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禅学思想

合集下载

禅的艺术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

禅的艺术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
文学于一体 的艺术殿 堂。 禅 宗与寺庙 园林 同是佛 教 中国化 的产 物。 唐代佛 教禅宗兴 盛. 寺庙兴造 融合于 自然 山水 中. 为主 要风 景园林。 成 这时期形 成 了所谓 。 佛教 四大 名山 ” 包括 哦眉山 、 . 五台山 、 普陀 山、 九华 山, 既是佛教 圣地 , 又兼具优 美的风景 。 南宋迁都至 临安后 带来 了在西湖 风景 区兴建 寺院 发展 自然环境 的高潮 , 归隐寺 、 净慈

【 关键词 】 中国园林; 宗; 禅 艺术 ; 意境
妙洞达 的艺术色彩 。 中国古典 园林在 哲学 、 美学等方 面尤其深深地 留下 了佛学 的烙印 。 仅寺庙 园林如 此 . 不 皇家 园林 、 私家园林亦然 。佛教和
梁启超 曾说 :佛教 是自信而非迷 信 ,是积极 而非消极 , “ 是 入世 而非厌世 , 是兼善而 非独善。 ” 羡林 先生 曾强调 : 了解 季 不 佛学 。 就不能真正 了解 中国的文化。美学 大家宗 自华先生也精 辟地 说 : 禅是 中国人 接触佛 教大乘 教义 后体 认到 自 己心 灵的 “ 深处而灿 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 与艺术境界 。” 在反观 中国文化 史时 . 们深切地感受到 了“ 的力量 、 禅” 我 禅” “ 的存在 。 中华 文化源远流长, 大精 深. 响深远。 博 影 在人 类文化 中, 每 文化都有 其独特的“ 中坚思想 ” 。佛道文化 中所追 求的“ 天人 合一 ” 便是 中华文化的“ 中坚思 想” 。佛教 是一 个集 宗教 、 传统 、 艺 术于一 身的独 特宗教流派 .尤其 是它对 中国的艺术 思想 , 产 生 了广泛而 深远 的影响。 教传入 中土后 . 佛 在其生根 、 成长的过 程 中完成 了与儒 家、 道家 等传统 文化 的碰撞 和融合 . 形成 了 中 国化佛 教和禅学 . 中国文化的各个 方面产生 了深刻而持 久的 对 影 响。 是中国佛教十宗之一 的名称 , 其引用 , 禅 但 并不局 限於宗 教 。禅在 中国词人 画家之 中. 已经成 为通用 的习语。禅 的风 趣 . 自魏晋 以来 , 弥漫在 中国的诗词与文评 之内。 在佛 教传入 以前 , 中 国的艺术 和工艺 已达 到极 高的水 平 , 书法 、 画 、 绘 制造工艺 、 纺织 、 筑等的精美在世界 上都冠绝一 时。但 是禅 仍是 中国美 建 学上的重 要原理之一 . 一千 多年来 . 对于 中国艺术 的各个 门类 、 中国文人 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 向都产生 了莫大影 响。 中国传 统文化 中的“ ” 天 大致 包含 以下 几方面 的意 义: 第一。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_上_文雅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_上_文雅
,
'
升华到 _ 然
,

情景

,
重 在 尺 山 拳水 所 蕴 含 自 然 意
的禅 境
,

致的

诗词 中

交 融 相 辅 相 生 通过 精 心 的 创 造
而 达 到 妙 造 自 然 在 营 造过 程 中
,
,
境并 由此而获得心意的恬静无
都是 动的
但 它 所传 达 的 意 境 却
,

"
'
,

`
外适内 和


,
常生活中

,
式上 注重调 息 止 意 冥想 从 而 达 到 物 我合

禅 宗 文 化 与 古 典 园 林 园 中 煮 酒 品 茗 采 萍 纳 凉 赏 雪
、 、
的 境界

时至 中 唐
,
,
在禅的影 响下
,
士 大 夫 追 求 等 活 动 既 有 生 活 逸 趣

,
又 富有空
,
以 早 期 的 禅学思 想 为 基 础
,
之 特 征 尺 山 林
所谓 意 境

以 简 单 自 然 元 素 营 造 出 时 空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利 用 动 静 季


,
是 由 表 象 所 唤 起
、 、


峰 山 则 太华 千寻
"
,
勺 水 则 江 节 气 象 等 变 化 中 的 不 同 景 象 弱

, ,
万 里 的 和 谐 的 境 界 打 破 了 小 化 具 体 的 空 间 界 限

禅宗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营造

禅宗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营造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9 一 l 1
园 林 与 景 观 设 计 3
、 /
应用 更是广泛 , 不胜 枚举 ; 苔藓类主 要有 : 仰天 皮、 绿 等, 作为极简主 义与结构主义 的代 表作的同 时, 亦成 为禅宗哲学 园林 喜爱 ,
在现代园林 中的代表。 藓、 圆藓、 重钱 宜藓 地钱、 品藻 、 青肤 、 土花、 水衣等【 引 。
量具有重要 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 文献
村科技 , 2 0 1 4 , 4 .
7 中耕 除草
树木根部杂草丛生, 会与树木争夺水分 、 养 分。 所 以及时消除 部的杂草,用中耕的方法 连根 锄掉并 埋入土 中,腐烂 后即成肥 料。 没有 草的地方也要雨后或灌 水后, 适时将地表 锄松 , 提高土 壤透气性 和保墒能力 , 有 利树根生长 。草荒严重 , 也可 用化 学除 草。但应注意 选择 适当的除草剂 , 以免发生药害。
5 防治树木病 虫害
度 的损伤 , 免疫 力下降 , 在 新栽环境 内易受病 虫害 的危害 , 所以 养护管理 期内一定要注意病虫 害防治,加强 水肥管理 以增强树
木的抗性。
件后, 应围篱或栅栏加 以围护。 为突出主要景观, 围篱要适当低些 ;
园林绿化树木 在移栽过程 中地上部分和根 系都受到 一定程 造型和花色宜简朴, 以不喧宾夺主为佳, 围护也可用绿篱形式。
9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 的快速发展 , 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对促进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 用。所 以在城市 园林 绿
6 防治 冻害及风害
化工 程中 , 加强对 树木 的灌溉 排水 的管理、 加强病 虫害 的防治 、

禅宗美学概述及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

禅宗美学概述及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

禅宗美学概述及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关键词:禅宗美学;园林景观设计;关联性一、禅宗美学概述(一)禅宗美学的由来及其本质禅宗美学是玄学美学在禅宗思想渗透影响下产生的审美观念,对中国的士大夫精神生活和美学境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禅宗美学不是孤立产生的,在中国美学史上出现过两次美学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在魏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经常互相倾轧,文人士大夫因此逃避市朝而归隐山林,认为尘世是腐浊,出世才是清高,终日清谈以道家老庄思想为背景的玄学美学;第二次则是在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禅宗思想与儒道思想融合后,尤其是在唐朝以后,佛教在中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文人的诗、画、乐等重要艺术形式都受到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玄学美学也逐渐演绎成了禅宗美学。

将玄学美学与禅宗思想相比,最为明显的是禅宗美学品格更加注重将自然化成内心的一种理想状态,无关乎表现自然,而是尊崇内心感受。

因此,禅宗美学的语意更深邃,审美境界也更高妙。

禅宗美学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为人们提供感性的足以提升人格的高级精神享受。

禅宗美学与西方美学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生命的,更是体验的①。

禅宗美学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在于儒道思想。

儒家讲人格主义,人伦礼制规范之美及将“仁山智水”等自然的比德以助成道德目标;道家崇尚自然主义,关注山林水趣之乐,如庄子“齐物论”“逍遥游”中与天地同乐的自然美。

而禅宗美学正是汲取了两者所关注的要点,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化和心化,由此审美发生了质的变化,被赋予一种超越的意味。

禅宗审美本质也讲人格,如它所说的“定慧”“清净”“解脱”等,但又主张“不着相”“法尚应舍”;同样,禅宗开悟绝大部分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却把自然景象心化,它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适意和生命的安顿。

总之,禅宗美学重新朔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变得极其心灵化,这就是禅宗美学本质。

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

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

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摘要:禅学的“佛性真如”在园林中则为“禅房花木深”的意象,想要一观花木,则必须经历一番“曲径通幽处”的心理探索,因此,在私家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也有“幽幽曲径”的的理景手段。

由古至今,依此法造景的园林不在少数,正是这幽曲小径,营造出了曲折幽深的空间和一种妙趣无尽的心灵探寻过程,最终经过一番搜求须索之后获得豁然开朗的顿悟境界。

关键词:禅学;中国私家园林;园林精神作为一个规划人,禅学一直是兴趣所致,却了解甚少的领域。

对我而言,神秘又充满吸引。

最初看到的是任晓红所著的《禅与中国园林》一书,感悟颇深,其中“禅、园林、景观、悟”相关相依,又有着道不清的微妙关联,但是禅悟究竟为何,却需细细领悟。

还记得季羡林先生在《禅与中国园林》一书中,提到“人性中皆有悟, 必功夫不断, 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 得火之后, 须承之以艾, 继之以油, 然后或可不灭。

故悟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

由此可见,禅学的深意离不开“无我”和“空”的境界,但仍是抽象和不易理解的。

那么禅学与私家园林的关系是什么呢?对私家园林又有什么影响呢?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禅学与私家园林的关系1.1 禅学对私家园林尺度的关系中国私家园林尺度由魏晋到唐宋逐步缩小,了解到的原因之一是禅学思想中“从芥子中观须弥, 以小见大”。

由魏晋到唐宋这一时期, 园林审美趣味和审美尺度的变化确实受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有政治、道德、经济等条件的约束。

士人阶层是营造的园林的主力军,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审美意识,这些人所往往会成为人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后来园林尺度的逐渐缩小,也是因人们对士人营建园林模仿学习的结果。

1.2 禅学对私家园林的营建在西汉时期,东方朔提出“避世于朝庭间”的主张,南北朝之后“庄老告退”,山水精神的解放,文人士大夫们不再“心游太玄”或“游心于寂寞”,园林精神带来了现实的快乐感。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作者:王凤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1期摘 ; 要:文章通过介绍禅宗思想的产生背景与主要思想内容,论述了禅宗思想对古典园林多方面的历史熏陶与影响,进而渗透到园林艺术创造中,极大地启迪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学以及空间结构的营造,使我国古典园林逐渐成为一种内在深邃哲理与完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精华。

关键词:禅宗思想;产生背景;思想解析;园林意境;园林美学;园林结构中图分类号:TU98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123-01一、禅宗产生的时代背景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

主张修习禅定,故名。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

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到洛阳弘扬禅法。

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

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

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

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

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

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

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

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

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

园林中的“禅”元素

园林中的“禅”元素

园林中的“禅”元素禅从不追求以美艳示人,而是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现出纯洁和简朴,表现出一种平淡、含蓄、单纯和空灵之美。

禅意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将人引入寂静的禅宗境界,让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徜徉,负重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放松。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每一个自然之物都深有禅意。

禅之水如心,静,悟,无瑕清澈见底,如镜。

林间流淌,滴下。

如心,静,悟,无瑕。

我们的心原本可朴素如此,灵动为水,宽厚如林。

孔子曰"智者乐水",老子曰"上善若水",禅语曰:"善心如水"。

学水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灵活,适境而生。

佛理如水性,以水喻佛,彰明佛理;以水修佛,参水悟心。

禅之竹空性高洁,修身养性最佳虽然万物皆是法,但至净至秽,则是禅的显处。

竹心方得禅,竹外斩思源。

心意怎生得,在竹一瞬间。

竹和莲有相似特质,难以受外物污染,属于至净之物。

至净则无挂无碍,取住之意。

竹子内空,取空性之意。

竹高洁,生命力顽强,有君子之风,取正道之意。

竹林处,皆是静所,取修身养性之意。

禅之石石尤近于禅石头,是宇宙天体中的另一种"生命体",是蕴蓄着自然生命的"聚像物",无论是陨石、化石,还是丑石、美石,都是自然界的"大美而不言"的美的化身。

有一种说法叫"石尤近于禅",其实是一种禅学思想。

在古代,人们认为石中有禅,赏石能悟禅,重视其素淡、沉静、稳重,崇尚其和谐、宁静、自然。

如何来认识和评判禅石呢?有人认为,禅石是"素面清新"之石;也有人认为,禅石是蕴蓄着"幽深、淡雅、宁静、稳重"的一种意味。

其实上述种种共识,都可称为"禅石"。

佛教对我国园林的影响

佛教对我国园林的影响

佛教对我国园林的影响佛教最注重是禅学,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

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

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

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鱼油‘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

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

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虚实相合,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如故宫。

另外,江南水乡的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西湖风光向游人们展示一种阴柔之美,佛教圣地四川峨眉山则向人们展示一种阳刚之美。

他以‘山形俊秀,气象奇异’而独具一格。

在春秋雨日,耸立的山峰,淡的像浮云,是山是云很难分辨。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古人有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在苏州,大小园数量之多,艺术造诣至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少见。

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子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富,文化发达,景色宜人等条件,自晋南迁到清朝,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在苏州建园供他们享受,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古典园林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

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此外,江南地方和北方地区,仍保留着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建筑规划知识: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建筑规划知识: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中国佛教宗派。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文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们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种超脱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

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切都是人心所生。

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

“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已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

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

“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

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厂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

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



禅宗产 生的时代背景
想渊源》 具体地论析 了佛经对禅宗思想 的影 响。 从此书中可以看
出,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 、 揭示本心迷失缘 由的唯识 思想 、 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 门为特色的般若 思想 、 强调事事无碍 的华严圆融思想 等。禅宗思想提倡心性本净 , 佛性 本有 , 见性成 佛。主要 的依据是达摩的“ 二人” 、 “ 四行 ” 学说。“ 二入 ” 指“ 理入”
自佛教传人 中国后 , 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 的流传 ,
在东汉 至南北朝 时曾译 出多种禅经 , 禅学成为相 当重要 的流派 。
和“ 行人 ” 。理人 是凭借经教 的启示 , 深信 众生 同一真如本性 , 但
为客尘妄想所 覆盖 , 不能显露 , 所 以要令其 舍妄归真 , 修一种心 如墙壁坚定不移 的观法 ,扫荡一切差别相 ,与真如本性之理相
符, 寂然无为 。 这 是 该 宗 的理 论 基 础 。行 人 即“ 四行 ” : 报怨行 、 随
相传菩提达摩 于六朝齐 、梁 间从 印度渡海东来 ,到洛 阳弘扬禅 法。 因其禅法不为 当时佛教界所重 , 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 , 以“ 二
入 四行 ” 禅法教导弟子慧可 、 道育等 。 慧 可 从 达 摩 6年 , 达 摩 授 以
州( 治所 在今江西 吉安 ) 传法, 尝劝道俗依 《 文殊说般 若经》 一 行
说, 在《 六祖坛经》 中主张舍去文字义解 , 直彻心源。 认为 “ 于 自性
中, 万法 皆见 ; 一切法 自在性 , 名为清净法身 ” 。 一切般若智慧 , 皆 从 自性而 生 , 不从 外入 , 若识 自性 , “ 一 闻言下大悟 , 顿见真如本
( 一) 对 园林 意 境 的 影 响

禅的情趣与文人园林

禅的情趣与文人园林

禅的情趣与文人园林2009-4-12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禅的情趣与文人园林探讨禅与文人园林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两点考虑:一、禅宗被称为士大夫的宗教。

禅理,或者禅学属于士大夫雅文化的范围,与士大夫关系密切,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乃至审美趣味,并表现在文人园林的美感特征中;二、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主导倾向。

考察禅文化对园林的影响,不能不涉及到文人园林。

’精神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很难确切地把握的,对禅这样一种扑朔迷离、超然于言相之上的精神文化,谈它与文人园林的关系难度是很大的。

不过,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正如张中行先生在《禅外说禅》中谈到的:虽“苦于模棱”,“但这情况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考虑,是禅宗势力这样大,它这另一条路的人生之道,会影响某些人又是必然的。

这某些人,前面说过,主要是有知识的士大夫,与禅林、禅师、禅理有交往的。

有交往,大多会或有意或无意,取他们认为有用的,搀和在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里,并表现为行为和爱好,这就是禅的影响。

”如此,则我们可在一种“模糊”中求清晰的方式来进行这种考察,即:既不过于雕琢,又要透过“模糊”的现象,追寻出潜在的精神联系,即使这种联系可能不那么单纯,而是与别的因素交混在一起的。

首先看禅对文人生活的渗透;然后再进入文人园林的分析。

一、禅与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在中国园林史上,王维的“辋川别业”起着关键作用。

园林在唐代成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唐王朝以诗赋取士,打破了以前门阀统治的局面,使下层知识分子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人的热情被点燃起来了,社会上就有上扬的气氛。

随着新的制度的推行,人们去应考,去上任,去壮游,(现在称旅游)有离别之情、升迁之喜,诗的材料扩大了,其中山水诗、山水画当然更发达了。

园林其实是一座综合的艺术体,依靠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准和审美经验。

提起王维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是诗人,因为当时社会最重视写诗的才能。

浅析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文明程度的进步,仅简单的绿地广场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对能给人带来身心放松的园林景观的需求日益强烈,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诉求,对具有能缓解精神压力的空间变得尤为渴望。

具有强大精神感染力的禅意空间正是现代人所需求的。

关键词园林景观;禅宗思想;意境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中,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更是人生存的需要。

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文明程度的进步,仅仅是简单的绿地广场已无法满足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禅学不仅作为宗教文化,也是一门心灵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因此,禅宗园林一直是代表中国园林最高的思想境界。

如何能将现代景观营造禅意的氛围,将禅宗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如何传承博大的中国文化艺术,提升归属感与自豪感,促进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加景观的社会价值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1-3]。

“禅”,这一在古代的东方和现代世界的许多地区都极为流行的文化,来源于古印度的佛教。

禅最初指的是“静”的意思,对某一事物专心,是在一种身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思考的过程。

追求一种内心的绝对平静来摆脱世俗的烦恼,达到精神层面的理想升华。

禅学虽由佛教而生,但影响的更多是在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及审美心理上。

禅宗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体现便是来自于禅宗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观念影响着中国园林的营造与内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氛围[4]。

1 禅宗美学禅宗美学这一范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欣赏,而是具有一种对人生审美的哲学思考。

禅的意义涉及两个方面。

人格与禅境,人格的意义在于全力塑造完美的心灵,终极目标是把握塑造一种理想人格。

禅境是一种自然适意,随缘任运、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一切皆真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境界所指的是人心灵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一种生活的精神状态。

禅与清代皇家园林

禅与清代皇家园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寺庙园林环境
寺庙园林环境清幽雅致,多运用山石、水池、植物等元素营造禅宗意境
。园林中的佛像、碑刻、楹联等也体现了禅宗思想。
塔林、石窟等宗教场所介绍
塔林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塔林是埋葬高僧骨 灰或舍利的地方,塔身造型各异,有 密檐式、楼阁式等。塔林不仅是宗教 场所,还具有景观价值。
石窟
部分清代皇家园林中有石窟存在,内 部雕刻佛像、经文等,反映了清代皇 家对禅宗的信仰和推崇。石窟所在位 置通常较为隐蔽,增加了神秘感。
避暑山庄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 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 古代帝王宫苑。
03
禅在清代皇家园林中体现
园林布局与禅意表达
布局自由灵活
清代皇家园林的布局追求自然、和谐,摆脱严格轴线对称 ,以自由灵活的方式展现禅意之美。
禅宗法会、祭祀活动在园林中举办情况
禅宗法会
清代皇家园林中定期举办禅宗法 会,如佛诞节、成道日等。法会 期间,高僧讲经说法,信众聆听 受教,场面庄重肃穆。
祭祀活动
除了禅宗法会外,清代皇家园林 中还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祖 、祈福等。这些活动体现了皇家 对禅宗的尊崇和信仰。
05
禅对清代皇家园林影响及意义
清代皇家园林风格特点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清代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广阔, 建筑和景点众多,布局讲究轴
线对称和空间层次。
融合南北园林风格
清代皇家园林在继承北方园林 雄伟气势的同时,汲取南方园 林婉约之美,形成独特艺术风 格。
注重意境创造
清代皇家园林通过山水、建筑 、植物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营 造出丰富的意境,引发游人无 限遐想。

禅理与传统园林的“妙造自然”

禅理与传统园林的“妙造自然”

禅理与传统园林的“妙造自然”“妙造自然”是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说的是园子应当尽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

在禅的影响下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更是深化了这种追求。

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创造,通过精心的创造而达到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

借于自然山体、水体、建筑花木如何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宛若天开的艺术整体是园林自美的关键。

中国古典园林在创造整体境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做到了这点,才能真正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感效果。

《园冶》中说:“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娅,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根据园林所处地形环的特点,顺自然之势布置景观,着力于“因地制宜”,“景到随机”,在与自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才能创造出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相地”对于园林的经营是关键之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隐居山水乃仁智的选择。

《园冶》曾有精辟论述“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

高原极望,远岫环屏”。

群山峻岭、溪谷沟壑、悬崖险峰、怪石嶙峋,这些丰富的天然地貌和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为园林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从而创造出了超尘出世的逍遥之境。

如承德避暑山庄即是佳例。

山庄四周群山环抱,奇峰异石林立,有武烈河从东蜿蜒而过,山水林泉具备。

山庄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天然条件稍加改造,环山绕水,创造四个不同特色的景区:宏伟规整的宫殿区、树木葱笼的湖泊区、苍翠舒朗的平原区和层峦叠嶂的山岳区。

四区相互照应,浑然天成。

再如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借园外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

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

令人感觉宛若置身自然,从而悠然产生“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禅学意趣。

掇山理水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并重,通过叠山理水的营造体现出园林的意境。

这种意境的营造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它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优美的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钟国的古代思想体系,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

儒道佛互补是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倡导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为铺,构成了一个复杂开放的互补系统。

士人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谋求当官者可用孔孟之理来勉励求进,而图求隐逸者亦可从老庄禅道里寻求慰藉。

禅宗学说及道家思想是人士精神世界的另一组分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二者皆注重内省、拒绝物欲诱惑。

这些正好能给予失意之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一、佛教禅学与中国禅宗佛教首创于印度,其教祖释迦牟尼开创的原始佛都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概括为戒、定、慧三学等。

释迦牟尼圆寂以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先后形成许多派别。

其中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派别之一为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是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了“万法唯识”和“三界唯心”的理论。

瑜伽为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

yoga一词源于动词字根yuj,意为给牛上轭,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

佛教用以表示总摄修心、修慧的法门。

禅学中有五法门和四禅定,五法门既为调息、不净、慈悲、因缘和念佛。

调息既让修行者静数呼吸,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进行默思瞑想;不静通过观察不洁净之物,静思其变化因由,以抑制内心欲望的扩张;慈悲则为观察美好的事物,求得欢愉宁静的心境,以抑制内心的忿怒、嫉妒、仇恨;因缘是对一切事物都用理智、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求得正确的解悟,用理性来战胜欲念的产生和行为的偏激,念佛则通过观想佛的姿态、赞颂它的名号,以摆脱恐惧、战胜欲念,以达到清静平和的心境。

四禅定就是坐禅修行的四个阶段。

在“初禅”阶段,能排除烦恼欲望的干扰,得到一种从烦嚣的现实中脱身而出的喜悦; 在“二禅”阶段,这种喜悦逐渐纯化,成为身心的一种自然属性;在“三禅”阶段,这种还带有外在物色彩的喜悦消失了,只留下内在的、纯净的、自然的乐趣,一种平静适意的乐趣,而到了“四禅”,这种乐趣也归于无有,人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得到了澄澈透明的智慧。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儒、道、禅思想传承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儒、道、禅思想传承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的。

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外之意,即所谓"意境"。

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限度的凝聚物,⼜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中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相中之⾊,⽔中之⽉,镜中之相,⾔有尽⽽意⽆穷。

"因此,园林景物,取⾃然之⼭、⽔、⽯组织成景,寥寥⼏物便使游⼈⼤有"所⾄得其妙,⼼知⼝难⾔"之感。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分的。

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早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

因此,⽆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精深的中国传统⽂化底蕴。

在中国⽂化发展,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化的三⼤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化;同时,三者⼜相互溶合,共同作⽤于中国⽂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化多元互补的特⾊。

本⽂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化三⼤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在中国⽂化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

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家,但⾃汉武帝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化发展的历程。

在儒家创⽴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的⼀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思想,提倡不偏不倚、⽆过⽆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摘要:禅宗思想以最求本性、真性为核心,提倡归于自然,这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园林的山水布局、细部营造和意境表达,使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给人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去理解道法自然的真谛,归于山水,归于本心。

关键词:禅宗本性真性山水意境和谐Zen thought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garden aestheticsRuanjiaxingAbstract:Zen thought to pursue nature, true as the core, to advocate natural,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landscape layout, the detail construc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expression, make i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give a person a quiet and peaceful atmosphere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natural rule, tolandscape, to one's conscience.Keywords: Zen true nature and harmonious artistic conception前言: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文化史、艺术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影响教育着世世代代身为中国人。

时至今日,禅学已经发展成为和儒道并存的成熟的中国文化体系。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禅宗美学已经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禅宗思想中蕴含对人类本性的关怀,其中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审美情趣、精神需求等,通过影响士大夫们的心理观念、人生情趣、已经渗透到诗画、园林等艺术领域,引起审美意识和园林建筑形制的变化。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上)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上)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上)
心得,使山水园林之境与禅境同出。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浓烈的山水情结,无论是诗人、画家还是造园家,山水既是他们的创作源泉又是他们禅宗思想精神的追求和寄托。

他们对于山水的热爱达到了极致,数千年来,人们揽天地入怀,园林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然而真正的天地大美在于山水环境景观中融入自然,体现一种含蓄表意的美。

绍兴的东湖利用人工开山取石的废坑,稍作改造,呈现在人们面前是山水洞石,曲桥小舟,一派情趣,成为绍兴东部一大名景。

无锡的三山、鼋头渚,凭借天然的山水地貌稍作整合点缀,宛如镶在太湖北岸的一颗明珠。

现代人在无锡的马迹山,(又称灵山)根据典故在山腰建造88米铜质释加牟尼大佛面向太湖,在大佛正前方,又建造多幢大殿和以雕塑、音乐喷泉为主体的中心广场,音乐声起,响彻山野,喷泉四射,给人震撼。

(未完待续)
第 1 页共 1 页。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一、佛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佛家对于的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在中国产生的分支—禅宗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体现得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求得心灵平静的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这点。

禅宗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来源于人心的,明心自能见性。

对于世间万物的一切要怎么去看待也是取决于人心。

禅宗兴起于中唐时期,在人心和审美艺术中体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造园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把禅宗的思想融入进去,对园林艺术从画境到意境的转化和追求使得园林形成了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感觉,使得有限的空间上升到了无限的精神境界。

因而,古典园林中大多的园林里都有带有禅趣的小园林,以小见大,所谓壶中天地人的心灵使园林的空间也变得大了。

尽管园林中的假山没有真山那么高昂,但是通过石头的通透,势态的崎岖以及林木的葱郁加上花草的铺地,同样可以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中国的园林艺术者们在微小的园林中收录了万千的意象,写尽了各种意趣,不需要有华楼丽阁,也不需要有广阔的土地,只需要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小径和亭台便可构成一幅丰富的画面[2]。

随着佛家思想影响的愈加深刻,园林也越来越小化了。

在这微小的世界中,一花一草亦能让人心静神宁。

园林中为人们提供了寂静安详的场所,里面的花花草草,林林木木无不体现了人和自然交汇,描绘出超凡出世的语境,让人获得心灵平静的同时又能够接近于精神的境界。

在这样的园林中,人的精神能够得到解放,同时又为主人依托佛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提供了场所.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园林的布局设计上,而道家思想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设计手法上。

中国的古典园林同现代园林不同,它没有整齐的行道树木,没有花坛也没有草坪,园中的树木和花卉完全依赖于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自由散聚。

古典园林的设计上是没有特定的布局的,而是显得较为自由,园林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7 No. 1 Mar. 2008
2008 年 3 月
中国园林与禅学思想
乔永强
(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
摘要 : 文章通过对 禅悟 现象的分析 , 禅学思想 与佛教戒 律和佛 教仪式 之间关 系的强 调 , 以 及禅学 思想进 入中国 园林理路的探讨 , 指出禅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 然具有拯救众 生的责任 感与宗 教虔诚 感 , 它 与追求 娱情适 意的中 国园 林有着一定的距离。后来人们所理解的禅学思想 , 其实是抽去 了拯救众生的责任感与宗 教虔诚感之 后享受生 活的世俗化的禅学思想。只有在这种意义上 , 禅学思想才 会与中国园林发生紧密联系。 关键词 : 中国园林 ; 禅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 K928. 7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6116( 2008) 01 0021 05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and the Zen Thinking
QIAO Yong qiang
( Academy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 P . R . China) Abstract : Through analyzing the awake state of Zen, st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en thinking and
Buddhist regulat ion and ceremony, as well as probing into the way that the Zen thinking influened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Zen thinking is a kind of thoughts which h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ligion salvation and religion godliness. There has been certain distance between Zen thinking and Chinese classic garden. Only when the Zen thinking s attention turns from people s religion salvation to people s mundane enjoyment , can Zen thinking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garden; Zen thinking 之间的关系还有尚待讨论的余地与空间。
第 1期
乔永强 : 中国园林与禅学思想
23
义。这与人们后来所附会的亲近自然等明确的价值 指向有所不同。 2) 文人与 禅僧 和 禅语 。如果说禅宗内部的 一些僧人对佛教的原始精神还有所继承, 对普度众 生的责任还有所焦虑的话 , 当时文人从伦理和宗教 角度对 禅悟 本质的领会则比较遥远了。 在对禅学思想的理解方面 , 由于文人的现实立 场, 自然地弱化了对佛教的虔诚与神圣感, 文人对禅 学的理解由此退化为一种可以把玩的智力游戏 , 禅 僧也就由此变成了这种智力游戏的合作者。在与文 人的交往过程中 , 禅僧不仅是以一个得道高僧 , 而且 也是以一个教派或寺庙领导的身份与文人交往。这 时, 禅僧在外在形象上就不再像一个放任无束的粗 暴导师 , 他们此时更像是妙语连珠的智者。在这一 过程中 , 文人与禅僧达 成了一种默契 的双赢交易。 文人从禅僧那里得到了摆脱现实的放松与快乐 , 禅 僧从文人那里得到了被上层文人所重视和赏识的名 声。在这场交易中, 唯一的输家是禅宗的外在形象 与神圣感。通过文人的改造与传播, 禅宗被抽去了 拯救大众的宗教责任和神圣感 , 成了文人们智力游 戏的把玩对象与精神休闲的绝佳去处。 由此来看, 不同时期、 不同身份的人对于禅悟境 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将中国园林与禅学思想关 系的研究基础建立在诸如 热爱自然 或 深邃悠远 等价值指向明确统一的 禅悟 境界之上, 必然会造 成论述中国园林与禅宗思想时在论证逻辑方面的一 些缺陷。
关于禅学思想与中国园林之间的关系, 童 和 周维权等前辈对此都有过一些精辟的见解和论述。 但总体来看, 一方面 , 许多园林界的学者对中国园林 都很有研究 , 但由于哲学、 历史等专业的阻隔 , 对禅 学思想与中国园林关系的论述往往让人觉得意犹未 尽; 另一方面, 思想界的学者在禅学思想方面虽有所 得, 又为园林的专业障碍所阻 , 对园林与禅学思想的 关系方面却不知从何说起。比如任晓红所著的!禅 与中国园林∀ 一书, 其理论基础之一就建立在了确实 存在 禅悟 这一现象, 并且对这一现象有所领会之 上 。但 禅悟 究 竟为何物 , 作者并未完 全说清。 再比如, 同样受到禅学思想的影响 , 为何中国园林与 日本园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 , 人们也都没有对 此进行深入讨论。如此来看 , 禅学思想与中国园林
[ 1] [ 2] [ 2]

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中 , 镰田茂雄在! 简明中国佛教史∀ 中, 都提到了禅宗的首领百丈怀海面对后来禅宗张狂无束、 偏离佛学正
道的现象 , 重新强化禅宗之内佛教戒律的事情。按照佛教理论 , 佛教的戒律不只是对和尚外在强加的一种约束 , 它也是和尚修 行达到一定 境界之后, 发自内心的与这些戒律相符合的一种表现。从这一点来讲 , 包括禅 宗在内 , 任何佛 教思想的发展 , 始终有着一些作 为佛教思想 底线的约束。这些约束除了佛教戒律之外 , 还有佛教的宗教仪式等。作为思 想解放的禅宗 , 也不能脱离这些 佛教基本约束的 影响而独立 存在。许多学者在研究禅学思想时 , 将禅学思想思辨化、 智性化。主要 原因之一 就是对禅 学思想与 戒律、 仪式 之间的一 体性关系 有所忽 视 , 将禅宗戒律与宗教仪式剥离之后对禅学思想孤立地进行研究的结果。
作 者简介 : 乔永强 , 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 : 园林规划与设计。电话 : 010 84664721 查规划设计院。
Email: qiaoyongqiang@ 163. com
地址 : 100714 国家林业局调
2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7卷
学训练和宗教体验的普通人还是难以明白。看来 , 对于 禅悟 , 还需要探寻能让大多数人更易理解的 另一种渠道。 从大众对 悟 的理解来看, 许多人认为 悟 是 一种终极境界。一旦 悟 了 , 就像传说中的释迦牟 尼和济公和尚那样, 从此可以不再受痛苦与烦恼的 打扰, 而且还可以获得一种笑对人生中诸多困难的 超人神通。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 ( 一) 释迦牟尼与 悟 按照佛教传说,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修大悟 之后 , 并没有像普通人所想的那样 , 从此便过上了无 挂无碍的幸福生活。释迦牟尼悟道的真正意义在于 将关注的重点由自身幸福转向了大众的幸福。只要 世界上还有痛苦和不幸, 他就不会得到安宁与解脱。 所有佛教理论的出发点之一就是释迦牟尼认识到自 己与普通大众永恒的一体性和同一性。所谓释迦牟 尼要下地狱来解脱大众的说法 , 其实就是面对大众 仍然处于痛苦不幸之中的伦理道德上的焦虑感。 ( 二) 普通百姓与 悟 除了在彼岸获得幸福的许诺以外, 普通老百姓 对 悟 的理解莫过于现世对痛苦的超自然禳解作用 了。但从释迦牟尼悟道的过程和结果来看, 无论是 悟道过程中在精神和肉体方面的苦修, 还是悟道之 后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焦虑 , 都不是普通百姓乃至中 国文人所愿意追求和主动承受的。在这个意义上 , 佛教本来 悟道 的境界和内容与后来人们所理解的 有着很大的不同。 ( 三) 禅僧与 禅悟 同释迦牟尼的 悟 境相比, 禅僧对于 禅悟 的 理解是什么 , 追求 禅悟 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 尤为 重要的是 , 禅僧在追求 禅悟 的过程中 , 佛教的本质 精神 # # # 对大众痛苦的责任心和焦虑感在这时还是 否存在。 在这一问题上 , 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以任晓 红等人为代表, 从 !禅与中国园林∀ 等书籍的论述视 角来看, 禅宗似乎更加注意如何让禅僧觉悟, 悟道成 了门派之内神秘的教育艺术; 其次 , 禅僧似乎更加关 注自己如何 觉悟 、 成佛 , 佛教原本对广大百姓的 责任心在这里已经被淡化。只有在高僧对修道和尚 的棒喝中, 依稀可以读出他们对禅僧明理得道的责 任心与焦虑感。
收稿日期 : 2007 01 20
[ 1]
一、禅悟 究竟是什么
季羡林先生将何为 悟 , 悟到了什么 作为理 解禅与诗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要探讨禅与园林之 间的关系 , 同样也离不开这个问题。季先生在!禅与 中国园林∀ 一书的序言中谈到 , 所谓 悟 , 就是觉悟、 知道 ; 悟到的内容, 主要是 无我 的思想和 空 的 境界。 季先生言简意赅, 回答了 悟 与 所悟 的问题。 但作为平凡之辈的我们, 忍不住还要像儿童一样追 问下去, 那么 , 空 和 无我 到底又是什么呢? 它又 是如何与园林联系起来的呢 ? 上述解释依旧从佛学 中的一个概念转换为另外一个概念 , 没有一定的哲

也有人认为, 禅学思想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 着对大众痛苦的责任心以及佛教的虔诚感。这种观 点将禅学思想与禅宗教派的发展相区别, 认为禅宗 作为一个教派 ,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与本原的禅学 思想越来越远 。但即使是后期的禅宗教派, 也没 有像后来 人们所 想象的 那样真 正实现 了 见佛 灭 佛 , 将佛当成一个 干屎撅 。禅宗始终通过佛教的 戒律和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佛教的神圣感与虔 诚感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 中曾以生动的文字 描述了这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感召力 。基于这种 神圣感与虔诚感 , 即使有荒诞不经的 棒喝 与 公 案 , 在禅宗内部依旧 保持着内在道德的张力 与约 束, 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放任自由与无所拘束。 ( 四 ) 知识分子与禅悟 古代知识 分子对禅悟的 认识具有极大的 矛盾 性, 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 禅悟 的理解。作为阅历丰富和具有独立 见解的学者, 许多文人决不会像老百姓那样 , 相信悟 道之后的禅僧具有解 脱自己或解脱别人的超 人能 力, 自然也会对 禅悟 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 是从自 己从 事文 学 创作 的经 验 来理 解 禅 悟 之 悟 的。 季羡林先生在!禅与中国园林∀ 一书的序言中引 钱钟书之语: 夫悟曰妙, 未必一蹴即至也, 乃博采而 有所通, 力素而有所入也。 % %又云: 人性中皆有 悟, 必功夫不断 , 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 不已 , 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 , 得火之后, 须承之以 艾, 继之以油 , 然后或可不灭。故悟必继之以躬行力 学。钱先 生又 引! 中国 美学思 想史 ∀ 中敏 泽之 语: 禅 与 悟 在宋代广泛流行, 士大夫知识分子谈禅 成风 , 以禅喻诗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其结果是将 参禅与诗学在一种心理状态上联系了起来。参禅须 悟禅境, 学诗须悟诗境 , 正是 悟 这一点上, 时人在 禅与诗之间找到了它们的共同之点 。 从以上来看, 首先钱先生赞同的是 渐悟 的观 点, 悟 是一种阶段性的过程 , 并非是一种一蹴而就 的终极性思想境界。其次, 从参禅须悟禅境 , 学诗须 悟诗境, 文学之 悟 与禅学之 悟 有共通之处来看, 古人对于 悟 的理解 , 还有一层不包括任何价值指 向, 可以达到某一种特定境界的媒介或方法论的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