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修改稿)
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的编制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开展进行综合规划和优化,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规划的编制是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包括数据调研、分析评估、规划设计和方案报告等环节。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方法。
1. 数据调研城市规划的编制首先需要进行数据调研,以获取城市相关的根底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面积、人口分布、交通设施、资源利用状况等。
数据调研可以通过现场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取。
数据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城市现状,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根底。
在进行数据调研时,应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以确保后续的规划工作可以基于可靠的数据进行。
2. 分析评估在数据调研的根底上,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分析评估主要包括城市根底设施状况、交通拥堵情况、人口密集区分布、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分析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城市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分析评估的结果应该客观和科学,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参考。
3. 规划设计在分析评估的根底上,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合理的城市开展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包括对城市功能区划、土地利用、交通枢纽布局、公共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规划。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开展的目标和指导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
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并重点关注城市可持续开展的要求。
4. 方案报告规划设计完成后,需要编制方案报告,将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
方案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那么•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枢纽布局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工程实施的时间表和预算等信息方案报告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成果,同时也是相关部门和公众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结论城市规划的编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进行数据调研、分析评估、规划设计和方案报告等环节。
通过合理编制城市规划,可以指导城市的开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内涵
2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内涵2.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定位2.1.1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地位的争论作为联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中间层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展开,在规划界尤其是规划行政部门己经无法回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个争论主要限于总体规划层面的战略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方法研究也一直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观点较多,但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将总体规划的内容改为战略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即战略规划的逻辑;另一类主张从总体规划中分离出部分内容,建立独立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层次,形成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的逻辑关系;或者认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既是城市的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城市所在区域的区域规划,因此可以形成区域规划(战略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
主张将总体规划内容改为战略性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即战略规划的观点是从简化城市规划体制,维护总体规划己有的法定地位角度出发的,这类观点主要体现在对总体规划修编的探讨中。
姚凯(1999)提出总体规划应加强战略适应性的研究。
他认为总体规划的战略适应性研究即在战略层面上,重点研究城市的功能定位、结构适应、总量控制和时序开发优化,从市场资源配置出发,对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判断决策的依据。
战略适应性研究的目的是在总体规划中指出城市用地发展、产业结构、城市职能、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重大发展方向与决策判断。
就编制层次而言,战略适应性研究并非是规划编制中的一个独立阶段,而是在编制过程中对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规划在宏观上的指导。
[11]2000年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讨论中,提出新的规划模式应该包括发展战略和开发管制两方面,关于总体规划宜淡化审批制度,把总体规划作为一种战略,简化其内容。
城- 10 -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要突出重点,强调战略性,要根据国家的、区域的发展要求,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着重研究解决影响城市近期和未来发展战略全局的关键问题,要强调研究并界定近期开发地区(包括城市旧区的再开发)、未来开发地区和不可开发地区(包括为生态保护需要的永久不可开发地区),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4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模式探析
4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模式探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个较为长远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
战略规划的编制方法具有思维的宏观性、侧重性和灵活性。
因此,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应建立宏观的时空框架,对各方面利益从长远的角度加以分析和处理,协调矛盾,合理配置资源,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方向、地位从宏观的空间角度加以比较、分析、确定,并最终以宏观的空间组织形式来表达规划思想。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工作对象是城市的整体或者更大地域范围的城市区域,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内容,因此,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战略规划的目的性决定了战略规划不需要对城市所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战略规划所必须考虑的只是有关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障碍方面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具体的规划方案,根据其所持的规划理念,可以做进一步的轻重选择。
所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思维强调有所侧重,并非如城市总体规划那样面面俱到。
4.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思路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不论属于哪个层次的规划都是将城市发展的设想具体落实到城市的土地和空间上,都要解决好环境、交通、能源、建设等方面问题,都要处理好发展与长远利益,现状与规划的关系,不论哪个层次的规划编制都采取了近似相同的基本方法,即由基础资料的详尽准确收集——分析——预测——规划构思——规划——规划评估评审——成果这几个阶段。
以“控制”为目的传统城市规划的编制,通过多年的技术性操作已经使技术人员对于“科学”这个概念麻木不仁,始终考虑的是编制技术标准和成果的图纸要求,规划前几个阶段的重要作用都被弱化了。
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则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因为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开展这类规划的初期就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从目前的实践中,可以把这种目的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另一类是为实现预期的目标,- 27 -我们把它归纳为问题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
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编制体系
▪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
•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 字说明、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中心城区规划 •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 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 原则和措施。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 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 施。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
•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规划区范围。 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城市防灾工程。
▪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
• 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 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 等)。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 强制性内容。
•成都市总体规划图
3.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 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 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 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 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2.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 施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 设用地范围。
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布局。
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 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 定岸线使用原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第四节 城市规划与其他宏观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影响因素 • 经济总量目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经济总量目标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所要达到的 具体指标,是制定规划的指南。 • 经济结构目标: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比例和三大 产业从业人员的构成比例。 • 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目标:人口增长率、总人口、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该目标是国 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根本所在,是评价规划成功 与否的最主要的依据。
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的内容: 地区资源的综合评价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目标 确定国土资源配置的空间规模和结构 国土规划的作用 控制作用 协调作用 优化作用 保障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含义: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 安排。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层次组成及内容 两个阶段、六个层次组成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 市 规 划 编 制 体 系 层 次
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阶段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 修建性详细规划
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是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问题; 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及发展条件; 论证和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 局和结构; 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以及总体布局和发展 方向; 分析论证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可容 性及开发实施的重要措施。 城市规划纲要的成果以文字为主,并附1/2.5万~1/1 0万城市发展示意图。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 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方案所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执行流程。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本概念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明确,包括以下几点: -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为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的空间布局、环境管理和资源利用的规划工作。
- 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方案的过程。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方案所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规划编制应遵循科学、统筹、可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规划编制的程序:规划编制包括前期准备、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征求意见和批准公告等程序。
- 规划编制的要求:规划编制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考虑人口、土地、交通、环境等因素,并注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
- 规划编制的参与与协调:规划编制应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协调,形成多元共享的规划决策机制。
- 规划编制的实施与监督:规划编制后需要加强对其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
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执行流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执行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前期准备阶段:确定城市规划编制的目标和任务,并组织相关的调研和论证工作。
2. 调研分析阶段:收集和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现状情况,明确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和重点。
3. 方案设计阶段: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方案,包括用地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
4. 征求意见阶段:将规划方案公示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5. 批准公告和实施阶段:经过审批程序后,将规划方案予以批准并公布,然后进行实施和监督。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一项重要的法规,旨在规范城市规划编制过程,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下面,我将从法律依据、编制原则、程序步骤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阐述。
首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依据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编制规划的主体责任单位、权限和职责,规定了各项编制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其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例如,明确了科学合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可行性等原则,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公正、民主透明。
再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了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步骤。
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包括项目调研、方案设计、公示征求意见、评估论证、方案修改、编制报告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各项工作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时间节点,确保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和及时完成。
最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还规定了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于不符合相关要求和规范的行为,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保持了城市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同时,为了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质量,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还规定了规划编制的监督机制,包括城市规划监督检查、评估评价等。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是规范和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法规。
它通过明确依据、编制原则、程序步骤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实践中的问题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足,导致城市规 划的实施效果不佳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城 市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践中的挑战
•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优化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 法 • 加强城市规划的科技创新,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核心内容与要求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核心内容
•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指导城市发展的全局 •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和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本要求
• 法定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 综合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 可操作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应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便于实施和监管
城04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实践案例 分析
成功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城市的生态宜居城市规划
•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态 环境质量 •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居民 生活质量
案例二:某城市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城市规划的精准 性和效率 • 加强城市规划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 透明度和公信力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实施步骤与流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实施步骤
• 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 开展城市规划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收集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 编制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城市规划的评估和优化 • 制定城市规划的实施计划和措施,确保城市规划的落实
城乡规划原理5第五章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论
第五章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论第一节国外(地区)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英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城市规划立法的国家,也是城市规划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许多方面对众多国家、地区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Housing,Town Planning etc.Act》,标志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法定职能的开端。
1947年通过了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同时颁布了工业分布法、新城法、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城镇发展法等一系列法规。
英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地方详细规划(Local Plan)、一体发展规划(Unitary Development Plan)。
1990年代后期以来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变化,英国的规划体系也正处于调整、转变之中,由于尚未稳定,所以这里不再做介绍。
(1)结构规划:由郡规划局编制,但必须提交英国环境事务大臣批准方能生效。
结构规划是为未来15年或更长时期的地区发展提供战略框架,并作为地方规划的依据。
结构规划主要是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确保地区发展与国家和区域政策相符合,结构规划仅仅对土地开发提出相应的政策。
(2)地方详细规划:是为地区(市镇)未来10年的发展制定详细政策,包括土地、交通和环境等方面,为开发控制提供主要依据。
地方详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General Plan)、近期发展的地区行动规划(Action Area Plan)和专项规划(Subject Plan)。
地方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局编制,无须环境事务大臣批准,但环境事务大臣有权干预地方详细规划。
(3)一体发展规划:在都市化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编制的规划,既包括土地开发的政策,又含有具体的开发控制导则。
它包含了结构规划和地方地方详细规划的内容,其中结构规划部分要呈报中央政府批准。
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g)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 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 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 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 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 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h)交通出人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具体 可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1 、基础资料的收集
控制性详细规划至少应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a) 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
的规划资料; (b) 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c) 人口分布现状; (d) 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
保留建筑等; (e)公共设施规模及分布; (f)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 (g)土地经济分析资料,包括地价等级类型、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
第一节 城市详细规划编制 的内容和方法
1
本节知识结构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 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2
在我国,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二个 层面,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为规划管理提供控制依据。
5
(3)城市政策的载体
城市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城市发展的某种目标而采取的特别 措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都包含诸如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 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例如,适当放宽规划地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可以更多的 吸引开发者的 投资意向,从而带动地区发展:适当加紧规划地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可以更好地保 障环境质量:而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多种选择,则可以实现 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五)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八)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析理论与方法。包括新经济活 动空 间测度 .空间 结构表达 空间区位 类型 、时空关 系类型和空 间 扩散机制研究 j( )全球化 信 息化条件 下新经 2
济 活 动 对 中 国城 市 空 间 区位 的影 响研 究 。包 括 主 要 城 市 集 聚 区 新 增长 中 心— — 出 口 加 工 区 、农 产
中心的形成 ,演化机理研 究 ()全球 化、信息 5 化条件下新型的城市 网络 空间结构研究 。包 括生 产区 、旅游中心和商务金 融中心被 有机溶入城 乡
地 带 的 过 程 、模 式 与机 理 研 究 。 概 括 起 来 ,城 市 群 规 划 基 础 理 论 主 要 有 : ( 1)世 界 城 市 体 系 理 论 ; ( )新 区 域 主 义 ; () 2 3 精 明 增 长 思 路 。城 市 群 规 划 的理 念 主要 有 : ( 1)
点 、国 际交 易 区 .专 门化 生产 性 服 务 区和 各 类 大 小 公 司增 长 的 需 求 ,对城 市 空 间结 构重 组 和 空 间 区位 提 出 了新 要 求 。 随 着 全球 化 、信 息 化 ( 息 信
全球视野理念 ,()区域 整体协调理念 ()可 2 3 持续发展理念 ,( )协商 规划理念 ()人居环 4 5 境规划理念 ,()问题型规 划理念 ()动态弹 6 7 性规划理念 ;等等 。
生很大影 响的三种主要类型区。这 三种 类型 区被
有 机地 溶 入 城 市 、镇 和 农 村 的 广 阔 地带 ,从 而构 造成 为 新型 的城 市 网络 空 间 结 构 形 态 。
综上所述 ,不难看 出,多城市分布 的跨 国公 司促进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资本流 的形成 信息 化为多地点制造业 .服务业和 银行 的发展 全球 的工厂 网络 、服务业和分 支办 公机 构的专 门服务 活动 的组 织和控 制提 供 了可 能 ;城市 新 战略地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页面功能[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推荐] [投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编辑:本站] 浏览627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第四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七条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八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承担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组织第十一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
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6)1993年,美国出现了所谓的 “新城市主义”。
1993年,伴随着新区域主义的出现,欧共体制定了。 “欧洲空间展望”等跨国家的大区域规 划 1994年,卡斯特尔和霍尔合写了《世界技术极大城市》一书,剖析了高科技时代中的世界大
城市特征。
1996年《紧凑城市》一书问世 1997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兰顿宁提出“精明增长”的概念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彭 琳 2014-5-28
1“城市规划理论”的多重定义
城市规划理论 目的
城市理论
(Urban theory)
规划理论 基础
(Planning theory)
城市史
城市社会学
规划的理论
(theory of planning)
规划中的理论
(theory of planning)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主要特征: 1)一是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的研究,旨在构建出一个理性规划的构架; 2)二是规划方法从扩大的建筑设计走向终极状态的美丽规划蓝图。
3)三是依靠精英做规划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1.2 第二阶段:二次大战后到1980年代 ■ 主要特征: 1)二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急剧转型;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多元化 。 2)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服务工业生产、意识形态 的需求 压缩生活用地,湮灭土地 经济属性,精细指标控制, 打造仪式性空间 主要仍是被动落实经济计 划的空间载体 满足城市多样化功能需要, 重构国家生产力布局 健全规划控制体系,主动 布局生存,恢复发展, 空间的价 经济建设 值 有限、谨慎的增量改 革试探 价值的实 现方式
城总体规划理论与方法
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二)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 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 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 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三)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
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
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
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 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应当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市 容景观,促进科技文教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 求,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的统一。
2、应当贯彻城乡结合、促进流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 原则,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促进规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应当满足城市防火、防爆、防洪、防泥石流以及治安、 交通管理和人民防空等要求,特别是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 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洪措 施,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2、总体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 限一般为五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 则》中规定为3-5年)。
3、总体规划的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 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 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 –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 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 –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供水、排水、防洪等设 施的布局;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编制办法2
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编制办法一、引言城市综合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综合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统筹城市的各项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
本文档旨在规范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的编制办法,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编制范围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编制范围包括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供水系统规划、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城市电力系统规划等方面。
三、编制原则1.综合性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综合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实现协同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3.社会公平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注重公平原则,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公众参与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
四、编制程序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的编制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调研阶段:对城市综合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各个系统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2.目标确定阶段:制定城市综合系统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明确规划的导向和重点。
3.分析评估阶段:对城市综合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
4.规划设计阶段:制定城市综合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布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
5.方案评审阶段: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专家评审和公众评议,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6.最终确定阶段:在评审和评议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形成正式文件。
五、编制要求1.综合性要求:城市综合系统规划要求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保证各个系统的协调和一致性。
2.可行性要求:城市综合系统规划要求在技术和经济上具备可行性,避免盲目扩大投资。
3.适应性要求:城市综合系统规划要求灵活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和需求变化。
4.可操作性要求:城市综合系统规划要求具备可操作性,为实施提供操作指南和实施措施。
六、编制内容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包括以下内容:1.需求分析:对城市综合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需求的基础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毕业论文(申请学士学位)论文题目: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生: 孙娟专业: 城市规划年级: 1997届导师: 顾朝林教授二O O 一年五月十日目录图录表录增加内容(一页)摘要本文首先对新时期下城市规划制度变迁新背景进行分析,指出传统的城市体系规划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出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理论;然后重点论述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理论框架及其方法;最后展望中国城市规划前景及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体系规划,时空,理论框架,方法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imely and spa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urban planning under the new era . The major content is the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the new planning theory. Finally, it prospects for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1.引言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土地过度开发、社会极化和新城市贫困现象等。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战略,如日本东京由“单极集中”向“多心多核”城市发展模式推进,荷兰“分散化集中型”城市空间布局等。
总之,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避免所有城市功能向单一城市中心集中,实现城市中心诸功能在城市圈内分散与协调已经成为大城市地区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目前的规划体系都是以城市行政区界限为依据的,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正面临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大环境,适应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打破行政区界限的城市规划制度,已开始引起规划师的重视。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区界内,将国民经济计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内容,落实到空间上,并通过综合平衡求得空间秩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发展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处在发育之中,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变得难以把握和控制。
大城市在发展中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与周边城镇连成一片的比比皆是,各利益集团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都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实现,其结果并不能彻底改变行政区城市与物质形态的城市空间不一致的现实。
据此,突破行政区界限束缚,以原有物质规划为基础,对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技术进行跨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综合,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体系、层次及其理论与方法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能。
2.规划制度变迁的新背景2.1全球化时代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
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等的相应变化。
经济全球化正式开始于80年代全球投资方向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中心城市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加强,信息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型主导产业,跨国公司机构和金融业中心成为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桥梁。
紧随其后,社会、文化、科技的全球化也日趋成熟,渐渐对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社会全球化表现在大规模娱乐活动的普及以及人口移动的便利性,距离和空间已不再是人们活动不可逾越的障碍。
科技全球化,尤其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
文化全球化,加快了世界观的交流,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以及全球旅游业的繁荣。
全球化影响下的这些城市发展变化,使城市与周围地区不再受空间的严格限制而互相影响,为突破行政区界限规划城市奠定了基础。
2.2科技革命与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功能受其影响将进行新的整合,使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将趋于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
与此同时,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飞速进步又使城市的生产功能分散化成为可能,SOHO(solo office&home office)的工作形态日益普遍。
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均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体系也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
城市网络和城市影响范围突破了城市的行政区界限,将城市的发展与一个范围更宽广、经济更密集的区域紧密联接在一起。
2.3城市社会极化与新城市贫困现象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空前繁荣,因此,也将享受十分丰富的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
但是正如恩格斯早就警告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
后现代主义城市形态是壮观的,但城市中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一方面,城市以阶层、种族和地区划分人群的现象是后现代主义城市的特征之一,城市的社会和空间极化日趋尖锐;另一方面,疯长的郊区化不仅消耗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得中心城市出现衰败,城市土地效益下降,出现所谓的城市“空洞化”现象,城市中心区成为贫困、犯罪、危险的地段。
也正因为如此,重构一个新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就显得的越来越迫切。
2.4自然再认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快速工业化,住房郊区化繁荣及丰富了人们的城市生活,但对城市的环境与生态也带来了相当的危害,有的甚至开始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经能在郊区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和谐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追求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城市。
“通过生态城建设,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充分挖掘潜力,实现一种既非传统又非西方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高效、和谐、健康、殷实”(王如松等1994年),达到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2.5轿车家庭化与城市郊区化时代高速公路铺设、家庭轿车的普及、交通方式的不断改进,小汽车逐渐成为许多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边缘城市”正是随着小汽车的快速普及和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就是所谓的“郊区化”。
传统的规划理念过度强调以小汽车为中心,独立住宅——汽车——高速公路——办公地之间的联系,这种现代城市文明,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与交通拥挤问题,另一方面邻里关系冷漠,使城市社区失去固有的人情味。
解决城市的无序扩张与重建社区邻里关系成为摆在规划师面前的新课题。
2.6新地方主义时代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的重组使得地区之间各项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与全球化相对照,人类进入了一个新地方主义时代。
这个时代大趋势是全球化,但弱势群体的联合和对全球化主流的抵制,新地方主义抬头并在局部地区盛行。
中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经济结构进行重建,更主要的是地方行政体制正逐渐发生变化,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将日趋淡化。
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城市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在广东盛行的交流干部活动使地方主义的观念逐渐淡化。
这种体制一方面有利于摆脱“关系网”、“人情网”的束缚,比较超脱地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干部增强“五湖四海”的意识,对增强干部的大局观念,克服地方主义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地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突破行政区界限进行城市规划成为可能。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第2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框架3.1构成要素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务,以经济目标为根本内在驱动力。
虽然它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无论是规划师还是管理者都没有将其放到真正重要的地位。
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规划模式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不稳定。
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认为,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制度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五大要素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综合实力。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要求建立一种整体的观念,系统地分析和处理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外部区域的关系,成为能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制度的全面规划。
图1 两种规划体系构成要素的比较示意图行政区城市规划体系时空城市规划体系3.1.1 经济要素经济系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新时期城市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服务业发展成为最动态、增长最快的部门;国际级金融和商务中心形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网络化和规模化。
这种新型的城市经济特征要求城市规划应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操纵城市经济命脉的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在国际经济系统中的地位。
3.1.2 社会要素社会系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沿袭至今,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人”,而是具有社会特性的“社会人”。
社会因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个人的最大化行动,“人类任何理性活动都将受到社会的影响”(韦伯1997)。
城市规划应充分关注到这种体现人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社会问题。
如今城市社会系统面临的问题是令人担忧的:城市的社会和空间极化日趋尖锐;邻里关系冷漠;新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等。
整个城市陷入一种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尴尬境地。
城市规划在考虑工具理性合理化的同时应注重人们价值理性的协调。
3.1.3环境要素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
然而,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自然的再认识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城市规划考虑环境因素已是毋庸置疑。
然而,当前全球环境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匮乏等,这些都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传统的城市规划也考虑环境影响,但它只注意到自身行政区范围内的环境达标,往往将污染物排放到其临近地区。
这样,上游城市污染中游城市,中游城市污染下游城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污染治理代价极大。
新时期的规划观应该强调无行政区界限的环境保护,并认为良好的城市环境应通过预防污染来实现,而非等待污染后去治理,那是对城市能量的浪费。
3.1.4技术要素高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将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技术、信息已成为新型的资本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