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明末清初中国儒家思想的零星活跃——死水上的涟漪
用知识点分析说明: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涟漪后的浪潮 用知识点分析说明:
活动三:(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 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 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学习目标】 1.借助活动一填充表格归纳整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潮流过程,以回顾、熟悉、归纳、升华主干考点和 典型细节考点。 2.借助活动二,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为基点,追溯在 近代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局面,培养历史纵向思维的 能力和历史感。 3.借助活动三情境题目,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能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史 论结合的能力,历史逻辑论证能力。
考点1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说明】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上升:正是在西方文明的不断冲击下,先进中国人作出反应,学习西方的器 物——制度——思想文化,一步步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
(二)总观点:反对此模式。中国的近代化主要原因不在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而在于中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 分观点1:中国社会内部发展产生了变革的动力。 史实: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政治上,黄宗羲明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思想上,明末清初,进步的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使其焕发了生机。 分观点2:西方的冲击只是激发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激发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思想(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思想启蒙;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民主化 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宣扬新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五四 运动 分观点3:——拓展 “冲击——反应”模式实际上是“欧洲中心论”,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美化西 方对中 国的殖民入侵。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体验高考
(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 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 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
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C
(福建厦门质量检查)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
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人物及代表作 维新活动(主张) 影响(地位) 共同主张
《《康新孔有学子为伪改经制考考》》讲中学西;结合(托古改制)
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兴民权;
《变法通议》 变科举制
维新宣传家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抨击纲常礼教及专
制等级;
批判最激烈
倡自由平等
自由权利;
系统介绍西方
体验高考
(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 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 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0· 全国Ⅱ高考)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 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 ··· 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 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 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五.新文化运动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7题)近代史上,顽固 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 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2010· 福建高考)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 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 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 ②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惊醒 2、主要代表: 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洪仁玕《资政新篇》 3、影响: ①积极:向西方学习新思潮萌发
②局限:对西学认识不足;实践不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的主要原因是
要不要兴民权, 反对兴民权 ,设议 实行君民共主的 实行君主立宪制 院,反对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政体 要不要提倡西学 ,坚 持 科 举 取 士 , 反对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育人才,Biblioteka 学校, 变科举三.维新思想
(四)实践: 1898年,在光绪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A、专制顽固势力力量强大(客观原因) B、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五)意义: 1.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2.思想文化:启蒙作用——思想解放 3.经济:使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2: 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春秋战国: 明清之际:
百家争鸣 进步思潮 (16、17世纪)
晚清
:
维新思想 (19世纪末) 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
民国初年: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
背景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经济背景: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思想背景:西学知识、西方思想的不断传播 特点 1、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是中国社 会救亡自强的结果 2、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 3、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洋务运 动)到主动选择(辛亥革命),最终共产党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
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论战Biblioteka 地主阶级抵抗派实践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与顽固派论战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论战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共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无产阶级
在各 各派 阶别 段之 会间 具的 体主 突张 出有 某一 一定 主的 张继 承 与 发 展 ,
(可用)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
• 陈独秀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 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 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从 这句话分析,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家思 想的主要目的是 • A. 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 B . 实现资产阶级真正的民主政治 • C. 提倡法治代替人治 • D. 用科学思想取代封建思想 B
探究: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待儒家 思想的不同态度 维新派 态度
1 1 民主革 9 命思想 9 0 1 0 1 十 月 革 命
民 1 主 9 科 1 学 9 思 想 民族工业短 暂的春天
1 马 9 克 2 思 1 主 义 传 播
学法指导:
思想史的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关注中西相似思想的比较
三
中西对比
中国的维新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维新思想
同 经济 背景 内容 影响 异 影响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
2.(2012年上海历史,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
涉及哪一领域? (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答案】C
)
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天演论》 《原富》 《法意》 《群己权界论》 ……
【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 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 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 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严复)
是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的 开端。关注 世界、思想 启迪作用。 冲击了“夷夏 之辩”的旧观 念,迈出了中 国经济近代化
器 物 阶 段
第二 洋务派 次鸦 片战 争后
曾国藩 李鸿章
中学为体 洋务 西学为用 运动 (师夷长 技以自强)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编译《四洲志》。
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⑷严复: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⑴进步性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⑵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
2013高考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材料一:前期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 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 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 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局限性? 1、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19世纪中期到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哪些阶 级先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 《资政新篇》 政治、经济、文化等 (没有付诸实践)
向 西 方 学 习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洋务派— 洋务运动(“自强” “求富 维新派— 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 政治近代化 制度 革命派—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 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等 维 发 会李 文 主 表 主大 章 义 了 义钊 。 的 《 大高 胜 布 旗举 利 尔 接起 》 什 连社 ,
归纳----内容:
前 期
核心 1)提倡科学与民主, 思想革命 反对愚昧与专制; 文学革命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专题十四 考点一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的潮流
决 定
推 动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 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 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 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 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 路历程.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和新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4讲 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及其 重要意义。
[结论] (1)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效显著。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 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 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 中国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方针
基础
“文化大革命” “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上山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
时期
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 断层”的局面
基本普及了 九年义务教育 ,
1977年12月恢复 高考 ;实施“科教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普
社会主义建设
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立法,初步建立 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
新时期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 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考聚焦——深度学习再升华
典例分析
1.(2013·全国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 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 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 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信息技 ①1983年成功研制“ 银河 ”巨型计算机系统 术领域 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 程领域
①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③建立起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32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规范训练(含解
第32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规X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长郡中学检测)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解析: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中源”思想。
“西学中源”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错误。
2.(2018·某某双流中学月考)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X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选D。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落后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
3.(2018·某某某某期中)“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
企图化解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
此“模式”()A.最初宣扬了西方科技思想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C.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解析:选A。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X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意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故B 项错误;“中学为体”说明其维护儒学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课时作业3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某某调研)学者李喜所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该书最有可能的是( B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资政新篇》D.《变法通议》解析:“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表明该书是《海国图志》,故选B项;《四洲志》成书于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不是史地著述,排除C项;《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著作,不是史地著述,排除D项。
2.(2020·甘青宁联考)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源于中学,认为这些科技不过“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国载籍之外”。
洋务派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A.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B.推翻“中体西用”学说C.全面学习西方文明D.坚持文明优越理论解析:据材料把西学的源头说成是中学,即“西学中源”说,其目的在于减少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阻力,故选A项;洋务派倡行“中体西用”学说,即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排除B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学西方制度和思想文化,排除C项;洋务派坚持文明优越理论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
3.(2020·某某某某一模)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该主X( B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某某政治解析:冯桂芬主X“通上下之情”和学习西方以实现“君民不隔(统治者与人民要有沟通互动)”,可以看出冯桂芬的思想涉及了西方某些政治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故选B项;这一时期冯桂芬的思想仍属于洋务思想,排除A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排除C项;冯桂芬的主X只是有西方的“”色彩,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某某政治,排除D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第4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某某论成果第4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讲义新人教版[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主线: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X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X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某某某某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X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某某提出的三某某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某某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第4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1)背景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①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1)主要主X①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义
一步发展
概括
社会理论
重大 思想 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 表”
重要思想
资产阶级民
指导革命和建
主革命纲领,
地位
设,使中国人
使中国人民
民站起来
醒过来
指导改革 开放,使 中国人民 富起来
新时期的 指导思想, 引领中国 人民迈向 小康社会
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欧洲启蒙运动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重大思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想理论
标志性 同盟会成 会议 立大会
中共七大
群众路线、实 核心或
民权主义 事求是、独立 精髓
自主
“三个代 邓小平理论 表”
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 中共十五大
大 执政为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
主观题(第 40 题)
(2015·高考全国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
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
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
第 步 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 答案组织
提炼
材料
无
孔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不孔
强调仁
孔子:“仁”“为政以
教化;董仲
同孟
政、民
德”“有教无类”;孟
舒强调天人
之 儒 所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实用课件13
本单元课标要求
⒈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⒉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 想解放的影响。
⒊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 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单元基本线索:
• 1919.5-1920.4: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全面地被介绍 到中国(五四运动期间)
• 1920.5-1921.7: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开始同工 人运动相结合,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 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 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 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 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 求男权之解放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 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 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 风息焉。
洋务运动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
京师同文馆
开平矿务局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安庆内军械所 上海广方言馆
北洋海军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福州船政局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 国,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证 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 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 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 四达,果足恃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1.(2008•江苏•24)以下是1917年——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答案:A 。
2.(2009•江苏•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 .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 .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 .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 .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答案:D 。
3.(2010•江苏•10)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
4.(2015•江苏•9)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
“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 .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 .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答案:A 。
5.(2015•江苏•13)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
当选理由“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这主要是基于他
A .创办《青年杂志》
B .主张文学改良
C.倡导“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
答案:B。
6.(2016•江苏•10)《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
”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
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 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
答案:C。
二.判断题:
无。
三.材料题:
7.(2007•江苏•38)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有哪些政治主张?(2分)
(2)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业已形成的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3分)
答案:
(1)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宣传维新思想。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3)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大问题:
①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②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8.(2012•江苏•37)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9分)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
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材料二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
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2分)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
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2分)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2分)
答案:
(1)根深蒂固封建思想未能清除。
(1分)旗帜:民主与科学。
(2分)
(2)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1分)障碍:封建伦理纲常。
(1分)
(3)林则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分)
(4)答案之一:赞同。
(1分)理由:新文化运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使人们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或唤起了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1分)
答案之二:不赞同(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1分)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1分)
9.(2015•江苏•3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
……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
……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3分)(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2分)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2分)
答案:
(1)以仁为内核;(1分)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分)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1分)
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2分)
(3)运动:新文化运动;(1分)
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1分)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