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 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分析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四、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和分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什么是功?如何计算功?
2.力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对功的计算有何影响?
3.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能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4.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部分。
-练习题包括:计算给定力的功,判断力是否做功,解释生活中的实例等。
2.教学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功的定义、计算过实验验证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撰写一篇简短的探究报告。
4.拓展作业:
-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让学生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功来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
-请学生收集与节能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节能宣传海报,展示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作业评价:
-对基础作业,重点检查学生对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运用实验、动画、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发问1.力的三因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成效?在物理学中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经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收效||。
在物理学里||,常常要提到“功”的观点 ||,就汲取了“收效”的意思 ||,自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别的含义||。
二、新课解说(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发问并由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剖析图 ||,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如何?)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含哪两个必需因素?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需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重申:“两个必需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行”||。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联合课本图2||,剖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固然在水平方向上经过了距离||,但并无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因此没有什么力做功||。
联合“在极圆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 ||,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剖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议论力对物体能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行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何?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行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 ||,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 ||,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经过以上问题的议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需因素||。
人教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 功》教案
《第1节功》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5.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6.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乙所示,是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事例: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功》。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功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理学里什么叫做功?答: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3.下列哪种情况人对物体做了功( D )4.如图(a)所示,小肖使劲推小汽车,但没有推动,他对小汽车做功了吗?__没有__。
如图(b)所示,一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前进了3 m,有力对物体做功吗?__没有__。
(二)功的计算自主阅读教材P63~6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计算功的公式是什么?答:公式:功=力×距离→W=Fs6.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是什么?1 J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功(W)——焦耳(J);力(F)——牛顿(N);距离(s)——米(m)1 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7.如图所示是起重机搬运建筑材料的情景。
若某次起重机把重1 200 N的货物匀速提升5 m后,再水平移动4 m,则起重机对该货物做功__6__000__J。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详细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计算实例(4) 功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推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与距离,计算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板书内容:(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W = F s = 2N 3m = 6J(2) W = F s = 10N 5m = 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功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抽象出功的概念的过程。
通过分析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了解机械功的物理意义。
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公式。
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反思性自我评价,增强自信,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价值观,追求和谐发展。
二、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等;按效果分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4. 功的原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力对物体做正功;相反,则做负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2.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
强调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分类和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力推一辆小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力做的功。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6N的作用,沿水平面移动距离s=10m,求摩擦力做的功。
a.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b.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与s的对应关系不影响功的计算。
c. 所有的功都属于有用功。
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P67页的功的概念、功的计算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来描述做功的多少。
2. 功的计算: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应用:了解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做功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计算:通过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应用。
4. 例题讲解: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老师巡回指导。
6. 功的应用:讲解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距离× cosθ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描述下列做功的例子:提水、推车。
2.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计算下列情况下的功:(1)用力提着物体上升10米,力为20N。
(2)推一辆小车水平移动10米,推力为15N。
答案:1. 提水:用力将水桶从地面提到1米高的地方,力为20N,距离为1米,做的功为20J。
推车:用力推车前进10米,推力为15N,距离为10米,做的功为150J。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涵盖功的计算、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练习法、反馈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题:
-根据教材课后练习题,完成功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功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2.提高拓展题:
-分析一些复杂的功的计算问题,如变力做功、多个力的合成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基本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推导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4.动能、势能:介绍动能、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能问题。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力使物体移动的情况,那么如何衡量这种力的作用效果呢?”
2.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
-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实际体验中感受力的作用和物体的移动。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恒力做功的特点。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能量转化的关系。
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人教八下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八下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物理学中的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教材章节为第十一章第1节,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其中F为力,L 为位移,α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功的守恒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理问题。
2. 理解功的性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功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功的正负判断。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性质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车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功的本质。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解释各个变量的含义和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功的性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正负、功的守恒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计算公式,标注各个变量的符号和单位。
8. 作业设计: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位移L=5m,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α=30°,求物体所做的功W。
答案:W=FLcosα=10N×5m×cos30°=25√3 J2. 题目: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恒力F=8N的作用,位移L=10m,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α=45°,求物体所做的功W。
《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功”的初步认识。
在物理学中,功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力在空间中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掌握功的单位及换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力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功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及单位的理解程度。
2. 书面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理论学习:讲解功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力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初步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功的实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8.课后辅导与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正负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进行解答。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功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4.能量转化:分析力做功时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情景涉及到力做功。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能力:通过设计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功的正负含义。
2.难点:将功的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我将结合《功》这一章节的内容,为您详细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本次活动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份功的计算公式、实践活动手册。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功的概念。
故事中,小猴子和熊猫一起抬木头,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猴子和熊猫对木头做了功。
2. 讲解功的概念:我利用PPT和黑板,详细讲解功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功的计算公式。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在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详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难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还将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1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1的内容,为孩子们设计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实践操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功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作业本、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孩子提水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孩子们明白如何计算功。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每组用教具进行实践操作,计算出实践中的功。
4. 互动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讨论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机械设备,比如洗衣机、电梯等,了解它们是如何运用功的原理来工作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孩子提水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
这个环节是整个课程的起点,对于孩子们能否顺利理解功的概念至关重要。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孩子们明白如何计算功。
这个环节是课程的核心部分,孩子们需要理解和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每组用教具进行实践操作,计算出实践中的功。
这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孩子们的认知非常重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各种简单情况下的功,如固定距离、固定力和固定力矩等。
3. 功的应用: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功的本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和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功。
4. 例题讲解:举例子,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计算和应用。
7. 知识拓展: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1. 定义:2. 单位:3. 计算公式:功的计算与应用1. 计算公式:2.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两个物理问题。
(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力的大小为10N,物体移动的距离为5m,求这个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沿着斜面滑下,滑面的倾斜角度为30°,物体滑行的距离为10m,求物体下滑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2. 答案:(1)这个力做的功为50J。
(2)重力做的功为2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共同完成实验和问题讨论。
9.结合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力去做的事情?”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力的作用和功的概念。然后,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如学生推门、提水、爬山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活动中,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接着,我会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功?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不同。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恒力做功的计算。
难点:理解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正确判断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对应关系。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7.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给出解答,并解释原因,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提供难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合作解答。
4.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学习功的重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互相学习和借鉴。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
3.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
2.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各种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公式。
3.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为导入: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高度h自由落下,求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获得的动能。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介绍了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新授课 1课时
先任中学潘亚飞
使用日期:2014 年 5月 8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附件一、【反馈练习】
1、重100N的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前进4m,外力做的功
为J,重力做的功为J。
2、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做的功约为()
A、0J
B、400J
C、2000J
D、2400J
3、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丁美媛获得女子75kg以上级举重金牌,她的挺举成绩是165kg。
估算她在挺举全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为()
A、3×102J
B、1×103J
C、3×103J
D、5×103J
4、用200N的力,在粗糙不同的水平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拉重500N和800N 的两辆小车匀速前进4m,则()
A、拉重车做的功多
B、拉轻车做的功多
C、拉两辆车做的功一样多
D、无法确定
附件二、【课堂检测】
1、起重机的钢绳将500N的物体匀速提高6m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m,钢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重力做的功为 J。
2、步枪子弹重0.2N,枪膛长50cm,,火药爆炸对子弹平均推力为5×105N,子弹离开枪口后,空中飞行200米落地,火药推力做功为 J
3、重量为10N的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1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为3N,试问拉力在此两种情形下所做功的大小关系:()
A.在光滑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B.在粗糙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C.两种情况所做功的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20N的水平力将5N的球沿地面滚出,球滚10m停下,滚动过程中推力做功()
A.150J
B.200J
C.50J
D.0J 5、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的小车,在10N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20米,在此过程中()
A.拉力做功200J
B.重力做功3000J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
D.重力做功为3200J
6、质量为40kg的物体受到100N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cm。
(每问2分)求:(1)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附件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 =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
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
作业
助学中: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