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 版必修2习题:1.5《农耕时代的商 业与城市》

合集下载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题(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2.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

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 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3.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地位空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答案】A【解析】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C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D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农耕时代的手工业Word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农耕时代的手工业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武德年间“昌南镇瓷名天下”,故排除A项;陶玉系“镇民”且自行“载瓷入关中”,可见其身份为民营手工业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陶玉不仅“载瓷入关中”,而且“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可见其追求产品的知名度,故选D项。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金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锯子、刨子、钻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工具出现,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表明冶金技术进步,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3.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 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 38 76.3%京东东西路12 19 63.2%京畿、京西北路8 11 72.7%小计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通过解读《宋代时华北地区贡娟州数量》表格可以看出,华北地区贡娟州占72.1%,反映了华北地区丝织业比较普遍,产量较高,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B项不能体现“最为发达”,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202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要素是()A.〝交子〞普遍运用B.坊市界限严厉C.商业开展兴盛D.商帮活动频繁答案 C解析依据资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开展兴盛,故C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清代出现的,故扫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厉在资料中无法表达,故扫除B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开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兴旺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域。

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缘由是()A.农业手工业开展B.京杭大运河的守旧C.大一统局面构成D.经济重心不时南移答案 C解析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构成,有利于构成更为宽广的市场,促使商业的开展,故C项正确。

3.(2021·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未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答案 A解析据资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

4.(2021·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A.〝市〞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域C.都市中构成了兴盛的商业区D.草市兴盛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答案 D解析〝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兴盛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5.(2021·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A.具有一定〝防伪〞功用B.满足商品经济开展的要求C.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开展D.源于唐代相似汇票的飞钱答案 A解析依据资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契合题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课[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

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

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生产的发展。

[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铸铜。

(1)时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2.冶铁炼钢。

(1)发展。

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从块炼铁到生铁,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

②春秋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影响。

①应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使冶金燃料不断更新。

a.煤:始于汉代;北宋时用煤冶铁普遍。

b.焦炭:始于南宋末期;明朝时流行开来。

►应用提升1.如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C)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二、衣被天下1.丝织业。

(1)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棉纺织业。

(1)技术革新: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2)中心: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棉布在明代后期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应用提升2.“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对比两句诗,说明(B)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用于出口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解析:“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是指下层纺织者为织好一件供统治者享用的上等丝衣而辛劳不已,但自己却只能穿着粗布衣服;而“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是描写统治者歌舞后不断更换新衣裳,根本不会考虑到下层纺织者为此而付出多少辛勤劳动。

这说明丝织品一般供上层社会消费,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

(1)发明于新石器时代。

(2)代表:仰韶文化的人面彩陶壶,龙山文化的白陶鬶。

2.瓷器。

(1)东汉晚期烧出了青瓷。

(2)南北朝时期烧出白瓷。

(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代的商业十分繁华,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与这类繁华情景有关要素是()A .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C.集镇夜市兴盛D.形成大的商帮A2.国都,常常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国都城市“市”“坊”布局上能够看出,国都在功能上体现出新的变化趋向。

这实质上反映了()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国都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A3.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件,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应了当时 () A.地区性商帮的开始出现B.都市商业十分繁华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D.市打破了空间的限制B4.世界有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以为:“ 11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朝,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初进的地区。

自 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钱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出世界其余地方。

”以下史实不可以够印证资料看法的是()A .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线的打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C5.中国古代某一期间“是一个大改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租佃关系日趋广泛⋯⋯街市制代替坊市制,一批商名开始起,城市的文化能著增。

” 一期是 ()A .秦期B.隋唐期C.两宋期D.明清期C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

以下各与此点一致的是()A .“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 .“商籍而立,商而行”C.“有不可以商,有丁不入”D .“多蓄,所,与市”C7.《·食志》:“ 人有市籍,及家眷,皆无得名田,以便。

敢犯令,没人田。

” 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范B.增添税收入C.加商人籍管理D.保小D8.宋朝城市展的表不包含()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线被打破B.城郊和村的“草市”更为广泛C.交易活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管D.有格的限制D9.《史》:“( 国 )淄之中七万。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练习卷:1.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练习卷:1.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

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2.(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3.“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4.《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6.(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7.(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2-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必修2 第1单元第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古代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故④不符合题意。

2.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一时,主人公乔致庸弃文从商,汇通天下,扶危济困,最后成就一代晋商。

结合所学,判断乔致庸所生活的时代应是()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帮的形成这一经济现象。

3.(2010·天津模拟)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抑商政策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D.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和同期的古代世界相比,中国交通比较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较为先进,曾长期推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排除A、C、D三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

4.(2010·泰安)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

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

这表明()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材料中找不到能体现阶级矛盾缓和的信息,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5.(2010·聊城)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这里的“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释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所学可知,今天的“集”在宋代是“草市”。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这里的“它〞是指〔〕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

“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开展的信息有〔〕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消费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这说明〔〕A.商周时期牛耕出现 B.春秋时期出现牛耕C.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D.西汉时期犁壁创造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C.水利工程的兴建 D.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5.?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非常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那么承户者便授之。

口分,那么收入官,更以给人。

〞材料说明唐代均田制〔〕A.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目的是维护土地国有制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效进步了土地的产量6.史载:文帝、景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文帝、景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文帝、景帝不制止土地兼并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D.天灾人祸,又不善经营者被兼并7.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以下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炭化谷粒B.稻谷遗存C.贮粮窖穴D.猪骨骨骸8.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渠长150多公里,灌溉关中平原。

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锤〞。

该渠是指〔〕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坎儿井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立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了分封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材料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①错误;“设沛国于相”,说明汉初除在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实行分封,建立王国,②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政策,没有涉及铁器的专卖,③错误;材料反映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选D项。

【答案】 D2.《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尊华鄙夷的思想B.天朝上国的心态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解析】 唐律规定外国人同类相犯,依外国法律处理;外国人异类相犯,则依据唐律处理,这反映出唐代在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重视唐律对外国人的管理,这是唐朝强大和开放的表现。

本题选C项。

【答案】 C3.《汉书·食货志》称:“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据此判断统治者最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削弱王侯C.重农抑商 D.农商皆本【解析】 本题应从“日游都市,乘上之急”“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和“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判断,这里说的是商业和商人的危害,结合史实可知,汉代为此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4.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民间发行交子 B.铁钱数量充足C.白银资源丰富 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 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所以能够出现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市场上没有出现钱荒的情形。

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答案】 A5.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 ②常遭盗贼劫掠 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④缺乏政府监管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说明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①正确;“凡名草市,劫杀皆遍”说明草市常遭盗贼劫掠,②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6.《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

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 自周秦迄唐代,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故A错误。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市”的商品并不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B是错误的。

宋以前,商业活动受政府的严格控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说法错误,故C不正确。

从材料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出售不同商品可以看出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D正确。

【答案】 D7.有学者认为宋代曾出现过“商业革命”,下列可以用来说明其观点的论据是(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宋代中央集权削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冲击C.宋代金融业繁荣,交子等纸币出现D.宋代城市商业繁荣,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实行【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中叶以后,A项排除;B项“削弱”说法错误;纸币在宋代四川地区最早出现,宋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因素,C项符合题意;宋代市坊的严格界限被突破,D 项排除。

【答案】 C8.明朝《农政全书》里记载“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天工开物·布衣》中写道“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这反映出明朝(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B.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纺织业呈现区域化趋势【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松江、芜湖工商业发展的专业化增强,工商业市镇兴起。

A对题干的反映不全面,应予排除。

【答案】 B9.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钞盐法”是政府允许商人支盐、销盐,但盐业的产销仍然控制在政府手里,只是较过去有了调整。

故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 C10.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

”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A.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以前考虑到自己的名望,不愿意与商人交结;现在羡慕商人的资产雄厚,很乐意与商人交朋友、结婚姻,认为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财富。

商人也是“傲然自得”,这从侧面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和雇佣关系,也没有批评士大夫道德败坏,排除B、C、D 三项,故A项正确。

【答案】 A11.《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C.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大意是:现今的法规律令贬低商人,但商人却都很富有;重视农民但农民却很贫困。

A项情形与实际不符,汉代商人受到压制;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的经济政策;D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

【答案】 C12.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

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

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

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

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

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解析】 从材料“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

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说明当时南方商品经济发达,A项不正确;材料反映蚕丝大量出售,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B、C两项不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

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

……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

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答案】 (1)特点:春秋战国乡村生活逐步繁荣,出现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

以自耕农经济为主。

隋唐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

(2)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逐渐普遍。

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1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答案】 (1)原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各地商品汇聚于此;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打破市坊界限;对外贸易繁荣。

特点: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有分区。

(2)条件: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

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