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种经济成分 主要任务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经济是半社会主义的,加上私人资本 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是人民共和国的五种经济成分构 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共同纲领》规 定了“各种经济 成分在国营经济 的领导下,分工 合作,各得其所, 以促进整个社会 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任务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农业国到工业 国的转变,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成分, 削弱资本主义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做准备。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1951年10月,1952 年4月, 1953年4 月先后由人民出版 社出版了《毛泽东 选集》第一、二、 三卷。新民主主义 文化的领导地位已 经奠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指导方针。 (2)正确处理积累 和消费的关系 。
“一五 ”计划建设成就
1952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679 183.7 1957年 1068 310.2
粮食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货运量(亿吨)
1.6392 135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原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 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 缚,始终处于举步为艰的境地。 (2)走资本主义道路,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 的经济独立,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取得 的政治独立都可能丧失。 (3)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 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 的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 开始。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 表现在三个方面: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6年底,96.3﹪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在稳 定中完成了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的历史性转变;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 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简单划一,在很长时期 遗留了很多问题。
六、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底完成
七、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设想,苏联未实现。
• 方式:核算资产总额,公私合营分得利润, 付给资本家薪水、利息。 •安排。特点:有偿赎买、工作职位安排、政治地位
八、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中国完成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参考文献:
米鸿才等编著,《合作社发展简史》,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年。
2、农业合作的三种组织形式: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初级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在此 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 红、按劳分配。
–高级社: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 有,实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3、农业合作社的评价
五、农业合作化运动
1、背景:
A、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党和政府领导农民互助合作,农村中普遍成立了 互助组。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 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
2. 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提出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基本经济 成分:
社会主义 经济
相应的阶 级力量:
工人阶级
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 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 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 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进程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主要有两种: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
❖ 具体路径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司合营
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企业在外部的结合。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半社会主义的):国家入股; 共同管理;“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司合营(完全社会主义的):资本归公; “定息”制度。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
合。
1956年底入社农户比例
4% 入社农户
96%
其他
(2)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 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 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 造。
三、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 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2.9%, 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这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主体地 位。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 面地建立起来。
(4)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 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 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 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 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基本原 则和方针
• 第一,在中国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 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 两种生产积极性,实行积极发展、稳 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 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 批。
思考题
•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 渡性的社会?
•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 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习要求一、学习目标学习和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的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学习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重大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二、学习要点1.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5.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要点分析一、核心概念1.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国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范围涉及全国几乎所有地区,基本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2.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为保家卫国,中国政府在美国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任命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3.“五反”运动“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的针对不法资本家的经济行为的整顿运动,包括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报等。
4.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52年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的新中国国家建设路线。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张玉瑜)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
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这是由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构成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 国体和新民主主义政体的建立,使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最后结束,既可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 又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 快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 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 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和其 它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 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 专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 容不同)。无产阶级是领导阶 级。
毛泽东认为:经过几年实践,一 方面苏联的好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起 了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一些不 好的经验,被我们抄过来后也暴露了 不少弊端,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 设,还影响了工农之间的关系。毛泽 东对此很不满意,在我国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他就提出教条主义地照抄 苏联是不行的。中国的工业化,唯一 的选择就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法,亦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 合的矛盾分析方法,去探索中国工业 化的道路。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
6.90%私人 资本主义 经济
0.70%国家资本主义
19.10%社 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 经济
中经 一 所济 九 占成 五 的分 二 比在 年 重国 底 图民 , 收五 入种
1.50%半社会 主义性质的 合作社经济 71.80%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经济
1954年6月,毛泽东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30次会议上指出:‚现在 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 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制定总路线的国情依据: 制定总路线的国情依据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
第八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 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培养人才, 农业和商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 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
第八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世界上的两条工业化道路 世界上的两条工业化道路 2.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八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和原则: 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和原则: 1.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先合作化 2.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3.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4.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把 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把 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中国近代史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对外政策
• “一边倒” 1950年2月,中苏同盟 •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 援助北越。1954年日内瓦会议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万隆会 议
解放前后的新老解放区
老 解 放 区 新 解 放 区 华北和东北, 1947-1948年已建立政 西北和华东的 权,1950年夏土改完 部分地区 成 华东、西北、 由北向南的军事征服 华中的大部分, 夺取城市,再扩大到 长江以南的广 农村。1951年夏基本 大地区 结束了土匪等残余势 力的武装抵抗。
1954年宪法
• 基本参考1936年斯大林宪法。 • 但设立国家主席,由毛泽东担任。 • 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社会控制
• 通过居民委员会、单位实现了对城市 的完全控制。 • 群众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会、 妇联。 • 农村建立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
高岗事件1954
• 为了个人权力野心,阴谋活动,企图 将毛泽东公认的接班人刘少奇和党内 第三的周恩来拉下马。 • 煽动其革命经历主要在红军和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反对在敌后白区工 作的专家。 • 得到饶漱石(华东)、林彪(中南)、 彭德怀(西北)的支持。但邓小平 (西南)和陈云向毛泽东告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 选择 •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1949-1956
• 苏联模式的大规模借鉴 • 1949-195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 务,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 济状况基本好转。 • 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史纲》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选举权,对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适当的政治 安排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第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被推翻,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 级,广大人民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三,解放了生产力 第四,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伟大创举,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宝库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由“先工业化再社会主义改造”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的转变 设想转变的原因: 第一,新民主主义的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 道路”的矛盾,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是必要的。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 化,“社会主义的成分逐渐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逐渐增强”,向社会主 义过渡已经开始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0%) 2、个体经济(40%,占比最高),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 走向资本主义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0%) 4、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 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阶 段。“一次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 阶级领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 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人民群众V三座大山残余势力 1953-1956年——工人阶级V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V资本主义道路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第一,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三,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如下(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12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4、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 会。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了 土地问题以后,国际上是中国同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 即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 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方面: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就是:“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国继建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 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 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 义轨道。 第三,引导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供 第 销 一 步 小 组
第 二 步
供 销 合 作 社
第 三 步
生 产 合 作 社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 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
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太原市手工业 者举行庆祝合作 化胜利的游行。
政府贷款给王振 堂互助组一批新 式的农具。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贯彻的阶级路线 “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 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
王凤英的父亲 是地主,她家也加 入了合作社。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 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2、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过渡时期 的理论,是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 理论依据。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依据。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
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ppt课件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土地改革后,农 村的生产迅速发 展了,农民的生 活也有了明显的 改善;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 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 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 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 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 作出深入的论证。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 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作新民主主义时 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 有资本主义。”
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货运量(亿吨)
1952年 679
183.7 1.6392
135 73 3.516
1957年 1068
310.2 1.9505
535 193 8.0365
34
35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 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 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为如此,社会 主义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推动 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到1957年 应达到的指标,在1956年底就提前达到 了。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要的地方:
1、中国革命两个阶段。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历史根据。
4、“一五”计划。
5、“四马分肥”原则、定息制。
6、统购统销政策
7、和平赎买政策。
世界范围内的两条工业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欧美、日本),对于中国来说:失去机遇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对于中国来说:借鉴模式
2.当时具备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条件。
■国营经济力量强大,占主导地位,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个体农业的分散经营状况极其落后,发展受限制,抗灾能力弱,已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义强国苏联既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又是中国政治上的盟友。
3.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历史过程得到全国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经由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条件下,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
义之间的矛盾。
在土地革命任务基本完成以 后,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
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 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
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
点——过渡性:在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社
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 因素。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
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
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
乱和纷争。”
——《资本论》
国际环境: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 主体: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两翼: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主要靠眼睛看,
不是靠耳朵听。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10—1953.底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1954.1—1955.上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1955.下—1956.底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
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 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
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也具有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 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 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 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 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 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和平赎买的实现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 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 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 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 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 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按照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所有的资 产,总数为24.2亿元人民币。在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过程中,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人民币 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资产总额。 资本家的所得包括:1949年至1955年间的 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 元,高薪8.5亿元。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 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 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 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 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 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 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 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 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 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认 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 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 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确立的历史意义。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2 、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 归农民所有B. 归乡镇所有C. 归集体所有D. 归国家所有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5 、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农业合作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7 、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8 、作为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林业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 华北地区B. 西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A. 沈阳B. 武汉C. 长春D. 北京二、多项选择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E. 完成了祖国统一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下列关于 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 、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 路 线 提 出 的 原 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 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主 要 内 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 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 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 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
半社会主义
高级社
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 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 积极性,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 械化的道路 。 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 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 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方针。 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 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 术改造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半社会主义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 芽
视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中国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大 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 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返回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 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 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 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 本。
3、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实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 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同时共存。但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因素 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 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 体系的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的社会。
• 总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十分必要 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 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视频:中国新生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八章
重点和难点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 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 么? •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 的社会 • 3、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A、1952-1956年B、1949-1954年C、1953-1957年D、1950-1955年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主要包括()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B、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E、土地改革的完成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经济成分是()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新民主主义义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是()A、工人阶级B、资产阶级C、地主阶级D、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E、官僚资产阶级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主要依据有()A、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B、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C、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施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E、马克思、列宁关于“革命转变”与过渡时期的理论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主要包括()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的加工费和货价B、“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C、公私全营后资本家拿取的定息D、国家支付给资本家的补偿基金E、给资本家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和恰当的政治安排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8、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包括()A、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B、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C、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D、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E、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9、我国在对个体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要求过急B、工作过粗C、改变过快D、侵犯了中农的利益E、形式过于简单划一1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有()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采取和平的方式C、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D、对所有制和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E、一切从实际出发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所有制改造的关系?4、简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外条件四、辨析题1、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现和平赎买政策的适当的经济形式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所有制问题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仍然具有两面性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指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五、论述题1、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试述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六、材料分析题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
这种提法是有害的。
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
这是要指导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
‘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分析: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2、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第八章习题参考答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B5、B6、D7、C8、A9、B 10、A11、D 12、D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DE4、ABD5、ABCD6、ABCE7、ABC8、ABCDE9、ABCE 10、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所有制改造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和手段。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由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是党和国家的迫切任务。
因此,在考虑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时候,毛泽东的首要着眼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然后才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变革生产关系,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4、简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外条件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
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四、辨析题1、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现和平赎买政策的适当的经济形式参考答案:对。
和平赎买是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政策,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现和平赎买政策的适当的经济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在实质上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经济政策,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