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益性捐赠的纳税规定
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标准是指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纳税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予以扣除的标准。
公益性捐赠支出是指纳税人为公益事业捐赠的财产或者资金支出,包括捐赠给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组织的财产或者资金支出,以及用于公益事业的实际支出。
一、公益性捐赠支出的范围。
公益性捐赠支出的范围包括捐赠给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组织的财产或者资金支出,以及用于公益事业的实际支出。
其中,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组织是指依法登记并主要从事公益活动的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等。
二、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具体来说,纳税人为公益事业捐赠的财产或者资金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的标准为不超过其全年收入的30%。
三、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申报程序。
纳税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可以在年度汇算清缴时将公益性捐赠支出列入扣除项目,按照规定的扣除标准计算扣除数额,并在申报表中予以填报。
四、注意事项。
在享受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的过程中,纳税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捐赠行为符合税法规定,捐赠对象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性组织;2.保留捐赠凭证和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核查;3.严格按照规定的扣除标准计算扣除数额,不得超过30%的全年收入。
五、结语。
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标准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纳税人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应当了解相关的扣除标准和申报程序,合理合法地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税务部门也将加强对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税收政策的公平公正执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益捐赠的会计账务处理
公益捐赠的会计账务处理O1公益捐赠的增值税规定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对八种不同的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作了明确规定。
其中第八款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也即实物捐赠应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征收增值税。
02公益捐赠的所得税规定I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此可知,公益性捐赠中的实物捐赠,属于视同销售。
依据: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特殊情形:但是特殊情况下的公益捐赠,可以全额扣除,不受12%比例限制。
可全额扣除的4类捐赠支出:1、自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目标脱贫地区的扶贫捐赠支出,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
在政策执行期限内,目标脱贫地区实现脱贫的,可继续适用上述政策。
政策依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公告2019年第49号)2、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赞助、捐赠北京2023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测试赛的资金、物资、服务支出,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全额扣除。
政策依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北京2023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60号)3、企业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捐赠用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现金和物品,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全额扣除。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规定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规定1.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对于捐赠人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体现在《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等法规政策的相关条款中。
(1)企业所得税。
《公益事业捐赠法》第24条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该法第10 条还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本法第9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不得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中对此进行了重申:“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慈善法》第80条进一步规定“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进一步增大了企业公益性捐赠享所得税优惠的力度。
(2)个人所得税。
《公益事业捐赠法》第25条规定:“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第2条中规定:“个人通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及填报指南
企业所得税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及填报指南一、概念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慈善活动、公益事业捐赠。
二、扣除额(一)限额扣除(一般规定)企业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未在当年税前扣除的部分,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自捐赠发生年度的次年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内扣除。
注意,有结转部分时,应先扣以前年度结转,再扣除当年发生的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二)全额扣除(特殊规定)全额扣除一般存在时间限制,而且是针对特定的事项:1、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的扶贫捐赠可全额扣除。
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延长部分扶贫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告2021年第18号)2、对赞助、捐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测试赛的资金、物资、服务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全额扣除。
财税[2017]60号3、对赞助、捐赠杭州亚运会的资金、物资、服务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全额扣除。
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18号(三)不得扣除捐赠需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慈善活动、公益事业,为了防止纳税人通过公益捐赠进行避税或转移利润,尤其是关联企业之间通过捐赠转移利润避税,税法规定直接捐赠不予扣除。
三、捐赠额(一)货币性资产企业以货币性资产捐赠的,以实际收到的金额确认捐赠额。
(二)非货币性资产1、视同销售:企业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自产的按照企业同类商品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外购的应按照被移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收入(税总公告2016年第80号)。
2、股权捐赠:企业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实施的股权捐赠,股权转让收入额以企业所捐赠股权取得时的历史成本确定。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99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99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日期】2019.12.30•【文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99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个人所得税正文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99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现将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公告如下:一、个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向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以下简称公益捐赠),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按照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前款所称境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依法设立或登记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
二、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金额,按照以下规定确定:(一)捐赠货币性资产的,按照实际捐赠金额确定;(二)捐赠股权、房产的,按照个人持有股权、房产的财产原值确定;(三)捐赠除股权、房产以外的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
三、居民个人按照以下规定扣除公益捐赠支出:(一)居民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在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以下统称分类所得)、综合所得或者经营所得中扣除。
在当期一个所得项目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在其他所得项目中继续扣除;(二)居民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在综合所得、经营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额分别为当年综合所得、当年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三十;在分类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额为当月分类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三十;(三)居民个人根据各项所得的收入、公益捐赠支出、适用税率等情况,自行决定在综合所得、分类所得、经营所得中扣除的公益捐赠支出的顺序。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者企业出于公益目的向符合资格的公益组织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的行为。
在我国,对于公益性捐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
本文将就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个人捐赠者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个人对慈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捐赠,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捐赠额不超过其上一纳税年度收入的 30%。
此外,对于个人在捐赠过程中产生的合理费用支出,也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其次,对于企业捐赠者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企业对慈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捐赠,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捐赠额不超过其当年利润总额的 12%。
对于企业在捐赠过程中产生的合理费用支出,同样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个人和企业都需要在捐赠之后及时取得相应的捐赠证明,并在纳税申报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此外,对于涉及到特定领域的公益性捐赠,如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国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总的来说,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出台,旨在激励更多的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同时,也为个人和企业在纳税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减轻了纳税负担,促进了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公益性捐赠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共同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出于公益目的,向公益性组织或者用于公益事业的单位捐赠财产或者资金的行为。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对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捐赠给慈善组织的财产或者资金,可以在纳税时依照一定比例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个人捐赠给慈善组织的财产或者资金,按照其捐赠数额的30%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同时,对于个人在每年度累计捐赠超过600元的部分,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这一政策的出台,有效激励了更多的个人参与公益事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企业所得税法也对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对慈善组织的捐赠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应当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企业对慈善组织的捐赠支出,按照其捐赠数额的12%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对于企业来说,公益性捐赠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和企业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捐赠的对象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慈善组织或者用于公益事业的单位,捐赠的资金或者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具体项目,捐赠行为必须是真实、合法、无偿的。
其次,个人和企业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需保存好相关的捐赠凭证和证明文件,以便在纳税时能够提供给税务机关进行扣除。
综上所述,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出台,为个人和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个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形象。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标准及纳税调整的计算步骤
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标准及纳税调整的计算步骤除了特殊的可以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的,一般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是利润总额的12%,超过12%的部分可以结转以后三个年度税前扣除。
扣除的顺序是先扣除以前年度结转到当年的部分,再扣除当年实际发生的。
通过几个例子来理解例一:企业当年会计利润总额100万元,本年发生公益捐赠支出5万元,上年结转公益支出3万元。
第一步计算扣除标准,100*12%=12万元第二步计算实际发生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公益捐赠支出总额,5+3=8万元(上年结转本年的加上本年实际发生的)。
第三步用扣除标准和实际可扣除的比较,12-8=4万元,扣除标准大于实际可扣除的。
本年发生的5万元可以全部在税前扣除,并且上年结转的3万元也可以在本年扣除。
纳税调减3万元(3万元结转的部分在上一年实际发生时不允许扣除,做过纳税调增形成暂时性差异,本年可扣除时相应做纳税调减,暂时性差异消除)。
例二:企业当年会计利润总额100万元,本年发生公益捐赠支出15万元,上年结转公益支出3万元。
第一步计算扣除标准,100*12%=12万元。
第二步计算实际发生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公益捐赠支出总额,15+3=18万元。
第三步用扣除标准和实际可扣除的比较,12-18=-6万元。
由于扣除标准小于实际可扣除的,只能按照扣除标准12万元扣除。
第四步用限额12万元,先扣除上年结转的3万元,同时做纳税调减3万元,可扣除限额剩余12-3=9万元。
本年发生的15万元可以扣除9万元,有6万元结转下期扣除。
纳税调增6万元,调增的6万元-调减的3万元=本期调增3万元。
PS:上面是教材的思路,我觉得有点复杂,可以直接用扣除标准与当年发生额比较,12-15=-3万元。
差额3万元是扣除标准小于当年发生额,当年的发生额中有3万元不能税前扣除,纳税调增3万元。
结转下年扣除的余额=3(上年结转的)+3(本年不能扣除的)=6万元(由于先扣除结转上年再扣除本年,所以这6万元应该全部是本年结转下年的。
捐赠支出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扣除标准捐赠支出扣除标准是指在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一种减免税收的政策,旨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个人捐赠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产,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捐赠支出可以享受扣除呢?以下将对捐赠支出扣除标准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捐赠支出的对象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指依法登记成立,主要从事公益活动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宗教团体等组织。
捐赠支出的对象必须具备合法的公益性质,且捐赠款项必须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才能符合扣除标准。
其次,捐赠支出的方式和金额也是需要符合一定标准的。
个人捐赠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产,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但是,在享受扣除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捐赠支出必须是以财产形式实施,不能以劳务、无形资产等形式进行捐赠;二是捐赠支出的金额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规定的上限;三是捐赠支出的证明文件必须齐全,包括但不限于捐赠协议、收据、捐赠证书等。
再次,捐赠支出扣除标准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
比如,对于因自然灾害、事故等原因捐赠给受灾地区或者受灾群众的财产,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于在国家规定的重大疾病救助、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中捐赠的财产,也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这些特殊情况下的捐赠支出,是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一种特殊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公益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总之,捐赠支出扣除标准是对个人所得税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它的出台旨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享受扣除的过程中,个人需要注意捐赠支出的对象、方式、金额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确保自己的捐赠支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而享受到应有的减免税收的政策。
同时,公益事业单位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确保捐赠款项的使用符合公益性质,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汇总解析
现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汇总解析公益性捐赠是一种社会公益行为,旨在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
为了鼓励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各国纷纷制定并调整了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公益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来支持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进行汇总解析。
一、公益性捐赠的定义和条件公益性捐赠是指居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将财产、资金或其他财务资源无偿捐赠给符合条件的公益组织或公益事业项目的行为。
根据中国现行税法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公益性捐赠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1. 捐赠的对象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公益组织或公益事业项目;2. 捐赠的财产、资金或其他财务资源必须真实合法;3. 捐赠行为必须无偿。
二、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公益性捐赠,中国税法为符合条件的捐赠者提供了以下税收优惠政策:1. 免征或减免捐赠税: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捐赠者可以免除或减免应缴纳的捐赠税。
具体的免税或减税比例根据当地税务部门的政策执行;2. 所得税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公益组织可以享受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即免征企业所得税或减征企业所得税。
同时,公益组织从事公益事业的收入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3. 税前扣除政策:捐赠者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计算前,将捐赠金额直接扣除,减少应纳税额;4. 直接销售公益产品的免税政策:公益组织销售自产的公益产品,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政策。
三、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的影响和问题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的出台对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1. 捐赠对应关系的困扰:由于目前的具体政策执行方式并不完善,部分捐赠者无法确定其捐赠金额具体对应的税收优惠政策;2. 捐赠款项的监督和使用情况:社会对于部分公益组织的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存在质疑和监督不力问题,这也影响了公众对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的认可度;3. 盈余分配问题:公益组织在依法纳税后,如何合理分配盈余仍然是一个争议点,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4. 受益人资格的认定问题:公益组织的受益人资格认定标准尚不统一,这也影响了相关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者单位为公益事业无偿提供财产或者其他物品的行为。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我国税法规定对公益性捐赠给予一定的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四十二条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性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现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标准进行说明如下。
首先,对于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个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收入额中扣除以下费用,(一)子女教育、继续教育支出;(二)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支出;(三)赡养老人支出;(四)住房租金收入;(五)专项附加扣除。
公益性捐赠属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之内,个人在一定额度内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其次,对于公益性捐赠的具体扣除标准,个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将其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收入额中扣除。
具体规定如下,(一)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利所得、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所得、偶然所得等其他所得时,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在收入额中扣除公益性捐赠支出;(二)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比例,不超过该纳税人收入额的30%。
即个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将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收入额中扣除,但扣除比例不得超过该纳税人收入额的30%。
最后,对于公益性捐赠的相关证明和程序,个人在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优惠政策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和遵循一定的程序。
具体要求如下,(一)个人在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优惠政策时,应当向受捐赠单位索取《公益性捐赠证明》;(二)个人在填报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当将《公益性捐赠证明》作为扣除凭证,填报在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项目中;(三)个人在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优惠政策时,应当遵循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如实申报纳税。
总之,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标准是我国税法为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而设立的优惠政策之一。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是指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
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向公益性组织捐赠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的行为。
公益性组织是指依法登记成立,从事公益活动的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等。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出台,旨在鼓励更多的个人和单位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扣除应纳税所得额。
具体扣除标准如下:对于个人捐赠者,捐赠的金额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可以扣除,但扣除数额不得超过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30%。
对于企业捐赠者,捐赠的金额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可以扣除,但扣除数额不得超过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2%。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和企业在享受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捐赠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必须是用于公益事业,具体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等领域;2. 捐赠者必须向公益性组织捐赠,而非个人或其他单位;3. 捐赠者应当取得相应的捐赠凭证,包括但不限于捐赠收据、捐赠协议等;4. 捐赠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并提供相关的捐赠凭证和资料。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出台,对于鼓励更多的个人和单位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可以更好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促进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对于个人和单位来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一种对其公益行为的认可和鼓励,有利于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和单位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捐赠行为的合法合规。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捐赠凭证和资料,以便在申报税收优惠政策时提供给税务机关。
只有通过规范合法的捐赠行为,才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实际利益。
综上所述,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出台,对于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个人和单位参与公益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单位出于公益目的向慈善组织、公益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单位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的行为。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即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下面将对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个人捐赠给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的财产和应税所得,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捐赠额不超过年度收入的30%。
例如,某个人在某一年度的收入为10万元,他捐赠给慈善组织的金额为3万元,那么他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3万元,即税前收入为10万元减去3万元,得到7万元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其次,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也有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企业捐赠给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的财产和应税所得,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捐赠额不超过年度利润的12%。
例如,某企业在某一年度的利润为100万元,它捐赠给慈善组织的金额为12万元,那么它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12万元,即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减去12万元,得到88万元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此外,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还包括了一些具体的限制和要求。
首先,捐赠的对象必须是经过登记认可的慈善组织、公益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单位。
其次,捐赠的方式必须合法合规,不能以虚假捐赠等手段进行税收避税。
最后,捐赠的财产和应税所得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的,不能包括违法所得或者不当所得。
综上所述,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是对个人和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合理利用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和利用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对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谢谢!。
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
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公布日期】2020.05.13•【文号】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税收优惠正文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现就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企业或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支出,准予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本公告第一条所称公益慈善事业,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对公益事业范围的规定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对慈善活动范围的规定。
三、本公告第一条所称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依法设立或登记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
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按本公告执行。
四、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统称社会组织),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应当同时符合以下规定:(一)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项到第八项规定的条件。
(二)每年应当在3月31日前按要求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经审计的上年度专项信息报告。
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及管理费用情况(包括本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比例情况)等内容。
首次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应当报送经审计的前两个年度的专项信息报告。
(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均不得低于70%。
公益性捐赠的涉税处理
纳税辅导27公益性捐赠的涉税处理纪宏奎赵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第三条规定,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是指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具体范围包括:一是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是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根据上述规定,捐赠支出用于上述公益事业的,属于公益性捐赠。
企业以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用于公益事业如何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本文结合现行政策分析如下:一、增值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第50号令,以下简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增值税。
所称有偿,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四)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视同销售采用的是正列举,从列举的八种情形来看,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用于公益性事业应当视同销售,但企业向公益性事业无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不需要视同销售。
当然,货物用于公益性事业是否减免,国务院有权决定。
捐赠扣除规定(财税(2009)123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现对企业和个人通过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不需进行社团登记的人民团体以及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明确如下:一、企业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二、个人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本通知第一条和第二条所称的公益事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四、本通知第一条和第二条所称的公益性群众团体,是指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群众团体:(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条件;(二)县级以上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其机构编制;(三)对接受捐赠的收入以及用捐赠收入进行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且申请前连续3年接受捐赠的总收入中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比例不低于70%。
五、符合本通知第四条规定的公益性群众团体,可按程序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一)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其机构编制的群众团体,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申请;(二)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其机构编制的群众团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部门提出申请;(三)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群众团体,按照上述管理权限,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部门分别每年联合公布名单。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是指在个人或者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可以根据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以更好地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首先,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益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愿意进行公益性捐赠。
而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出台,可以有效地减轻捐赠者的税收负担,从而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其次,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也是为了规范公益性捐赠行为。
在过去,一些个人或者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有一些人利用公益性捐赠来规避税收。
而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可以明确规定哪些捐赠行为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规范公益性捐赠行为,防止出现不正当的捐赠行为。
再次,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也是为了推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而公益性捐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制定合理的扣除标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进行公益性捐赠,为公益事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也是为了提高捐赠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无疑是一种激励和回报。
合理的扣除标准可以让捐赠者感受到自己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激励他们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
总的来说,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制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规范公益性捐赠行为,推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捐赠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希望在未来,我国能够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相关政策,为公益事业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是指国家对于公益性捐赠所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
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向公益性组织捐赠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行为。
公益性组织是指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科技环保组织等,其宗旨是为了公益目的,不谋取利润。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设立,旨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首先,个人捐赠的扣除标准。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向公益性组织捐赠的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可以在纳税时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具体扣除标准根据捐赠额度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相关规定而定。
一般来说,个人捐赠的扣除标准是指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向公益性组织捐赠的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的总额,可以在个人所得税申报时予以扣除。
而且,个人捐赠的扣除标准还包括了相关的凭证和手续的要求,比如捐赠收据、捐赠协议等。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捐赠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其次,企业捐赠的扣除标准。
对于企业向公益性组织捐赠的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同样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捐赠的扣除标准一般是指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向公益性组织捐赠的资金、物品或者其他财产的总额,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予以扣除。
此外,企业捐赠的扣除标准还可能涉及到相关的审批手续和报备要求,比如捐赠申请、捐赠报告等。
这些要求旨在规范企业捐赠行为,防止滥用税收优惠政策。
再次,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设立,对于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方面,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可以激励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增加公益组织的筹款来源,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可以规范捐赠行为,防止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捐赠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税收征管的公平和公正。
最后,建议和展望。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的作用,建议政府加大对公益事业的宣传和支持力度,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参与度。
捐赠财产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捐赠财产的法律规定是什么捐赠财产是指自愿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他人或机构的行为。
捐赠是一种慈善行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支持方式之一。
在法律层面上,捐赠财产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旨在保护捐赠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捐赠行为,并确保捐赠财产能够合理、有效地用于公益事业。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捐赠财产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民法上对于捐赠财产的规定1. 捐赠合同民法中明确规定了捐赠合同的要件和效力。
根据民法第104条规定,当事人能够自愿达成协议并明确表达意愿,即可成立有效合同。
而根据民法第10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达成合同。
这意味着,在进行捐赠时,并不需要通过书面形式来表达意愿。
2. 损害责任根据民法第113条和第114条,在进行捐赠时,如果因为受赠人的过失或者故意行为导致捐赠人遭受损失,捐赠人有权要求受赠人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保护了捐赠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了受赠人滥用捐赠财产。
二、行政法上对于捐赠财产的规定1. 慈善组织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十一条规定,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应当依法登记。
这意味着,慈善组织必须经过合法登记才能从事慈善活动。
同时,根据第十二条规定,未经登记的组织不得募集、接受和管理慈善资产。
这一规定保障了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合法性和透明度的信任。
2. 捐款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助法》明确了对于接受公众或者个体向公益事业提供资金、物品等形式支持行为进行管理。
根据该法第五条,接受公众或个体提供资金等形式支持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捐助人的意愿使用、管理捐助的资金、物品等。
这一规定保证了捐赠财产能够按照捐助人的意愿进行管理和使用,增加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三、税法上对于捐赠财产的规定1. 免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个人对于慈善组织进行公益性捐赠所得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益性捐赠的纳税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施行。
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63号主席令。
该法第9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条文的权威解读是: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将自己合法的财产自愿地、无偿地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
公益性,是指具有下述性质的非营利事项:(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经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12号国务院令。
该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关于个人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五次修改通过。
该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
2、2005年12月29日国务院令第452号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税法第六条第二款所说的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
3、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1 不超过500元的 5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10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20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2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30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40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45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二千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1 不超过5000元的 5
2 超过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10
3 超过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20
4 超过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30
5 超过50000元的部分35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