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夫曼到爱伦坡_论_恐怖怪诞_审美形态的发展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及其作品中的完美主义

【推荐下载】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及其作品中的完美主义

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及其作品中的完美主义

 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人都对爱伦坡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这里是一篇爱伦坡的国内外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爱伦坡及其作品简介

 爱伦坡1809年生于美国,卒于1849年。两岁时被约翰艾伦收养。1826年考入大学但并未完成学业。爱伦坡与养父相处的并不和谐,他于1827年就从军了。27岁时,坡不顾双方家人的反对与其13岁的表妹完婚。1847年,坡的爱妻香消玉殒,坡也因此一蹶不振,开始酗酒、吸毒。1849年,坡逝世,死因不详。爱伦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篇章,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侦探小说。诗歌方面的《乌鸦》、《致海伦》、《帖木儿》、《安娜贝尔李》等,早已为人熟知。作为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的许多作品为人津津乐道,广泛流传,例如《莫格街谋杀案》、《红死魔的面具》、《黑猫》、《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这些作品为他奠定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声誉和地位。他的完美主义,即他所提倡的创造有节奏的美对法国象征主义流派及艺术爱好者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爱伦坡是公认的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先驱之一,这么多年来他的成就广为流传。坡是现代短篇小

说之父,侦探小说之父,精神分析批评之父,也是美国第一个以神经质人物为主角来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哥特式风格浓郁,语言平实、传统,注重风格。死亡是他作品的永恒的主题,例如,《厄舍房屋的倒塌》、《红死魔的面具》、《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坡常常在他的小说中化身为魔,故事中所描绘的人物也多以神经质天才为原型。

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

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
在早期村落定居生活的阶段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被系统化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的形式被作为一种巫术的工具用于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人的形象以及自然形象的再现经常是用图画偶像假面和模仿性舞蹈来加以表现这些都被称为交感巫术
审美活动论之二
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
一、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 二、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三、劳动起源说
一、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
摹仿说 生物本能说 游戏说
二、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爱德华·泰勒1832-1917
美起源于巫术
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 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 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 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 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 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 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 与人交感。
傩戏
跳神
图腾崇拜说
人类审美发 生于原始社 会的图腾崇 拜活动
所谓“图腾”,就 是某种动物、植 物或自然现象, 在原始人看来, 是一个氏族的标 志或象征,也是 一个氏族的祖先 或保护神。
图腾艺术的分类
图腾人体装饰(包括纹身、结发、凿齿、服饰等)
图腾绘画
图腾舞蹈
图腾雕塑 图 腾 音 乐

巫术、图腾崇拜与审美的发生
结论: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应当承认,虽然物质生产劳动是美的起源的最根 本原因,但是,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 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 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介,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 的历史阶段,最后才诞生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 术。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点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点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

“怪诞”(grotesque)广泛存在于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之中,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和后现代文化的骎骎日进,怪诞逐渐凸显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阐发。在文艺作品中,“怪诞人物形象不仅显着地出现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词汇中,也在立体主义和某些抽象派那儿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在美学和艺术研究领域,人们往往把包括波德莱尔、罗斯金、尼采、弗洛伊德、巴塔耶、巴赫金、克里斯蒂瓦等有着深远影响的着名思想家纳入怪诞研究的传统。

①怪诞理论研究者斯泰格指出,无论怪诞曾在艺术与文学的讨论中充当多么卑微的角色,如今,它已经大致上获得了自己尊贵

的地位。

②即便如此,包括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和摄影等在内的当代艺术领域所呈现的怪诞特性,依然无法通过怪诞术语的词源学考证而揭示出来。

③而且,怪诞也不能被锁定在对特定意义、形式、历史阶段或具体政治功能的描绘上。甚至有学者认为, “任何通过定义方式来锚定怪诞含义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

④这源于怪诞术语所描述的对象的广泛性和怪诞定义的开放性。探讨怪诞的审美特性,不仅对理解怪诞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新媒体、新生物技术和全球化语境中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科技、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种族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开拓出了创造性阐释的空间。

我们用“怪诞的感性学特征”置换“怪诞的审美特性”,意在回归“aesthetics”的原初内涵,即“研究感性知识的学科”。

从霍夫曼到爱伦坡_论_恐怖怪诞_审美形态的发展_梁瑶

从霍夫曼到爱伦坡_论_恐怖怪诞_审美形态的发展_梁瑶
[2 ] ” 二十大卷的可怕的恐怖惨叫。 因此, 可想而知这一美学形
态在 19 世纪 初 期 美国的文学 理论 界 变 成 愚 笨 的代 名 词, 人 们大多也 不 会有 什 么 异 议。 坡 在《序 言 》 中 也无 奈 的 指出, “除了唯一的一个例 外, 学 者 们 在 这些 小 说 的 任 何 一 篇 中 都 找不到那种我们被教导称为日尔曼 式的 假 恐怖 的 任 何 特 征, 因为与某些日尔曼 文学的 第 二 名 称 一 直 被 视 为 其 愚 笨 的 同 ” 义词这一事实相比, 再也没有更好的理由了。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1 月, Jan. , 2011 , Vol. 41 , No. 1 第 4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术新视野】

“日尔曼式的恐怖” 所谓的 来自于 18 世纪德国浪 漫 派 追 — —大 多 为 抒 情 诗 和 短 篇 小 求奇异怪诞的美学倾向, 其作 品— — —多 表 现 了 神 秘 主 义 和 志 异 主 题 , 说— 以 传 奇 式的 记 载 或 描 写奇闻逸事来 引 起 读 者 的 兴 趣。 尽 管, 严格说 来, 霍夫曼并 不属于德国浪漫派, 也许这也成了他 作 品 的 价值 一 度 遭 到 轻 “是 一 声 长 达 视的原因, 海涅曾经不 无 轻 蔑 的 讽 刺 他 的作 品

[怪诞的美学研究与兴起]怪诞美学

[怪诞的美学研究与兴起]怪诞美学

《[怪诞的美学研究与兴起]怪诞美学》

摘要:自1957年怪诞美学的集大成著作,凯泽尔的《美人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在德国问世之后,西方怪诞的

美学研究重点完成了从基本原理向具体问题的转型,出现了以莎士比亚戏剧、拉伯雷《巨人传》、狄更斯小说、达芬奇绘画、维多利亚时期文化、伊丽莎白时期文化、现代讽刺艺术、女性行为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怪诞美学专著,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怪诞文化艺术在我国繁荣,在理论与现实双重需要的刺激下,怪诞美学研究正在我国兴起,不少中青年学人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怪诞艺术和怪诞文化,如王洪岳的《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讨论了后现代艺术中怪诞与变形的关系问题,2.许多怪诞艺术都曾引起巨大轰动,如拉伯雷的《巨人传》,斯威

夫特、卡夫卡的小说,毕加索的《夏威农少女》,达利的《带抽屉的米洛的维纳斯》,马格里特的鞋上脚趾、人体脸,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海默的《第22条军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当代德国、韩国的平面设计等等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美学研究门类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它便是有关怪诞的美学研究与探讨。

一怪诞的美学源流与发展

美学关于美有两种分类,其中若以形态特征为标准,美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五类。所谓怪诞的美学,就是以怪诞审美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怪诞范畴研究,怪诞的美学是在西方发生发展起来的。公元1500年左右,在罗马城一座叫“尼禄金屋”的地下室及走廊里,发现了一种当时人都未见过的有着奇特风格的古代装饰画,由于这种画是在洞穴(grotta)中发现的,人们就在这个词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

爱伦 坡小说美学刍议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 …

爱伦 坡小说美学刍议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 …

J a n. 2 0 1 5 N o . 1, 2 0 1 5
爱伦 · 坡小说美学刍议
于 雷
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 内容提要 :爱伦 · 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 , 这在很大程度上 导 致 国 内 外 爱 伦 · 坡 创 作 美 学 研 究 表 现 出 “ 重 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 , 诗歌轻小说 ” 之偏颇现状 。 鉴于此 , 本文拟对坡的 散 见 于 各 类 报 刊 著 述 中 的 小 说 美 学 点 滴 加 以 — —“ 、 “ 、 发掘 、 补遗 、 整合 , 在此基础上提出爱伦 · 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 — 真实观 ” 寓意观” “ , 、 “ 、 “ 、 “ 读者观 ” 及“ 情节观 ” 它们分别在 “ 逼 真” 与“ 怪 诞” 明流” 与“ 暗 流” 编 码” 与“ 解 码” 偏 离” 与“ 回归 ” 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 关键词 :爱伦 · 坡 小说 美学 ( ) 中图分类号 : I 7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5 5 2 9 2 0 1 5 0 1 0 0 5 1 1 1 - - -
·5 1·
2 0 1 5 年 外国文学 第 1 期
坡小说的 “ 秘密写作 ” 肌理 。
逻辑 性 真 实 则 强 调 情 节 的 合 理 。 当 坡 将 “ [ 真” 视为“ 短 篇 小 说 的] 宗 旨” 时, 他特意 暗示了逻辑之 “ 真” 对于这一文类的独特价 “ 值: 一些最好的短篇小说乃是推理 小 说” ( ; 即便是那所谓的 t a l e s o f r a t i o c i n a t i o n) “ ) , 乌木风 ” 故事 ( 在坡看 B l a c k w o o d a r t i c l e s , 来其实 也 并 非 “ 天 下 乌 鸦 一 般 黑” 对于它 逻辑性真实同样 们当中 的 上 乘 之 作 来 说 , “ 不可或缺 。 如 坡 所 云 , 其故事所产生的效 果衍生 于 情 节 层 面 的 合 理 性 , 并由此营造 ” 出虽 时 有 夸 张 但 却 合 乎 情 理 的 趣 味 性 。 ( : 类 似 地, 关于《 冯·坎佩伦 1 9 6 5, X I 1 0 9) ( “ 和 他 的 发 现》 V o n K e m e l e n a n d H i s p ” ) 这 一 短 篇 小 说, 坡在给出版商 D i s c o v e r y 戴金 克 ( 的书信中坦 E v e r t A.D u c k i n c k) y 承其创 作 乃 是 着 眼 于 实 践 “ 可然或逼真的 — — —“ 文体 ” 即 便 没 有 一 句 真 话, 却能让读 ” ( : “ 对 于 坡 来 说, 真 者深信 不 疑 。 M a 4 4) y , 实” 不仅意味 着 叙 述 方 式 带 来 的 “ 真实感” 而且也 关 乎 故 事 内 容 本 身 , 无论其看似如 汉 斯 · 法 奥 的 旷 世 奇 遇》 何不同 寻 常 。 《 ( “ T h e U n a r a l l e l e d A d v e n t u r e s o f O n e p ” ) 围绕主人公的“ 气球登月之 P f a l l H a n s 旅” 进 行 了 事 无 巨 细 的 精 确 描 述, 无不令读 ( “ 者身 临 其 境 。 《 气球骗 局》 T h e B a l l o o n - ” ) 更是 一 个 上 佳 事 例 : 如何能让标题 H o a x ? 骗 局” 获得某种程度的“ 真 实” 中公然的 “ 答案显 然 不 只 是 “ 方 式” 的 问 题, 坡在小说 内容” 上 可 谓 大 做 文 章, 对整个气球飞 的“ 行过程 进 行 了 精 彩 的 “ 科 学” 描 述, 甚至还 煞有介事地对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做出不 乏“ 学术性 ” 的脚注 。 ) 但是 , 美国学者梅伊 ( C h a r l e s E.M a y 在其研究中却不愿承认形式与内容在坡小 说中的辩 证 统 一 , 认为“ 对 坡 而 言, 真实取 决于 方 式 ( m a n n e r)而 不 是 取 决 于 内 容 ( ) ” 。( ) 他 之 所 以 得 出 这 一 论 断, m a t t e r 4 4 在很 大 程 度 上 是 基 于 《 冯·坎佩伦和他的

3第三讲审美的研究

3第三讲审美的研究

四、美的秘密
由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我们可以得出 四个结论: 第一,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 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有的 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 象就是美。 第二,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 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非 概念)



3.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美必须 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 4.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如果它 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形式 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 5.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不是 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思考:如果审美判断的结果是丑,算不算审 美?

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 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 了“审美是什么”——“哥白尼式的革命” 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鉴赏判断”。 这朵花是红的。这朵花是美的。 这个人是高尚的。

康德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主张批判。所谓 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鉴赏判 断——审美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 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共同感。
2.共通感 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就是说, 第一,它先于经验的,是在审美之前就已经 设定的,不是审美的结果。审美的结果是靠 不住的。第二,它是一种假设,假设大家都 会赞同你的感受,而并不是因为多次见到别 人和你意见相同。第三,它是审美的前提。 即在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会赞同你的感 受。

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评述

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评述
荒诞与怪诞是更容易被混淆的一对范畴。但二 者是有区别的,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词源。如前所 述,怪诞最初用来指某种装饰绘画风格,以及追随 这种风格的艺术。而荒诞则首先是个音乐术语,表 示不和谐。二者都具有不合常规的特点,不同的是 荒诞被冠之以“荒”,是荒唐性与反常性的结合。 怪诞却冠之以“怪”,是怪异性与反常性的结合。 美国学者汤姆森对这两个审美范畴的区分较有影 响。一方面,他也承认“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戏剧 作品中)荒诞的现代用法使其与怪诞颇为接近,因 此荒诞戏剧甚至也可以称之为“怪诞”戏剧。”[4] 172 但同时他又强调二者间有较大差别:“怪诞可以简 化为一定的形式。而荒诞却无一定的形式,无一定 的结构特征。人们只能感觉到荒诞是一种内容、一 种特性、一种感觉或一种气氛、一种态度或世界 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4] 174 也就是说,荒诞 和怪诞都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但它们 的侧重点却不一样。怪诞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有明 显的怪异性,而荒诞却主要是指内容的荒诞,在形 式上却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荒谬或怪异性。
德国学者沃尔夫冈 凯泽尔(Wolfgang Kayser) 于 1957 年出版的专著《艺术与文学中的怪诞》被 公认为对怪诞作出了最全面深入地研究。他认为, 怪诞最根本的特点就是通过描绘一个时刻受魔怪 之力摆布的世界从而在欣赏者内心唤起他对所处 现实世界的异化感、疏离感和荒诞感。人们从怪异 的形象中却能感受到一种“不相容领域的互相混 合;静力规律的废除;本体丧失;对‘自然’形状 的扭曲;种属差异不复存在;对人格的破坏和历史 秩序的破碎。”[7] 196 人们欣赏了这样的艺术后,就 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滑稽感和恐惧感,既会有一种 苦涩的笑,又会引发一种对生活的恐惧。他说:

浅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

浅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

浅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

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以来对意识形态论的突破,已经为我国大多数文艺理论家所赞同。它被我国主流学术界称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所谓第一原理,又称第一规定,它是文艺理论其他所有问题的根基而规范着、制约着其他所有文艺理论问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审美意识形态论之所以能够成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因为它是一个整一的范畴,在揭示文艺自身固有的特征方面具有足够的涵盖力,能够同时揭示文艺的客体、主体和功能方面的特征。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明确提出和系统完整阐明,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20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贡献,是20 世纪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成果。为了深入地了解百年来这个原理的形成、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本文拟对它做一番学术史考察。在进行这种考察时,我们特别关注它研究的问题、它的方法论的出发点以及它的理论水平。

一、文艺本质的意识形态论

在俄苏和我国长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艺本质的意识形态论,最早是由普列汉诺夫提出来的。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梅林、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等人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其中普列汉诺夫的成就和影响最大。普列汉诺夫于1918 年去世,他生前没有看到马克思有关文艺学的论著,而只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文艺进行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光辉论断。

直至20 世纪20 年代末期,人们还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奠基人是普列汉诺夫,而不是马克思。长期主持俄苏文化、教育、科学的卢那察尔斯基作于1929 至1930 年间的报告《作为艺术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普列汉诺夫》指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基础恰恰是由普列汉诺夫奠定的。的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只有为数不多的零星见解,因为他们并不曾有过怎样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各项基本原则用于艺术领域的打算。这种观点在当时相当普遍。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审美分析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审美分析
将 发 生 。悲剧 以恐 惧 或怜 悯 为媒 介 使 人 望 而 生 畏 , 涤 洗
罪 恶 的 思 想 和 欲 望 , 到 道 德 教 化 的 目 的 。 l 世 纪 法 国 达 8
恐 惧 , 者 从 他 精 心 制 造 的 恐 怖 中能 够 感 受 到 崇 高 、 读 悲
剧 、 诞 的美 。 荒 21 高 .崇
250 ) 1 0 9
为 当 客 体 的 形 式 超 越 了 主 体 能 够 接 受 的 范 围 ,就 会 对 主 体 产 生 非 常 大 的 震 撼 , 而 , 体 会 积 极 地 调 动 自 己 的 意 然 主
识 形 成 较 强 的抵 抗 力 来 抵 抗 压 力 . 当 主 体 的 抵 抗 力 战 胜
21& 2 号 刊 文 教 贸: 01 1 ̄ 上旬 料
爱 伦 ・ 恐 怖 小 说 的 审 美 .-析 坡 4 - )
朱俊 霞
( 州 经 贸职业 技 术学 院 旅 游 系 人 文教 研 室 , 苏 苏州 苏 江
摘 要 : 伦 ・ 的 恐 怖 小 说 展 示 了震 颤 心 灵 的 恐 怖 爱 坡
2爱 伦 ・ 恐 怖 小 说 的 审 美 范 畴 . 坡
早在 古希腊 时期 . 里士 多德 在给 悲剧下 定义 时就 提 亚 出 , 剧 通 过 人 物 动 作 “ 引 起 怜 悯 与 恐 惧 来 使 这 种 情 悲 借 感 得 到 陶 冶 ” 这 里说 的 陶冶 可解 释 为净 化 。 里 士 多 德 。 亚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e’s Gothic Short Stories and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bstract: The early American litterateur Allan Poe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in literati for his unique an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short stories, poet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oe’s recognition of the readers’ responses makes his horror and grotesque stories the tinge of aestheticism. At the same time, his stories have starting significance in light of the gothic fictions’ innovation in the New Continent and promote its taste of aesthetic implication.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fiction succession innovation receptive aesthetics

摘要: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坡的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作品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为哥特小说在新大陆的长足发展和在审美层面上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浅谈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篇首议论

浅谈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篇首议论
然而 , 那些议论根本无法全窥坡的叙事 , 更不能 从精神上给人以某种情绪的干扰 。透过这些 , 我们可 以看到 , 那些议 论只 不 过 是引 出 一个 话 题 (头 绪 ) , 使得坡接下来的对凶杀案的叙述有所依附 , 使读者能 够在理论上 “先入为主”地感到叙事的真实性 。换句 话说 , 坡的议论是在激发读者思考的趣味 , 蓄势性地 吸引着读者 , 而非同 一般的 恐怖 性 、说教 性的 叙事 、 议论 。对于故事本身的可信度 ,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作者为故事叙述所找到的理论依据或理论切入点 。而 坡便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个心理现象 。
括 个 人 的 工 作 、职
务 、学 历 、思 想 观
念等 , 经 济 越发 展
个人 的 因 素 也 越 显
得 重 要 。也 许 当 物
质极大 丰富 , 经 济
坡的小说泄密的心写了我一个杀坡和德国的霍夫曼17761822一同作为欧美文学中最早描写人的双重性格的作家19世纪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等作家的影响甚大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就很强烈地表现出了人物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里涅科夫内心的自我反思与矛盾的复杂性质
浅谈爱伦 坡短篇小说的篇首议论
极大痛苦 。 坡由关乎 “痛苦”的话 题 “挑逗 性”地发起 议论 。不 论读者是否欣然同意作者的观点 , 都会被作者的一种 “激疑”性的议论所 吸引 , 从 而深入 阅读其 后的 叙事 文本 。

从霍夫曼到爱伦坡——论“恐怖怪诞”审美形态的发展

从霍夫曼到爱伦坡——论“恐怖怪诞”审美形态的发展

因素形成严密 的逻 辑关 系 , 紧密 围绕着 作 品的客 观性 主题 ,
如 图 1 :
1 71
《 克雷佩尔顾 问》:
故事情 节( 怪诞 ) 建造怪屋 囚禁女子 = : = >禁止女子唱歌 女子神秘死亡

诞而怪诞 ” 的纯粹 的审美层 面。虽然这一转 向使 以怪诞题材

木儿 及其他 诗》 的诗作 。 日 后这位伟 大的作家正如他 所推崇
的霍夫曼一样 , 发表 了一 系列恐 怖怪 诞 风格 的短篇 小说 , 但 是他清醒 的认识 到 了 自己独特 的价值 。坡抱 怨那 些评论 家



不该将他 的作 品指责为“ 尔 曼” 的恐 怖 , 日 式 并在 《 怪异 故事 集》 的序 言里激烈 的辩称 :如果在我的许多作 品中恐 怖一直 “
义词这一事 实相 比, 再也没 有更 好的理 由了。 l(6 ”】P5 ]1)
那么 , 是什么使坡 坚信 那些 对他 作 品的 “日尔 曼式 和忧 收稿 日期 : 1 - 一l修 回 日期 :0 01 - 2 00 l ; 0 3 2 1 —10 4 作者 简介 : 梁瑶 , , 女 从事 中外 文学 比较研究 。
必须发 生惨 叫的情境之下 , 而这一情 境所存在 的必要性 也 由 他作 品主题 的客观 性所 决定 。在短 篇 小说 《 克雷 斯佩 尔顾 问》 的开头 , 读者惊讶 于这 位怪 人所建造的奇怪 的大 屋 , 以及 之后他令人 匪夷 所思的神秘举动 , 当作品 的主题 最终浮 出水 面 的时候 , 我们看到 了一个不被世人所 理解 的音乐家对美 和

爱伦坡

爱伦坡

爱伦·坡

19世纪美国作家艾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历来被视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恶魔式人物,无论其私生活、还是其作品,均被贴上“渎神”的标签,比如D·H·劳伦斯就在他的《美国文学经典》(1923)中愤怒地指出:在坡那里,所有的人都是吸血鬼,尤其是坡本人。但很多人所忽略了的是:这同一个坡,曾经在1847年2月3日,在纽约的一家图书馆里,面对60名听众,严肃地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这次演说的讲稿,经过修改,于四个月后出版,这就是被后世称为“美国天书”的《我发现了》(Eureka)。

坡显然把这本150页的小册子视作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与最后的总结,然而,这篇“艺术遗言”因为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不可避免地有庞杂晦涩之嫌,所以多年来颇受冷落——研究界或者视而不见,拒绝评论;或者忽视其重要性,认为它系“业余天文爱好者的拼凑之作”;更有甚者,干脆将其视为作家神经错乱状态下的一派胡言。有意思的是,坡在《我发现了》的序言中曾自豪地宣称:“我书中所言皆为真理——所以它不可能消亡——即使它今天因遭践踏而消亡,有朝一日它也会…复活并永生‟。” 一百年后,坡的理论果然得到了“复活”:一方面,以瓦莱里、奥登、约翰·欧

文、丹尼尔·霍夫曼为首的一批著名文学评论家给了此作以高度评价,比如哈罗德·布鲁姆就宣称:“就文学价值而言,《我发现了》比他的诗歌的价值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证明了坡的伟大,原来,《我发现了》所“发现”的实际上是宇宙的诞生和消亡原理,其中的假说与“大爆炸”、“热寂说”等当代理论不某而合,按照天文学家的看法,坡是堪与开普勒、牛顿、甚至爱因斯坦媲美的天才人物。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 C 和谐化一的内容 • (1)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 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 • (2)《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 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若白雪,腰如束素,齿若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D 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 2、贯通性:民族文化、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 有统摄性 • 例如:中国人的中和思想与中国文学中 的大团圆结局 • 3、兼容性: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 感性凝聚 • 4、二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例如:中西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艺术手 法
特洛伊王子与海伦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
• ★西方审美形态的特点:P137 • 1、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 • 2、有着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 • • •
(二)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奠基人 《诗学》对悲剧理论的两点贡献: A 提出了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行动的摹仿” • B 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作深刻分 析——“净化”说(卡塔西斯说) * 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由消极情感到 积极情感的转化过程
• • • • •
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有哪些特征呢? A 崇高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B 崇高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C 崇高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D 崇高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爱伦坡诗歌之哥特审美

爱伦坡诗歌之哥特审美

爱伦坡诗歌之哥特审美

作者:朱小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SSPY151。

摘要:爱伦坡的诗歌具有哥特审美特征,本文撷取爱伦坡的诗歌为例,主要从爱伦坡诗歌的恐怖惊悚之美、怪诞反讽之美、忧郁死亡之美和神秘含混之美四个层面展开论证。

关键词:爱伦坡;诗歌;哥特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朱小燕(1994-),女,汉,湖北当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一、爱伦坡诗歌的恐怖惊悚之美

“恐怖”产生于一种刹那间升起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正如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在《死萌——寓言一则》(Shadow—A Parable,1850)开篇中所解读的:“我们心里充满了一种这个世上尚无字眼可以形容的比恐怖还恐怖的感情。” 而对这种“恐怖”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贯穿了坡的大量创作。接下来的例1展现出爱伦坡诗歌的恐怖惊悚之美。

例1:

而今旅游者走进山谷,

透过那些鲜红的窗口,

会看见许多影子般的怪物,

伴着不和谐的旋律飘游,

同时,像一条湍急的小河,

从那道苍白阴森的宫门,

可怕的一群不断地穿过,

不见笑颜——只闻笑声。

这些诗句摘自坡的《闹鬼的宫殿》(The Haunted Palace),“鲜红的窗户”、“影子般的怪物”、“苍白阴森的宫门”这些意象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坡深受德国浪漫派影响,对于“奇异”的题材,诸如凋零的古堡、幽灵鬼怪和异术法师等,有着特殊的情怀,并借助其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从这些或狰狞或诡异或令人心颤的场景中汲取创作灵感,辅之以强烈的情感形式,唤起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霍 夫 曼 到 爱 伦 坡
— — — 论“恐怖怪诞 ” 审美形 态 的 发展



(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 要: 通过对德国作家 E. T. A. 霍夫曼( E. T. A. Hoffman) 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en Poe) 的短篇
“恐怖怪诞” 小说的文本分别从作品主题、 意象以及叙述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平行研究之后, 得出 这 一 审美 形态 的发展 , “恐怖怪诞” “审丑” 脉络, 即从霍夫曼到爱伦坡 从原始的雏形逐渐形成独立的审美形态, 开创了美学中 的范畴。 关键词: 恐怖怪; 审诞美形态; 主题; 意象; 叙述视角 德国作家 E. T. A. 霍夫曼一生里共创作 了 三 部 长 篇 小 说 — —怪诞 的 奇 异 以及数十篇中短篇小说, 这些 作 品 的 重要 性— — —终在半个 世纪 之后 得 到 文学 界 的 确 认。 而 就 在 霍 风格— 夫曼去世的那年, 也 就是 1822 年, 爱伦坡 以 他 非 凡 的 天才, 《帖 以不满 14 岁的年纪写成了大部分收 录 于 1827 年 出 版的 木儿及其他诗》 的诗作。日后这位伟大的作家 正 如 他 所 推 崇 的霍夫曼一样, 发 表 了 一 系列 恐怖怪诞 风 格 的 短 篇 小 说, 但 是他清醒的认识 到 了 自 己独 特 的 价值。 坡 抱 怨 那 些评 论 家 “日 尔 曼 ” 《怪 异 故 事 不该将他的作品指责为 式的 恐怖, 并在 : “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 一 直 集》 的序言里激烈的辩称 是主题, 那我坚持 认 为 那种 恐怖 不 是 日 尔 曼 式的, 而是心灵 ……” 式的,
《伐伦矿山》 暗意象的恐怖感, 在 中关于黑夜的一段描写 确 实 …… 夜 幕 降临, 令人心生寒意: “ 月 色 朦胧, 这荒芜的乱石洞 — —一群 阴 间 的 恶 看上去就像地 里 面 藏 着 无 数 可 憎 的 怪 物— — —在雾气腾腾的地 下 扭 滚, 魔— 眼 睛 喷 着 火 焰, 向 这可 怜 的 ” 然 而, 人伸出巨大 的 魔 爪。 作 者 笔 锋 一 转, 让 这个“可 怜 “他 面 前 展 现 出 天 堂 般 的 图 画, 的人” 点燃矿灯, 于是 在 绘着 美丽的金属花草树木, 火红的石块如 艳 丽 的 花 朵 和 熟 透 的 果 ”这时我们之前的 一 点 恐 惧 也 就 随 着这 幅 天 堂 实挂在树上。 图画烟消云散了。 与对黑暗意象 的保 守 描 写 相 比, 在 霍 夫 曼 的 小 说 中, 对 浪漫奇幻的自然 意 象 的 描 绘 可 谓 不 胜 枚 举, 令 人 目 不 暇 接: “时 而 温 柔 如 清 风 拨 响 琴 弦, 克雷佩尔顾问女儿 的 嗓 音 时而 ; 在小说 《怪 客 》 “叶 子 是 悠扬如夜莺在花丛鸣转” 中, 怪树的 黑色 的, 花 朵 很 大 而 且 有 奇 异 的 香 味 …… 树 枝 摇 曳, 沙沙 作 ; 霍夫曼笔下 的 花 朵 是 “金 闪闪 ” 响, 悦耳动听” 的; 棕榈 树 有 “金光闪闪的树干” “翡 翠 般 ” “燃 烧 着, 着 和 的 叶 子; 百 合 花 ; 星星 是“金 光 闪 烁 ” , “甜 美的 声 音 ” 吐着耀眼的火舌” 的 则 “乘着光闪闪的翅膀 ” …… 霍 夫 曼 对 闪 亮 色 彩 的 偏 爱, 就像 他小说里著名的主 人 公 金 匠 卡 迪 亚 克 对 光 彩 夺 目 的 钻 石 和 金首饰有着本 能 的 强 烈 的 欲 望 一 般。 但 是, 必 须 承 认, 这些 浪漫的意象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志异 小 说 的 阴 郁, 翻开坡的小 说我们会发现, 与 霍 夫 曼 的 暧 昧 截 然 不 同 的 是, 坡 所 有的 意 象都明 确 的 体 现 了 恐 怖 怪 诞 的 风 格, 尤其是最极端的恐 — —死亡。最能表现死亡主题的 意 象 就是 尸 体, 怖— 而 处置 尸 体正是坡的 拿 手 好 戏: 主 人 公 冷 静 的 把 受 害 者 放 在 桶 里 肢 ( 《泄密的心》 ), 解, 埋在地板下 或 者 直接 把 他 的 妻 子 砌 在 墙 ( 《黑猫 》 ) “在尸体的头 上 正 坐 着 那 个 有 着 一 张 血 盆 大 口 里 , 和一只炯炯独眼的可 怕 的 畜 生…… ” 坡使瞎眼的黑猫与女 人的尸体这两个 意 象互 相 对 照, 而 非 霍 夫 曼 式的 对 比, 这使 意象的恐怖效果成倍增加。 与此同时, 我们在坡的故事里找不到霍夫曼式的奇幻明亮 — —黑色( 象征死 的色彩, 取而代之的是对渲染恐怖主题的色彩— 《红 死 病 的 假 面 具》 亡) 与红色( 象征 鲜 血) 意 象 的 描 绘。以 为 “黑丝绒帏幔” 例, 在这篇短短的 4000 来字的作品中, 对 的描写 , “黑丝绒地毯” , “黑色房间” , “黑色巨钟” 出现了三次 三次 四次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1 月, Jan. , 2011 , Vol. 41 , No. 1 第 4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术新视野】
[1 ] ( P165 )
那么, 是什么使坡坚 信那 些 对 他 作 品 的“日 尔 曼 式和 忧 0311 ; 修回日期: 20101104 收稿日期: 2010作者简介: 梁瑶, 女, 从事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171
《克雷佩尔顾问》 : 故事情节( 怪诞) : 建造怪屋 囚禁女子 禁止女子 唱 歌 女子神秘死亡 作品主题( 客观) : 父女深情 用生命追求爱与美 由此可见, 从作品主题的客观性 引 出了 一 系列 令 人 诧 异 却又信服的怪诞故事构成了霍夫曼 小 说 的 一 个 重要 特 征, 即 恐怖与怪诞的客观性前提。并且, 霍 夫 曼 故 事 的 主 题 是 形形 《顾问》 色色, 各不相同的: 在 中是艺术家对爱与美的理 解, 在 《斯居黛里 小 姐 》 中 是 金 匠 无 法 遏 制的 对 珠 宝 的 占 有 欲, 在 《怪客》 中则是男女 主 人 公 旷 世 的 恋 情。就 连 刻 薄 的 海 涅 也 : “霍夫曼 及 其 所 有 稀 奇 古 怪 的 丑 脸 总 还 是 抓 住 不得不承认 ” 了地上的现实。
一、 主

从作品主题这个最明显的部分 说 起, 我们 在 霍 夫 曼 的 怪 以及 诞故事中看到的是由客观的主题所 展 开 的 一 系列 事 件, 与之相关的种种 怪诞 的 意 象, 换 言 之, 霍夫曼在精心编造离 奇故事的同时不会忘记将之构建在客 观 可 信 的前提 上, 从而 用来说服他胆小 的 听 众。 当 在 他 的作 品 中 听 到 了 悲 惨 的 嚎 叫时 , 我们就会发 现 这 一 恐怖 的 叫 声 建 立 在一 个 应 该 发 生、 必须发生惨叫的情境之下, 而这一情 境 所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也由 他作品主题的 客 观性 所 决 定。 在 短 篇 小 说《克 雷 斯 佩 尔 顾 问》 的开头, 读者惊讶于这位怪人所建造的奇 怪 的 大 屋, 以及 之后他令人匪夷所思的神秘举动, 当 作 品 的 主 题 最 终 浮 出水 面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被世人 所 理 解 的 音 乐 家对 美和 爱的追求, 由这一主题所呈现的所有 怪诞 甚 至 恐怖 的 意 象 在 此刻都得到了合理的揭示, 这座高大 的 四 方 形的 怪 异 建 筑 存 — —它 不 仅 源 自 顾 问 艺 术 家 式的 随笔 涂 抹 在具有的必要 性— 的灵感, 更重要的是, 高大封闭的建 筑 适 用 于 他 囚 禁 女 儿, 而 顾问神秘的行动和禁忌则是为了保 护 爱 女 的 生 命, 这些 怪诞 因素形成严密的 逻 辑 关 系, 紧 密 围 绕 着 作 品 的 客 观性 主 题, 如图 1 :
二、 意
源自文库

最能直接体现 怪诞 与 恐怖 程 度的 就是 作 品 的 意 象。 关 于霍夫曼的小说, 它们无一不在装神 弄 鬼 的 外 衣 下 藏 着 一 颗 温情的心。看看他作品中的意象吧, 即使 已 经 竭 尽 全 力 的 去 探索神秘诡谲的 黑 夜, 但 他 仍将 它 们藏 在 温 柔 的文 字 背 后: “夜风抚摸着受了 惊 吓 的 树 林 ” “夜 风 也 揩 去 了 黑 幽幽 的 丛 林上的泪水”
[1 ] ( P166 )
? “恐怖 ” , 郁” 的指责是既不得体, 也没经过推敲的呢 更 准确 , “怪诞恐怖” 的说 这一审美形态在从霍夫曼到爱伦坡的 创 作 到底经历了何种发展变化呢? 中, 本文将通过对霍夫曼小说文本的 分 析, 与 坡 的作 品 进 行 “怪诞恐怖” 平行研究, 也有助于得出 这一审美形态的演变 脉 络, 而这正是本文将要进行的尝试。

“日尔曼式的恐怖” 所谓的 来自于 18 世纪德国浪 漫 派 追 — —大 多 为 抒 情 诗 和 短 篇 小 求奇异怪诞的美学倾向, 其作 品— — —多 表 现 了 神 秘 主 义 和 志 异 主 题 , 说— 以 传 奇 式的 记 载 或 描 写奇闻逸事来 引 起 读 者 的 兴 趣。 尽 管, 严格说 来, 霍夫曼并 不属于德国浪漫派, 也许这也成了他 作 品 的 价值 一 度 遭 到 轻 “是 一 声 长 达 视的原因, 海涅曾经不 无 轻 蔑 的 讽 刺 他 的作 品
[2 ] ” 二十大卷的可怕的恐怖惨叫。 因此, 可想而知这一美学形
态在 19 世纪 初 期 美国的文学 理论 界 变 成 愚 笨 的代 名 词, 人 们大多也 不 会有 什 么 异 议。 坡 在《序 言 》 中 也无 奈 的 指出, “除了唯一的一个例 外, 学 者 们 在 这些 小 说 的 任 何 一 篇 中 都 找不到那种我们被教导称为日尔曼 式的 假 恐怖 的 任 何 特 征, 因为与某些日尔曼 文学的 第 二 名 称 一 直 被 视 为 其 愚 笨 的 同 ” 义词这一事实相比, 再也没有更好的理由了。
[2 ] ( P164 )
诞而怪诞” 的纯粹的审美层面。虽然这一转向 使 以 怪诞 题 材 — —这 为主的短篇小 说 在主 题 上 失 去 了 原 有的 丰 富 和 趣 味— — —但 不 可 忽 是霍夫曼所擅 长 的 日 尔 曼 式 恐怖 的 一 大 特 征— , “恐怖怪诞” , 视的是 这一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创作风 格, 借 着这个转向开始了它对趾高气昂的美学殿堂的征服。
[3 ] ( P25 )
霍 夫 曼 作 品 主 题的 客 观性 使得 他 被
。……或者, 作者干脆使用对比来减轻黑
“后期浪漫主 义 怀 中 诞生 的 后来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评 论 家 看 成 为 , 特殊的德国现实主义” 也有人说他是个辛辣 的 讽 刺 家, 通过 笔下的怪诞故事对现实作出了批 判 和 讽 刺。 但 是, 不可否认 的是, 这削弱了故 事 怪诞恐怖 的 程 度, 因 为 人 们总 是 在 无 法 捉摸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慌, 霍夫曼却 给 他 的作 品 蒙 上 了 温 情 的面 纱 , 而这 层 面 纱 就是 由 客 观的 经 线 和现 实 的 纬 线 所 织 成。 然而, 爱伦坡对 他 的 读 者 可 不 会 那么 仁慈, 在他最著名 的恐怖小说中, 作品的情节无一例外 的 是 由 主 人 公的 精 神疾 病, 疯狂臆想, 甚至离奇的埋葬活 人 等等 非 理 性 因素展 开 的。 坡作 品 的 主 题 建 立 在 超 越 现 实 逻 辑 的 因 果 关 系 上 , 令人无从 下手, 难以捕捉, 我们 找 不 到 像 霍 夫 曼 小 说 中 能 够说 服 我们 去信任作者的客观前提, 事件层层 递 进, 逻 辑 严 密, 谋杀开始 了, 被揭露了, 尸 体 血 淋淋 的 出 现, 读 者 跟 着 主 人 公 一起 惨 叫, 到最后却更加惊恐的发现这一切 都 只 是 缘 于 主 人 公 是 个 疯子! 如果用分析图来表示坡的作 品 主 题与 情 节 的 关 联, 我 们就会沮丧的发 现, 所 有的 怪诞 情 节 共 同 源 自 相同 的 原 因, 主人公的怪异疾 病, 而 所 有的 怪诞 情 节 都指 向 同 一 个 主 题, — — 死 亡 。如 图 2 所 示 : 即恐怖的最高级— 1.《黑猫》 《泄密的心》 : 及 故事情节( 怪诞) 凶杀藏匿尸体 暴露 作品主题( 怪诞) 精神病 死亡 2.《贝蕾尼斯》 《厄舍尔府的倒塌》 : 及 故事情节( 怪诞) 埋葬 复活 作品主题( 怪诞) 蜡屈症 死亡 由上图我们会发现, 阅读爱伦坡 的 恐怖 小 说 其 实 是 一 个 单调的过程, 由怪诞的现象开始( 精神病, 蜡屈症……) , 最终 的结局都指向死亡主题。 , “恐怖 因此, 在从霍夫曼到爱伦坡的作品主题的 演变 中 怪诞” 呈现出由复杂 的 客 观前提 及 现 实 依 据 的 支 持, 逐步 转 向单一且怪诞的精神领域的趋势, 而这 一 趋势也 与 坡 所 坚 称 “心灵式” , “恐怖怪诞 ” 的 的 恐怖 相 吻 合。 另 一 方 面 也从为 “为 怪 作品的讽刺和批判 的 功 能 服务的 附 庸, 走向了独立的 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