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毅力》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毅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2)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3)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论毅力》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2.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论毅力》的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资料或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

可以引用一些名人的名言或事例,如爱迪生、居里夫人等,来说明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论毅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让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个例子或论证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或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大学语文教案04论毅力

大学语文教案04论毅力

《论毅力》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认知本文的层递、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鼓励学生锻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教学设想:[重点]1、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2、认知文中的层递和比喻的句式,理解其表达作用。

[难点]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

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

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作者简介: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一生著述等身,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三、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若是:如此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要:概括地推究何以:为什么迭乘:交替地呈现要之:总之猝:突然颓:倒塌艳羡:非常羡慕殆:大概是判:区别数:规律蹇:困厄篑:筐四、课文分析第一段讲解:文章开头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有毅力与没毅力两种态度和成与败两种结果,全文正是围绕着这正反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从而形成了通贯全文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段的分析:简析题:A、这段里罗列了几种人的几种结果?(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五种人的五种结果:志力薄弱之士,一挫而退;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志力至强之人,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B、作者意在突出那种人?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因为非志力至强者全都失败了。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论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品质,提升学业成绩。

二、教学重点1. 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2. 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1. 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a. 什么是毅力:毅力是指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坚持努力的精神品质。

b. 毅力的重要性:i. 帮助我们面对挫折和困难,不会轻易放弃;ii. 提升学习成绩和业务能力;iii. 培养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2. 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a. 树立明确的目标:设定一个可量化和可实现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b. 制订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避免拖延现象。

c. 克服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d. 保持自律和坚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e. 寻求外部帮助: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相关故事、案例等引起学生对毅力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毅力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讲解:介绍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向学生阐述毅力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毅力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探讨如何培养和发展毅力。

4.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并提供实际操作建议。

5. 学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和技巧,制定自己的毅力培养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程度。

2. 学生的表现水平:通过学生制定的毅力培养计划和实践活动的结果,评价学生对毅力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兴趣、讲解理论知识、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了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毅力品质。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教案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1.1 导入话题1.1.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1.1.2 引用名人事迹或成语故事,如勾践卧薪尝胆,张海迪等,激发学生兴趣1.1.3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主题及结构2.1.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即毅力的重要性2.1.2 讲解文章结构,如引言、论证、结论等2.1.3 强调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内容分析3.1.1 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3.1.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3.1.3 讨论课文中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4.1.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4.1.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见解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5.1.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学习5.1.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5.2.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5.2.2 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5.2.3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以上教案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或投影片6.1.2 笔记本和文具6.1.3 参考书籍和资料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和文具6.2.2 课文文本6.2.3 个人学习计划和目标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学环境6.3.1 教室布置简洁明亮,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6.3.2 教学设备齐全,如投影仪、计算机等6.3.3 保证良好的音响效果,以便学生清晰听到讲解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利用课件或投影片,展示相关名人事迹或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7.1.2 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7.1.3 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明确学习目标七、教学过程7.2 知识点讲解7.2.1 利用课件或投影片,讲解文章主题、结构及论证方法7.2.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7.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七、教学过程7.3 课文内容分析7.3.1 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7.3.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7.3.3 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八、板书设计8.1 板书内容8.1.1 列出文章主题、结构及主要论点8.1.2 标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8.1.3 提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八、板书设计8.2 板书形式8.2.1 使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便于学生阅读8.2.2 采用逻辑性强的图示或流程图,展示文章结构和论证过程8.2.3 使用箭头或连线,表示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八、板书设计8.3 板书效果8.3.1 板书内容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8.3.2 板书形式美观大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3.3 板书能够突出文章主题和论证方法,有助于学生思考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内容9.1.1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总结文章主题和论点9.1.2 要求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进行练习9.1.3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撰写一篇短文九、作业设计9.2 作业要求9.2.1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9.2.2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9.2.3 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九、作业设计9.3 作业评价9.3.1 评价学生的作业内容,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等9.3.2 评价学生的作业结构,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9.3.3 评价学生的作业表达,如语言准确、修辞得当等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反思教学效果10.1.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理解程度、参与度等10.1.3 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2 拓展延伸活动10.2.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延伸课文内容10.2.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0.2.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毅力的理解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3 下一节课准备10.3.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10.3.2 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10.3.3 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环节1.1 课堂导入1.1.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引用名人事迹或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毅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散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毅力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2. 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毅力的价值。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高中语文教材《论毅力》2. 相关资料:关于毅力的名言、故事等3.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课文1. 引入话题:谈谈你对毅力的理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毅力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

3. 学生讨论:课文如何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体会毅力价值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毅力成就的人物故事。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如何凭借毅力取得成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应用课文观点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发挥毅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小组成果。

3.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第五课时: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3.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毅力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毅力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5.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论毅力》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设计《论毅力》教案设计《论毅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了解并翻译重点字词和句子。

2、理解文中的层递句和比喻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语】师: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最简单的事。

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

然后再往后甩。

”说着,苏格拉底做了一次示范。

他笑着问:“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

大家能做到吗?”同学们都笑了。

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300下的甩手动作,哪些学生坚持了?”有90%的学生骄傲地举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检查,这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40%。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检查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柏拉图能坚持到最后,而其他同学却不能呢?柏拉图靠的是什么呢?﹙毅力﹚对,成功要靠坚持,要有毅力。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毅力”两字。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毅力》这一篇文章。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即1889年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年,他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毅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毅力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坚持追求目标,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毅力的重要性2. 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2. 如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2. 教学PPT或黑板3. 教学活动道具或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观点。

二、讲解毅力的重要性(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毅力的重要性。

2. 讲解毅力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作用。

3. 分享相关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毅力的重要性。

三、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

a. 设定明确的目标b. 制定合理的计划c. 分解任务,逐步实现d. 自我激励和奖励f. 寻求支持和帮助四、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法和策略进行讨论。

2.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经验。

五、实践和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的毅力和方法。

2. 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行动计划,并分享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教学延伸:1. 开展毅力和挑战活动,如长跑、登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毅力的重要性。

2. 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专家来校分享他们的毅力和成功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毅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培养毅力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毅力和方法,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论毅力教案教学设计六、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毅力与成功的案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论毅力》教案课程设计-2024鲜版

《论毅力》教案课程设计-2024鲜版
02
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信息,包括个 人经历、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等,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
16
成功人士毅力品质表现分析
分析案例中成功人士所展现出的毅力 品质,如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持续 努力等。
探讨这些毅力品质在他们成功道路上的 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障 碍并取得成就。
2024/3/27
17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毅力的深刻理解和启示,如毅力的培养方法、毅力在应对挫折中 的作用等。
探讨如何将成功案例中的毅力品质借鉴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毅力 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024/3/27
18
05 学生自主阅读与分享
2024/3/27
19
阅读材料推荐及要求
2024/3/27
生活方面
帮助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保持 乐观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途径,增强生活幸福感和满足 感。
14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的毅力品
0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4/3/27
15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2024/3/27
0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士案例, 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确 保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谢谢聆听
27
22
06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024/3/27
23
课程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毅力的定义与内涵
毅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 或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
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
毅力的重要性
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 能够帮助个体在逆境中保持积极 的心态和行动,从而更有可能实
现目标。
毅力的培养方法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论毅力教案课时数:一课时左右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2、学习本文分析事理的方法。

教学流程:1、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课文,落实文言字词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3、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加深理解。

4、文章论述方法和本文分析事理的方法:论述结构:先总后分第一节:开篇从“成败”起笔,接着探究古今人事的成败的原因,提出设问,然后正面回答,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节:论述人生历程必有顺逆,事无大小必有阻力,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客观境遇顺逆-五种不同人对待阻力的'不同态度作类型分析)第三节:从顺逆之间可以转化,来论证毅力的重要。

(分析顺逆可以转化-批评“旁观者”的错误想法-以操舟为喻)第四节:引述孔孟的名言论证毅力的重要。

5、难点: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我就此停止了;又好比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孟子也说:“要干事的人,就像掘井,掘到再深而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废井。

”成败的道理,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分析:孔子语见《论语·子罕》。

这是孔子劝人进修德业的话。

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靠自己能坚持。

譬如筑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能完成,但我停止了,这是我自己要停止;如果自己不停止,也就能完成。

《尚书》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也是这个意思。

又譬如填土,虽只盖上一筐,也是前进了一步。

只要自己不断加土,也总能积少成多,最后达到成功。

这是孔子劝人做事做学问要坚持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的意思。

孟子的话见《孟子·尽心上》。

“九仞”是虚数,极言其深。

“弃井”,废弃了的井。

这句也是劝人做事要坚持到底的意思。

2024版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2024版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经历无数次失败
爱迪生பைடு நூலகம்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 数次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每次失败 后都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 方案。
创新精神
对社会的贡献
爱迪生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使得人们可以在夜晚拥有光明,极大 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不仅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材料作为灯 丝,还设计了新的电路和灯泡结构, 最终成功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论毅力》是梁启超所写的一篇政论文,写于1902年, 即变法维新运动失败之后。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该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 的中心思想和论证方法。
9
文本风格与特点
03
严谨的逻辑结构
文章从毅力的内涵、作用到培养方法,层 层递进,逻辑严密。
丰富的论证方法
运用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多种论证方 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平易近人的语言
文章语言平实易懂,贴近读者,便于读者 理解和接受。
2024/1/25
10
03
毅力概念及内涵探讨
2024/1/25
11
毅力定义及表现形式
2024/1/25
26
07
课程总结与反思
2024/1/25
27
回顾本次课程主要内容
毅力的定义和内涵
解释了毅力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毅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提高毅力。
2024/1/25
毅力与成功的关系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毅力的赞美,认识到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作者的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中较为深刻的哲理内涵。

(2)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的行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对毅力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剖析文章的中心论点,阐述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5. 联系实际(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价值观树立: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评估学生对毅力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有关毅力方面的文章、故事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毅力的感悟文章。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毅力的文章或故事,分享阅读心得。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

b. 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c. 提问学生对毅力的理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c. 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b. 让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讲解与分析a. 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句子。

b.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写作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毅力的短文。

b. 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培养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毅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写一篇关于毅力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学生写作练习的情况,是否达到了提高写作能力和培养毅力的目的。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 教案教学设计

论毅力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毅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2. 培养学生坚持、自律的品质,提高面对困难时的抗压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通过毅力去实现目标。

教学重点:1. 毅力的重要性2. 培养毅力的方法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毅力的重要性2. 如何培养学生坚持、自律的品质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案例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毅力。

二、讲解毅力的重要性(10分钟)1. 展示PPT课件,讲解毅力的重要性。

2. 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毅力对成功的影响。

三、培养毅力的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会设定目标,制定计划。

2. 分享培养毅力的方法,如:分解目标、自我激励、建立支持体系等。

四、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毅力。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毅力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毅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毅力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培养毅力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论毅力教案教学设计六、实践演练(10分钟)1. 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让学生制定一个短期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2. 要求学生在的一个月内,按照计划坚持完成目标。

七、学生分享(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

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总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毅力。

八、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享一个关于毅力的经典案例,如:马拉松运动员是如何通过毅力战胜困难的。

大学语文教案新部编本04论毅力

大学语文教案新部编本04论毅力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论毅力》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认知本文的层递、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鼓励学生锻炼意志,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教学设想:[重点]1、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2、认知文中的层递和比喻的句式,理解其表达作用。

[难点]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

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

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作者简介: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一生著述等身,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三、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若是:如此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要:概括地推究何以:为什么迭乘:交替地呈现要之:总之猝:突然颓:倒塌艳羡:非常羡慕殆:大概是判:区别数:规律蹇:困厄篑:筐四、课文分析第一段讲解:文章开头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有毅力与没毅力两种态度和成与败两种结果,全文正是围绕着这正反两种态度和两种结果展开的,从而形成了通贯全文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段的分析:简析题:A、这段里罗列了几种人的几种结果?(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五种人的五种结果:志力薄弱之士,一挫而退;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志力至强之人,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论毅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毅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毅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毅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论毅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读:毅力,是指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它是一个人坚持目标,克服逆境、实现独立性的关键。

本文讨论毅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毅力,同时介绍一份关于毅力教学设计的教案。

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许多成功人士都有着极为强大的毅力,能够在困难时坚持不懈、创造机会并挑战自己的能力。

毅力越强,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这一点,一个人能否完成一项任务,如减肥、学习一个新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或者完成一项大型工程任务,都取决于他或她面对挑战时的毅力。

那些缺乏毅力的人,往往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很容易丧失信心。

他们会很快放弃,将饱满热情的状态转化为沮丧灰心。

对这些人而言,拥有强大的毅力变得尤为关键。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毅力,他们才能迈向未来,充满勇气地面对挑战。

如何培养毅力?毅力是可以训练的品质。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毅力:1. 制定目标——拥有一个目标,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前进的动力。

2. 量化行动——将每个小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创建一个挑战自己的行动计划表。

3. 利用时间——毅力源于时间能够帮助人们掌握自我。

在一段时间内,每天明确安排好作息时间,完成事情后记录下第二天要完成的任务。

4. 克服拖延——毅力源于克制自己。

设定一个倒计时,用冥想的方式去迫使自己行动,不要让拖延成为毅力的障碍。

5. 相信自己——毅力源于自信。

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充满自信,否则只会遗憾自己。

毅力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份针对毅力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学习重要的毅力能力。

完成此教案后,学生将知道怎样克服挑战、面对压力以及为未来设定合适的目标。

1. 目标本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毅力的概念、提高其毅力,并创建一个个人毅力行动计划表。

2. 学习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2.1 了解毅力:引导学生了解毅力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获奖学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获奖学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获奖学案高中语文论毅力教获奖学案191、课文解读。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年,粱启超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

这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8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年8月,《时务报》·“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年至1903年5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

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论毅力》教案精选三篇

《论毅力》教案精选三篇

《论毅力》教案《论毅力》教案「篇一」锁玉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3.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4.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内容概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

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

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

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

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

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

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

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

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

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

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

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

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论点,论述生活中有关毅力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2)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文章中的论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重要句子深层含义的挖掘。

(3)论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毅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让学生分组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文章中的论点如何运用。

(2)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

2. 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 写一篇短文,论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论点,克服困难和挑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是否能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学生是否能运用文章中的论点,论述生活中有关毅力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的地方。

心理教案5-毅力

心理教案5-毅力

心理教案5-毅力
心理教案5 - 毅力
介绍
本心理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培养毅力。

毅力是一个重要的
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坚持和奋斗的精神。

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 了解毅力的重要性和作用
- 掌握一些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毅力来克服困难和追求目标
活动一:介绍毅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毅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讨论毅力在研究和生活中的作用,并分享一些成功
的毅力故事。

活动二: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
- 向学生介绍一些培养毅力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目标设定、积
极思维、自我激励等。

- 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共同探讨这些方法和技巧如何应用于
日常生活中。

活动三:应用毅力解决问题
- 要求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挑战,并让他们
思考如何运用毅力来克服这些问题。

-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活动四:总结与反思
- 要求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课程中学到的关于毅力的知识和技巧。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以及他们如何将所学的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

- 提供一个反思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毅力。

结束语
本心理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毅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
持坚持和奋斗的态度。

通过研究毅力,学生将更好地应对挑战,并
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毅力水平。

思品教案-有毅力

思品教案-有毅力

思品教案-有毅力主题:培养学生的毅力教学目标:1. 理解毅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了解如何发展和培养毅力。

3. 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坚持不懈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毅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展和培养毅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坚持不懈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幻灯片或教学展示板。

2. 活动材料:海报、漫画、故事、视频等。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向学生提问:- 你们听说过毅力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何作用?- 你们认为什么是毅力?可以给出一个定义吗?步骤2:探索毅力的概念(1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展示板向学生介绍毅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毅力?- 你们身边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毅力的重要性?步骤3:发展和培养毅力(15分钟)向学生介绍培养毅力的方法,并讨论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使用以下资源:- 展示关于成功人士的海报,让学生分析并找出他们具备的毅力特征。

- 以漫画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有关坚持不懈的例子。

- 播放有关毅力的视频,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步骤4:游戏活动(15分钟)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人的游戏活动来让学生锻炼毅力,如:- 高空杂技游戏:让学生站在一条绳子上尽量坚持时间最长。

- 气球传递游戏:学生之间传递气球,不允许气球掉落。

- 竞赛游戏:让学生参加体力或智力竞赛,鼓励他们坚持到底。

步骤5:总结与拓展(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展和培养毅力。

可以给学生提供书籍或网站资源,以进一步了解毅力的重要性和发展方法。

作业:布置学生以小组形式写一份关于毅力的研究报告,包括毅力的定义、发展和培养方法,以及个人的毅力目标和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毅力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

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

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

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

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

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

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

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梁启超 (1873 —1929)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 4 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9 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 12 岁中秀才, 17 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 年,粱启超 17 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 年 6 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

7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 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

这年 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8 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 年 8 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

1897 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共 103 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 1898 年至 1903 年 5 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

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

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 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

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

1916 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

但是,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

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写于 1902 年。

“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达四十多人。

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废除。

作者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2) 基本解读。

本文是用较为浅近的文言进行写作的,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

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

然后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人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紧接着,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

强调“顺境”与“逆境”,“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分析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

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

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

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3) 精华鉴赏。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正反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

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

在论述时也从“顺境”与“逆境”,“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

语言浅近流畅,充满感情。

梁启超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代转向近代的过渡人物,喜欢运用浅近畅晓、半文半白的语言进行写作,时常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笔锋包含感情,一泻千里。

本文就是通过层递句来达到这一效果的: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其次,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此外,文中的比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

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

(4) 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

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 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

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

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

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

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

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

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

他凭借艰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

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内容概要文章特色:《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

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

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

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

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

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

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一、名词解释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光绪年间的举人。

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

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