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自古以来,劝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朱熹所著的《劝学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篇极具引导意义的教育文章。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表达和思考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
而《劝学篇》作为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节《劝学篇》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在授课之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1.备好《劝学篇》的原文2.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本文相关3.备好要进行阅读的中文译文,印在课件上以备演示4.准备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课程设计1.导入环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主题是《劝学篇》。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本文的内容和特点。
接着,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2.课文阅读环节首先,教师应当将中文译注放在课件上,以方便学生同步阅读。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读法让学生读一遍,强化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接下来,分段阅读,把每一段的核心意思概括出来并进行讲解。
通过针对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
3.课堂互动环节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例如:为什么朱熹会写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4.总结环节在课堂阶段结束前,总结一下本次学习的成果和经验。
同时,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和思考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随堂测试:通过口头提问在课堂上进行测试2.书面测试: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下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劝学》课堂实录(实用、扎实的公开课课件)

《劝学》课堂实录韩兵一、导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而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能够改造人,能够使人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二、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把握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初读——正其音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再读——懂其文师: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口译课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不会翻译或者无法理解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内部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一会共同解决。
生:第三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生:应该是即使又晒干了,不再变得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个样子的。
师:很好,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的字,就是这个“然”,那么“然”是什么意思呢?生:这样。
师:那么这样指代的什么内容呢?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对,就是这样。
还有其他问题吗?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假”的意思?生:借助。
师:好,你来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生: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够到达千里之外。
师:好,请坐,还有吗?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这句话挺长,那么这句话里面到底是哪个部分你觉得翻译起来有难度呢?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感觉无从下手。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这句话?生:离开蛇鳝的同学就没有可以寄身的地方。
师:她有一个词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这个“寄托”,她说是“寄身”,也就是存身的意思。
刚才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你再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没有蛇鳝的同学无法寄身,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升入高中,会不会很想念初中同学?我们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给原来的初中同学写一句话作为赠言,不过要求是这句话要从我们今天学习的《劝学》这篇文章中选取,等会我找同学说一下你选择这句话作为赠言的理由和想法,好不好?生1:我的赠言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我想送给我初三的一个室友。
他这个人平常学习一般,但特别喜欢军事方面的东西,每次一聊就是几十分钟,这样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师:送这句话给他,你想表达什么?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博学”,君子要广博地学习,不能只固守某一个方面,并且每天一定要检验、反省自己。
师:嗯,检验、反省,用孔门弟子曾子的话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接下来他是怎么说的啊?众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师:对。
学习要“参省乎己”“三省吾身”,在座的同学也要共勉啊。
如果那个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也就能像你一样坐到这里来上课了,是不是?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就能“知明”了,“知”是什么意思?众生:智慧。
师:什么现象?众生:通假。
师:请坐。
我们继续分享赠言。
生2:我想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送的这个同学,她平时学习很努力,可是却没有考好,我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师:把你的赠言再读一下。
生2: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师:读得很有节奏感。
再请你翻译一下。
生2: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
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那么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师:理解得很透彻,不过翻译时最好逐字逐句逐序来翻译,你刚才个别地方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半途而废”;还有,翻译时尽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比如对“朽木”就没有这样处理;另外,“刻不动”的说法也不准确。
请你按照我提示的要求重新翻译一下。
生2: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那么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够雕刻成功。
《劝学》课堂实录26

《劝学》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入课题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一位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位儒家的大师,他的名字是?生(齐):荀子。
师:接下来我们看屏幕上,请读:生(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生也无涯”荀子曰:?师:荀子说什么?两个字?生(齐):劝学!由此引入今天的课文《劝学》。
二、正课:文本研讨(一)复习解题,积累知识师:课题《劝学》“劝”的意思是?“学”的意思是?合起来意思是?生(齐):勉励,学习,合起来意思是劝勉学习。
师生(齐):就是告诉我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我们今天有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师:荀子很早以前就告诉大家要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请大家读全文一遍,能背诵的关书背诵!生:齐读全文。
师:“生”读什么?注意这是一个通假字。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关于文言文的基本常识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我们需要积累一些言的基本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常见实词虚词、出自本文的成语等。
师问、生齐答:词类活用:实词: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名词做动词,游泳登高而招高:形作名高处君子生非异也生:生通性,资质,禀性重点实词虚词:须臾之所学须臾:片刻跂而望跂:踮起脚后跟博见博:广闻者彰彰:清楚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致千里致:到达绝江河绝:横渡虚词:而跂而望表修饰而致千里表专折古今异义(古/今)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疾病;快2、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不真3、绝江河绝:横渡/断绝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二)课文结构研讨师:“学不可以已”,是什意思?它是全文的什么?生(齐):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劝学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劝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
劝学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你们觉得劝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劝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老师:非常好的观点!正如学生1所说,劝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才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观念呢?学生2:正确的学习观念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老师:非常精辟!确实,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知道学习对我们的未来起到的关键作用。
你们是否有人遇到过学习困难,感到挫败呢?学生3:我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尤其是在某些科目上。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难,没有信心继续下去。
老师:学生3,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都会遇到学习困难。
只要勇于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能克服困难,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劝学的方法或策略?学生4:我觉得和同学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是一种劝学的方式。
老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智慧和互相支持来助力学习。
此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还可以参加老师提供的辅导班等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劝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学生5:劝学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
老师:非常棒!劝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劝学让我们拓展知识面,培养我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了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劝学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18b878d50722192e4436f6a7.png)
[《劝学》课堂实录1] 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最新《劝学》课堂实录-word文档

《劝学》课堂实录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
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
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
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
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
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
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
(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
通,很不错。
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
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
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
背得不错。
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
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
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给一分钟时间。
)
生6:五个比喻。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
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
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
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
“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教师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
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
由此得出结论──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
这“物”是什么?
生:(齐)学习!
投影显示:人──物
学习──君子
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
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
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
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
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
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
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
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
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
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
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