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审美范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平淡不 是淡而无味,是因宁静详和而达到高雅幽深,达到余音绕 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对于人生而言,这是一种最深沉 最平和的快乐,因为它不是寄情山水、遁世寂灭的空茫, 而是一种历尽人世浮沉后的沉潜,是一种祸福皆空、悲欢 双离的悠然,是一种生命意趣更深刻的领悟,因而也是一 种精神栖息、心灵自由和情感满足。优美的神韵是平和而 又悠悠无尽的,是柔和而有张力的。
• (2) 西方 A.西方最早从理论上思考崇高的是古罗马 演说家西赛罗。在《论义务》中,从内涵 的相对性入手区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即 “秀美”(女性美)与“威严”(男性 美),前者指“优美”,后者指“崇高”。 崇高在这里主要是一种演说术的修辞格, 即充满激情的雄辩演说的风格、技巧、准 则。
• B.作为对西赛罗崇高观念的回应,古罗马 另一位修辞学家朗吉弩斯写出专著《论崇 高》,为把崇高理解成审美范畴迈出了重 要的一步。朗吉弩斯强调文章必须追求 “措词高妙”的崇高风格。
• (3)艺术中的优美 • 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的优美和艺术家艺 术创造的有机结合体,能更鲜明而集中地 体现优美的审美特性。作为一种艺术追求 的境界,既讲求艺术作品内容的和谐,也 讲求形式的和谐,更讲求内容与形式的水 乳交融。
• 《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苏州园林的曲 径通幽,《岳阳楼记》中那种“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 明丽和宁静,无一不是优美。大凡艺术中 的匀称之美,和谐之美,柔婉之美,都是 优美。 • 优美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审美范畴之一。
• C.18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第一次从审美 意义上论述了崇高,确立起崇高作为美学范畴的 明确地位。 • 博克基于感觉经验,联系人的生存本性与物的客 观属性,揭示了崇高的根源和特征。 •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意向,即“自体保存”与 “企求交往”。前者关乎痛苦、危险,是导致痛 感的根源;后者关乎爱的情感,是产生快感的根 源。
3.优美的美学特点
•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在我国美 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阴 柔”,“秀婉”,“柔性美”即优美。
• 清代桐城派文艺理论家姚鼐在谈到阴柔美时,曾作过如下论 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 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这里所说的“如云”、“如霞”、 “如烟”、“如沦”、“如漾”都是优美的不同形态的表现。 • 清代画家沈宗骞则更细致、更形象地对优美的神韵作了描述, 他说阴柔之美“柔可绕指,轻若兜罗,欲断欲连,似轻而 重……天外之游丝,未足易其逸;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 轻。”
第六章 审美范畴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 优美 • 二、优美的特征和审美效果 • (一)优美的特征 • 优美的事物侧重于静态,即使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也是舒缓不迫的,没有大的起伏变化.因而显得 宁静而平和。
1.优美的美学范畴界定
• 优美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 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 美”大致与之相当。
• (1)中国 A.中国古典美学没有形成与之完全吻合同一的概念,不过先秦已有类 似于西方古典和谐型崇高的“大”、“大美”等美学观念。 a.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着眼点在治世人君的个体道德人格。 b.其后孟子进一步发挥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 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所谓的“大”、“圣”、“神”,讲的也是崇高,主要是“人格 崇高”的不同境界。
•
• • • • • • • • •
•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小”是相对 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一般说来,优美对 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 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 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 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既表现为力量的巨大,也表现为数量的巨大, 从道德意义上讲,更是人格的巨大。因此,【崇高】是主体在面对巨 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 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
• 2.崇高观念的历史发展 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是在西方古典美学向 近代美学转变时,【“丑”】作为“一种活 跃的要素或者说辩证的否定”,打破古典 和谐的审美理想,同美冲突对抗、错杂交 并、积极变异而形成的一个近代美学范畴。
• (4)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 娜多姿、轻柔婉转。以线条为例,”美必须避开直线条, 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形成弧形或波浪形曲线, 如依依杨柳,细波微澜,或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或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优美因其质地而呈现出典型的柔和美。
• (5)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优 美的对象,不论是自然形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已消除了构 成方式上、运动态势上的对立性和异已性,处于一种和谐 稳定的关系之中,形成整体和谐感。正如朗吉弩斯所说: “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 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 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梨 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温馨而和谐;“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 吴万里船。”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大小、整体、部分、动 静形成的正是适性顺性的优美境界。优美的和谐,既是内 在矛盾的消融化解,也是主体客体的协调一致。
桂林山水
二、崇高
• 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有一些情状、境界或 对象,如大海星空,暴风骤雨,千载古刹, 万里长城,或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贝多芬《英 雄交响曲》的震撼灵魂的情感流荡,往往使 人心生庄严敬畏之情,引起“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的审美感受,这即崇高。
• 作为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崇高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 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 壮、激扬的美。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比之别的审美范畴,更富于伦理意 味,所引发的审美愉快常常伴随着道德快感。 • 最早提出崇高这一专用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写有《论祟 高》——书.不过所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
来自百度文库
• (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 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于内容的和谐,既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 程中,也表现在结果上,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产生出来的浑然 合一、交融无间的一种境界。人情友善、和睦共处的社会关系,安居 乐业、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缠绵悱恻、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幸 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家庭氛围,甚至顽皮活泼、天真无邪的童真生活 等,都算得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 c.同时的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大 美”者,如同天道囊括宇宙,无比广大, 覆载万物,“洋洋乎大哉”。庄子的 “大”、“大美”同孟子的“大”、 “圣”、“神”一样,也是人的精神气格 的崇高。
• B.先秦诸子之后,南朝刘勰论文章体性“壮丽” 格时标榜高论宏裁,卓烁异彩;晚唐司空图品诗 所及雄浑豪放,高古劲健;清初魏禧“惊而快之” 说:汪琬所倡高深雄骏,阔大势猛之象,均有崇 高意味,却更接近壮丽格调。 • 因此,中国古代关于崇高的观念,与西方近代的 崇高观念不尽相同,不包含西方崇高的那种恐惧 感、紧张感。
2. 作为表现形态之一的优美
• 优美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 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 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 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
• (1)自然界的优美自然界的优美,侧重于形式的和谐统一,这种和 谐与统一,主要通过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形式、结构、声响、色彩等可 感因素表现出来,如潺潺小溪,细雨薄雾,“杏花春雨江南”,显得 恬静、安适、雅致。“天下秀”的峨眉山,“天下幽”的青城山,小 桥流水,江枫渔火,……无不以自身的秀丽、幽静给人以和谐感。
• 当对象以小、光滑、娇柔、渐次变化等自身和谐的 性质极自然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便产生爱的情感, 即【美感】。【崇高】则是“大得可怕的事物”作 用于人的感官,刺激“自体保存”欲望,使人在心 灵内省的拼搏挣扎中,产生伴随痛感的美感愉快。 崇高对象的危险可怖性特质表现在体积庞大,表面 凹凸不平,变化突然,奔放不羁,线条径直,极度 偏离,光色强烈或阴暗朦胧,以及质量坚实笨重等 方面。
• (2)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优美 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 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 (3)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 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从本质来看,优美都 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静中之动。
•
• •
•
所谓“崇高”风格,就是在紧要关头以瞬间形式出现的超越情理、超越时代 而征服听众的心理力量,是一种威严而有力度的态势,它让听众在心醉神迷 的狂喜中彻悟庄严雄伟的品性。 他还初步涉及了崇高的超越性特征,认为适宜的美在于和谐,超越的崇高在 于不和谐,美与崇高正相对恃。这成为后世将美与崇高对立起来的先声。 朗吉弩斯还认为,构成崇高风格的主要因素有: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烈 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雄隽高雅的措辞;堂皇卓越的结构。前两项关乎 主体人格,是人格灵魂的崇高,后三项属于形式技巧问题,缘自人格的崇高, 朗吉弩斯深刻地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 1.崇高的美学范畴界定 在社会生活中,凡通过严峻激烈的斗争情势,惊心动魄的实践场 景,表现出人类伟大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展示出人类独特的坚强 性格和奋斗意志,映现出人类高迈的情操志趣和理想境界的人、事、 物,就具有崇高意味。诸葛亮、周恩来的鞠躬尽瘁,林觉民、方志敏 的舍生取义,克己求仁,李时珍、哥白尼的不畏艰难,献身科学,是 崇高的精神体现;而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中国万里长城,则 是崇高的形态体现。
•
博克还从对象形式、主客体关系、主体体验等方面描述了美与崇高的区别, 揭示了崇高的客观性及其心理根据,从而概括出了崇高对象导致欣赏者情绪 的先抑后扬,情感的先惊后喜,由痛而快,以至个体心理经由肯定到否定的 自我振起、自我提高的内省搏斗,以产生特殊快感的主体性特征。博克的描 述是经验性的,缺乏理性深度,但它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其中最重要的是 康德、黑格尔等人。
• •
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 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看去无何等的威压,无何等的狂暴,无何等的冲突,又无何等的纠纷,只是极 自然地、极柔和地,却又极庄严地,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 趣。”这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赏心悦目的快乐”或“温柔的喜悦”的 优美情景。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 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 性的分析: “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第一,比较小; 其次,光滑; 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 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 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 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 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 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