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
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优秀6篇老师可以通过项羽之死的教案让学生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为了加深您对于项羽之死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6篇《项羽之死》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项羽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较,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较,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较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板书课题)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1分角色朗读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项羽人生的较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较怜儿女较英雄)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较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较后一次道别,较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1快速浏览,讨论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武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原因;2. 探讨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分析项羽之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历史背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也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在秦朝灭亡后,他和刘邦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联合七雄一起分封天下。
然而,项羽与刘邦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死亡。
2. 项羽之死的原因a. 军事失利: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频频遭遇重大失利。
刘邦的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对付项羽的大军,使项羽陷入被动局面。
b. 政治斗争:项羽在刘邦和项籍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未能巧妙地处理内部矛盾,导致了自己的孤立,最终失去了大部分的盟友和支持者。
c. 心理困惑:在战败和政治困境的重压下,项羽的心理逐渐崩溃,使自己陷入了绝望和抑郁之中,最终选择自杀。
3. 项羽之死的影响a.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项羽之死标志着刘邦的胜利,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西汉王朝的建立。
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规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项羽的失败和死亡形象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传颂,他身上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成为后世人们思考的对象,对于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c. 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项羽之死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通过描绘和诠释项羽的生平和结局,作家们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项羽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2. 探究:利用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了解项羽之死的具体情况;3. 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和后果,探讨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影响;4. 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影响;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项羽之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导学方式1.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文学作品;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思考的边界,总结出项羽之死的重要内容;5. 提问辨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证分析和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项羽之死》导学案有解析版
《项羽之死》导学案新授课 3课时班级姓名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巩固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梳理文章情节。
3.探究阅读,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学习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第一课时预习积累走近作者——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体例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追溯背景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1.最有气魄的一句话-----< >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2.最果断的战略------<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项羽之死》导学案
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点金训练》P33)
预习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美人和之( )②骑能属者( )
③田父绐曰( )④自度不得脱( )
⑤被十余创( )⑥麾下( )
⑦瞋目( )
2.词语释义。
(1)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直夜溃围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左,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项羽之死》导学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深入探究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历史背景与原因、过程、意义。
二、历史背景与原因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楚交战的末期。
此时刘邦领导的汉军已经击败了楚军,并逐步占领了汉中、三秦等地。
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将,其军队被迫撤回巴蜀,最后撤到了陈留等地。
汉军趁虚追击,项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项羽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竞争关系。
其次,项羽的军队困于长期作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失去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楚军垮台在所难免。
还有项羽个人的性格和作风问题,自视甚高、行事张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自命不凡,也成为了其军败的原因之一。
三、过程项羽之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汉楚战争的起始阶段,即项羽发动反秦义军的时期。
在此期间,项羽以策划策反和士兵的积极参与,成功地联合了南北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但他却因商鞅改制的功劳太高,被秦始皇视为难以驾驭的政治危险人物,被贬回故乡。
公元前206年,项羽意欲东山再起,发动了反汉起义。
他以天命自居,打出几连锅不锈钢锅子极具号召力的反汉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汉朝统治的豪杰。
在反汉战争期间,项羽表现出了无人可挡的威武形象,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项羽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公元前202年,当统治天下成为唯一正义的政治宣誓时,项羽同自己的军队一起被赶上了历史的巨轮,步入了历史的前台。
公元前202年十月底,吕禄等人在陈留起了复兴楚国的反叛,项羽不得不回应。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第18课项羽之死导学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课文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四年后,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山川与地理(一)(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
(5)江左,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故古人以东为左。
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
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美人和.之(hè)②骑能属.者(zhǔ)③田父.(fǔ)绐.(dài)曰④自度.不得脱(duó)⑤被十余创.(chuānɡ) ⑥麾.下(huī)⑦瞋.目(chēn)2.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心服)(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通“避”,退却) 3.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这里指“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哥哥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向左走)⑤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⑥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歌谣)⑨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⑩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⑫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2)动词的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6.特殊句式(1)被动句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表被动)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困”表被动)(2)固定句式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还要……呢”)②汉军至,无以渡(“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三古今对译项羽之死项王军壁①垓下,兵少食尽,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通用5篇)
项羽之死的教案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教案篇1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项羽之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二)教师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然今卒困于此五万兵难卒合平明,汉军乃觉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被闻妻言,如被冰霜家祭无忘告乃翁将军身被坚执锐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项羽之死》导学案6
《项羽之死》导学案6导学案项羽之死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客观、有创意地评价历史人物。
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认识。
§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掌握本课的故事情节,认识项羽其人。
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
完成学案。
2运用多媒体,师生,生生互助学习,了解项羽、正确评价项羽。
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司马迁,字_____。
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3)《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___部,也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4)给加点的字注音王我自刎垓下乌骓麾下绐刈旗2、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3、合作探究: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并谈一谈项羽悲剧性格的启示。
4、讨论:假如再给项羽一个舞台,他会成功吗?5、作业:写一段评价项羽的文字,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资料链接:楚汉战争楚汉之争就是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
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历时5年。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秦军主力40余万,注定秦朝覆灭之势,同时却也为刘邦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23最新-《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
《项羽之死》精品教案优秀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9篇《项羽之死》精品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项羽之死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读检查预习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
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
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情节人物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二YW—2012—02—04《项羽之死》导学案黔西南州同源中学高二语文制作人:孙章虎审核人:李震班级:姓名:组别:组名:【学习目标】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借助诵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培养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4、感知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通过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得到人生启示。
【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3、4【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句,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独立完成,保证完成质量。
3、阅读知识连接部分,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之死》导学案
学案装订线课中学习一、初读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垓.下虞.姬乌骓.马数阙.应和.麾.下骑.将骑能属.者田父.绐.之自度.刈.旗披靡.嗔.目叱.之辟.易创.伤王翳.自刎.2、熟读课文,梳理并概括每自然段的情节要点。
二、研读(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
1、垓下被围,听到四面楚歌,项羽有怎样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2、《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变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3、翻译这一段,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4、翻译这两段,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二)阅读课文2-3段,回答问题。
1、东城被困,项羽仅余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
面对这样的情势,项羽做了怎样的决定?项羽面临败亡,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2、“东城快战”一段对项羽进行了极为精彩的描写,结合具体的描写语句,谈谈项羽是怎样的人。
3、“愿为诸君快战”。
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3、翻译这两段,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
1、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这些表现了项羽哪些性格特点?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阅读教材75页相关链接,看看历代文人诗人持怎样的观点,并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检测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乌江亭长船待二、解释加点词语。
1.期.山东为三处 1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2.辟易..数里 12.田父绐.曰3.与其骑会.为三处 13.溃围,斩将,刈.旗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4.汉军皆披靡..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5.兵.少食尽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16.短兵.相接7.骓不逝兮可奈何.. 17.时不利兮骓不逝.8.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18.直.夜溃围南出9.项王自度.不得脱 19.今日固.决死10.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20.是.何楚人之多也三、虚词辨析乃为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1.愿为.诸君快战2.平明,汉军乃.觉之 2.赤泉侯为.骑将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以独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今独.臣有船2.以.故汉追及之 2.籍独.不愧于心乎3.不忍杀之,以.赐公4.汉军至,无.以渡四、活用词1.项王军壁.垓下 2.马童面.之,指王翳曰3.左.,乃陷大泽中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6.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8.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9.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0.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11.直夜溃围南.出 12.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第一部分预习与存疑自学目标1、牢固掌握与司马迁、《史记》相关的文学常识;2、归纳整理所有文言基础知识,通译课文;3、初步鉴赏项羽的形象,及作者创作这一形象运用的手法技巧。
自学重点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及课文翻译。
自学难点项羽形象及作者的创作技巧。
1、知识回顾①回顾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②已学课文《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征。
2、精读课文①结合书下注释,精读课文,划出翻译不通的句子。
②给下列字注音:骓不逝( ) 田父绐曰“左” ( )( )项王嗔目而叱之( )( ) 扛鼎之作( )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自刎( )自矜功伐( ) 歌数阕( )悲歌慷慨( )项王自度不得脱( )汉军皆披靡( )辟易数里③参考翻译资料,再读课文,理解之前不会译的句子,并对照自己之前的翻译,看是否有所偏差,重新划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组内探讨。
3、基础知识归纳①重点实词及其意义(含生词、一词多义、古今、通假、活用)②重点虚词及其用法、意义③特殊句式4、项羽形象分析及作者的创作技巧鉴赏①浏览课文,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②指出本文体现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③请以任何一种文体评价一下项羽,百字以内。
④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5、本组问题汇总第二部分解惑与检测1、课堂笔记2、随堂检测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A.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退守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为若德德:感激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 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若非吾故人乎天涯若比邻4.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项羽之死优秀导学案(实用有答案)
普兰店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学案1司马迁2《史记》二、自主学习,知识梳理1 生词读音2文言知识(1)重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2、力拔山兮气盖世3、项王泣数行下4、以故汉追及之5、地方千里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8、我为若德9、项王身亦被十余创(2)词类活用(3)通假字(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乃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平明,汉军乃觉知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独①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卒①然今卒困于此②旦日飨士卒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④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6)特殊句式教学反思:普兰店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学案二、项羽形象分析(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尤其是慷慨悲歌后泣下数行,这些情节的描写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二)东城快战问题:本层主要写项羽在东城的最后决战,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三次行动项羽的表现汉军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三)乌江自刎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四、探究1有人说项羽在失天下的最后之时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探究2面对死亡,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探究3“成者为王败者寇”,但战败的项羽却一直被人们怀念。
项羽的一生,给你哪些启示?五、拓展延伸:斯人已去,启示永存。
项羽的悲剧人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请将你的所思所感写成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要求:1、观点鲜明;2、主要以项羽的生平事件为事例;3、点评事例;4、联系现实。
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崔秀玲【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查阅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再认真研读本导学案。
2、限时完成,标准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走近作者,文学常识积累:(1)司马迁,字。
(朝代) 家,家和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白,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鲁迅赞誉它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
表达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3)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屡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夯实根底,字词积累:(一) 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通,2乌江亭长檥船待通,(二)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三)特殊句式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类型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骓不逝兮可奈何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四)、翻译以下句子。
项羽之死 优秀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制作者:吴浩杰审阅者:李彩虹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刻画人物形象。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重点: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背景简介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
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
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二、检查预习(一)介绍作者——司马迁字_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_________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二)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乌江亭长檥.船待。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项王军壁.垓下古义:今义:②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④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 b.身.七十余战:____________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__________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 e.左.,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f.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________ 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 i.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②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__________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_________ c.直夜溃围南.出:__________③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______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乃项王乃.大惊曰:__________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__________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__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__(2)以以.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__________以.故汉追及之:_________乃分其骑以.为四队:__________ 汉军至,无以.渡:_________不忍杀之,以.赐公:__________(3)且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____ 臣死且.不避: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_ 吾今且.报府:__________5、翻译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编写人:张显勇审核人:李世军编写时间:2014年12月2日班级:姓名组别等级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预习部分,自读课文,自主学习(一)导入: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项羽之死》,了解项羽的尊严!(二)知识链接:项羽本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楚国灭亡之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于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自小心存大志。
在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发挥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大部分兵力,此后和刘邦展开军事斗争,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局限导致了政治局面的扭转,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包围了粮食不足的项羽军队,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江,遂自刎于乌江。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三)基础知识1、注音(1)垓()下(2)虞()姬(3)乌骓()马(4)和()之(5)麾()下(6)披靡()(7)溃()围(8)骑能属()者(9)田父()(10)绐()(11)自度()(12)王()我2、实词(1 )项王军壁垓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别: 学号: 姓名: 南宁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语文选修课导学案 编写:尹凤媛 审核:语文组 【2016年11月18日】
第 1 页 共1页
《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以“文”带“言”,巩固文中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感受其体现的悲剧之美;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感受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相关给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有关背景 。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 ) 骏马名骓.( ) 歌数阕.( ) 美人和.( )之 麾.下( ) 溃.围( ) 骑能属.者( ) 田父绐.曰( ) 刈.( )旗 披靡.( )瞋.目( ) 辟.( )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来描写项羽?(请用四字词语拟小标题)
2、每个场面项羽分别面对的是什么人?每一个场面他都有什么样的传神表情?
3、勾画表现项羽困境与其性格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品味。
结合课后练习二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四、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我们看看,文中项羽都面临了哪些毁灭性的人生打击。
请以“( ? )情之悲”为话题,简要谈谈项羽的英雄末路的具体事件。
五、选文中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作者司马迁却认为:“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你认为呢?
【拓展提升】
六、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下列三首诗的评价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题乌江亭》(唐)杜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学习小结】
你觉得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检测】
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历史文学,留下多少悲歌慷慨。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历史或文学中寻找一位英雄,简介他(她)的事例,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点评,并要求在点评中引用名言、联系现实。
示例:(观点)英雄勇于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
(事例)乌江水寒,江东杳渺,面对败回江东和乌江自刎两种抉择,项羽毅然选择自刎。
(点评)生命诚然可贵,但背负着羞愧苟活,英雄就会失去生命的尊严。
(名言)他宁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现实)因此,捍卫生命的尊严是英雄给我们的启示,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必以生命为代价。
【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
1、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课外阅读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相关章节,给刘邦和项羽各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