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形态观察和染色实验2009.10.19
试验三细菌的形态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细菌的形态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2.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3.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和菌落培养特征。
•二实验原理
•1.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细胞壁类脂质、肽聚糖含量不同。
•2.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和关键环节
•涂片固定染色(草酸铵结晶紫,1min)媒染(路哥氏碘液,1min)脱色(95%乙醇,30s)水洗、吸干复染(0.5%的番红,10—30秒)干燥
油镜镜检观察
3.细菌菌落特征的描述
大小、形状、表面状态、隆起形状、边缘状况、表面光泽、质地、颜色、透明度
•三、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E.col 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八叠球菌(Sarcina sp.)
•试剂:结晶紫、碘液、95%乙醇、蕃红等
•工具:显微镜、酒精灯等
•四实验内容
•(1) 菌落形态:观察比较四种菌在平板划线中的单菌落,•并列表说明。
•(2) 穿刺培养观察:观察每种菌延穿刺线生长的特征,•并列表说明
•(3) 液体培养特征:菌环、或菌膜、或菌岛等,培养液底部
•是否有沉淀,培养液的颜色,培养液是否均匀浑浊等。
•比较四种菌的差异,并列表说明。
•本次教学总结:
•革兰氏染色有非常重要的三个步骤: 固定技术及染色时间的掌握
•思考题:
•细菌群体形态与细菌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细菌进行形态观察,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光学显微镜。
首先,我们准备了好培养基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养殖了细菌。
在实验时,我们从培养皿中的细菌群落中选取一小部分细菌样本。
为了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涂片制备。
将一个玻璃载玻片放于烧杯中,加入一滴无菌的生理盐水。
然后,用无菌链取适量的细菌样本,均匀地涂抹于载玻片上。
接下来,我们使用热固定法固定了细菌样本。
将涂片置于一个耐热玻璃棒或镊子的两个小夹具之间,将其浸入热水中,烧热片上半部分。
注意不要使玻片变色或裂开。
热解的时间一般约为几秒至数十秒,直到载玻片表面无液滴残留。
固定后,我们使用乔治-吉姆萨染色法染色。
将涂片上半部分烧热的玻片置于染色剂中,使玻片平整且染色液接触整个涂片表面,保持片面湿润。
染色时间控制在1-2分钟即可。
染色完成后,我们将染色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架的玻璃片上,调整好显微镜的倍率和焦距。
逐个观察每个细菌样本,并在显微镜的视野内找到合适的观察位置。
在观察细菌形态时,我们注意到细菌的形态多样。
有些呈球形,称之为球菌;有些呈棒状,称之为杆菌;还有一些呈弯曲形状,称之为弯曲菌。
除了这些常见的形态外,我们还观察到了其他的特殊形态,如链状、丝状等形状。
在细菌形态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菌的结构特征。
例如,许多细菌具有细胞壁,它们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另外,一些细菌还有着尾鞭毛或鞭毛,它们可以帮助细菌在液体中移动。
此外,细菌还具有胞内器官,如核糖体和细胞质,这些器官起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通过这次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我们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细菌的形态,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微观结构。
这对于我们研究细菌生物学特性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菌是微生物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具体菌落的形态特征。
(2)总结三类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2、实验内容或原理菌落: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的集中反映,因此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别。
特征描述: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细菌菌落特征:凝胶状、表面较光滑、湿润、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易挑取,正反颜色一致。
酵母菌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 :比细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用针挑起。
多呈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霉菌的菌落特征:比细菌菌落大,由菌丝组成疏松的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无固定大小,延至整个培养基中,产色素,使菌落显色。
3、需用的仪器和试剂(1)培养基:PDA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EPD 培养基(2)菌落观察:(a)霉菌:黑曲霉、黑根霉、青霉、犁头霉、毛霉(b)酵母菌:酿酒酵母菌(c)细菌:大肠杆菌4、实验步骤1.细菌菌落形态观察包括:菌落大小、颜色、形状(圆形、不规则、假根形)、边缘(整齐光滑、叶状、波浪状、锯齿状、丝状)、隆起(扁平、低凸起、高凸起)、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泽(金属光泽、油脂性光泽)、质地(油脂状、膜状、粘稠状)、表面状态(光滑、褶皱、颗粒状、龟裂状)等。
2.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与细菌相似,呈圆形,湿润有粘性,不透明,表面光滑,有油脂光泽。
多数为白色或乳白色,少数为红色,培养时间长了,颜色会变暗。
与培养基结合不紧,易被挑起。
质地粘稠,边缘皱褶状。
3.霉菌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粗而长,形成菌落疏松,菌丝有绒毛状、棉絮状、蜘蛛网状,菌落很大是细菌的几十倍,表面蔓延,有多种颜色,菌落正反面颜色多有不同。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固定→ 干燥→ 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和形态学观察一、目的要求:1.了解并掌握简单细菌染色的机理和技术;2.学会用油镜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
2、实验材料:1株: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ureus等培养好的细菌斜面;2.染料:结晶紫3.其他:显微镜、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雪松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基本原则:染色是细菌学上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操作技术。
因细菌细胞小而且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看清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往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及其细胞结构。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苯环上带有显色基团和辅助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显色基团决定了化合物的颜色特征,助色基团决定了化合物的成盐性。
染料通常是盐,分为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
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更常用,如亚甲基蓝、结晶紫、碱性红、砂黄、孔雀绿等。
简单染色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和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后带有正电荷,很容易与菌体结合使细菌着色。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和掌握细菌染色技术,了解细菌细胞的形态,巩固课堂知识,增加感性知识。
四、方法与步骤:(一)制片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从斜面上取少量真菌苔藓,放入水滴中,搅拌均匀,涂膜,涂膜面积约1~1.5cm2。
2.干燥:室温下自然干燥3.固定:手执载玻片一端,使涂菌一面向上,通过火焰2~3次。
此操作也称热固定,其目其主要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状,并使其牢固地附着在载玻片上。
4.染色:将涂片放在水平位置,滴下结晶紫染色液(最好只覆盖涂片),染色1分钟左右。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
在生物学实验室中,细菌的形态检查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
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特征,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形态检查,并取得了一些有趣的
发现。
首先,我们从不同的环境样本中分离出了一些细菌,并在琼脂平板上进行了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有的呈现出球状,
有的呈现出杆状,还有的呈现出螺旋状。
这些不同形态的细菌为我们提供了很
多有价值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对这些细菌进行了染色处理,使用了革兰氏染色和折射染色两种
方法。
通过这些染色方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形态
特征。
我们发现,一些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出紫色或蓝色,而在折射染色
后呈现出粉红色或红色。
这些染色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帮助我们进
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
最后,我们利用显微镜对这些细菌进行了观察。
通过放大镜头,我们可以清晰
地看到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我们发现,不同形
态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对细菌进行分类
和鉴定。
通过这次形态检查实验,我们对细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了解
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我们
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人类健康和
医学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3. 了解细菌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芽孢等。
4. 培养对细菌形态结构的识别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为细菌的分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菌样本、革兰氏染色液、芽孢染色液、水浸片、盖玻片、载玻片等。
2. 仪器:光学显微镜、酒精灯、载物台、切片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细菌样本(1)将细菌样本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封口。
(2)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2. 革兰氏染色(1)将革兰氏染色液滴在细菌样本上,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判断其革兰氏分类。
3. 芽孢染色(1)将芽孢染色液滴在细菌样本上,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判断其芽孢存在与否。
4. 观察细菌特殊结构(1)观察细菌是否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通过水浸片观察细菌的运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样本的基本形态结构(1)观察到的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基本结构。
(2)部分细菌具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2. 革兰氏染色结果(1)部分细菌呈现革兰氏阳性,细胞壁较厚,不易着色。
(2)部分细菌呈现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较薄,易着色。
3. 芽孢染色结果(1)部分细菌存在芽孢,呈圆形或椭圆形。
(2)部分细菌无芽孢。
4. 细菌特殊结构观察结果(1)部分细菌具有鞭毛,呈螺旋状。
(2)部分细菌具有荚膜,呈透明状。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了解了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培养了对细菌形态结构的识别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使用显微镜时,注意调节光圈和焦距,确保观察清晰。
实训四 细菌的染色和形态观察
实训四细菌的染色与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细菌涂片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4、进一步熟练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细菌个体微小,无色且较透明,折射率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因此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将其折射率增大,使其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观察,可清楚观察到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
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的不同要求,可用简单染色法或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观察。
(一)简单染色法简单染色法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是利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的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但不能辨别细胞的构造。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负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其着色。
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的简单染色染料有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吕氏碱性美蓝(亚甲基蓝)、石炭酸复红染液等。
(二)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上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不同的染色反应,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用G+表示;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反应呈红色),用G-表示。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脂类含量低。
在染色过程中,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脂溶剂乙醇溶解脂类物质,使得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观察方法。
2.通过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具有多种形态和类型。
根据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本实验将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以加深对细菌的了解。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细菌样品(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等)、细菌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
2.将细菌样品分别涂抹在载玻片上,用染色液进行染色。
3.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4.清理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见下表)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大小不一,无芽孢和鞭毛。
其中,葡萄球菌属的细菌菌落较大、隆起、边缘整齐,呈金黄色;链球菌属的细菌菌落较小、平坦、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
(2)杆菌:呈圆柱状或略扁,有长、短鞭毛。
其中,大肠杆菌的菌落较大、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沙门氏菌的菌落较小、干燥、无光泽,边缘不整齐。
(3)螺旋菌:呈螺旋状或弯曲状,有鞭毛。
其中,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长可达6μm,有4-8根鞭毛。
此外,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存在差异,这与其生物学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
例如,大肠杆菌是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之一,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能够在肠道中生存和繁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乳酸菌则是一类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益生菌,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能够在肠道中定植并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论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观察方法。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原理简单染色采用一种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常用结晶紫、美蓝、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
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被识别。
通过简单染色方法可以观察细菌的菌体形态特征和菌体的排列方式。
观察菌体形态 简单染色(只用一种染料) 观察菌体排列方式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鉴别鉴别染色 抗酸性染色(利用两种染料) 芽孢染色观察特殊结构 荚膜染色鞭毛染色二、实验步骤: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干燥 镜检三、思考题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答;(1)涂片:开始所加无菌水液滴不要太大,否则不易干燥;取菌量要适宜且要涂抹均匀,避免过大造成堆积,而难以看清细胞个体形态同时也应避免取菌量太少而难以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细胞。
(2)无菌操作取菌:一定要等接种换冷却后再取菌,以免高温使菌体变形;(3)干燥固定:干燥后加热固定,可避免加热时间过长,否则细胞会破裂或变形;(4)固定:菌膜一面朝上,通过酒精灯微火三次。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太长,否则菌体形态则会发生改变。
(5)水洗:倾去染色液后,用水沿着菌膜四周冲洗,注意勿使水流直接冲洗菌膜部位,水流不宜过急,过大,至流出水无色为止;2、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才能用油镜观察?答:使用油镜时,物镜与标本间的介质为香柏油(N=1.515),不仅增加了透明度,而且会提高了分辨率。
若制片不完全干燥后,就用油镜观察,则N 会减小,分辨率D 也会变小。
而且还会造成油水两相不互溶,所以制片要求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如果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呢?答:加热固定的作用是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形态,而且还可增加细胞对染料亲和力。
(1)如果图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则细胞无法固定在载玻片上,在染色水洗后会被水流冲走。
(2)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则会使细菌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破裂。
实验三 细菌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技术
⑥ 复染:
已经脱色处理的细胞或其结构常以复染液作复染 以便于观察。 复染液与初染液的颜色不同而成鲜明对比,所以 复染也称为对比染色。 复染液不宜太强,以免掩盖初染的颜色而失去对 比作用。
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或附着力,
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
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
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 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结果:
② 固定:
染色前必须先行固定。其目的在于凝固细胞质和 其它细胞结构成分而杀死细菌;使菌体粘附于玻 片上以及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因活菌通常 不易使染料透入细胞内)。
固定的方法一般采用火焰加热法,在特殊目的时 也可用冷冻干燥法或化学法如醇、酸、氯化高汞 、重金属盐或氧化剂等进行固定。
③ 媒染:
① 涂片制备:
随标本的种类而略有不同。
• 若为液体培养液,亦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 若为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则先取一接种环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 央,然后从培养基上取菌少许,在盐水中研磨均匀,使呈轻度乳 浊,以接种环扩成1cm2或2份硬币大小的涂面。
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放在火焰上方的热空气中慢 慢烘干。但切忌紧靠火焰烤干。
⑤ 脱色:
脱色:是使被染物脱去已染上的颜色。脱色的目 的是观察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稳定程度,故可作为 鉴别染色之用。
凡具有脱色作用的化学试剂称脱色剂。脱色剂或 呈溶媒作用,如醇类、丙酮等;或能影响蛋白质 的电离程度,改变其电荷性质或数量,因而影响 细菌与染料的结合程度,如酸类能减少细菌的负 电荷,故可作碱性染料的脱色剂。
实验三 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2 实验原理(通过了解下列问题来掌握实验原理)
2.1 观察微生物细胞时,为什么要对微生物进行染色?革兰氏染 色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成分有什么关系?芽胞染色的机理是 什么? 2.2 显微镜油镜为什么能增加照明亮度?,为什么能增加分辨率?
革兰氏染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芽胞染色法
3 材料与方法
3.1.3 仪器:显微镜(MODEL E100) 3.1.4 其它物品:载玻片,镜油,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
酒精灯等。
3.2 方法 A. 革兰氏染色法
3.2.1 制片。涂片:取一洁净载片,用记号笔从中分成两个区域, 在两区中央各滴一小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要求用接种环取平 板菌落边缘的菌体少许,置于生理盐水中涂抹成约1.5 cm均匀薄 膜;干燥:自然干燥(或电吹风干燥);固定:将涂面朝上,通过 火焰2-3次。(教师示范)
3.2 方法 C. 细菌形态观察
低倍镜观察 4×,10 ×
高倍镜观察 (40×,找到合适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心)
油镜观察(100×) 将高倍镜转离工作位置,在要观察的涂菌部位滴加一滴 镜油,将油镜转至工作位置,聚光器升至最高,调节照明 度,调节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晰。
绘图 在所观察的图像中选取典型部位绘图,要求左眼观察图像, 右眼观察绘图;球菌应注意长度与直径之比,球菌应注意排 列状况;有芽胞的细菌应标记芽胞和营养体的位置;图下方 应标明图的名称、放大倍数、染色结果。
3.1 实验器材
3.1.1 药品: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 95%乙醇、番红染液,无菌生理盐水。 芽胞染色液:孔雀绿染色液,番红染色液
3.1.2 菌种: 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18-24 h菌落平板, 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24 h菌落平板。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菌的形态,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并学习基本的细菌形态分类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细菌培养基、显微镜、玻璃片、染色剂、移液管、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1.准备好细菌培养基,用移液管抽取适量的细菌悬液,滴在平净的玻璃片上。
2.在实验室准备的高档显微镜下,用40倍的目镜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悬液,记录细菌的形态特征。
3.从不同的培养基中分别观察细菌,比较其不同菌种形态差异。
4.对细菌进行染色处理,为了更好的观察和鉴别不同菌种之间的形态特征,以及细胞组织结构和细胞成分,采用最常见的革兰染色法。
将细菌涂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染色液中,定时取出,洗去过剩的染色剂,然后使用油浸目镜放大观察。
5.观察完成后,将玻璃片清洗干净,妥善保存。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细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
其中,球菌如气球般圆润,革兰氏阳性球菌一般呈紫色,革兰氏阴性球菌则呈红色。
链球菌呈链状或串珠状排列,螺旋菌呈螺旋状生长,分枝杆菌则呈分枝状,与其它菌种相比,杆菌细长,球菌小巧玲珑,又可以排成链,链球菌较短,但可成串。
结论:
不同菌种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大,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容易辨别出不同菌种。
细菌形态分类是分析微生物的重要方法。
对细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征,检测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对细菌形态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二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革兰氏染色及其他染色方法。
3、观察和识别细菌的形态及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二、实验说明细菌菌体微小、而且折光率低,在显微镜下特别是在油浸物镜下几乎与背景无反差,很难看清楚,如将其染色,使折光率增大,便容易观察。
由于菌体的性质及各部分对某些染料的着色性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来区别不同的细菌及其结构。
用于细菌染色的染色剂是苯环上含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化合物。
发色基团使化合物本身具有染色之能力,助色基团有电离特性,可以于被染物结合,使被染物着色。
染色剂有三种:酸性染色剂(电离后分子带负电荷);碱性染色剂(电离后分子带电荷);复合染色剂(在电离后分子不带电荷,故也称为中性染色剂)。
酸性染色剂主要用于染细胞质;碱性染色剂主要用于染核和异染颗粒等细胞结构;复合染色剂主要用来染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
三、实验材料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
2、酒精灯、接种环、载玻片。
3、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荚膜染色液、鞭毛染色液(配方见附录)。
四、方法步骤(一)简单染色法步骤: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1、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蒸馏水,以无菌操作法,从斜面上挑取少量菌种,在载玻片上和水混合后,涂成一均匀薄层。
2、干燥固定涂片让其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有时为使其干燥得快点,也可在酒精灯上加温,但勿贤紧靠火焰。
3、固定待涂片干燥徨,手持载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向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几次(用手背触载玻片背面,以不烫手为宜),待冷却后,再加染料。
4、染色玻片置于水平位置。
加石炭酸复红液于菌膜部位。
染1-2min。
5、水洗倾去染液,斜置玻片,用很细水流的自来水冲洗(切勿使水流直接冲刷在菌膜处),直至洗下水呈无色为止。
6、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
(二)革兰氏染色法步骤: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色水洗吸干 95%酒精脱色水洗吸干蕃红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微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形态的观察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细菌的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2、掌握细菌革兰染色发和抗酸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显微镜、镜油、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试剂: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液体培养液、牙垢、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碱性美蓝染液、枯草芽孢杆菌、擦镜液三、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法:萋-纳氏抗酸染色法: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枯草芽孢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枯草芽孢杆菌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当再加碱性美蓝复染后,枯草芽孢杆菌芽孢仍然为红色,而细菌为蓝色。
四、实验步骤:革兰染色:1、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灼烧,冷却后从试管中取菌液一滴,在洁净载玻片一端做一涂膜;取一牙签在牙齿上轻轻划动取少量牙垢,在该洁净载玻片的另一端做一涂膜。
2、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固定用镊子夹住涂片一端,将两涂膜出分别在火焰上连续通过三次;以载玻片在手背上试感觉不烫为宜。
4、染色•结紫初染:滴加数滴结晶紫染液于细菌涂片上,染色1分钟,水洗;•卢戈氏碘液媒染:用卢戈氏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95%的乙醇脱色:滴加95%的乙醇,轻轻摇动玻片进行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水洗;•蕃红复染:滴加蕃红染液复染2分钟以上,水洗,吸干镜检。
5、镜检载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放油镜下镜检;注意标本中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和颜色。
萋-纳氏抗酸染色法:1、涂片、固定用接种环挑取一环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涂于玻片上做成薄膜,自然干燥后经火焰固定。
2、染色•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用玻片夹住涂片微火加热,保持染液冒蒸汽约5分钟,切勿蒸发至干或使染液沸腾;•冷后,水冲洗;•以3%盐酸酒精脱色,至片上红色全部脱去为止;•水冲洗后,以碱性美蓝液复染1分钟,水洗,待干,镜检。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并探究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态和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1. 细菌样本:我们选择了来自不同环境的三个细菌样本,分别是来自自来水的样本A、来自土壤的样本B和来自人体肠道的样本C。
2. 培养基:我们使用了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以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
3. 显微镜:我们使用了高倍显微镜,以便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将琼脂培养基加热至液态状态,然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成固态后,用无菌的针头在表面划线。
2. 取样:使用无菌的棉签,分别在自来水龙头、土壤和人体肠道取样。
将棉签轻轻划过培养基表面,然后将其放置在培养皿上。
3. 孵育:将培养皿倒置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为37摄氏度,孵育时间为24小时。
4. 观察:将培养好的细菌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
样本A中的细菌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有些细菌表面上还有细长的纤毛。
样本B中的细菌则呈现出更多的形态多样性,有的呈现出链状,有的呈现出球状。
而样本C中的细菌则呈现出棒状或弯曲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与其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例如,细菌样本A来自自来水,这些细菌通常需要在水中自由移动,因此它们具有纤毛结构,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游动。
细菌样本B来自土壤,土壤中的细菌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它们的形态更加多样化。
细菌样本C来自人体肠道,这些细菌通常需要附着在肠道壁上,以帮助消化和吸收养分,因此它们具有棒状或弯曲的形态。
除了形态的多样性,我们还观察到细菌的大小也存在差异。
在样本A中,细菌的直径大约为1-2微米;在样本B中,细菌的直径则在0.5-1微米之间;而在样本C中,细菌的直径约为2-3微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菌,以免高温使菌体变形;
(3)必须等涂片干燥后加热固定,避免加热时间
过长,否则细胞会破裂或变形。
革兰氏染色步骤:
1、制片: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
(不宜过厚)、干燥和固定;
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
位,染色1~2min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 无色;(建议染液不要滴加过多,污染玻片, 不宜观察结果)
实验二
细菌形态观察和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要求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 作技术。 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 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结晶
革兰氏染色步骤:
3、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
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 无色;
4、脱色: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
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乙醇脱色(一般 20~30s),当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 醇;(关键)
革兰氏染色步骤:
5、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
和组成不同决定的。实际上,当用结晶紫初
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
成初染剂的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
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 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 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 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 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 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 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 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 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水洗,吸去残水晾干;
6、镜检;(注意:玻片放反则改变物镜聚焦
距离,造成观察不便)
7、混合涂片染色:在载玻片同一区域用大肠
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其他步骤 同上。(建议每个同学制两个片)
革兰氏染色步骤:
革 兰 氏 染 色 2 革兰氏染色1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四、操作步骤
1、细菌制片(演示) (1)涂片 (2)干燥 (3)固定
注意: 取用接种环一定要在火焰上时取菌量要适宜要涂抹均匀,避免贪多
造成菌体堆积而难以看清细胞个体形态。同时也应 避免取菌量太少而难以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细胞;
(2)无菌操作取菌时,一定要等接种环冷却后再
革 兰 氏 染 色 过 程
紫色进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 (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 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 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 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 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
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学习和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意义
G+和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间的显著 差别不仅反映在染色反应上,更反映一系列形 态、构造、化学组分、生理生化和致病性等的 差别上(见理论教材P16 表1-3),从而对生命 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 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 面培养物,枯草芽胞杆菌16h牛肉膏蛋白胨琼脂 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 卢戈氏(Lugol)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 等。 3、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 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 环,试管架,镊子,载玻片夹子,载玻片支架, 滤纸,滴管和无菌生理盐水等。
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 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 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 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 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 染剂的红色。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为 保证染色结果的重要性,采用规范的染色方 法是十分必要的。本实验将介绍被普遍采用 的Hucker氏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