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下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论文导读: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的高度阐释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

其中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最大,对语义理解起制约作用。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theory)与关联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语境关系顺应也与认知语境存在着区别。

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关键词:关联理论,顺应论,认知语境,语境关系顺应1.引言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的高度阐释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

其中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最大,对语义理解起制约作用。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与关联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语境关系顺应也与认知语境存在着区别。

本文以两种理论对语境的不同解释为基础,分析语境在两种理论中的异同点。

2.简介两个理论2.1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一个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与语用基础理论。

他们认为,交际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而话语的关联性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基础。

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明示-推理模式是针对代码模式和Grice的推理模式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新的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就是明示和推理。

明示行为是相对于说话人而言的,明示涉及两个层面上的意图,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作者:周玉梅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以及言语行为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隐喻映射的范围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起到描述场景、刻画人物特征、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

但受到文化和交际的影响,翻译中的隐喻也成为翻译界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主要理论框架,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隐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因素等,使译文最大限度的满足交际。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隐喻;翻译模式一直以来,隐喻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隐喻不同于直译、意译、转换等传统的翻译方法,隐喻通常是把具体熟悉的事物映射到陌生抽象的概念域上。

但在翻译过程中,隐喻在文化和特定环境上仍存在一定差异。

比利时学者Jef Verschueren提出语用顺应论,并对语言、文化及社会现象的综合应用进行了有效阐述,更有利于译者对翻译内容进行动态、多角度翻译,并做出最佳的语用顺应。

一、语用顺应论与翻译中的隐喻(一)语用顺应论语用顺应论(pragmatics adaptation theory)是由比利时著名的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学理论。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应用是发挥语言功能的过程,也可以称为语言使用者以交际环境为主要依据,选择具体的语言手段,使之与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间相适应和契合,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用顺应论将语言现象与诸多语言形式及活动形式的使用充分融合,并从认知、语言及文化现象中入手进行综合性对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语用顺应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视角均基于翻译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著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例如,我们用金钱去比喻时间,通过“金钱”范畴去构想“时间”这个目标范畴,就是通过前一目标范畴去构建后一目标范畴。

关联_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

关联_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

第4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4N o.3 2004年5月Journal 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 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and Fo 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M ay2004关联—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α卜杰民(常州工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 213002) 摘 要: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

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关键词:认知;关联;顺应;语言语境;交际语境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4)03-0136-05一、引 言Sperber和W ils on于1986年出版了R elevance: C o mm unication and C og nition[1]一书,提出了关联理论(R elevance T heo ry)。

他们对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关联准则进行了阐述,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内在机制,为会话含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由于该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言语交际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忽略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描述语言的使用规律方面显得不足。

V erschueren在U nd erstand ing P ragm atics [2]一书中,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提出了顺应理论(A dap tati on T heo ry)。

顺应理论在理论描述充分性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因而其解释力不如关联理论强。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喻作为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均有着深入的探讨。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隐喻在话语中的使用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语用信息,需要通过关联理论的视角来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关联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和语境间的关联关系,借助这种理论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在话语中的运用。

本文旨在通过关联理论视角对话语中隐喻进行语用分析,探讨隐喻与言语行为、语言交际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关联理论在研究隐喻中的启示。

通过对隐喻的语用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含义和目的,也有助于深化对语言交际背后的认知和情感层面的理解。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关联理论视角,对话语中隐喻进行语用分析,探讨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研究旨在揭示隐喻在话语中的具体运用方式,以及隐喻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语言交际中隐喻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基础。

通过对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探讨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揭示隐喻对话语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关联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为语言学、语用学和交际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深入探讨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研究旨在为语言交际实践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促进语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研究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及社会学内涵。

研究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有助于揭示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隐喻来传递信息、塑造认知和影响他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语言交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认知互动。

探讨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研究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交际的复杂性,提高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意象 丰富 , 善用暗指 与隐喻 。普 拉斯 的短诗 《 隐喻) ) ( Me t a p h o r s , 1 9 6 0 ) 就是一个 由一 系列 隐喻组成 的谜 。该 诗第一行便 告诉读
者: I ’ m a i r d d l e i n n i n e s y l l a b l e s ( 我是 一个 九 音节 的谜 ) , 于 是, 读诗立 刻变成 了一个猜谜 的过程 。那 么 , 谜底到底是什 么?
顺应理论关照 下普拉斯 的《 隐喻》 之解
郭淑青
【 摘 要】 笔 者以语 用学顺应理论 为框 架, 解读美 ̄ t - k - 诗人 西尔维娅 ・ 普拉 斯的短诗《 隐 喻》 中隐喻 的意义及其所表 达的情绪与 态度 , 认 为诗 人通过一 系列特征 突 出源域 事物和概
念映射 目标 域 : 怀孕 , 描述 怀孕这种女性 经验 , 而这种经验 由于胎儿的存在 而美好 , 同时 , 也 因其让女人 沦为生育工具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满痛苦和无奈 。
女. 眭经验和女性身份 问题 。她的诗歌风格简洁 自然 , 语 言凝练 ,
应语境 , 这一研究 为我们接近普 拉斯 , 理解《 隐喻》 提供 了一条有
意义的途径 。顺应理论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会积极地顺 应交
际要求来 表达和理解 隐喻所指 , 而不至 于因歧 义造成误解使 交
际失败 。说话人和听话人会根据共 同的语境联系文化背景和普 遍认 知去顺应性地 实现交际 目的。本文运用语用学 顺应理论 ,
境 以及生 产者 与理解 者 的个人 经验都 会对 隐喻 的理解 产生 影 响 。隐喻理论最早 是 由美 国语言学 家莱柯夫 和约翰逊在 《 我们
《 隐喻》 一诗共九行 , 可以被分为三个 部分 。在第一 部分 , 即

关联-顺应框架下的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关联-顺应框架下的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关联-顺应框架下的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任智
【期刊名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4
【摘要】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文化属性决定其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际转换,而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寻找最佳关联、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

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借助自身认知假设发挥主体意识,推理原文作者明示隐喻信息后的交际意图,寻找最佳关联;同时在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基础上,在译文认知环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在隐喻移植、隐喻转换及隐喻弱化三种隐喻翻译策略中进行动态的选择,满足译文读者的认知和文化需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总页数】5页(P106-110)
【作者】任智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传统隐喻与现代隐喻认知推理模式——从关联理论角度透析隐喻认知功能和语义重构 [J], 曹刿生
2.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从顺应论视角看鲁迅译介科学著述的选材及翻译策略[J], 谷峰
3.基于关联-顺应-模因框架下第二语言学习模型的解读 [J], 朱燕
4.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关联-顺应模式下的旅游宣介翻译 [J], 张锦
5.苗族旅游翻译策略语用研究——基于关联—顺应模式视角 [J], 麻金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关联理论的视角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关联性所构成的,而这些关联性既包括具体的语言形式,也包括关系的内涵和作用。

因此,在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中,需要考察语言之间的关系及其内涵,以了解话语中隐喻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一、隐喻语言的内涵分析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在语言层面上进行传达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语言既包括一个概念或事物,也包括该概念或事物所代表的相关内涵,因此,隐喻语言的内涵分析是认识隐喻意义和作用的重要前提。

隐喻语言中的概念或事物通常是由语言形式所呈现的,而该概念或事物所代表的内涵则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概念或事物、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意义。

例如,当说“她是一只小鸟”,小鸟是隐喻语言中的概念或事物,但它所代表的内涵却包括轻盈、自由、无拘束等方面的意义。

因此,在隐喻语言的内涵分析中,需要通过对语言形式和相关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了解,来识别隐喻语言中的内涵和意义。

隐喻语言中的关系指的是隐喻所呈现的两个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隐喻语言中,通常是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作为“源域”,将另一个概念或事物作为“目标域”,并通过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关系来传达意义和作用。

例如,当说“他是一只老狗”,“老狗”是隐喻语言中的源域,它所代表的内涵包括老、无用、陈旧等,而“他”则是目标域,通过与源域的隐喻关系来传递与老狗相关的一些内涵和作用。

在隐喻语言的关系分析中,需要对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进行识别和分析,以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隐喻所呈现的语言形式和相关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背景信息,从而全面了解隐喻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隐喻语言的语用分析是隐喻意义和作用的关键环节。

语用是指语言在实际交际情境中的使用和效果,而隐喻语言在实际交际情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则与其内涵和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句子的语用环境、交际参与者的语用背景等相关因素有关。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摘要】本文针对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展开讨论。

首先从隐喻理论概述入手,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引出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然后详细介绍语用分析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进行具体论证。

结合对话语中隐喻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话语中隐喻的运用和影响,对语言交际和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隐喻在话语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对语用的影响,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推动隐喻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语用分析、话语、语用分析方法、实例分析、启示、未来研究、关联理论视角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喻是人类语言交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传达思想和观念,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各种语境中。

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隐喻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和细致。

研究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是对语言交流和理解过程的探究,旨在揭示隐喻在交际中的作用和意义,为语言学和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隐喻在话语中的运用和表达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意义构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分析,探讨话语中隐喻的运用和意义。

具体目的包括深入理解隐喻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机制,揭示隐喻在话语中的语用特点和功能。

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隐喻的语用策略和对话语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话语中隐喻的语用规律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话语中隐喻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交际中隐喻现象的认识,还可以为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探讨话语中隐喻的启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交际中的隐喻现象,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在语言学和交际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论关联模式下的语用推理和隐喻

论关联模式下的语用推理和隐喻

论关联模式下的语用推理和隐喻
语用推理与隐喻是语言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关联,并深入探索文本的表达意图。

语用推理与隐喻关联模式是一种更定制化的语用推理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揭示文本之间的关联和隐喻。

语用推理与隐喻关联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把文本的写作理解为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有机过程,由于作者可以使用语言和隐喻来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因此通过语用推理与隐喻关联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隐喻,同时也可以揭示文本之间潜在的关联。

此外,语用推理与隐喻关联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以更详细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隐喻,例如,我们可以发现文本中未被表达的语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意图。

最后,通过语用推理与隐喻关联模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在文本研究中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语用推理与隐喻关联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文本理解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文本写作理解为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意图,并分析文本之间的关联和隐喻。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语言中的关联关系来揭示话语意义的产
生和表达机制。

话语中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进行语用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在话语中的运用和作用。

隐喻是一种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的语言现象,通过这种映射关系来借指或
比喻某种意义。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可以通过话语的关联关系来分析。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中的每个词语之间都存在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通过指称和关系两种基本方式来实现。

指称是指词语在话语中所指代的对象或概念,而关系则是指词语之间的联系或关联关系。

在隐喻的语用分析中,首先要分析话语中词语的指称,即确定词语所指代的概念。


喻通常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实现,这样的映射关系有时是明显的,有时
是隐含的。

通过分析话语中的词语指称,我们可以确定隐喻所涉及的概念,揭示隐喻意义
的产生。

关联理论还可以通过分析话语中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隐喻的表达。

词语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直接关系是指词语之间存在明显的语义联系,比如反义
关系、同义关系等。

间接关系则是通过语用角度分析,涉及话语中的语言搭配、语境等因素。

通过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隐喻表达的方式和特点。

在隐喻的语用分析中,还需要考虑隐喻的语用效果和言外之意。

隐喻通常不是直接表
达的,而是借指或比喻某种意义,通过语言的隐晦性和灵活性来产生特定的效果。

通过分
析隐喻的语用效果和言外之意,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表达和作用。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述评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述评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述评摘要: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关键词:隐喻复合理论;隐喻理解;在线言语处理《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一书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英美语言学系的学者Markus Tendahl的著作,2009年由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关于隐喻理解和在线言语处理模式的一种新的复合理论。

这个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上下文异形隐喻,而且在没有预知隐喻的任何特殊的或被标记处理情况下,可以详细解释特别概念产生机制。

这本著作共分为六个部分,下面对各个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和简评。

一、内容简介该书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简介。

在简介中,作者指出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隐喻研究做新的贡献。

作者认为在标准的语用学隐喻模式中,把推理和讲话者的意图作为隐喻理解的关键,但是其忽略字面意义处理和隐喻语言之间的区别。

而隐喻的关联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被认为是隐喻研究的进步。

通过简洁阐述的方式,Tendahl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意义,从而确保他自己和读者之间互明的充分程度。

本书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隐喻的语用学理论的评论。

关联理论模式重新定义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交际中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之间不变的协调能帮助听者在读心术和上下文中寻找最佳关联。

作者通过批判性的评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交际的认知解释,我们语境的本体论只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事物的认识论(P. 21)。

作者总结出作为交际前提,相互认知语境的建立依靠其他人认知语境合理假设的形成。

由于讲话者有代表性的公开想法证据不足,人们只有通过直接处理最佳关联信息来减少付出的努力。

结合新信息和存在的假设,可推论的语境效果可引起先前假设的增强或消除。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摘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通过对隐喻的基本概念、关联理论与隐喻的关系、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分类、语用特点以及在话语中的应用进行辨析和论证,揭示了隐喻在话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

结合实例分析,揭示了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和展望,本文指出了关联理论在隐喻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最终,总结了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强调了其在话语交际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隐喻、关联理论、语用分析、话语、视角、分类、应用、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研究中,隐喻在话语中的使用方式及其所蕴含的信息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借助关联理论的视角来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隐喻的分类、语用特点以及在话语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隐喻在交际中的实际运作机制,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话语中隐喻的语用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探讨隐喻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深入解析隐喻在话语中的运用方式,揭示关联理论与隐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隐喻如何通过语用方式实现话语的表达和传达。

通过对隐喻的分类和语用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在话语中的运作机制,揭示话语背后的意义与逻辑。

本研究也旨在为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通过对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拓展对隐喻现象的认识,为语用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通过对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在沟通交流中隐含的意义和推断。

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话语中的隐喻是指通过比喻、类比等方法,在表述某一概念时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更加深入的表述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是建立在联想理论上的,人们往往会将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意义上的关联性,而隐喻的存在恰好充分体现了这种关联性。

因此,在分析隐喻时,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考虑隐喻所涉及的概念间的联系以及其具体的语用效果。

1. 隐喻所涉及概念间的联系在分析隐喻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隐喻所涉及的概念间的联系。

隐喻的存在,往往是因为人们将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形成了暗示或隐含的意义。

例如,当某人说:“他是一只老虎”,虽然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指“他很凶猛”,但实际上隐喻中所涉及的概念是“老虎”和“他自己”,这两者被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这句话的隐喻意义。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喜欢将不同的概念进行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基于联想的。

例如,当我们听到“夏天”这个词汇时,我们很容易想到与夏天相关的其他概念,例如“沙滩”、“冰激凌”、“游泳池”等等。

因此,在分析隐喻时,需要将隐喻中所涉及的概念联系起来,以理解其具体含义。

2. 隐喻的语用效果隐喻之所以存在,往往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语用效果。

例如,当一个人说:“他是一只老虎”,其隐喻意义表达了该人对“他”十分凶猛的看法,从而达到了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注意的效果。

因此,在分析隐喻时,还需要考虑其具体的语用效果,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含义和意义。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隐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比喻和类比。

比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达到表述的目的。

例如,“他是一只老虎”中,“老虎”与“他”进行比较,形成了隐喻意义。

类比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与之相似的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例如,“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中,“眼睛”与“星星”被进行了类比,形成了隐喻意义。

在分析隐喻时,需要考虑其具体的修辞效果。

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

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

第40卷㊀第3期2019年3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40㊀No.3Mar.2019㊀㊀[文章编号]1004 5856(2019)03 0113 04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李进荣(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ꎬ贵州贵阳㊀550025)[摘㊀要]隐喻作为语言㊁修辞表达的一种方式ꎬ其能够将多种语义表达符号ꎬ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解释ꎬ从而形成具有对应关系词汇的语义关联ꎮ在不同语言表达环境或认知语境下ꎬ隐喻的语言符号代表着不同意义ꎬ对话者只有顺应语言环境ꎬ或者顺应对方在语言表达中的话语明示ꎬ才能进一步作出恰当的语言隐喻对接ꎮ文章主要探讨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ꎬ语言对话或艺术表达中的新奇隐喻ꎬ以及隐喻符号㊁映射本体之间的语用关联与认知关联ꎮ[关键词]关联顺应ꎻ整合模式ꎻ新奇隐喻ꎻ认知[中图分类号]H13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3.028㊀㊀隐喻主要从某一语境下对话主体的认知出发ꎬ进行抽象事物㊁难以表达物象的比喻ꎮ隐喻含义表达的始源域ꎬ为人们所常见的㊁熟悉的具象事物ꎬ通过使用始源域中的隐喻内容ꎬ可以对目标域物象的真正意义作出较为清晰与准确的表达ꎮ而且在特定语言或语义的认知环境下ꎬ语言主体会根据上下语义之间的顺应性ꎬ选择适合的语义关联词汇ꎬ来增强语词或句子表达的说服力ꎮ㊀㊀一㊁关联顺应理论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㊀㊀ 关联理论 的提出ꎬ最早源于斯佩贝尔㊁威尔逊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著作ꎮ在这一著作中ꎬ主要将语言关联原则分为认知原则㊁交际原则ꎮ认知原则指的是人类对某种事物的认知ꎬ倾向于相信那些具有关联性的符号表达ꎻ交际原则指的是双方在交际对话过程中ꎬ话语主体会对对方的语义表达进行推理ꎬ并尽可能接近行为本体的语义ꎬ以实现自身话语与行为本身的关联性ꎮ话语双方一旦形成对话的传播与接收ꎬ那么处于同一语境中的话语ꎬ就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ꎮ而且这一关联性会随着语境的变化ꎬ发生情景思想㊁对话内容与外在行为的变化ꎬ变化后的对话内容可以是原语境增强ꎬ也可以是对原语境的否定ꎮ多个对话主体或语言表达主体之间的交流ꎬ可能会由于彼此共同的语义表达认知ꎬ而使得始源域㊁目标域的关联性增强ꎻ也可能由于双方某些语义认知的差异ꎬ导致语言对话的关联性减弱ꎮ因此ꎬ对于相同语境下的话语表达ꎬ主要着重于话语主体对话关联度的分析ꎬ倾听者会依据该语境中语言本身的逻辑内涵ꎬ寻找与之匹配的关联语句或词汇ꎬ以实现双方的语言交际ꎮ而 语言顺应理论 则由语言学家耶夫 维索尔伦提出ꎬ顺应理论从顺应出发ꎬ在话语主体㊁倾听者之间建构起对话的桥梁ꎮ也就是说ꎬ话语主体㊁倾听者都会根据当下语境ꎬ作出顺应对方意图的语言选择与表达ꎬ选择过程即为语言的适应㊁顺应过程ꎮ耶夫 维索尔伦指出ꎬ语言顺应被应用到多种语言现象的表达中ꎬ且与语用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ꎮ根据不同地域的社会环境㊁文化传统与主体认知等ꎬ可以作出差异化的顺应性语义表达ꎬ由此确定了顺应理论对㊀㊀[收稿日期]2018-11-26㊀㊀[作者简介]李进荣(1994-)ꎬ女ꎬ贵州镇远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ꎮ现实物象的关照ꎮ关联顺应理论 包含关联理论㊁语言顺应理论两方面内容ꎬ主要由我国韩东红教授提出ꎬ是对原有 关联 顺应 语言模式的修正与联合ꎮ韩东红教授认为ꎬ对于语言的 选择性 表达ꎬ应以倾听者作为认知主体ꎬ对倾听者的语言理解力㊁交际能力等进行评估ꎬ从而作出符合对话方心理认知的意图传达ꎮ在运用 关联 顺应 理论进行互动表达的过程中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应用规范:首先说话者话语的产生与传播ꎬ并不是单纯的话语传达过程ꎬ而是话语主体进行语义内涵表达的过程ꎮ说话者需使用对方熟悉的语境词汇ꎬ进而顺应接受者的语义关联ꎮ其次ꎬ话语主体㊁倾听者应顺应对方的语境ꎬ选择合适的语言来维持互动交流的顺应ꎮ最后ꎬ对话双方在交流对话中ꎬ可能会运用不同的始源域关联假设ꎬ所以话语主体应选择合适的交际策略ꎬ运用不断变化的新奇隐喻语ꎬ来回应对话方提出的关联性假设ꎬ从而实现交际双方在同一语境中的话语理解ꎮ㊀㊀二㊁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隐喻的涵义及认知观㊀㊀隐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ꎬ伴随着符号科学㊁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ꎬ隐喻研究开始出现在多个学科的表达分析中ꎮ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语言表达或思维方式ꎬ在日常人际交往或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ꎬ且已经成为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方式ꎮ哈佛大学语言学专家乔治 莱考夫指出: 隐喻是两种范围域之间的联系与转换ꎬ有形的㊁具体的物象被称作始源域ꎬ用来映射抽象的㊁陌生的物象ꎬ而这一物象被称为目标域ꎮ 德国学者布斯曼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一书中ꎬ将隐喻定义为描写性的词汇ꎬ这一词汇叙述既可以指向人ꎬ也可以指向物ꎮ因此隐喻包含本体㊁喻体和喻底等ꎬ主要使用喻体的某些内在或外在特征ꎬ描摹本体所具有的属性ꎬ本体㊁喻体之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关性或相似性ꎮ西方学者在隐喻认知研究过程中ꎬ通常将隐喻当做表达符号或语言符号ꎬ来解释句子或词语表达中的隐喻ꎮ美国学者奥托尼认为: 隐喻不能脱离语境而存在ꎬ任何句子㊁词汇并不构成隐喻ꎮ只有将其融入到特殊的语境中ꎬ或使用其某一用法ꎬ对话方才能够感知隐喻的真正含义ꎮ 例如:名人名言 人生如逆旅ꎬ我亦是行人 ꎬ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临江仙 送钱穆父»ꎮ单从隐喻 人生如逆旅 来看ꎬ 逆旅 主要包含 旅店 旅居 叛军 等三种意义ꎬ若不考虑叙述语境因素的情况下ꎬ无法判断隐喻 逆旅 在诗词中的含义ꎬ也无法感受到诗人感叹人生的况味ꎮ但要针对整首诗去理解ꎬ 惆怅孤帆连夜发ꎬ送行淡月微云ꎮ尊前不用翠眉颦ꎮ人生如逆旅ꎬ我亦是行人 ꎬ就能够体会诗人在与朋友分别时的悲伤心境ꎮ人生是一趟艰难的旅程ꎬ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ꎬ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ꎬ走了又停ꎮ隐喻需设定特定的语境构架ꎬ在语境框架下对词语㊁句子进行认知ꎬ分析隐喻用词在上下文之间起到的关联性ꎮ因此具有关联 顺应联系的隐喻ꎬ不需要话语主体向倾听者解释隐喻的内涵ꎬ倾听者只需要根据自身对隐喻词汇的推理ꎬ就能够理解隐喻在双方对话中的意义ꎮ㊀㊀三㊁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语言表达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㊀㊀一般某一语境下的新奇隐喻表达ꎬ主要包括 对白式 交流㊁ 独白式 语用等ꎮ其中 对白式 言语交流ꎬ常常选择当下发生的新奇事件ꎬ或者某些访谈或言谈对话ꎬ进行隐喻词汇的意义探讨ꎮ不同读者对新闻或某一事件的关注点不同ꎬ话语主体应站在倾听者的角度ꎬ进行谈话缘由的选择ꎬ并使得正常的言语交际能持续下去ꎮ在双方展开对话的言语交际中ꎬ话语主体㊁倾听者都会针对某一主题ꎬ使用隐喻词语或句子表达ꎬ发表自身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与理解ꎮ如在«实话实说» 魏老师的良心 节目中ꎬ主持人崔永元就通过言语交际的角色隐喻ꎬ引出接下来需要探讨的话题ꎮ崔永元:刚才我们也听过了 虎狼班 的事迹ꎬ 男虎 女虎 都有ꎬ学校还给他们取名为 潜能班 ꎮ接下来我们就请 潜能班 班长历冰洋上场ꎬ有请!历冰洋:你好!崔永元:现在看来ꎬ你也不像虎不像狼啊?历冰洋:我是 幕后指使 ꎬ他们是 虎狼 ꎮ崔永元:奥ꎬ你是幕后的 虎 狼 啊这一对话过程中ꎬ主持人崔永元通过 虎狼班 潜能班 等词汇ꎬ引出接下来 潜能班班长历冰洋的出场ꎮ而在历冰洋上场后ꎬ主持人崔永元又使用反问句 你也不像虎不像狼啊 ꎬ暗示历冰洋并不像老师说的那样调皮㊁活跃ꎮ然后班长历冰洋马上回答ꎬ他们是 虎4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狼 ꎬ这里 虎 狼 所隐喻的对象又变成了学生ꎮ 虎 狼 在普通民众的认知中ꎬ是非常凶残㊁邪恶与暴力的生物ꎬ用 虎 狼 这些物象来类比学生ꎬ可见之前学生在班级课堂中的表现有多么差ꎮ之后主持人崔永元又接一句ꎬ你是幕后的 虎 狼 啊ꎬ既非常巧妙忽略学生留给观众的负面形象ꎬ又对历冰洋关于 虎 狼 的回答进行了回应ꎬ拉近双方语言表达的距离ꎮ因此ꎬ两个话语主体在同一语境下的对话ꎬ需要不断变换隐喻所具有的关联假设ꎬ来顺应对话方所创造的隐喻信息ꎬ 虎狼 幕后虎 幕后狼 等隐喻ꎬ既道出班级学生难以管理的形象ꎬ又能够将碎片化的对话内容进行有效关联ꎬ从而为观众带来幽默风趣的观看体验ꎮ但对于存在语义冲突的隐喻表达中ꎬ话语主体对隐喻信息的选择ꎬ并不会考虑到听话方的理解或认知习惯ꎬ也不会使用明喻进行字面意义的明示ꎮ这种情况听话方只有通过对 隐喻 内容的推理ꎬ才能够感知隐喻中所包含的语义或语用内涵ꎮ例如: 天上人间 人间天堂 黔驴技穷 等词汇ꎬ处于不同语境就有着不同含义ꎮ特别在双方语用冲突较为激烈的情况下ꎬ隐喻本身的辨别难度会大大增加ꎬ听话方在接收对方的 话语意义 ꎬ也会出现一定逻辑错误或语义表达障碍ꎬ这会形成隐喻鲜明的形式感ꎬ以及巧妙的话语交流偏差ꎮ本文以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台词为例ꎬ阐释语义冲突中的新奇隐喻:纪晓岚㊁和珅在一起吃饭ꎬ在座还有位御史ꎮ和珅看见一条狗ꎬ故意问纪晓岚: 这个东西是狼(侍郎)是狗啊? 御史答道: 纪先生ꎬ听见了吧ꎬ是狼(侍郎)是狗ꎮ 纪晓岚马上回答: 和大人ꎬ是狼是狗还不容易么?你看ꎬ尾巴朝下是狼ꎬ上竖(尚书)是狗ꎮ这一例句中ꎬ 是狼 与 侍郎 同音ꎬ 是狼是狗 暗示纪晓岚(纪侍郎)是狗ꎬ而纪晓岚巧妙回答 尾巴朝下是狼ꎬ上竖是狗 ꎬ也讽刺和珅(和尚书)是狗ꎮ虽然该谈话中运用隐喻修辞的关联性表达ꎬ将 是狼 与 侍郎 ꎬ 上竖 与 尚书 进行关联ꎬ但双方在交际对话中ꎬ并未提及 纪侍郎 和尚书 等本体ꎬ这就大大增强了言语对话中隐喻的语义矛盾效果ꎮ而另一种新奇隐喻的表达ꎬ是通过 独白式 语用进行呈现ꎮ在自说自话的 独白式 中ꎬ说话方与倾听方为同一个人ꎮ因此其对隐喻语言的独白式表达ꎬ会通过暗示㊁明示手法来进行上下文内容的关联ꎬ以形成整篇文章隐喻内容的交际对话ꎮ这种 独白式 的隐喻语用ꎬ常常出现在小说㊁诗歌等文学的创作中ꎮ下面以1940年穆旦诗作«蛇的诱惑»为例ꎬ阐述这一隐喻模式所存在的语义关联性㊁顺应性ꎮ无数年来ꎬ我们仍旧住在这块地上ꎮ可在我们这群生人中ꎬ为什么有些人不见了?惊异中ꎬ我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ꎮ这条蛇诱惑我们ꎬ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去了ꎮ在«蛇的诱惑»诗作中ꎬ出现了 蛇 这一物象ꎬ但 蛇 背后所隐喻的事物则较为复杂ꎮ«圣经 旧约»将蛇比作肮脏㊁负面的物象ꎬ在蛇的诱惑下ꎬ 亚当 夏娃 偷尝禁果导致怀孕ꎬ之后上帝将其逐出伊甸园ꎮ因此 蛇 在这里隐喻着卑微㊁痛苦的命运ꎬ女人要承受怀孕的痛苦ꎬ男人要无休无止的劳作ꎮ 蛇 只能用肚子行走ꎬ承受着土地带来的苦难ꎮ但是穆旦所创作的«蛇的诱惑»ꎬ其中提到 第二次蛇的出现 ㊁ 放逐到贫苦的土地以外 ꎬ这表明 蛇 这一隐喻物象象征着放逐ꎮ1940年ꎬ中国处于动荡的抗日战争时期ꎬ穆旦作为一名西南联大的学生ꎬ还有半年就要从学校毕业ꎮ在毕业以后ꎬ他将迎来人生的选择与转变ꎬ是投入抗日战争的斗争之中ꎬ还是留校任教?因此«蛇的诱惑»这首诗中的 蛇 ꎬ不仅暗喻着 国家 个人 的艰难命运ꎬ而且对天地中的 人 生命繁衍 等主题ꎬ展开 肉体存在 心灵归宿 的追问ꎮ这种运用外在物象ꎬ暗示抽象物象的 独白式 表达ꎬ不仅拓宽了文学内容的语义边界ꎬ同时也强化了上下文之间存在的隐喻关联ꎬ引导读者解读隐喻背后的深层涵义ꎮ同样关于 独白式 的隐喻表达ꎬ也出现在弗兰西斯 培根的著作中ꎬ«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读书感悟指出: Somebooksaretobetas ̄tedꎬsometobeeatenaliveꎬandfewtobechewedanddigested.Thatistosayꎬsomebookscanbereadonlypartofthebookꎬsomebookstoreadcarefullyꎬbutdonotaskwhyꎬsomebookstodili ̄gentlyreadthrough.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ꎬ有些书需要生吞活剥ꎬ有少数的书要咀嚼与消化ꎮ也就是说ꎬ有些书可以只读一部分ꎬ有些书要细细阅读ꎬ但不要追问缘由ꎬ有些书要勤奋㊁用功的读完ꎮ这段有关读书的言论ꎬ主要从话语主体的角度ꎬ阐释了 读书 与 吃饭 之间的关联属性ꎮ 浅尝辄止 生吞活剥 咀嚼与消化511第3期李进荣:关联顺应整合模式下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等词汇ꎬ隐喻读书的不同程度ꎮ 少数的书要咀嚼与消化 ꎬ是从听话者的感知与认知角度出发ꎬ听话者通过对 咀嚼 消化 等词语的联想ꎬ能够形成 读书 吃饭 之间的关联假设ꎮ与旧的 关联 顺应 模式相比ꎬ新的 关联顺应 模式能较好地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方面解释言语交际过程ꎮ因此可以得出ꎬ在 关联 顺应 的隐喻修辞框架下ꎬ作为隐喻的始源域物象ꎬ与目标域物象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ꎬ话语主体㊁倾听者在理解对方语言的过程中ꎬ会激活现有认知的隐喻概念ꎬ从而做出与之对应的交际回答ꎬ以实现言语交际的关联与顺应ꎮ[参㊀考㊀文㊀献] [1]LakoffG.WomenꎬFireꎬ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87.[2]SperberꎬD.&Wilsonꎬ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ꎬ2001. [3]Verschuerenꎬ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 ̄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ꎬ2000.[4]高彬.开启同声传译动态研究 同声传译认知语用研究 解读[J].外语学刊ꎬ2014ꎬ(5). [5]洪翱宙.关联视角下的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ꎬ2018ꎬ(5).[6]刘风光ꎬ史红艳.认知语用文体研究 文学语篇诠释新视角[J].东北亚外语研究ꎬ2014ꎬ(3). [7]毛峻凌.从关联理论看转喻的语用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ꎬ2016ꎬ(3).[8]邵红杰.认知语境下隐喻意义建构的张力和阐释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1ꎬ(6). [9]王瑞昀ꎬ唐薇.论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 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4ꎬ(4).[10]王园园.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中国市场ꎬ2016ꎬ(22).[11]叶荭.基于隐喻认知功能的英汉轭式搭配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5ꎬ(4).责任编辑:思㊀动ACognitiveStudyofNovelMetaphorsintheContextofRelevanceandAdaptationLIJin ̄rong(GuizhouNormalUniversityꎬGuiyang550025ꎬChina)Abstract:Metaphorꎬasawayofexpressinglanguageandrhetoricꎬcanuseavarietyofsemanticexpressionsymbolstoexplaintheobjectindailylifeꎬthusformingasemanticasso ̄ciationwithcorrespondingrelationalvocabulary.Indifferentlanguageexpressionenviron ̄mentsorcognitivecontextsꎬmetaphoricallanguagesymbolsrepresentdifferentmeanings.In ̄terlocutorscanonlymakeappropriatelanguagemetaphorsiftheyconformtothelanguageenvironmentorconformtotheotherparty sexplicitexpressionsinlanguageexpression.Thispapermainlyexploresthenovelmetaphorsinlanguagedialogueorartisticexpressionunderthecontextofassociationandcomplianceꎬaswellasthepragmaticandcognitiveasso ̄ciationsbetweenmetaphorsandmappingontology.Keywords:associationcomplianceꎻintegrationmodelꎻnovelmetaphorꎻcognition6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的隐喻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组合,而是一种揭示人类思维
方式和认知结构的重要策略。

因此,通过对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话语背
后的深层意义,并进一步揭示话语与社会文化、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联系。

话语中的隐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用于表达抽象与概念化信息的方式。

在语言表达中,
人们往往会使用非常明显的隐喻来描述一些难以表达的想法或概念。

例如,“这个问题被
打了水漂”这句话就使用了“打水漂”的隐喻来表达某个问题被解决了,但解决的结果并
不完美。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话语中的隐喻的含义不仅仅是从字面上解读,而是需要考虑
到隐喻与话语的语境、文化背景和情感因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例如,如果说“A:我太
累了,我得挂了。

”“B:那你再玩会儿吧,玩完再挂。

”这句话中,挂了的含义是死亡,但在这个语境下,它的含义是“结束”。

同时,由于该隐喻是在朋友间使用的俚语,因此
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情感因素的作用。

此外,语用学还指出,当说话者使用隐喻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与其所在文化、经验、观念等因素相关的隐喻。

例如,“月亮像一张银色的盘子”这句话中的隐喻就与人们
对月亮的观念和经验相关。

因此,通过分析话语中的隐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言语背后的
文化和认知结构。

尽管隐喻的含义很难准确捕捉,但隐喻仍然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表达
方式。

通过对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话语意义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话语与文化、情感和认知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交际行为的复杂性。

顺应-关联模式下言语礼貌的认知解读

顺应-关联模式下言语礼貌的认知解读

顺应-关联模式下言语礼貌的认知解读夏玉琼【摘要】顺应-关联模式是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兼顾了言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文章将言语礼貌放在这一新的语用学模式下探讨,通过互动式的会话分析,总结出无论是期待中的还是期待之外的礼貌效果的产生,都是交际双方顺应语境、寻求关联的动态过程.【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2【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顺应;关联;言语礼貌【作者】夏玉琼【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是 Sperber&Wilson于1986年在其著作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是关于语言理解的理论。

它将人视为一种具有推导明示行为的关联性这样内在能力的处理者,从而建立了交际的明示—推理 (ostensive-inferential)模式[1]。

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比如话语),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2]25。

关联理论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类的交际与认知受支配于对关联性的寻求[3]。

所谓关联原则指每一个明示刺激都传达出最佳关联假设:1、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2、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2]30。

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关联性的假定和期待。

言者的关联假设是其选择话语方式的决定因素,听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言者的交际意图。

关联—顺应模式下翻译中的语境调整问题

关联—顺应模式下翻译中的语境调整问题

关联—顺应模式下翻译中的语境调整问题本文通过关联论和顺应论模式下的语境调整对比问题,比较分析语境的重要作用,以及译者作为中介在语境调整中的重要角色扮演,提出一种关联—顺应的模式来指导翻译中的语境调整问题。

后现代视角下的无中心、边缘化和解构主义思想将翻译研究标准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通过强调语境调整下的动态性的重要性,提出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标准的规范。

通过论述得出启示:翻译标准是动态的。

译者地位的提升,原文、译文二元对立的消解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标准的动态性。

从语境调整角度谈翻译问题,既承认标准的存在,又照顾到语境调整问题,两者需要共同作用互相平衡。

标签:语境调整关联论顺应论翻译标准一、引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研究角度、研究侧重点各异。

追溯语言学和西方译论的发展,语言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当然语言学传统下的翻译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值得我们关注。

语用学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的延伸。

在一定程度上,语用学翻译研究尽力平衡了翻译中各方面的因素。

曾文雄(2007)指出,翻译研究转向了理性交往的动态语用解释层面,把翻译研究归结到哲学、翻译交往过程、翻译本质回归、语言使用的本质和价值研究。

语用原则的功能主要是解释性的,其研究应注重结合语境考察交际双方遵守或违反语用原则的内在动机和终极原因,属于动态性的研究。

Ernst-August Gutt (1991)提出了关联论的翻译观。

Leo Hickey 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语用学对翻译问题的制约与影响。

国内学者何自然、钱冠连、赵彦春、曾文雄以及李菁都对语用学翻译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研究角度和见解。

“语境”是语言学和语用翻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20世纪60年代,系统语用学理论产生之前,语境问题就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1923年马林诺维斯基(Malinowski,1923)首次创造并使用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一词,之后,弗斯(Firth,1964)又加入了社会语境的概念。

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肖武云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30)4
【摘要】隐喻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会话含意理论对隐喻语用分析的局限入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认知语用解读,认为隐喻的理解就是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将接受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意的过程,隐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性的认知方式.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肖武云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郴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隐喻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解读 [J], 曹玉米
2.隐喻生成及解读的认知语用学探析 [J], 马腾
3.影响隐喻解读的认知语用因素 [J], 谢章华;唐玉玲
4.隐喻语用解读的认知基础 [J], 宋培茹
5.隐喻解读的认知语用学视角 [J], 郭坤;田成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
新 的“ 关联—顺应模式" 下 隐 喻 的认 知 语 用 分 析
徐 莹 莹
( 河南 大学 外语 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 现代 隐喻 理论认 为 , 隐喻 不仅是 日常生活 中普遍 存在 的语 言现 象 , 而且是 一种认知 现象。 因此 , 在 新 的“ 关联一
和W i l s o n 提 出的关 联理 论对 隐 喻进行 研究 ; 从“ 关联一 顺应
的过 程 。由于隐喻 就是一 种交 际者 间接表 达 自己交 际意 图
的语 言 策 略 。因 此 下 面 主要 探 讨 言 语 交 际 中 隐 喻 语 言 策 略
模式” 研 究 隐喻 , 等等 。由于这 些研 究都或 多或 少存 在一些
顺 应 理 论 解 释 的充 分性 不 足 , 杨平博士 在吸取关联 理论和语
言顺应论各 自优点 的基础上 , 提 出了“ 关联一顺应模式 ” , 认为 语言使 用的过程是一个 顺应关联 的过程 , 即语言 的选 择和运 用是说话人寻求关 联 、 顺应关联语境 的过程 ( 杨 平, 2 0 0 1 ) 。
里 的语境具 有动态性 。( 五) 交际的过程是 策略选择 的过程 。 在 言语交 际 中 , 语言使 用者 不仅 对语 言形式 进行 选择 。 而 且
1 . 引 言
隐喻 ( me t a p h o r ) 是作 为修辞 学上 的一个术语 提 出来 的 ,
自亚 里 士 多 德 至 今 已 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其 中 , L a k o f和
然 而 . 由于 该 模 式 仅 从 说 话 人 角 度 解 释 话 语 产 生 的 过 程. 因此韩 东红 副 教授 在“ 关联 一 顺 应模 式 ” 的基 础上 , 提 出 新的“ 关联 一顺 应模 式 ” 。 旨在从 说话 人 和 听话 人两 方 面探 讨 言 语 交 际 的 全 过 程 。该 模 式 认 为 : ( 一) 言语交 际过程不仅 包括话语 生成 , 而 且 包 括 话 语 理 解 。交 际 双 方 必 须 通 过 顺 应 语境 完成关 联假 设 。( 二) 交 际 双 方 的 关 联 一 顺 应 是 交 际 过
J o h n s o n 提 出的“ 概 念隐 喻理论 ” 认为 隐喻不仅 是一种 语言 现
象, 还是 一种认 知现象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 1 9 8 0 ) 。 随着西方关
对 交 际策 略进 行选 择 , 例如, 交 际者 在会 话 中可 采用 反 讽 、
为什 么可 能 ” ( 徐 盛桓 , 2 0 0 8 ) 、 “ 论 隐喻 的关 联 性 和顺 应 性 ”
( 李 成华 , 2 0 0 7 ) 等。特别是 近年来 , 随着认知 语用学 的发展 , 部分 学者致 力于 对隐喻 进行认 知语 用分析 , 例如 , 从S p e r b e r
否属 于隐喻 。例 如 :
顺应模 式” 理论 框架 下, 本 文 对 言 语 交 际 中的 隐喻 进 行 认 知 语 用 分 析 , 并 从 话 语 的 产 生 和 话 语 的 理 解 两 方 面 解释 它 , 以 弥补 其 他 理 论 研 究 的 不足 , 为使 用 和 理 解 隐 喻 提 供 借 鉴 。
关键词 :隐喻 “ 关联一顺 应模 式” 言语 交际 不断发 展变化 , 并 非交 际发生 之前 就给定 的 。也 就是说 , 这
幽默 、 隐 喻等策略 。 总之 . 新的“ 关 联一顺 应模 式 ” 克 服 了 旧 模 式 只 从 说 话
于隐喻研 究 的理论和 观点不 断被 引进我 国 ,我 国学 者也掀
起 了 隐 喻 研 究 的 狂 潮 , 一 些 专 著 和 学 术 论 文 层 出不 穷 , 如
者 单方解 释交 际过程 的不足 , 从交 际双 方角度 出发 , 较完 整 地 阐释 了语 言交 际 中话 语产 生与话 语理解 全过 程 ,并对 语
的隐喻进 行认 知语用足 ,
为使用 和理解隐喻提供 借鉴 。
2 . 新的“ 关联一顺 应模式”
鉴: f : : S p e r b e r  ̄ l l Wi l s o n 的关 联理 论描述 和V e r s c h u e r e n 的
境 因 素 和语 言 选 择 的各 个 层 面 做 了 较 全 面 的 说 明 .解 释 了 语 言 的 顺 应 机 制 。该 模 式 还 指 出 , 交 际 的 过 程 就 是 策 略 选 择
《 隐 喻学研究 》 ( 束 定芳 , 2 0 0 0 ) 、 《 隐喻》 ( 耿 占春 , 1 9 9 3 ) 、 “ 隐喻
确 的隐 喻使用 信 号或标 志 , 如人 间天 堂 、 母 亲 河等 ; 元 语 言
信号 “ 打个 比方 ” 等; 明喻 ( 隐喻的一个种 类 ) l i k e , a s , 等 等。然
而. 在语言使 用过 程 中 , 许 多隐喻 的 出现 并没 有什 么明确 的
信 号 或 标 志 。 听 话 者 需 要 根 据 话 语 的字 面 意 义 在 逻 辑 或 与 语 境 形 成 的语 义 和 语 用 冲 突 及 其 性 质 ,判 断 某 一 种 用 法 是
缺陷 . 本 文试 图从新 的“ 关 联一顺 应模 式 ” 下 对 言 语 交 际 中
的使用 和理解 。
3 . 新 模 式 对 言 语 交 际 中 隐 喻 的 认 知 语 用 分 析 3 . 1 隐喻 的 辨 认 隐 喻 的 理 解 可 以分 为 两 个 步 骤 : 首 先是 隐喻 的辨认 , 然 后是 隐喻意 义的推断 ( 柬定芳 , 2 0 0 0 ) 。 在这里 , 我 们 主 要 讨 论 隐喻是 如何被识 别的 。 在 言语交 际 中 。 隐 喻 的辨 认 有 时 需 要 依 靠 一 些 比较 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