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问题解决(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分析解答3
把小船上的2人和一
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 排坐2条小船,还可 以更省钱。
如果不空座位, 会不会更省钱? 4条大船+2条小船: 30×4+24×2 =120+48 =168(元)
回顾与反思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呢? 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 还要……? 提示: 可以用假设法,先计算出全部租大船需要
答:租6条大船和1条小船花费最少,最少要付68元租船费。
四、课堂小结
在解决租船类的实际问题时,
可以先假设,再调整,从而找出
最优方案。
四则运算
第 4 课时 解决问题
一、新课导入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探究新知
怎么租船最省钱呢?
① 老师带学生到湖中小岛去玩,一共有32人;
② 湖边有两种船,一种是可以坐4 人的小船,一种是可
以坐6人的大船; ③ 小船和大船的租金不一样;
④ 坐4人的船每条租价是24元,坐6人的船每条租价是30元。
分析解答1
小船和大船的租金不一样
每条小船租金:24÷4=6(元) 每条大船租金:30÷6=5(元)
大船每个座位5元 小船每个座位6元
租大船更便宜
分析解答2
全部租大船需要5条大船,2个人无座
32÷6=5(条)……2(人)
因此需要5条大船,1条小船 但是租5条大船, 1条小船,小船 会空出2个座位 5条大船,1条小船: 30×5+24×1=174(元)
的租金、全部租小船需要的租金、大小船
合租需要的租金,再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
1.假期张华的父母带着他和爷爷、奶奶、姥姥、
姥爷去××山旅游,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他们怎
样买票比较合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1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校麻花市州山镇花岗岵中心学校教师刚需欧阳班级壹甲班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7例8,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和P9~10“练习一”中第8~11题。
▶教学目标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1.复习旧知识。
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学情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子的长度约是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8。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科书编写的要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今天是10月
再过5天就
10日,星期一。 是我的生日了。
小俊
2.小文看一本故事书,你知道他今天看 了多少页吗?
这本书我昨天看 了9页,今天从第10 页看到了第17页。
17−10+1= 8(页)
小文
五 课堂小结
解决排队问题时,我 们可以画图解答,也可以 列式解答。解题的关键就 是将序数转化成基数。
课后作业
解决排队问题时,我们可以画图解答,也可以列式解答。
(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答:东东和玲玲之间有 人。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可以提问小丽前面有几人。
可以提问小丽前面有几人。
再过5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从小丽开始画比较简单。
小丽
小宇
再过5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解题的关键就是将序数转化成基数。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小俊的生日是10月( )日,星期( )。 根据上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今天是10月10日,星期一。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 可以提问小丽前面有几人。 小俊的生日是10月( )日,星期( )。 小丽与小宇之间有几人。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解决排队问题时,我们可以画图解答,也可以列式解答。 答:东东和玲玲之间有 人。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 小文看一本故事书,你知道他今天看了多少页吗? 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答:东东和玲玲之间有 人。 答:东东和玲玲之间有 人。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 (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4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第4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复习前面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新问题,让学生猜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介绍新问题的背景和要求,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寻找解决方法。
3.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拓展:提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不同场景中。
5.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讨论或合作解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教学工具1.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
3.教学投影仪。
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检查他们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留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其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应对。
2.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年级数学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一)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
一、知识要点
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到必须的两个条件。
在实际解答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有时,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就更容易了。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学校里有排球24只,足球的只数比排球的2倍少5只,学校有足球多少只?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把24只排球看作1倍数,足球的只数比这样的2倍还少5只,用24×2-5=43(只)可以求出足球的只数。
练习1:
(1)小红每分钟跳绳25下,小军每分钟跳的下数比小红的3倍少16下,小军每分钟跳几下?
(2)少先队员种柳树30棵,种的杨树的棵数比柳树棵数的3倍多14棵。
少先队员种的杨树、柳树共多少棵?
【例题2】李师傅原计划6小时加工零件36个,实际2小时加工18个。
照这样的速度,几小时能加工完?
【思路导航】根据“实际2小时加工18个”,可以求出李师傅1小时加工的零件数量:18÷2=9(个),再用要加工的零件总数除以1小时加工的数量,即36÷9=4(小时),求出实际完成的时间。
练习2:
(1)王奶奶计划8小时做纸盒40个,实际3小时已加工15个。
照这样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做完40个纸盒?
(2)寒假中,工人阿姨要将56个布娃娃平均分装到7个箱子里,结果箱子太小了,3个箱子才装了21个布娃娃,还需要增加几个箱子?。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4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4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第4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一定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情境材料。
2.准备计算器、小黑板等教学工具。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两只小鸟,一只小鸟有3个苹果,另一只小鸟有5个苹果,问两只小鸟一共有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例如,让学生计算两只小鸟一共有几个苹果,并解释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通过计算器或者纸质练习题进行。
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加减法计算方法。
例如,学生进行“加减法接力赛”,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加减法计算,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第8题。
例8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前面例1~例5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会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这些都为例8尝试估测物体长度打好了基础。
通过例8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初步建立的1厘米和1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提高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和估测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做好铺垫。
(二)核心能力通过这节课,要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长度单位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类比、观察,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长度的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长度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学习重点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五)学习难点有逻辑地表达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想法。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教学课件,直尺。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测量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借助自己的身体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想一想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还记得自己的身高有多高吗?(二)课堂设计1.检测预习,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比一比的游戏。
要求:我说你比,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
昨天在家大家都已经量过自己的1拃的长度了,谁来说一说你的一拃有多长?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身高?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唤醒学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为新授课做准备。
】2.问题探究生活中到处都有长度需要测量,瞧:这是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场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基本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是《解决问题》。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或问题呢?如果遇到问题,你们一般会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2.学习新知识教师让学生看一组问题:瓶子里有7颗豆子,你拿走了2颗,那么瓶子里还剩几个豆子?让学生观察问题,思考解决方法,然后进行讲解。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基础的方法,如“组合和拆分、补数、找规律”等。
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打下问题解决的基础。
3.练习与巩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来想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时,鼓励他们自己去想,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提高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一下问题的应用。
比如,如果要在一家商店买3斤糖,但是手里只有1元钱,那么他应该怎么购买呢?在这个问题中,不仅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运用“计算比价”这个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
五、课堂总结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自己想一组问题,然后利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周围的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教案4、问题解决 第1课时
4、问题解决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1“计算天然气用量及费用”的实际技能问题用练习四的相关练习。
◆教材提示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后的进一步学习,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学。
本节的知识点有:知识点一:从气表的读数中来计算天然气的用量的方法。
知识点二:计算天然气的费用。
知识点三:由气表的使用方法来推广到生活中更多应用。
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课。
在教学中注意:第一:计算天然气气费的问题,这类问题城镇的学生接触得比较多。
解决这类问题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什么是“读数”,怎样根据读数来计算天然气的用量;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解题思路是什么。
第二: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测量法来类推教学,让学生明白天然气用量也可以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来计算用量的方法。
第三:充分利用练习四的练习题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类问题解决方式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并探索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尺子。
学生准备:草稿纸。
尺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游戏导入:师:今天玩的游戏叫跳方格,地上的方格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按顺序分别是1、2、3、4、5……。
现在有两位同学一前一后跳,第一个同学跳在1格,第二个同学要保持与第一个同学2格距离,应跳在什么位置?如果第一个同学现在跳在2的位置,两个同学保持3格距离,第二个同学要跳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答案。
并共同讨论出结果。
(3-1=2,5-2=3)2.引入新课。
一年级上册数学9 总复习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108~110“练习二十五”第7、8、10、11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1.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加减法含义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大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解决?【学情预设】求一共有几只兔,就要把8只白兔和2只黑兔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2=10(只);求还剩几只兔,就是从10只里面去掉4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0-4=6(只)。
师:比一比这两道题,都是求兔子的只数,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呢?【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减法含义的复习,学生已对求和、求剩余部分数量的现实问题情境有了丰富的认识。
二、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课件出示习题,回顾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熟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本质。
学生观察图,互相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有3个萝卜,中间有5个,右边有1个,一共有几个萝卜?列式为3+5+1=9(个)。
(教师追问:大括号表示什么?)预设2:一共有8辆车,先开走了4辆,又开走了2辆,还剩几辆?列式为:8-4-2=2(辆)。
(教师可以改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
《问题解决(一)》【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问题解决(一)(教案)前言本节课将以解决问题为主旨,帮助学生培养探究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入,发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培养探究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探究性思维。
2.如何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应的课件和题目。
2.学生准备笔、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讲师将一道问题展示在课件上:“小明家里养了5只小鸡,其中3只小鸡叼跑了,还剩下几只小鸡?”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解决。
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第二步:示范1.教师用课件展示两个计算题目:“3 + 6 = ?”和“7 - 4 = ?”,分别解答,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顺序。
2.讲师展示一个有关购物结账的问题,“小芳买了一本价值7元的书和一支价值5元的笔,请帮她计算她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3.进行意会和模仿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步:练习1.学生分组,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目。
2.巡回检查,可以随机抽取答题组合检查答案。
第四步:拓展1.范围扩展,可以让学生完成本节课后的练习作业,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加减法的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学生们的练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从而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做到差异化教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京版)解决问题(第四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京版)解决问题(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解决问题”中的基本概念;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课本《数学(北京版)》三年级上册;2.教师准备习题册和练习题、彩色粉笔、白色黑板、计算器。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1.教师可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面对问题时的反应和解决方法;2.以其它学科的问题为例,让学生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
第二步:讲授【30分钟】1.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概念和步骤;2.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讲解,解释并体验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3.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步:教学实践【3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方面形式的实践;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3.指导学生在教材、习题册和练习题中进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4.让学生亲身参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5.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
第四步:作业展示和评价【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处理的问题和发现;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所发现、探讨和处理的问题;3.以组为单位或个人为单位评分和排名。
教学后记1.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较高,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2.教师通过一些细节操作和借助第三方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3.整堂课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既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同时也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1∣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1 | 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四课时,主要围绕解决问题1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2.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除法问题。
3. 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
2. 黑板和粉笔。
3. 数学练习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新课讲解: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1. 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具体的实例分析和计算步骤。
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分数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解决了教学难点。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需要改进和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应复习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等情况。
7.3.1问题解决(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7.3.1 问题解决(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准备7.3.1问题解决(一)这一课时,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内容,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准备了相应的教具和学具,以确保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7.3.1问题解决(一)。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学会用画图或其他方法表示问题情境,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学会用画图或其他方法表示问题情境。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学会用画图或其他方法表示问题情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数学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
2. 例题讲解:出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定价为25元,他给了售货员5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如“小华买了一支铅笔,定价为10元,他给了售货员2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5.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讲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运算顺序。
6.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1. 理解问题2. 找出关键信息3. 确定解题思路4. 列出算式5. 计算结果6. 检验答案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1. 先算乘除2. 再算加减3. 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七、作业设计(1)33 + 45 × 2(2)120 ÷ 40 5(3)15 × (6 + 4)2. 答案:(1)33 + 45 × 2 = 33 + 90 = 123(2)120 ÷ 40 5 = 3 5 = 2(3)15 × (6 + 4) = 15 × 10 = 15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较好。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4课时 问题解决(1)
450×2=900(m)
900×40=36000(m)
综合算式:
450×2×40 =900×40 =36000(m) 36000m=36km
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 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还可以先算1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 450×40=18000(m)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方法一:450×2×40=36000(m) 36000m=36km
方法二:450×40×2=36000(m) 36000m=36km
答:这条公路长36km。
解决下面问题,并交流解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先算1队28天的工作总量。
205×28×4
205×28=5740(m)
=5740×4
再算4队28天的工作总量。
=22960(m)
1. 有线电视安装队给白兔镇村民安装闭路电视,
计划每天安装120户,2个月(每月工作22天)
安装完。白兔镇有村民多少户?
120×22×2 =2640×2 =5280(户)
22×2×120 =44×120 或 =5280(户)
答:白兔镇有村民5280户。
教材第57页第2题
2. 1辆汽车1个月(30天)能运矿石多少吨?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4课时 问题解决(1)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1 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 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可以先计算2台铺路机1天的工作量。 450×2=900(m)
再算2台铺路机40天铺路多少米。
900×40=36000(m)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芙蓉学校第十五周计算课(加法)课型研究备课稿第6单元解决问题一年级高艺湘主备第十五周星期五第二节一、教材内容与方法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来引入第2个小朋友到第5个小朋友中间隔了多少个小朋友。
二、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加深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大小,顺序,即掌握基数和序数。
有如下的目标:1.通过读图,让学生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注重培养学生调动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通过读图,让学生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纸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尝试计算同学们,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我是第几?教师找两组学生(要15人以上)站成一列,然后报数:1、2、3、4、5、6、7、8、9、10、11、12、13、14、15……然后让另外的几组学生闭上眼睛后,提问: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谁排在第15位?……(二)巧用迁移、自主探索1.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挣开眼睛,看看对错。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谁排在第15位了,那么我们现在看看第10和第15同学之间有几位学生呢?学生数数:1、2、3、4,共有4人。
教师:你能列出这个问题的算式吗?明确:15-10=4。
2.我们看看这幅图画中是什么意思?(出示教科书第79页主题图。
)学生看图,述说:在一个晴朗的天中,小丽和小宇去参观动物园。
小丽排在第10位,小宇排在第15位。
教师:你知道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吗?学生从图画中不能查出有几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参照游戏列出算式。
15-10=4。
(三)、引导归纳、明确方法1、仔细观察图片2、找出数学信息3、理解问题,并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四)、练习深化、优化方法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让学生模仿例6,说说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 《问题解决》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问题解决》教材版本: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能正确列出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余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观察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2. 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强调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的运用。
4.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互相检查,共同提高。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拓展题,增加问题难度。
2. 学生尝试解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理解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在拓展环节,可以适当增加问题难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四课时问题解决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第 4 课时 问 题 解 决(1)
1/12
n 试一试
1. 30 是16 多少?
30×
1 6
5
=30×
1 6
=
5
1
2.
1 2
是23 多少?
Hale Waihona Puke 11× 22 3
=
1 2
×
2 3
=
1 3
1
2/12
n 试一试 3. 6
34是多少?
6×
3 4
3
= 6×
3 4
=
9 2
=
4
1 2
2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5/12
n 提出数学问题并处理
在世界七大洲中,非洲陆地面积约是3000万 平方千米 ,其它6个洲陆地面积与非洲陆地面积关 系如图所表示。
22 1 15 4
5
37 5 15 1 3
3 10
非洲 亚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6/12
n 巩固练习
1. 一头蓝鲸长15 m ,其中头部长约占它
16×
3 4
=
4
16×
3 4
=
12(亿吨)
1
答: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10/12
n 巩固练习
5.小调查。
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体内水分、体重与 不一样年纪段人群有以下关系:
儿童
体内水分约占体
7
重几分之几
10
成人
老人
3
1
5
2
先分别调查一个儿童、成人、老人体重,再算出他 们体内水分各有多少千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时: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例4,练习八第l~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使学生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2.复习分数乘法问题。
如果兔子的总数是30只,新购图书的数量为lOO本,会不会求出白兔的只数和童话书的本数?
学生先列式作答,再集体交流。
3.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要学习简单的用分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
件。
3.分析与解答。
(1)独立思考,理清关系。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5
4,并在线段图上标明哪一部分是“小明体内的水分”,即28 kg ;哪一部分是要求的“小明的体重”,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
生:小明的体重×45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分数乘法计算。
(2)集体交流,解决问题。
请大家尝试列式计算,求出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能有列方程解答的,也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
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kg 。
45 x=28÷45
45 x ÷45 =28÷45
水分占体重的54
x=28×5 4
x=35
算术方法做 :小明的体重×4
5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反过来,根据分数乘、除
(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第二种方法其实是第一种方法的逆运算,即根据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而第三种方法是用分数的意义一步一步进行推理计算。
第一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4.回顾与反思。
问题有关
吗?题目为什么要列出这一条多余的信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做完思考:“鲜牛奶250 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第4题。
做完思考: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几条相关的信息?你是怎样筛选信息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学习了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单位“l”未知的实际问题。
2.学会了根据要求的问题筛选合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