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制度中建设性的自然秩序——对费正清中国传统世界秩序观的批判
莒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⒉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从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2、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命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3.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历史现象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①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③工业革命—-鸦片战争④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C、明代苏杭地区D、清代洛阳地区5、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具体事物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中国的称谓。
汉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称为最有可能是A“船国" B、“丝国”C、“瓷国”D、“天国”6、明朝范镰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日益成为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C、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7、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语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国际礼法观清代中国的朝贡与条约
国际礼法观:清代中国的朝贡与条约颜丽媛摘要:朝贡与条约并不是平行无关也不是绝然对立,其背后是中华天下礼秩序与欧洲国际法秩序两种国际秩序之间在整个清代中国从接触碰撞到互动博弈,再到渗透兼容的漫长过程%清代中国最初在传统朝贡之外曾与俄国缔结的平等条约并未对中华天下礼秩序造成实质性影响;道咸年间因战败与列强加速缔结了各类不平等的条约、同光时期“有约国”逐步取代“朝贡国”,致使中国丧失“华夷”话语,中华天下礼秩序土崩瓦解。
然而,中华天下礼秩序的道义精神却消融于欧洲国际法秩序的强力扩张中,在清末中国形成了义力并举的国际礼法观,进而催生了不平等条约概念,推动了国际法秩序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条约;朝贡;国际秩序中国传统法的礼法命题「门虽然已经在国内法层面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并涉及中古东亚秩序范畴,但是鲜少拓展至近代中西之间逐步共享的全球国际法秩序「2-。
本文在以往!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法律史学讲师、国际法学师资博士后。
本研究得到“青岛市博士后应用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FXB007),的资助。
,1-中国传统法的礼法研究主要包括,俞荣根:《礼法传统与中华法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版;高其才:《礼失野求:礼法的民间样态与传承》,孔学堂书局2017版;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李节:《礼法视野下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版;高明士:《律令法与天下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律令法与天下法》一书的第七章“天下秩序与'天下法'一一以隋唐的东北亚关系为例”在讨论中国中古律令的基础上,专章讨论了区别于国内法的隋唐时期东北亚地区的天下法问题。
,2-朝贡礼及国际法的近期研究主要包括,王开玺:《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韩-金容九:《世界观冲突的国际政治学:东洋之礼与西洋公法》,权赫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尤淑君:《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上海人民岀版社2015版;Rune Svarverud,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Sinica Leidensia2007.南大法学2021年第1期(总第5期)研究清代的朝贡、条约「3】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心的基础上,依据《礼部则例》《理藩部(院)则例》《大清律例》《大清通礼《、中外条约文本等法律规定:5:,梳理《筹办夷务始末《、总理衙门及外务部档案、谈判纪录、报刊著述等记载的外交实践:6:,尝试揭示清代中国在中华天下礼秩序的朝贡与欧洲国际法秩序的条约的互动纠葛中推动形成了寓礼于法的全球国际秩序、呈现出义力并举的国际礼法观。
清朝外藩体制内的朝觐年班与朝贡制度
清朝外藩体制内的朝觐年班与朝贡制度众所周知,以美国费正清教授为代表的中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朝贡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众多成果。
①就目前来看,有关朝贡制度的研究侧重于中外关系层面。
实际上,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涵盖对象主要包括国内边疆民族以及境外国家两大部分。
但是,中外学者很少区分国内边疆民族与外国遣使朝贡的性质。
当然,中原王朝与国内边疆民族的隶属关系随着朝代的不同经常发生变化,并不利于总结概括朝贡关系的特点。
就清代而言,清朝对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民族地区实施了有效的主权管理,建立了军府制度、盟旗制度、伯克制度、土司制度、噶厦制度等等。
其中,清朝创建的朝觐年班是管理边疆民族上层首领的行政制度,既有朝贡制度的特点,又与对境外国家实施的朝贡制度有显著的不同,独具清朝特色。
从西周到清代,华夏(汉)民族往往笼统地称其他民族为蛮夷戎狄,有民族、文化、地理等含义,当然还有匈奴、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等民族称谓。
此外,中原王朝还从天下中国的角度出发,赋予其他民族地区为外藩、内藩、藩国、属国、藩服、藩部等政治称谓,泛称臣服的边疆民族或外国,内涵既大致相同又有细微区别。
在清代,“外藩”则是称呼边疆民族及境外民族或国家的政治词语,含义丰富、层次分明,是重要的政治概念,又与朝觐年班制度和朝贡制度有密切的关联。
②一、“外藩”概念的历史演变“藩(蕃)”字在先秦就已出现。
《周礼》贾公彦疏:“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言藩者,以其最在外为藩篱,故以藩为称。
”③本意为一城、一家之外的篱笆,引申为保护、边域、屏障之意。
④在政治层面,夏、商、周分封亲族为诸侯,以屏藩王畿。
先秦人的观念是:天子居天下之中,中央是“中国”;“中国”之外为“四海”,内外有别。
天子居内,诸侯居外。
“天下中国”以外的四海诸侯为“藩”。
西周分封同姓宗亲为诸侯,授土授民,以屏藩王畿,是为“宗藩”;在“宗藩”之外,再分封有功异姓诸侯以及要服、荒服之“蛮夷”,作为外层的“藩”,保护“宗藩”。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朝贡体系”论的实质与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设计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朝贡体系”论的实质与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设计怀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开始读这本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况且还出自一位英国作家之手,在读这本书之前,处于对内容的猜测,我本认为这又是一本带着“中国威胁论”色彩的书籍,书中必然是以西方人的角度考虑中国发展后带给西方世界的不利影响。
不过在认真研读后,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不可否认,马丁雅克是一位做过深入调研,并且学识十分渊博的左脚。
相对于我之前所接受到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看法而言,《当中国统治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利用大量数据分析给出了一副非常完本的图景。
但是,中国的崛起并不只是经济的崛起,与其他西方世界作者相比,马丁雅克还利用十分大的篇幅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道德体系等角度论证中国在未来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下面我着重从两个方面并结合书本的内容谈谈我对中国崛起后世界格局的看法。
意识“朝贡体系”论的实质,也是书中从头至尾经常提到的一个引用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现象来说明当下中国及周边国家格局的一个概念。
二是谈一谈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设计这一问题。
如有概念上的错误,还请指正。
首先,“朝贡体系”这个概念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并且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反映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家等级关系。
但是文中作为所提到的“朝贡体系”沿用这一个概念,但是却不能与2000多年前朝贡所等同、作者也提到中国在处理与东亚国家关系时定会看到传统“朝贡体系”的影子。
中国或许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重新确立“朝贡体系”在新的时代,在中国再次成为东亚经济中心之时新的含义。
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东亚,东亚发展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由中国决定,即便是在美国全面推行亚太战略,增大在亚太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的今天,我们的邻国,不论是同中国合作密切的国家还是亲美国的日本,菲律宾等都必须承认他们同中国的各方面往来日益密切,尤其是经济和贸易上对中国的依赖都与日俱增。
他们都在或多多少的享受着中国的发展带给他们的福利,尤其是依赖于原料出口的国家。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多重内涵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多重内涵谢桂娟【摘要】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册封"为制度框架的东亚世界,存在着与近代以来以实力为手段的霸权秩序完全不同的国际秩序.学界对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存在形态、特征以及历史演变进程等方面,对东亚国际秩序内涵的研究较为薄弱,且资料零散.鉴于此,对传统东亚国际秩序进行重新解读十分必要.传统东亚国际秩序有多重内涵,华夷观是东亚秩序建构的基础,"朝贡-册封"是其形式,而中心一边缘关系则是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实质.【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9)002【总页数】8页(P50-57)【关键词】东亚世界;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华夷观;"朝贡-册封";中心-边缘【作者】谢桂娟【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815传统东亚国际秩序是古代东亚地区在华夷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的特殊类型的国际秩序,这个延续近两千年的国际秩序有其内在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主要并不是因为西方的冲击而解体。
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对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研究较多,基本梳理了东亚国际秩序存在的形态、特征以及历史演变脉络,但对东亚国际秩序内涵的研究较为薄弱,且资料零散。
鉴于此,对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十分必要。
重新解读东亚世界国际秩序,对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和理解当前东亚区域的国家间关系不无意义。
尤其在重构21世纪东亚国际秩序的当前,争夺国际秩序主导权,成为东亚各国之间重要的现实利害冲突,因此,重新审视东亚历史上的华夷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秩序,也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当17世纪的欧洲结束三十年战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并确立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时候,东亚地区已经存在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国际秩序。
这一秩序的称谓尚存较大的分歧和多样化的解读。
论文范文:“朝贡”——我国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外交”实践
论文范文:“朝贡”——我国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外交”实践导论一、选题的意义“朝贡”制度既是中国史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历来备受学界关注。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从多种学科角度对“朝贡”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
今天继续将“朝贡”作为研究对象,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学术价值上讲,“朝贡”关系研究很多是由西方学者率先进行的。
但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也由于西方学者对东方朝贡关系的不够深入了解,多把“朝贡”视作雷同于西方的殖民扩张。
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澄清这样一个史实,即古代东亚的“朝贡”关系,乃是一种基本上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较为和谐的国际关系模式。
从理论上讲,对“朝贡”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依据比较严格的定义,“朝贡”讲的是作为“文明国家”'的中国与文明程度落后于自己的“蛮夷”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文明中间的吸引与自觉学习模仿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
在这里,文明的程度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如何行为的重要变量。
相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把人性、结构、制度、身份作为分析国家行为的重要变量,“朝贡”理论可谓别具特色。
对照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将丰富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从现实角度讲,“朝贡”研究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外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党将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包括我们的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
社会如何才能和谐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些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军事和经济的力量强制地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国际社会是不能和谐的。
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回顾历史,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朝贡”论强调强而不霸,在国际关系中,它强调文明的吸引力而非力量的强制,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文献综述中国对“朝贡”制度的记载和研究,由来己久。
20172018学年甘肃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最后冲刺模拟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摘编自【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宣言〞的实质与影响,并比拟明朝宗藩关系与“门罗宣言〞的异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根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针,实施“军转民〞的战略。他认为空军、海军、国防科工委都要通过对根底设施的军民合用或是转为民用等方式,“参加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同时提出打破军民界限,要“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把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转移到地方的各行各业,以支援地方。此时,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除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生产任务外,全力以赴地搞好民品科研和生产,间接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科技人员开辟了新的职业开展方向。
17世纪朝鲜内部掀起
17世纪朝鲜内部掀起“反清复明”思潮并确定为国策2016年03月28日 09:59来源:澎湃新闻网作者:于淑娟核心提示:朝鲜内部掀起“反清复明”的思潮,并欲寻机雪耻。
特别是在朝鲜孝宗时期,将崇明反清确定为国策,整个17世纪一直存在反击清朝的“北伐派”,有时还使用明朝年号或衣冠制表示对正统大明的崇尚和怀念。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于淑娟,原题:《李宗勋:中韩为何在历史文化问题上纷争不断》近年来,韩国在文化遗产申报上动作积极,宫廷宗庙祭祀礼乐、江陵端午祭等先后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古代韩国处于中华文明圈,中韩两国传统物质文化颇有相似之处,故而,韩国传统文化成功申遗的消息传至国内便引发了国人热议,不少网友认为韩国是在“偷抢”中国传统文明成果。
就在2015年底,韩国“拔河”成功申遗的消息又一次受到网友关注。
其实,在“申遗事件”之外,高句丽历史问题更是中韩之间在历史认知方面存在分歧的关键问题。
近日,澎湃新闻采访了朝鲜历史文化专家、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李宗勋,讨论中韩之间引发摩擦的相关历史问题,以期对读者了解纷争的现状有所裨益。
澎湃新闻:近年来,韩国多起“申遗事件”受到国内媒体、网民的极大关注,并因此产生了不少文化方面的“口水仗”,网友纷纷吐槽中国的端午、中医、印刷术等文明成果被韩国抢走。
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李宗勋:在韩国申遗中医、印刷术、端午等问题上,中国网民反应非常敏感,谩骂韩国人善于“偷抢”中国古代文化。
对此,中国人其实不必那么大惊小怪,问题也不像有些中国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传统时代,朝鲜半岛一直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发展壮大,成为东北亚区域的主要国家之一,历史上誉称之为“礼仪之邦”、“小中华”。
因此,二千多年来自中国大陆的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也成为朝鲜半岛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向四周传播、交流的属性,越是先进的文化越容易传播,被其他民族所吸引。
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6 年代以降 , 0 随着总理各 国事务衙 门的设立和朝
贡体制 的衰落 , 一传 统 外 事 管 理体 制 逐 步 发 生 这
的内涵 逐 渐 明晰 , 以指称 葡 萄 牙 、 用 西班 牙 、 国 英 等西 方 国家 。 将包 括荷 兰在 内 的西 洋诸 国视 为 朝 贡 国 , 固 然 与清廷 的天 下共 主意 识 有关 。不 过 , 清初 厉 在
须按 清廷 规定 的贡期 、 贡道 和朝 贡规模 至京 。 ( ) 朝 贡 国 的 册 封 和 赏 赐 。清 朝 规 定 : 二 对
收稿 日期 :0 1— 8—2 21 0 3
作者简介 : 李云泉 (9 2 16 ~
)男 , , 山东莱州人 ,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 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乾 隆 中叶 , 随着 清朝 拓疆 置 土过程 的大致 完成 , 周
( 朝贡 贸易。其 主体是各 国使 团在华 朝 四) 贡期间所进行 的贸易活动。每次来华 , 他们除 向
清廷 缴 纳额 定 贡 物外 , 携 带 大量 货 物 、 两 , 还 银 通
边少数民族相继纳入清朝版 图, 成为多民族统一 国家的组成部分 , 其管理体制以及与清廷的政治
包括 与 清朝有 政治 隶属关 系 的 国家 和周 边少 数 民
觐、 赐宴 、 颁赏等方 面的礼仪 ; 而清朝遣使册封朝
鲜 、 球 、 南 三 国 国王 , 制 定 了一 套 固定 的仪 琉 安 也
式和礼节 , 主要涉及封使迎送 、 故王谕祭 、 新王受
封等 方 面的仪 节 。
族, 也包括与清朝有商业往来的荷兰 、 西洋② 。至
朝贡体系下古代东亚秩序形成与维系_省略_辑_批判地借鉴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_王存刚
朝贡体系下古代东亚秩序形成与维系的内在逻辑*——批判地借鉴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王存刚 刘涵【内容提要】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批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
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
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
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关键词】东亚秩序;朝贡体系;英国学派;共有文化;国际制度【作者简介】王存刚,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涵,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天津邮编:300387)。
【中图分类号】D8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574X(2013)04-0145-11* 感谢《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评论和建议,文中的疏漏均由笔者负责。
· 145 ·朝贡体系下古代东亚秩序形成与维系的内在逻辑· 146 ·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地区发展长期趋势的影响,古代东亚①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近代西欧地区的封闭、独立的国家体系——朝贡体系,并衍生出了维系该体系的相关制度。
② 19世纪初叶西方文明大规模入侵,这一独特的国家体系被强行终止,东亚国家也先后被纳入以主权为基本原则的条约体系——欧洲国际关系的扩展版——之中。
中学历史教学前沿问题探析与思考
宋代因印刷术的发展,教育较唐代大为普及,识字率大为提高,但也不 能估计过高。宋代“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 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说: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卷1《观村童戏溪上》) 农家子弟读冬学,念村书,是为识一些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 公卿”。但地主或大商就不同,他们不惜工本,教其子弟读书,正如廖寅先 生所指出,是为由富族转变为士族,“入仕是富族的终极目标”。“科举考 试需要巨大的投入,普通农民很难负担得起”,“首先成为富族,然后再投 资于文教,使自己士人化”。“富族向士族转化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很多士族从富族转化而来”。按科举制下的宋代的时尚观念,正如黄震说: “人若不曾读书,虽田连阡陌,家赀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 民。”依个人之见,如果通过乡试而取得贡士的身份,大致就算是士族了, 当然,这也并不等同于很少量的名门望族。在科举制的引导和作用下,光是 富,即拥有大田产和其他财富,还不足以造就家族的强势,而必须读书,争 取科考及第,才能使家族拥有强势。故前引“豪右往往多有官荫及得解进士” 之语,是准确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统治和剥削阶级状况,而不可忽视。
一些重要的教会人士宣扬关于“民治思想的理论”, 这在“阿奎那的著作中有着某种证据,尽管他更赞同 有限的君主制”。对世俗社会影响更大的,也许是教 会的选举制度和宗教会议制度,教皇是通过红衣主教 团选出来的,特别是罗马帝国晚期兴起的宗教会议或 公会议制度,对未来城市议会和等级制度的发展有重 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法国的等级会议和英国的议会 的形成,“无疑都与教会的做法有关”。中世纪晚期 出现的公会议权威至上论主张用宗教会议来取代教皇, 无疑也是共和思想在当时教会内的反映。 ——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共和制与共和思想》
朝贡体制再认识
朝贡体制再认识本文共计4882字,建议阅读时间20分钟。
中央王朝对藩属国“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
这种制度被称为朝贡制度。
我们中国人对朝贡制度很熟悉。
这得算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之一了。
朝贡制度起源于周朝。
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朝贡制度的起源。
这套制度时断时续,历经演变,到明清两朝发展得最为完善和成熟。
我们这里所说的朝贡制度,指的就是明清两朝的朝贡制度。
朝鲜使臣记录的进贡景象说到朝贡制度,一般有两种认识。
第一种认为朝贡制度就是一套虚礼,是天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当冤大头。
外国来朝贡,虽然有贡品,但天朝给他们的赏赐往往更多,因此给中国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
一言以蔽之,天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另一种是著名学者费正清的观点,可称之为功能主义观点。
费正清认为,朝贡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工具。
表面上朝贡制度是政治性的,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做买卖。
外国使臣带来的贡品,从中国带走的赏赐,再加上他们顺便进行的买卖,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国际贸易。
第一种说法很难解释朝贡制度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
很难想象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仅仅是为了虚礼就把一套制度坚持那么长时间。
要知道,国家的登基大典、总统宣誓仪式,学校毕业典礼、公司开业仪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等,绝不仅仅是虚礼,而是有着丰富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费正清的观点揭示了朝贡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但会让人们忽略朝贡制度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固然,朝贡制度能够同时发挥国际贸易的作用,但这套制度的本意并不在此。
朝贡制度首先是一种国家间的外交制度,或者说,朝贡制度是一种国际关系体系,是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则和基础。
1648年,欧洲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参战各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这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所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以国家平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为基本原则的国际关系体系。
今天的国际关系,仍然以这个基本原则为基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朝贡体系是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同为国际关系体系。
中华朝贡体系是什么?崩溃于什么时候?
中华朝贡体系是什么?崩溃于什么时候?中华朝贡体系⼜称中华朝贡圈,是⾃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的等级制⽹状政治秩序体系。
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构成 ,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华夷秩序”。
⽽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维护地区稳定” 。
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本、越南 ,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世界观念 ,伴随着这⼀进程,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化圈。
明朝,中华朝贡体系达到顶峰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要奉⾏和睦,⼆则厉⾏海禁。
奉⾏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洪武⼆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孙不得恣意征讨。
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本国(今⽇本)、⼤琉球国、⼩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后被安南灭国)、苏门答腊国、西洋国、⽠哇国、湓亨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1368年,明朝建⽴,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哇、湓亨、⽩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
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元的中⼼,各朝贡国承认这⼀中⼼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清朝末年,中华朝贡体系逐渐失去了影响,并最终在标志着⽇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的中⽇黄海海战之后,⾛向了崩溃。
“朝贡-- 册封”秩序独秀中国传统文化外交舞台
“朝贡-- 册封”秩序独秀中国传统文化外交舞台作者:李雪军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8期李雪军北京英标人力资源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摘要: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受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颇深,“朝贡--册封”秩序(Tributary System)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理想状态。
这种秩序是遵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处理对外关系中的一种行为方式。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自身生活世界的基本认识。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虚地认为,自己居于天下的中央,是“天朝”,是“中央之国”,而“蛮、夷、戎、狄”都是居住在中国四周偏远地方的、比中国落后的民族,因此称之为“四夷”。
这种古老的“中国中心”理念,成为构筑东亚宗藩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依据。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外交”[1],具有文化所特有的柔性,这使其具有其他类型外交所缺乏的隐蔽性,可以通过对外交流不露痕迹地推销国家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朝贡--册封”秩序;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也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1],具有“高政治”价值。
因此,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一部分。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时徐福受遣东渡日本,到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唐玄奘“西天取经”,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从元明两代接纳马克波罗、利玛窦来华访学、传教,到清政府定期派青少年赴美留学,中国历代正式的对外交流史几乎从未中断过。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演变表明,中国在文化软实力上具有先天优势,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古代中国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先进性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巨大辐射力上。
在中国人心目中,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用以区分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这两个词汇里还蕴含着文化的高下之分。
最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精选
【摘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基于此也形成了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
因此,国内外学界历来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研究。
近十五来,对此制度的研究涉及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东亚经济开展等多个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意在从朝贡制度的概念、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和其对当今东亚开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近十五年来此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朝贡制度;朝贡贸易;东亚研究朝贡制度,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学者费正清,他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朝贡制度的开拓者,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此制度进行系统的诠释和开展,提出了“中华世界秩序〞、“冲击—反响说〞,不仅一度风行欧美学界,也深刻影响了中日朝等东亚学界对古代此制度、东亚国际政治的研究。
纵观近十五年此制度研究著作或论文,大多数还是从费正清的学术理论出发,或赞同、或批判、或开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1997 年所著的?朝贡体制与近代亚洲? 和近期张锋的一篇?解构朝贡体系?,都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不同朝代朝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演变过程,如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 等,中朝、中日、中泰等个案研究,也对研究现代中外关系开展有借鉴意义。
一、概念之说“‘朝贡制度’这一概念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由西方创造的〞,①其英文表达是 tributarysystem,通常有“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三种译法。
“西方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用以指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李云泉如是说。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内外学者在从不同角度归纳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时,相继提出了“册封体制〞、“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贡封制度〞等不同概念,并且都对自己的观点给予了论证。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费正清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的中国史观在其学术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费正清的中国史观,分析其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在搜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费正清的学术成果涉及广泛,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然而,本文将主要费正清的中国史观,即他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理解和阐述。
在整理思路方面,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二是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三是坚持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针对这些方面,本文提出以下观点:首先,费正清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有传承也有变迁。
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等。
其次,费正清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认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他强调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最后,费正清坚持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客观、实证的研究,才能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
他的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引用证据方面,本文将主要引用费正清的著作和论文,如《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等。
这些作品详细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同时,我们也会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验证和补充费正清的观点。
总结归纳本文通过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分析,指出了他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费正清强调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坚持了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动荡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 行 为 准则 和文 字 系 统 上 的 生 活 方 式 而 非 武 力 ,夷 狄 之 所 以 为 夷 狄 不 在 于 他 们 的 种 族 和 出 身 ,而在 于 他 们 对 中 国生 活 方 式 的非 依 附性 。 因此 , 四夷 要 想 “ 来 化” ,分 享 中华 文 明 ,就必 须 承 认 皇 帝 作 为 天 子 的 至 高 无 上 的威 仪 。 这 种 对 皇 威 的 承 认 ,显 然 要 通 过 三 拜 九 叩 的礼 仪 和 土 特 产 品 的朝 贡 体 现 出来 。实 际 上 ,正 是 通 过 这 种 体 现 了
是 其研 究 中 国近 代 史的一 个基 本观 点 。本 文通过 分析 朝贡 制度 和条 约制度 的 实 质 ,认 为 费正 清将二 者对 立起 来是 欧 美二元 对 立、 线性社会 发展 的简 约化 思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逻 辑 。我们 既要 看到 条 约制度 的积 极作 用 ,也要 看到 其 背后 彰显 的帝 国主 义的
1 9 4 1年 费正清 与邓 嗣 禹合 著 的 《 论 清代 的朝 贡 制度 》 ( “ O n t h e C h ’ i n g T r i b u t a r y S y s —
t e m” )发表 在 《 哈 佛 亚 洲 学 报 》 第 2期 ( H a r v a r d J o u r n a l o f A s i a t i c S t u d i e s ,V o 1 . 6,
在 上 下有 别 、尊卑 有序 的差序 中主张 主客 包容 、反 对对 立。 因此 ,中国传 统的
外 交制 度 ,对 于解 决在 欧 美霸权 逻辑和 强权 政 治下 产 生的 国际关 系的 紧张 、对 立、 冲 突,有 着很 好 的借 鉴 意义 。
[ 关 键词 ]朝 贡 制度 费正清
条 约制度 自然秩 序
引 言
在 欧 美 学界 ,第 一 个对 中 国朝 贡制 度 进 行 深 入 剖 析 和 系统 化 研 究 的 当属 费 正 清 。
本 文 系 作 者 在 博士 学 位 论 文 《 费 正 清 中 国 学研 究 》 ( 北 京 外 国语 大 学 ,2 0 1 2年 ) “ 第 6章 ” 的 基 础 上 ,经 增
删 、修 订 而 成 。在 此 ,感 谢 导 师 乐 黛 云 先 生 的 悉 心 指 导 。
朝 贡 制 度 中 建 设 性 的 自然 秩 序 1 3 1
费正 清 是从 外 交 史 研 究 进入 中 国学 的 。他 认 为 ,朝 贡 制 度 作 为 一 种 中 国 的世 界 秩 序 , 是 传 统 文 化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是 基 于 国 内儒 家 等 级 制 度 的政 治 和 社 会 秩 序 的 延 伸 , 与欧 洲 基 于 民族一 国家 ( n a t i o n . s t a t e ) 主权 平 等 的 国际 关 系 相 比是 一 种 封 闭 、落 后 的 外 交 制度 ,必 然 会 在代 表 主 权 平 等 的条 约 制 度 的 冲 击 下 瓦 解 ,中 国 的外 交 因此 得 以 进 入 近代 国 际关 系 网络之 中 。但 是 ,中 国 的朝 贡 制度 所 包 含 的 “ 天下 观 ” 中 的 “ 天” 的概 念 ,不 是 一 个 单 纯 的 物 质 性 概 念 ,而 是 一 个 社 会 、精 神 和 道 德 的 概 念 ,体 现 了
一
种 和谐 互 系 的 自然 秩 序 和 道 德 秩 序 ,是 自然 与人 文 、政 治 权 威 和 社 会 秩 序 交 汇 的
窄 问 。 因此 ,中 国古 代 的朝 贡 制 度 对 于 当 下 构 建 和 平 、稳 定 的 国 际 秩 序 仍 具 有 启 发
意 义
二
费 正 清 对 朝 贡 制 度 的界 定
各 种 繁 文 缛 节 的朝 贡 制 度 ,这 些 非 中 国 的 四夷 地 区在 无 所 不 包 的 中 国 政 治 和 道 德 体
系 中获 得 了一 席之 地 。
( 2 ) 朝贡 制度 在 中 国统 治 者看来 具 有 自我 防御 的政 治 目的
费正 清 引用 蒋廷 黻 的论述 , ① 新 儒 家 的教条 认 为 ,国家 的安 全 只有 在 孤 立 中才 能 实 现 ,并 规定 :任 何 国家要 发展 与 中 国的关 系 ,必须 按 照属 国 的方式 行事 ,必须 承认 皇帝 至 高无上 的地 位 ,即认 同宗 主 国一 附 属 国的关 系 ,附属 国必像 中 国人一 样接 受 中 国的道
朝贡 制度中 建设性的自 然秩序
对 费 正 清 中 国传 统 世 界秩 序 观 的批 判
陈 国 兴
( 齐 鲁工 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济 南 2 5 0 3 5 3 )
[ 提 要 ]与 欧 洲基 于 民族一 国 家主权 平 等 的 国际关 系相 比 ,中 国的朝 贡
制度 是 一种封 闭、 落后 的外 交制度 ,必 然会在 代表 主权 平等 的条约制 度 的冲 击 下瓦解 ,中 国的外 交 因此得 以进 入 近代 国际关 系 网络之 中。 费正清 的这 种见 解
N o . 2 ) ,率先 对清 代朝 贡制 度 进行 了较 为全 面 、系统 的论 述 。文章 首 先从 四个方 面对 朝
贡制 度加 以界定 : ( 1 ) 朝 贡制 度是 中国早 期先 进文 化 自然发 展 的结果
明清 之 际朝 贡 制 度 的制 度 化 ,源 于 中国文 化 优 于 四 夷 的悠 久 传 统 ,从 商 代 起 , 中
霸 权 主 义 和 殖 民 主 义 ; 既 要 看 到 朝 贡 制 度 保 守 落后 的 一 面 ,也 要 看 到 这 种 长 久
形成 的制度 具 有积极 意 义的 一面 。就其 实质 而 言 ,中 国的朝 贡制度 是 一种 差序
包容 的 互 系性 的 外 交 关 系制 度 , 主 张 社 会 、 自然 、 道 德 、 精 神 的 和 谐 与 稳 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