的称谓“顺”,明了了气机运行变化的情况,根据气机运行变化的规律,选择好针刺的时机和方法进行针,就不会出现问题。

正所谓“往者为逆,来这位顺。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一篇九针十二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一篇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详细介绍了古代所用的镵针、员针、提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

1、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的作用。

2、介绍了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

3、指出疾病是可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那么实之,满那么泄之,宛陈那么除之,邪胜那么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那么实,疾而徐那么虚。

言实与虚,假设有假设无。

察后与先。

假设存假设亡。

为虚与实,假设得假设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③,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假设妄之。

假设行假设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2)感医疗之乱局,叹中医之没落,惜人命之枉丧!本公众号将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及传统中医理念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唯愿通过您的关注和分享,以达抛砖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论篇第一(2)原文与译文(原文)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讲五脏六腑的经气是从何处发出的。

(原文)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①,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译文)岐伯说,五脏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条经脉各五个穴,共有二十五个腧穴。

六腑也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条经脉各有六个穴,共有三十六个腧穴。

人体共有十二条经脉、十五条络脉,合起来共有二十七条经络,从经络的脉气来讲,则总计共有二十七气。

这二十七气在全身上下循行出入。

(原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译文)周身关节空隙的交通之处,共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

如果掌握了它的特点,懂得了其中的要领,那么一句话就可以将它说得明白;如果不懂得其中的要领,就会感到散漫而没有体系,而对这么多腧穴也就无法完全了解。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关节空隙之处,指的是神气运行活动、出入内外的处所,着重于内部功能的反映,而并非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原文)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译文)在进行针刺时,医者必须先观察病人的气色,注意病人的眼神,以了解病人的精神及正气是处于涣散状态还是有所恢复。

然后要力求使所诊知的疾病内在变化与反映在形体上的病象相一致;同时还要通过诊脉,从脉象的动静辨明邪正的盛衰情况。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

【题解】九针,是指古代针刺治疗所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十二原,是指脏腑真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治疗脏腑疾患的十二个要穴。

本篇详细明确地介绍了九针的名称、形状以及不同的用途;介绍了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其各自所应对的脏腑,并说明了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分别取用相应的十二原穴来进行治疗的道理。

所以本篇名为“九针十二原”。

【原文】皇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1》,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

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章,别为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提要】本段讲撰写针经的目的。

【注释】《1》毒药:古人将一般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石通称为毒药。

【白话解】皇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

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

从而治愈疾病。

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

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代出具体的形状。

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

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不离其空《2》,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客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灵枢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一

灵枢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一

灵枢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一从今天起,我们逐字逐句阅读灵枢经,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认识到古哲的良苦用心和高明智慧。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黄帝问歧伯,我爱万民如子,养百姓面收租税。

我同情他们不能自给自足又常常生病,我想让他们不被毒药伤害,不受砭石巨痛,想以微小的针扎时皮肤里,达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能够使气血在经脉中畅通无阻,用来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

黄帝说,我想让这种治疗方法传之于后世,阐明它的使用法则,令这种方法永不消匿,永不失传。

黄帝说,这种针法要简单明白,容易操作,才不会被遗失忘记。

这样就必须条理有序,章节清楚。

明辨表里关系,还要遵循气血在人体的运行规律。

要详细说明各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基于以上考虑,我想编一部针经,记载你这样的神医对针灸的论述。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歧伯回答,请臣按照客观次序,一一道来,使针法纲举目张,形成规范。

就如同序数从一数到九一样。

我先讲讲用针治病的道理吧。

用小针治病,陈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进入高明境界很困难。

医术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仅仅通过病人的外表来诊治,医术高明的上医,会根据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气血运行盛大和衰弱的具体情况来诊治。

医术精湛的医生,能够确知气血的盛衰,确知邪气积聚的位置和出入的经穴门户。

《黄帝内经—古九针》

《黄帝内经—古九针》

黄帝内经——古九针概论九针的历史渊源一九针的名称早在两千年前就创造了“九针”,传说中有“伏羲制九针”一说,现存较早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经》·《灵枢经》均对九针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因为某些因素导致只有文字叙述其神奇风采却无现存九针医术传承下来,眼观中医针灸之现状,看到今天中医界针灸所持有的疗效,看到太多的中医人既然不会用针,看到群内发布我们的治疗视频多数同仁不解的眼神,我内心强烈的冲动着,我想将这本属于炎黄子孙的古术广传,惠泽天下,每每想到此,心中激情澎湃,让我充满力量,尔等冷静下来思考,想到“漫泄天宝”四个大字,想到有人持此针法不去治病救人,反去途财践徒,这个时候顿感脊背发凉,何处何从?长久犹豫不决,彷徨不定中,心情无比的煎熬深思着,最终思虑再三,小范围传承的心还是独占了上乘。

今有意无故拾起一些昔日旧事,到底是什么让我下了如此决心,认为是肩负着经典的责任和担子,经典的好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钻研把好的绝技发扬光大,更要永恒的服务于众生。

若似“独享私存”可真是应了祖宗的“失道之人”今九针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智者,生活在这种互联网+ 的时代,至于能传承多少人,传承之人终究得之多少,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诚,信,善”罢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以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合称“九针”。

《素问针解篇》记载“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古九针针具及用途相关介绍1:镵针“头大末锐,去泻阳气”,故“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主要以挑羊毛疔,刺反应点之用。

2:员针“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 故“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主要以揩摩肌肉之用。

3:鍉针“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故“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錕针于井荥分输”。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学习心得,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学习心得,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学习心得,欢迎交流、批评指正1、针刺的作用,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2、九针完全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如黄帝言: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

针术可以替代药物及砭石等物理治疗。

3、使用九针,必须先目睹其病,查其病原,选择针具。

诊察经脉虚实,补虚泻实,方能治病。

4、针刺的治疗原则: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5、补泻的方法:徐疾补泻、开阖补泻、久留内温补法。

6、九针第一镵针,破皮泄阳气,相当于现在的针刀浅刺法。

这里的阳气不是人体正气,指的是体表皮肤处的邪气,表属阳,所以以此称之。

治疗皮肤病最佳。

肺之应皮毛。

7、九针第二员针。

圆头,可钝形分离肌肉间隙,泻气分。

相当于现在浮针扫散法。

帮助衛气运行。

治疗纤维肌肉疼痛较好。

脾之应肌肉。

8、九针第三提针。

相当于目前的点穴按压棒,激发经气,不用刺入。

治疗虚人气血运行不畅时的保健,早期治疗。

人之应气血。

9、九针第四锋针。

相当于目前的三棱针。

去除结在经脉上的痼疾,实质性的,如结节,体表腱鞘囊肿,经脉曲张。

泄热出血。

体表蜂窝组织炎。

体表疮疡红肿期。

10、九针第五铍针。

相当于现在手术刀,切开排脓法。

寒热相争,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

疮疡成脓期使用。

11、九针第六圆利针。

氂,如牛尾粗毛,中粗圆锐,进针容易,减压效果好,刺激量大。

相当于现在圆利针,粗针灸针。

芦鼎厚那种粗针,或者独针。

治疗暴气。

突发疾病,气血郁滞所致的,需要针刺急救。

必须刺激量大。

虚邪客于经络而暴痹,急性痛症。

迅速解除肌肉痉挛。

独针取热法。

12、九针第七毫针。

现代针灸科使用最多。

针细,久留针而养气血,以去久通痹。

相当于治疗现代慢性颈肩腰腿痛,虚寒型。

可以埋针。

如揿针,补虚之法。

13、九针第八长针。

相当于目前的芒针。

治疗深邪远痹。

时间很久的慢性疼痛,深达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

芒针神经触激术法。

14、九针第九大针。

相当于目前大号注射器,用于抽取体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等。

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九针十二原(1)

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九针十二原(1)

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九针十二原(1)九针十二原第一①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㈠,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㈡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㈢②,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③,易用难忘④,为之经纪⑤。

异其章㈣⑥,别其表里⑦,为之终始⑧。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⑨。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⑩。

㈠不给:《太素》作“不终”。

详杨注作“不终天年”解,作“不终”乃与“属有疾病”意合。

㈡使:《太素》作“令”。

㈢后世:《太素》作“后代”。

㈣异其章:《太素》作“异其篇章”。

①【马莳】内有九针之名,又有十二原穴,故名篇。

自篇内“小针之要”以下,岐伯尽解于第三篇《小针解》之内,故愚释此篇,即以《小针解》之义入之,不敢妄用臆说也。

《素问》有《针解》篇,亦与此二篇小同,当合三篇而观之,其义无余蕴矣。

旧本以第一篇为法天,第二篇为法地,三篇为法人,四篇法时,五篇法音,六篇法律,七篇法星,八篇法风,九篇法野。

乃后人袭本经七十八篇《九针论》之意而分注之,殊不知彼乃论针,而非论篇目也,甚为无理,故愚削之。

②【杨上善】五方疗病,各不同术,今圣人量其所宜,杂令行之,取十全,故次言之,子者,圣人爱百姓犹赤子也。

中有邪伤,属诸疾病,不终天年,有疗之者,行于毒药,或以砭石伤肤,毒药损中,可九种微针通经调气,以传后代也。

③【杨上善】法令即《针经》法也。

④【杨上善】毒药、砭石,粗术之法,难用易忘,九种针要道,易用难忘也。

⑤【杨上善】可为微针之经纪也。

⑥【杨上善】可为微针篇目章句也。

⑦【杨上善】取其腑输为表,脏输为里。

⑧【杨上善】微针之数,始之于一,终之九也。

⑨【杨上善】为前五法,必须各立形状,立前五形之本,须作仿经法,故请先立《针经》,欲闻叙针之情也。

【张介宾】《灵枢》即名《针经》,义本诸此。

⑩【马莳】按:《本纪》记帝“经土设井,立步制亩,艺五谷,抚万民”,则“子万民,收租税”信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学术思想探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陈选, 刘密, 张佳丽, 刘昭,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410007
中医药学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14(4)
“按而引针,是为内蕴” 即针灸中的开合补泻法。 是指在针下得气后,将针缓慢地拔出,急按其穴,使针 孔闭合,不令经气外泄,为 “ 合” 为补;如在气至后摇 针,令针下气散,针孔开大,然后急速出针,慢加揉按, 使其邪气外散,为“ 开” 为泻。 开合补泻常与提插、疾 徐等手法结合使用而相互为用。
本节还指出“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说明针刺技术 有补和泻这两种作用,如医者认真掌握具体操作,必大 有可为。
那么怎样来进行辨经呢? 王居易教授[1] 认为辨 经应包括察经、辨经和选经,最后才选定穴位进行针灸 治疗。
收稿日期:2013 -07 -10 修回日期:2013 -12 -06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针灸学》 省级优
秀教学团队、《针灸学》 省级精品课程资助;湖南省普通高校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 -178) 作者简介:陈选(1987 -) ,女,硕士,主要从事针灸经络及针灸治病机制 的研究。 *通讯作者:常小荣 (1956 -) ,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yyxb201404079.aspx
・186・
中医药学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14 年 8 月第 42 卷第 4 期 Vol.42,No.4,Aug.2014
行的要处。 若邪气停留,就会损伤筋脉骨节,使关节屈 伸不利,以致发生拘挛的症状。
总之,《灵枢・ 邪客篇》 第七十一阐述了邪气入侵 使阴阳失调致失眠的病机、天人相应观、十二经脉循行 的曲折离合、心包为心主、针刺宜忌以及肢节与内脏相 关等观点,这些学术思想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辨经与选经的区别在于辨经属于“ 针至病所”,而 选经则属于“ 气至病所”。 “ 针至病所” 主要作用于皮 部、络脉以及经筋的层面上的疾病以及局灶性疾病,它 是以调节皮部、络脉以及经筋气血为目的一种治疗理 论与方法[3] ;而“ 气至病所” 的理论精髓在于调气,并 以“守神”、“守机”和“应之随之”、“以意和之” 为针灸 调气手段,并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有效” 的观点,是 一种以调气为中心论的理论学说[3] 。 所以选经是总
1 辨证辨经施针 篇中提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
神。” 指出在施针前一定要先辩证辨经,医者还应注意 “治神”积极向“ 上工” 境界靠拢。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基本特色之一,那么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 也同样应该重视这一基本要求。 同时针灸学又有自己 独特的理论体系———经络学说,所以运用针灸治疗疾 病,不但需要辨证而且需要辨经。 只有同时辩证辩经, 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病 变脏腑经络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才能明辨正邪关 系, 但 辩 经 是 选 经 的 基础。 2 候气辨气施针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 指出针刺不应 仅拘泥于形体部位的针刺而应仔细体会经气的动静和 气机变化,掌握好气至的时机。 《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谓“ 刺之而气不至,无简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 复针。” 说明在没有得气的情况下,应当无阴其数的做 刺针的手法以候气,说明如果已得气而且调和了,便可 停止刺针;《 针灸大成》 中也提到“ 用针之法,候气为 先”;标幽斌:“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由此 可知针灸治疗中侯气的重要性,它是针刺有效的先决 条件。 此外侯气还能推测人体正气的盛衰,从而判断 疾病的好转和恶化,或针刺收效的快慢并为病人预后 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讨论。 笔者认为《黄帝内经・ 灵枢》 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医者的精神修为和专业
技能提出了要求,激励了千千万万医者不断努力向这个目标奋进。
关键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中医针灸
中图分类号:R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392(2014)04 -0186 -02
[1] 王丽平.王居易教授经络理论临床辨治精要[ J] .中国针灸,2010,
30(12) :1021 -2024.
[2] 王居易.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国针灸,1996,
16(3) :51 -53 .
[3] 许荣正,王美萍.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的相关 研究[ J] .中华中医 药学刊,2009(3) :81 -86.
辨经指辨别疾病的所在经脉和累及经脉,是在察 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出现的症候分析、认识疾病的过 程[2] ,即根据察经所发现的变动经脉、临床病候,来判 断疾病所在的经络(经脉、经别、络脉) 所属,确定该经 的虚实、寒热状态。
选经是在临床辨经的基础上,根据经络气化理论, 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作为 治疗经脉[1] 。
《灵枢・ 终始篇》 记载:“ 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 也徐而和” 即当针刺入机体,术者感觉针下微紧而缓 和,不急不涩,从容不迫便是正常的生理机能反应( 正 气) ;反之若邪气旺盛,下针后则感觉针下被紧束如 有 物缠绕,捻动不易则为“ 邪气 ”,属于病态反应。 若为 “正气”应酌情补之,慎不可轻易泻之;若为“ 邪气” 必 应先泻其邪,若伴虚证则先泻后补。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即 针灸的迎逢补泻手法。 《 难经・ 七十二难》 曰:“ 所谓 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 之,故曰迎随”,意即逆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为“ 迎” 为“ 泻” ;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为“ 随” 为“ 补” 。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即针灸的徐疾补泻手 法。 临床针灸操作时往往在 “ 天、人、地” 三部进行。 如在进针时缓慢的刺入穴位,得气后施以捻转,快速出 针为补;而将针迅速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得气后多加捻 转,然后徐缓出针为泻。
辨寒热是“ 吸针为寒( 吸针内入,提插捻转不随 意)” 、“ 顶针为热(顶针外出)”。
辨易治与难治则为“ 针下不紧不虚”,是有胃气,
为“ 易治”;病实体虚,忽紧忽松,补则沉紧,泻则松弛, 为“ 难治” 。 3 辨虚辨实施针
根据针下辨气知虚实后,就应及时做出反应,运用 相应的补泻操作,即“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 之” 的针刺原则, 同 时 此 篇 中 还 具 体 提 出 了 几 种 补 泻 手法。
对后世临床针灸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灵枢[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16,76,127. [2]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52 -461 . [3] 郭霭春.内经临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2 -461.
辨气即针下辨气是指通过针刺来辨别人体内在的 虚实情况及抗病机能如何,然后再采用补虚泻实的手 法,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过程。 “ 空中之机, 清静而 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指出经气活动变化是 微妙、迅速而不易察觉的,医者应安静地、聚精会神地 体会针下形 气 的 变 化, 不 然 即 使 经 气 到 来 也 是 枉 然。 针下辨气,首先分清“ 正气” 及“ 邪气” ,再辨病之虚实、 寒热,易治与难治。
辨虚实则是“ 沉紧为实( 针下沉紧,紧而急)” 、 “松为虚” ( 针下虚滑松弛无力)。 实则泻之。 真阴亏 虚者针下多 迟 缓 无 力, 甚 至 静 寂 无 声; 气 虚 者 无 力 而 缓,刺至地部可反见沉紧之象,或和缓有力如常人;阴 虚者无力而虚涩不利。 当补,或先补后泻。 如针下无 任何反应, 甚 至 如 插 豆 腐 状, 虽 补 亦 无 改 善 则 为 胃 气 绝,是谓“ 十死不治也”,大都预后不良。
灸经络及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
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 (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 和腧穴进 行审、 切、 循、 按、 扪 的 检 查, 以 发 现 异 常 的 变 动 经 脉[2] 。 《 灵枢・ 刺节真邪》 提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 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 下之”。 察经是“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
《黄帝内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
学术思想探源
陈选,刘密, 张佳丽,刘昭,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摘 要: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为《 黄帝内经・ 灵枢》 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辩证辩经施针、辩气侯气
施针、辩虚辩实施针等三个方面入手,就针灸治疗中“ 守神” 、“ 守机” 两大原则及几种补泻手法进行简要
《黄帝内经・ 灵枢》 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虽只 有短短两段话,提出并强调了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其 一为“守神”,其二为“ 守机”。 在总的原则之下,它还 具体提出了几种补泻手法,不得不说《 黄帝内经・ 灵 枢》 九针十二原 之 小 针 之 要 实 为 短 小 而 精 炼, 后 世 医 者应谨记“守神”、“ 守机” 这两大原则,以提高个人的 精神修为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