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_高中生物教案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_高中生物教案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
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
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
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
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研究》 讲义

《动物行为的研究》讲义一、动物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动物行为是动物在其生活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姿态、声音和反应等。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适应策略。
不同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例如,候鸟的迁徙行为,是它们为了寻找更适宜的气候和食物资源而发展出的一种精妙的生存策略。
其次,对于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比如,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行为,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手段,提高其种群数量。
再者,动物行为研究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了解家畜和家禽的行为习性,可以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动物行为研究还能为人类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研究提供启示。
人类和动物在某些行为模式和生理机制上存在相似性,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情感。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行为的目的和功能,可分为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等。
觅食行为是动物获取食物的各种活动。
比如狮子的群体狩猎,蜜蜂的采蜜等。
防御行为则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天敌伤害而表现出的行为,如变色龙的变色、刺猬的卷缩等。
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育雏等一系列与繁殖后代相关的活动。
许多鸟类会通过华丽的羽毛和独特的叫声来吸引异性。
社会行为常见于群居动物,如蜜蜂的分工协作、猴子的等级制度等。
从行为的获得方式来看,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例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等。
学习行为则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
比如,小狗经过训练能够听懂主人的指令。
三、动物行为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在不干扰动物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以及其与环境和遗传基础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其行为规律和各个层次间的联系。
在实验设计和观察样本的选择方面,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一、研究方法1.1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动物行为学中最为基础和普遍的研究方法。
它是指在动物自然环境中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在实施该方法时,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清楚地了解观测对象的习性和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同时应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和时间。
自然观察法可以发掘和描述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方式。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很好地控制和重复实验的过程,因此它并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
1.2 人工观察法人工观察法是通过将动物置于人为构造的实验环境中观察其行为。
该方法可以精密控制环境因素,使动物的行为更容易被观察和记录。
此外,该方法也可以采用各种实验手段来探究特定行为机制,例如在实验中人工刺激和干预动物,以评估其行为反应的变化。
尽管该方法具有高度可控性,但由于其建立在人工环境中,因此需要注意将结果推广到自然环境中时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1.3 仿生学动物行为学可以通过仿生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行为现象。
仿生学是一种涉及学习自然和模仿自然的技术方法,它通过对生物学习和行为规律的原始分析和模拟实现来获得新的视角和方法。
可以通过仿生学研究生物的自动控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行为适应,在技术领域中以全新的、完全自我设计的方式存在。
仿生学可在尽可能模拟生物运动和传感器系统的基础上,追求最终的实用效果和人类对它的参与感。
二、实验设计2.1 实验设计基础实验设计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关键。
该设计旨在确定目标行为和欲评估的变数,同时考虑实验环境、设备和样本数量等因素。
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到实现稳健性和可靠性的标准,以及实验室道德和法律的规定。
同时,实验设计还要控制与观察变量无关的其他因素,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所研究变量与所观察行为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概述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的变化 (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
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
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 或有关世界知识 (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
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 (explicit memory) 或描述性记忆 (declarative memory) 和与学习无关 (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 implicit memory) 或非描述性记忆 (nondeclarative memory)。
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 shortterm memory) 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 24 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
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 。
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测试的任何一天) 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
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 (temporal lobes) 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 (experiential response)。
观察动物行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特征。
2. 学习运用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
3. 培养科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某动物园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包括以下动物种类:1. 非洲象2. 长颈鹿3. 狮子4. 羊驼5. 鹦鹉四、实验方法1. 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运用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实验法: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对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五、实验内容与过程1. 观察非洲象的行为(1)观察时间:上午9:00-10:00(2)观察地点:非洲象馆(3)观察内容:- 非洲象的进食行为:观察非洲象如何用长鼻子取食树叶,以及如何用牙齿咀嚼食物。
- 社群行为:观察非洲象的家族结构,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
- 领域行为:观察非洲象如何用鼻子在地面划出领地范围。
2. 观察长颈鹿的行为(1)观察时间:上午10:30-11:30(2)观察地点:长颈鹿馆(3)观察内容:- 进食行为:观察长颈鹿如何用长颈取食树叶,以及如何用蹄子清理树叶上的灰尘。
- 社群行为:观察长颈鹿的家族结构,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
- 领域行为:观察长颈鹿如何用蹄子在地面上划出领地范围。
3. 观察狮子的行为(1)观察时间:下午1:00-2:00(2)观察地点:狮子馆(3)观察内容:- 捕食行为:观察狮子如何捕食猎物,以及如何分配食物。
- 社群行为:观察狮子的家族结构,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
- 领域行为:观察狮子如何用爪子在地面上划出领地范围。
4. 观察羊驼的行为(1)观察时间:下午2:30-3:30(2)观察地点:羊驼馆(3)观察内容:- 进食行为:观察羊驼如何用蹄子挖掘食物,以及如何用嘴巴取食。
- 社群行为:观察羊驼的家族结构,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
- 领域行为:观察羊驼如何用蹄子在地面上划出领地范围。
5. 观察鹦鹉的行为(1)观察时间:下午4:00-5:00(2)观察地点:鹦鹉馆(3)观察内容:- 社交行为:观察鹦鹉如何与其他鹦鹉进行交流,以及如何进行群体活动。
动物行为的特点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特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四单元动物的生活第二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一节动物行为的特点。
旨在分析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从动物行为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对生物生存的意义进行阐述和探究。
探究活动以“猫头鹰捕食老鼠”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以上三点。
最后讲述了研究动物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动物行为学是生命科科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本章内容是对全书各章节中零散动物行为的概括和提高,与以后将学习的生理、生态等知识也有紧密联系,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行为的特点。
2.举例说出研究动物行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2.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3.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的特点。
【难点】研究动物行为特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放映幻灯片。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材中需要的动物行为的视频。
课上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讨论【教学课程设计】(一)导入从寒号鸟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
本节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以及研究动物行为意义。
在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二)讲授新课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出示猫头鹰的图片及简介,与引入衔接,也是人们对猫头鹰的不了解造成的误解。
进而引出猫头鹰捕鼠的视频,让学生描述一下猫头鹰捉老鼠的情景。
讲述:猫头鹰捉老鼠的动作或活动只要有:注目凝视、飞向目标、抓住猎物、带回巢穴等。
这些都是动物的行为。
再看幻灯片:动物行为的一些图片。
动物行为教案:了解动物的行为习惯,解读不同动物的表情与语言

篇一:了解动物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行为习惯;2、能够通过观察动物的表情、语言,解读它们的行为意图;3、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认识动物行为: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的行为;2、观察动物表情、语言:通过实际观察体验,掌握动物的表情、语言,解读它们的行为意图;3、动物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多媒体资料介绍动物的行为习惯、语言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了解动物行为:通过图文及视频资料学习不同动物的行为特征;3、实际观察:学生小组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掌握它们的表情、语言特征,解读它们的行为意图;4、交流总结:与同伴分享观察心得,通过学生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5、动物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案例深入学习动物环保知识,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学习不同种类动物的行为特征;2、实践教学法:学生小组进行动物观察实践,掌握动物行为习惯;3、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学案例,深入学习动物环保知识;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五、教学工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2、图文资料:不同种类动物的图文资料;3、视频资料:动物行为及语言特征视频;4、观察工具:望远镜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行为特征是否掌握;2、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际观察掌握动物的表情、语言特征;3、学生对动物保护意识的认知程度。
七、教学拓展1、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实践观察,进一步掌握不同种类动物的行为特征;2、研究课题: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种类的动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行为习惯及原因;3、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动物环保活动,以行动支持保护动物的实际行动。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让学生深入认识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语言,了解动物的习性,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意识,以保护动物为宗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1

《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2.举例说出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及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体验用实验法设计实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动物行为研究方法的讨论交流,认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分组讨论、倾听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案设计及引导。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相应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看下面图片是动物的哪些行为?二、新课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1.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是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生活的第一位科学家,他观察每一种昆虫都花去大量的时间,如观察土蜂20年、地胆过渡变态25年、隧蜂30年、蜣螂(屎克螂)40年,最后才写成一篇材料。
蜣螂发现了一堆粪便后,便会用腿将部分粪便制成一个球状,将其滚开。
它会先把粪球藏起来,然后再吃掉。
蜣螂还以这种方式给它们的幼仔提供食物。
一对正在繁殖的蜣螂会把一个粪球藏起来,但是这时雌蜣螂会用土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将自己的卵产在梨状球的颈部。
幼虫孵出后,它们就以粪球为食。
等到粪球被吃光,它们已经长大为成年蜣螂,破土而出了。
2.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奥地利动物学家。
1886年11月20日生于维也纳,1982年6月12日卒于慕尼黑。
如果相信蜜蜂色盲之说,就无疑是承认花卉的鲜艳色彩对蜂传授花粉并无吸引作用。
于是他用颜色卡片进行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证明了蜜蜂的确能分辨不同的颜色。
3.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银鸥幼雏啄亲鸟求食的行为是由亲鸟啄上的红斑引起的4.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观察和实验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
特点:不对其施加任何外界影响或影响降低到最小,精确,仔细,真实地记录。
2.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
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
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
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
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
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
《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 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
法。
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
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
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
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看本节内容。
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
问题。
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
②提出问题。
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
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阅读、背诵和复习。
带着问题慢而透彻地读课文;记黑体字,能复诵动物行为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观察法和实验法;利用课上时间及时复习。
3.组织小组讨论:①在自己阅读本课时提出了哪些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并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②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③制订一个就近观察动物(学校或住家附近可以找到的动物,如家禽、家畜、昆虫等)行为的计划,设计记录表。
课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观察、记录和交流。
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对某种刺激动物行为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概念图:画概念图是一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具体内容见本节小资料2.)。
本节所画的概念图是草图,在以后的学习中边学习边修改。
随着认识的加宽和加深,各组绘制的概念图将修改得越来越为本组同学满意。
本章结束时,可以在生物实验室内展览各组的概念图,使同学之间能进行交流,相互启发,智力资源共享,还能使学生
获得取得成就的快感,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5.小结:建议由学生进行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将动物行为的概念、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及方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如果学生讲得较好,教师无须重复。
教师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应倾听学生的发言,并注意学生的观察与实验思路是否有新意,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
【板书设计】第十三章第一节(章、节标题略)一、动物行为的概念二、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认识、利用、控制、防除。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实地观察和观察手段的现代化。
实验法——单一因素研究;进行对照实验。
小资料1.SQ3R法简介S(Survy)纵览:纵览就是先尽量弄清楚所读材料的目的之所在,阅读作者的序言或后记(如果有的话),迅速浏览一下全书,以便对整个概貌有一个了解。
Q(Qustion)提问:浏览自己准备细读的那些章节时,要认真琢磨其中的某些观点,并且把它和已掌握的有关观点相对比、相联系;并随手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1R(Read)阅读:通常要求读得慢而透彻,要把各章节中的大小标题牢记在脑子里,没有大小标题的,自己应当概括地予以写出。
2R(Recite)背诵:不是逐字逐句复诵或默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章节的中心思想能提纲挈领地复述出来,当然也可以把某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背诵出来。
3R(Revise)复习:需
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材料必须反复复习。
SQ3R学习法原则上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领域。
至于这一学习法的各个阶段应当分配多少时间,那就要取决于学习的学科,不能说死讲绝。
2.绘制概念图概念图是用连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
概念是头脑中的一种印象,例如,动物的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节律行为、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以及节律、生物钟、本能、学习等都是本章的概念。
画概念图时,把概念连成一个等级序列,使最一般和含义广泛的概念在顶端,较具体的概念在底部。
用连系词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学习本节后学生对动物的行为的理解可以以下面所画的概念图表示:随着学生进一步地学习,他们将会想到新的、更深入的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
概念图的初稿几乎肯定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要改进。
若将画概念图作为学习的一个步骤,在改进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关系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