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引起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改善农村种粮状况。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随机选择了200位农民作为样本对象,向他们发放了问卷,要求他们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进行评价和分析。
调查的内容包括农民的主观评价和观点,以及个人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1.经济利益不足:有80%的受访农民表示,种粮的经济利益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支撑导致农民不愿意继续种植粮食作物。
2.劳动强度大:有60%的受访农民认为种粮的劳动强度太大。
现代化种植需要耕地、撒种、浇水、除草、喂养等多项繁重工作,加之缺乏现代农机,农民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时间,这使得他们不愿意继续从事种粮工作。
3.技术水平不高:有50%的受访农民表示,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长期依赖传统农耕方式,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相关培训,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4.人口流失: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大量农民流失至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种植粮食的劳动力不足。
这也是导致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解决方案1.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的市场价格。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增加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
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效率。
同时,鼓励农民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相关农业信息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3.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增加农村的发展活力,以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粮食种植工作。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农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造成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我们通过在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来自不同农村地区的4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涵盖了农民对农村种粮积极性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1. 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导致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因为他们觉得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足够满足生活需求。
2. 高昂的生产成本农业生产的高昂成本也是农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农民普遍感到农作物种植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过高,难以承受。
因此,他们不愿意相应地增加种植量,减少了种粮的积极性。
3. 人口外流与农田面积缩小人口外流和农田面积的缩小也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城市工作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农田闲置或被用于其他用途,这进一步减少了种粮的机会和动力。
4. 缺乏市场保障调查还发现,农民在农作物销售方面缺乏市场保障,这也影响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并且缺乏对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渠道,农民担心自己种植的农作物无法及时售出,而陷入经济困境。
四、建议与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1. 提升农民技术水平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现代农业技术水平。
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种粮的积极性。
2. 减少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降低农民的负担,从而提高他们种植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补贴或贷款,帮助农民购买种子和农药等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调查报告一、引言农业是国家基础产业,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很多农户放弃种粮转而从事其它产业。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报告将进行相关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二、调查目的我们的调查旨在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农民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民对种粮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的动机、种粮收益等方面。
2.访谈调查:我们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意见和反馈。
四、调查结果1.农民对种粮的态度不积极:调查显示,53%的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种粮收益较低,农业劳动繁重,农田经营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风险,因而对种粮活动缺乏热情。
2.农民改种其他作物的动机:近60%的农民转而改种其他作物,动机主要有三点:首先,其他作物收益更高,例如果树种植、畜牧业等;其次,其他作物耕作难度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最后,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其他作物出售更为便利。
3.种粮收益低:调查发现,近70%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较低。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农业投入成本过高,包括农药、化肥和种子等耗费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很难稳定获得高收益。
4.农田规模小与现代化技术缺乏:农民的农田规模普遍偏小,平均面积仅为几亩,这限制了他们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种植,影响种粮效率和收益。
五、调查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1.经济因素:农民更倾向于追求高收益,种粮收益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
2.劳动条件:农业劳动繁重,农民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较低,加之农田经营风险与困难,使得农民对种粮活动缺乏积极热情。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变化,农民的种植活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摘要:本文调查了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种植技术支持、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收益率低、劳动力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
为了提高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改善市场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改善劳动力状况以及加强环保意识等措施。
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种粮积极性却不高,这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重要,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农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随机选择了一些农户进行访谈,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缺乏种植技术支持:许多农民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不知道如何更高效地种植作物,这影响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2. 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农民常常面临着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难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降低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3. 收益率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中间环节多,农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低,这使得一些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4. 劳动力短缺: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年轻人转行就业,很多农户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使得他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种植,从而降低了种粮的积极性。
5. 环境污染:农药的滥用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引发了农田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农民不愿意继续种植粮食,担心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
四、针对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有效解决缺乏种植技术支持的问题。
2. 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给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销售农产品。
3. 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如补贴和奖励计划,来鼓励农民积极种粮。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讨论几个可能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首先,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收益下降。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但这种进步并未完全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益。
据调查,很多农民的农业收入非常低,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他们不再积极参与农业生产,选择其他更有利可图的工作方式。
由于农业收益不高,农民对农业种粮的热情和积极性也相应下降。
其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二是劳动力短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工作。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尤其是年轻的劳动力。
农田耕种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体力劳动,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持,农田难以得到很好的管理和耕种。
农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降低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此外,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三是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也较为不确定。
如果农民不能获得稳定的市场信息和市场保障,他们就难以为种植作物投入大量时间和劳动力。
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许多农民选择减少农业生产,转向其他更稳定的经济活动。
最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四是农田资源不足。
农田资源在我国是一种有限资源,土地面积有限,同时也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等多种因素的侵蚀。
由于农田资源不足,农民很难扩大种植规模,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
这也会降低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农业生产收益的下降、劳动力短缺、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农田资源不足都可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解决劳动力短缺、减少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保护农田资源等。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1.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如果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民可能会失去种植的动力,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来维持他们的家庭。
与此相反,如果农产品价格过高,农民可能会担心市场饱和,他们的产品可能无法售出。
2.劳动强度:农业生产通常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这可能让一些农民感到疲惫和不满意,从而影响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3.市场需求:农民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
如果市场需求较低,农民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收益更高的经济活动,例如种植更有市场潜力的作物或养殖畜禽。
4.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病虫害等。
这些因素使得农民无法预测收成或产品质量,从而缺乏种植的动力。
5.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农民可能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方法,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缺乏技术支持限制了农民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他们的利润潜力。
6.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种粮的基础,但土地所有权问题可能限制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一些农民面临土地争议、承包期限到期、缺乏土地使用权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
7.缺乏资金支持:种植作物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然而,一些农民可能缺乏资金,无法购买农业机械设备、肥料和农药等必要的生产工具和材料。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价格稳定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来稳定市场价格,以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
这可以通过设立最低收购价、农产品储备和补贴制度等方式实现。
2.技术支持:政府可以提供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农民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3.金融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农业贷款、创业基金和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农民。
这将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资金,并减轻风险。
4.土地权益保障: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和承包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有效保护。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 作者:
———————————————————————————————— 日期:
ﻩ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8月8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二)低纯收入回报
农民种粮最关心的就是经济效益。当然,种粮纯收入越高,相应地农民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然而经调查,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土壤质量,&&村耕地玉米亩产800至900斤,现在玉米收购价格为一元每斤,每亩地打粮食收入800元左右。而随着种子、化肥的价格上涨,种粮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经调查,每亩地需种子7至8斤,单价8元,种子成本约60元;每亩地需化肥一袋,单价约140元,加上人工种地的工钱成本每亩约100元,算下来,农民辛苦一年种地的纯收入每亩仅仅500元左右,这仅仅相当于城市中等收入家庭3至4天的收入,农民种粮纯收入过低可见一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种粮补贴政策(每亩补贴80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其实收效甚微。种粮并不能明显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这又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原因调查及主要问题
(一)高人力物力投入
&&村地处山地,耕地错落、崎岖,种粮收粮无法实现全机械化。种粮的一系列活动均需靠农民自己,这大大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初春播种,靠人力拉犁犁地、人工撒种,以5至6个劳动力计算,种一亩地约需2个小时,而每家几乎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这就需要几家人合作完成,而且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不同,这就使得具体劳动时间没有把握,增加了农民的劳动时间。通常农民要连续作业多天,无暇休息。虽然近几年来小型播种机在村子里的普及范围扩大,但仍需过多的劳动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初夏为玉米施肥也靠人工,顶着烈日,农民要躬身为每株玉米苗施肥,增加了难度,更是对农民身体状况的考验。秋收时节农民所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对农民一年来的最大考验。因这一主要原因,农民太过劳累,便逐渐失去了种粮的积极性。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经济收益不高:种粮收入低于预期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粮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和资金,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很难保证收入稳定增长。
此外,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产量低下,从而减少了经济效益。
2.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投身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民种粮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缺乏劳动力限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市场需求不确定:市场需求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产品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农民在种植作物时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确定性,这使得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降低。
4.生态环境压力:农民种粮受到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农业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使他们缺乏动力和兴趣种植粮食作物。
6.政策支持不足: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不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例如,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补贴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民对种粮的兴趣下降。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经济收益: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农业保险、贷款支持等措施,增加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
另外,培训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也能增加收入。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农业生产。
3.加强市场监管和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政府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对农民种粮的影响。
此外,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空间,也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农业污染和土地退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增加种粮的动力。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摘要:本文报告了对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的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分析了农民们在种粮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研究发现,土地流转问题、劳动力短缺、市场不稳定以及缺乏技术支持等因素是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劳动力支持、稳定市场环境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促进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第一部分: 引言在我国农村地区,种粮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然而,近年来,农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现下降的趋势。
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面访的方法。
我们在湖北省选取了10个农村地区,共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选取其中的20人进行了面访。
问卷和面访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在种粮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他们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的支持。
第三部分: 调查结果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导致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因素:1. 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地区土地流转问题普遍存在。
由于土地流转手续繁琐、风险较高,许多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种植,导致他们无法获得额外的收入。
这限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发展。
2. 劳动力短缺: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也是一大问题。
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
他们的劳动力有限,无法满足种粮的需要。
3. 市场不稳定: 农民种植粮食的最终目的是销售,获取利润。
然而,市场不稳定是种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农民经常面临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这降低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4. 缺乏技术支持: 农民在种粮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的农民通常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这不利于他们提高种粮效益和积极性。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值得深入研究。
xx年,我们组成课题组深入江西省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和抚州市临川区、南城县等粮食生产县(区),组织种粮大户、普通粮农以及基层干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入户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 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三农”全局和社会稳定近年来, 种粮成本一路高企,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农民认为种粮投入大、效益小,是赔钱活,不划算,纷纷弃农经商或打工。
因而, 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最终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增加收入。
当前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分析综合分析,当前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尽管稻谷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长。
据南昌县蒋巷镇种粮农户介绍, 去年,种一亩水稻双季收成大约在1300斤左右,全年收入在1400元左右。
但是由于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收割费用等大幅涨价,种一亩水稻的成本大约要花费650元左右,纯收入只有700多元,然而,从犁地到播种、管理、收割,种一亩水稻一年需要12个左右的人工,一天收入不到60元。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种粮收益进一步降低如今不少农民不愿种粮,或者干脆只种一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
据我们对南昌县蒋巷镇部分种粮大户的调查,种植一亩双季稻的收益,毛收入可达1700元/亩,而成本就达到约1500元/亩,纯收益只有仅仅200元。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 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
然而,近年来,我们观察到农民在种粮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和粮食市场的紧张局势。
为了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原因,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调查的目的是找出农民对种粮不积极的原因,以给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参考。
2. 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问卷给不同地区的农民。
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热情程度;2.农民对种植粮食的收益预期;3.农民对种植粮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4.农民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感知;5.农民对粮食市场前景的看法。
3. 调查结果3.1 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热情程度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热情程度。
结果显示,有60%的农民表示对种植粮食充满热情,有30%的农民表示一般,只有10%的农民表示不感兴趣。
3.2 农民对种植粮食的收益预期调查发现,农民对种植粮食的收益预期是影响他们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农民认为种植粮食收益不高,难以覆盖成本和劳动投入。
只有少部分农民认为收益可观,并且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这个原因导致了农民对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
3.3 农民对种植粮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调查还发现,农民认为种植粮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影响其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农民普遍认为种植粮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物力投入,同时还需要面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农民在种植粮食时感到压力和困难。
3.4 农民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感知政府的支持政策在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调查显示,农民对政府支持政策的感知程度参差不齐。
一些农民表示对政府支持政策了解较少,也没有获得过实质性的支持。
而另一些农民则对政府的扶持措施较为满意,并表示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3.5 农民对粮食市场前景的看法农民对粮食市场前景的看法也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愿意积极地从事粮食种植。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7月25日调查地点:XX县XX镇XX村调查对象:农村居民、农村党政相关部门及人员调查目的: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天下定,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农民的种粮意愿并不强烈,出现了种粮改种经济作物,土地大量撂荒,农民进城务工等一系列现象。
对其种粮的积极性进行一定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农民种粮问题找到一些更好的途径。
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的情况下,农民的积极性反而不如以前,我通过走访部分农户,与农民、部分农村干部座谈、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一)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很大的变化,老一辈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被狭隘的农村观念束缚,早早辍学回家务农,把土地看作是养家活口的宝贝。
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有节奏的生活,大多接受了一系列中高等教育,期待用自己聪明才智获取更多的收入来改变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站稳脚跟,来回报辛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于是,年轻人或是把父母接到城里或是直接把赚来的钱给予父母,使父母不必再劳苦耕作。
人们对农民的歧视。
农民在社会上普遍遭到偏见,被城里的人乃至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作脏、乱、差的代表,而且就连农民自身也把“种地”当作没出息的举动,认为种粮没有前途,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二)农村劳动力不足由于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和受劳动力市场短缺以及各级政府出台的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日益不足。
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同期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跟不上劳动力上涨幅度,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大部分到发达地区打工。
据了解,在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每月工资会达到上千元甚至几千元,而一亩地剔除农药、种子、化肥、机耕、机收、机播、机种、务工等成本因素,不过六七百元的收入,农民种田一年的纯收入5000元左右。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分析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粮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逐渐凸显,威胁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1.调查对象情况本次调查共涉及30个省市自治区,随机抽取了500名农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
调查对象年龄以25-55岁为主,占68%,20岁以下占12%,55岁以上占20%。
2.调查结果概述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56%的农民表示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较低;(3)42%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不高;(4)38%的农民表示种粮面临土地问题;(5)30%的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三、原因分析1.收入不稳定种粮所带来的收入和收益不稳定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市场供需波动、价格不确定等因素,农民无法确定自己的种粮能否获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一些农民更倾向于从事其他更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导致了种粮积极性的下降。
2.收益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大约42%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种粮投入的成本比较高,如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劳动力等费用。
同时,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较低,导致农民难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这也是农民对种粮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土地问题38%的农民表示种粮面临土地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逐渐被征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工矿企业建设等目的,造成了农民失去耕地的现象。
这使得部分农民无法继续从事种粮,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4.技术与设备滞后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技术的更新和设备的改进是必要的。
然而,调查显示30%的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这限制了他们提高种粮效益的能力。
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使得农民很难提高产量和质量,影响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8月10日调查地点: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调查对象:本地农民调查目的:调查现阶段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及研究更深层次原因。
为确保粮食安全,寻找可持续发展方法。
一,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以国际组织所祈盼的目标来裁减还是实践所收获的效果来衡量,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
全球粮食储备处于最低水平,现在每年的粮食供大于求仅4000万吨。
一旦出现大的全球行灾难,将造成全球粮食危机。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
有的已经价格成倍增长。
贫苦人民根本买不起粮食。
第三,全世界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09年全球忍受饥饿人口达10.2亿。
而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所以对于粮食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容不得一点瑕疵,因为这是我们的头等问题。
二,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
土改之后人民的种粮热情被激发起来。
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尤其是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极大的鼓舞了农民的种粮热情,使我国粮食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是在21世纪初期,虽然取消了农业税,还增加了种粮补贴,但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
这是什么原因?根据调查及查阅的资料,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在价格方面。
以本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例。
小麦1.04元/斤,玉米为1.05元/斤。
本地为两季粮食,按一个壮年劳力可种5亩地计算,按现在最好的收成,一年收入为:1300×1.05×5+1.04×1000×5= 11500 这不算种子、播种、耕地、化肥、农药、浇地、收割的费用。
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8月3日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印章):调查目的:在国家实行多项惠农利农政策的情况下,通过对典型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调查,试图找出其存在的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和外在、主观与客观原因和问题,并就原因和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及措施。
一、调查背景近些年来,国家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安全,中央年年的一号文件都围绕“三农”问题,并于2005年,彻底免除农业税,2006年开始,连续实施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还看到部分地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在田间地头,我们看到一些地方还有撂荒的土地,杂草丛生,由此可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没因此而大幅提高。
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解决农村困难的决心。
然而,在广大农村却依然存在着农民不愿意种粮,种粮积极不高的现象。
种粮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调查过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勤劳的中国人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们调研的地点位于河北省,是一个约有一千八百人的村庄,人均分配耕地1.5亩。
村中劳动力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而青壮年多选择外出打工。
村中大部分男劳动力对国家的惠农政策较为了解,也清楚国家的最低粮食保护价,对当前的惠农政策比较满意。
当地种植粮食每亩政府的补助约为83元,补助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当问及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时,一位老农民是这样说的:农民种地不容易,一年到头一亩地净赚不到1000,但还是得种,为的不是发家致富,农民种地也就是图个粮食不用买。
但大多数年轻人不爱甚至讨厌种地了,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1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收入增长较慢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劳动力逐渐流失到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农耕面积相应减少,农民的种粮收入也随之下降。
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农民对种粮工作的积极性就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其次,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不足也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在不断进行,然而由于缺乏及时的传播方式或者其他原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新技术和方法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这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种粮效益,而且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农民在农田管理方面的能力有限也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对于种植业的管理,农民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如土壤调理、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
然而,由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和农民教育水平的不高,很多农民在农田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这导致了种粮的效益下降,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最后,农民缺乏种粮意识也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很多农民转向了其他行业发展,选择不再从事种粮工作。
由于农村资源条件的不断改变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变化,农民往往很难及时认识到种粮在当地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致使他们对种粮工作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既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相关,也与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程度、农田管理能力以及对种粮意识的缺乏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宣传、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培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等措施来增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引言农村种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次调查共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了广泛调查,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二、调查结果2.户籍制度和移民问题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在城市中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福利,这促使了一部分农民选择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
在农村地区,这种人口流动对于种粮的持续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外流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受到压缩,农村专职种粮人员减少;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时间较长,无法全程参与种植、管理和收割等关键环节,使得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3.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成为了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又一原因。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水灾、冰雹等)频繁发生,给农民种植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使得许多农户对于种粮的积极性降低。
同时,环境污染也成为了许多地区农田退化的重要因素,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也起到了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4.机械化和科技进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机械化手段和现代农业技术使得农民的种粮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然而,这也使得农民在种粮中的劳动量大幅减少,从而导致了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不少农民选择放弃自家土地,将其租赁给他人,自己则在农闲时间从事其他的收入活动。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2.户籍制度和移民问题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
3.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使得农民对于种粮的风险感增加,减少了种粮积极性。
4.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农民的种粮工作变得轻松高效,但也导致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分析
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分析引言:一、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农民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大多数农民是积极参与粮食生产的。
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农民对种粮工作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种粮的好处,如可以增加收入、提供给家庭饭食,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等。
然而,约有三成农民表示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不高。
他们认为农业收入不稳定、劳动强度大、降低了生活质量等问题,导致他们对种粮工作缺乏热情。
此外,还有一些农民担心市场竞争激烈、粮食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对于种粮的积极性也有所影响。
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收益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认为如果种粮可以增加收入,他们将更加积极参与。
然而,由于农业市场波动大、价格不稳定等问题,农民对种粮的经济收益存在疑虑,这导致了一些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2.劳动强度:农民普遍认为种粮工作的劳动强度大,长期的劳累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身体损耗和生活质量下降。
这也是一些农民对种粮工作不愿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3.政策支持:农民对于政策的支持程度也影响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认为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够,缺乏政策保障和扶持措施。
这使得一些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有所影响。
4.市场竞争:农民认为市场竞争激烈,无法确保粮食销路。
这也导致了部分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策略1.提高经济收益:政府应通过稳定粮食价格、加大农业补贴等方式,提高种粮的经济收益,从而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减轻劳动强度:农业现代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支持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从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
3.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保障农民的种粮权益,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4.优化市场环境: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保障。
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等方式,增加农民的粮食销售渠道,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河北工程大学11—12年度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报告姓名:冯龙波班级:09级工程管理学院:经管学院2012.1.27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1月12日——2012年1月22日调查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县李村镇北许营村调查对象: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县李村镇北许营村村委会及当地农民调查目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再熟悉不过了,虽然一直远离家乡上学,但是无论通过家人、媒体还是网络我一直关注着农村的变化。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不但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
究竟为什么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提高呢?为了了解真正原因,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家乡进行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当地基本概况、种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该村虽不是重点扶贫村但是基础薄弱,生活水平低,很多人都纷纷出外打工,这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
留在村里的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只有部分实在是离不开家的劳动力才留下来种地。
2、粮食产量低,品种单一该村耕地面积少,属于小规模农业,而且纬度较高,属一年一熟区。
这里没有先进的农业理念,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采用的是传统的不能再传统耕作方法,这些因素无疑对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里的作物品种很单一主要是玉米,还有少量的土豆,没有什么经济作物。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㈠、种粮收益低试想一下农民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种粮的收入却不高,不够日常的开销,不够供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费用,不够盖房给孩子娶媳妇的费用,还不如出外打工经商挣的多,那么,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能高吗?造成农村种粮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种粮成本在不断增高;现今种粮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这些农资价格攀升很快,导致种粮成本增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第一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
中央接连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资价格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然而,由于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下面,我以坪为例来说明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什么不高——由于这几年于坪镇有接近35%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了,留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妇女也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留守儿童问题也随即浮出水面,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一块心病。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耕地少,每人只有2分田,种粮仅能自给自足;2.农资价格偏高,增加种粮的成本,有的时候甚至入不敷出;3.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偏高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4.因为基本是手工作业,劳动量大,使得水稻种植由二季变为一季,大大减少了粮食总产量。
如今,贫困仍然是余坪乡很多村民心中的梦靥。
因种粮收益相对低,农民又缺乏种粮的积极性。
很多农民为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经营。
农业之于农民应是水之于鱼的关系,可现在农业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逐渐沦为二流产业,农民成为彻底无业的群体,这到底是背叛,还是职业的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第二篇: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的调查报告【摘要】农民种植粮食受到政策的落实、粮食的产量和粮食的收益等因素的影响,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将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这对我国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开展对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种粮情况及在种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可行性办法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2012年 8 月 8 日
农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原因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2年7月25日——2012年8月8日
调查地点:河北大学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的原因并想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增长,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现实中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是很高!近几年来,弃农经商、半务农半进城打工、农民老龄化趋势加剧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务农挣来的微薄收入,大多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选择了进城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
如今,在农村安心种地的,大多都是一些上年纪的农民,而年轻的人,大多有厌农思想,大都选择留在城市发展!
一、调查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可见粮食对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国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自足。
但是近几年,农民的种粮意愿并不强烈,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或者撂荒等现象。
还有由于全球气候异常,极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生产,世界粮食生产形势十分紧张,世界粮价上涨,一定程度带动了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出口的情形,以致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人多地少粮少,粮价如果大幅波动会造成国民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社会动乱,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为了避免出现粮食危机,就要在紧紧守住八亿亩耕地这根红线不动摇的同时,更需要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障国民的粮食供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调查对象
这里针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家庭在农村的学生进
行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除了九大商品粮基地基本实现高度机械化,其余的农业种植区基本都是靠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难以推广和实现机械化农业。
保定市是华北粮食主产区之一,是个农业大市,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旱区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土豆大豆等,结构为混合种植。
三、调查得出的原因
(一)多数支农惠农政策只是停留在会议文件上,政府通过逐级开会传达中央支农惠农的精神和政策,多是流于形式,官僚作风严重,配套政策难落实。
粮食补助方式不合理。
发放粮食直补资金,政府为了省事简单,根本不会去调查实际种粮面积,导致未种粮食作物的土地也得到补助,“粮补”变成“地补”,只要农民手中有田就能得到补助,这显然违背了政策初衷,不可能也不会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重心不在农业上。
现在乡镇农技干部工资是乡里发放,工作重心围绕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工业,提高财政收入,而对财税贡献比较小的农业并不是很关注。
(三)农业技术培训不到位,人才严重缺乏。
不仅是保定,河北大多地区的农业是小规模农业,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
其中原因主要是农业技术知识传播途径不到位,没有精通农业技术的人给予农民帮助,种粮要走科学集约之路,却得不到技术的支持,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众所周知,种粮风险比较大,容易受天气影响,生产周期长,收益率得不到保证,而且容易遭受病虫灾害。
一方面,粮食种植因其季节性原因影响收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之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作物在各地农村的推广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进企业打工的收益要大大高于种粮收益,因此出现了许多抛荒现象。
(五)农村劳动力不足而且种粮的农民多是上了年纪。
受城市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政府出台的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影响,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而同期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跟不上劳动力工资上涨幅度。
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壮年大部分到发达地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群体,导致现在农村劳动力不足,许多农村粮田抛荒。
(六)种粮成本提高。
农药化肥,农用柴油这些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了农民种粮成本的增加。
2005年以来,农资价格就一路上扬,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平抑尿素等化肥价格,但尿素价格还是屡创新高,政策难出中南海。
目前市场上尿素价格约为2500元/吨。
另一个倍受关注的农用柴油在提价前就已经居高不下,且供应较为紧张,虽然国家对农资差价进行补贴,但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跟不上农资价格上涨幅度,直接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七)由于猪肉,鸡蛋,食用油这些生活必需品物价逐年上涨,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随之提高,而且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只种玉米小麦粮食作物已经无法满足以上消费,必须转移种植结构,放弃种粮,种植经济效益相对比较高的经济作物。
(八)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但真正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钱并不算多,资金被私自挪用,贪污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与农业生产步步相关的水渠、堤坝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加上生态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地下水超采严重,而且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使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旱涝保收仍难以实现,最难以应对的就是夏季的洪涝灾害。
(九)农民缺乏对市场价格走向的研究和认识,信息闭塞,自己的粮食能否买上好的价钱自己说了不算,在庞大的市场面前农民变得很迷茫,变得畏首畏尾还卖不出好价钱,严重挫伤了种粮积极性!
四、调查得出的建议
(一)继续补助种粮农户。
1、提高农民种粮补贴标准。
从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开始,补助的数额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平均到农户手中的补助资金却不多。
权衡自身收入,农民不会因为少数补贴资金就来种粮。
建议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农民的种粮成本、收购价格以及市场农资物价上涨等多方面因素,提高补贴标准,让农民看到种粮良好前景,确实能从中赚到钱。
2、改变种粮补贴方式。
根据农民种粮的土地面积补贴或是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进行补贴,多产多补,少产少补,防止“地补”。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收购粮食价格,保证中央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保证收购粮食渠道畅通。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
把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带入到发展农业中来,政府加大政策对农业的指导倾斜和扶持,由农业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制定操作方案,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把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施肥,实现种粮机械化,让种粮不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三)切实的贯彻并加大种粮政策的配套和落实。
1、要多方争取项目,多元化融资,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增强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这些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真正的为农民服务。
2、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资价格的宏观调控。
对农民所需的物资进行成本预算,给予生产企业一定赢利政策,并且由政府管控农资价格,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
一方面,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降低农资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从农资企业自身寻找解决途径。
目前,农资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如垄断、中间环节过多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了垄断就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就意味着服务了百姓。
国家可以征收价格调节基金,
即按照与企业产品出厂售价成正比确定征收比率,即售价越高,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就越多。
同时,也要保护农资生产企业的利益,对农资市场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四)、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素质强,技术硬的科技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去,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过硬的技术,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走“科学化耕种、科学化管理”的路子,提升农作物的单产和品牌。
二要改善经营模式实现集约化生产,了解国家政策,加强对市场宏观走向的把握,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保证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结: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农业的发展关乎全社会的进步,粮食的生产与13亿人民息息相关,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所以解决好农民、农业问题至关重要。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基础的基础,要保障粮食生产,实现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生产区的粮食生产意义重大,所以政府和粮食生产区的农民都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科学合理地利用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希望全社会,尤其是作为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更应该尽可能为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