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合集下载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行为公式: B=f ( P. E )
B: 行为
P:人
E:环境
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在幼儿园,小朋友遵守纪律时,老师便奖 励他们一朵小红花,之后,这些小朋友越 来越遵守纪律。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上 述行为发生变化是( )的结果。【2010年 真题】
▪ A.刺激一反应 B.认知一行为 ▪ C.符号一互动 D.环境一行为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重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需要层次图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特点: 层次性、递进性 1、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起源)
➢ 本能:遗传,不需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行为 ➢ 习得:后天与环境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用中逐渐学习获得
➢ 2.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的作用)
➢ 亲社会: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 反社会:对社会有消极作用
➢ 3.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 范)
▪ A.多样性 B.滞后性 ▪ C.动态性 D.稳定性
D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重点)
主要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 文化、大众传媒
(一)家庭:由夫妻与子女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 的基础。
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发生影响 家庭背景和家庭中的过去事件(纵向) 家庭成员间互动(横向) 家庭结构及其变化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引导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引 导作用,这种引导可能通过教育、宣 传、媒体等多种途径实现,它们对个 体和群体的行为选择产生积极或消极 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与规律
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存在一 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个体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的集聚 与扩散、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 环境PPT课件
目录
• 人类行为概述 •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
01
人类行为概述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和动态性等特征。
VS
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互动模式 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既包括 个体层面的心理与社会规律,也包括群体 和社会的演变规律。
04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 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的干预与引导
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倡导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咨询、支持和资源 链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增强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生物学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如遗传、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内部心理过 程和认知机制;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文化学理论则关注文化传统、价值观和 规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
人类行为的类型与层次
总结词
人类行为的类型包括本能行为、习惯行为、自觉行为 和创造行为;行为的层次包括本能层次、习俗层次、 理性层次和审美层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第三章:婴幼儿学习要点:• 1 如何看待人类的婴幼儿时期?• 2 婴幼儿生物生理成长的规律是什么?• 3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如何看待婴幼儿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案例分析:竞争激烈的大都市,6个月宝宝也不能闲着。

今天,沪上一家早教机构将率先推出一项6个月到2岁的幼儿学手语的培训项目,让还未学会用嘴讲话的上海宝宝先用手尝试聋哑人士的交流方式。

对于该价格不菲的另类教育培训项目,各方褒贬不一,有关专家则提醒事件背后的市民非理性的心态。

宝宝面对老师的手势反应不一:这是一天内早教机构的小学员正常的午餐时间,当孩子们正在进餐时,一名女老师开始手舞足蹈进行演示,她时而将手握成C形,五指聚拢,放在嘴边,表示“吃”;时而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放在嘴边,做出“喝”的动作;最后又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表示“牛奶”。

伴随着眼前老师陌生的一举一动,在场年幼的宝宝们都莫衷一是,有的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伸出小手比画着,有的只是呵呵地笑着,还有的在妈妈的帮助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老师:能锻炼语言和认知能力“这是欧美现在最流行的育儿方式。

”推出宝宝手语的金宝贝教师蓝如雅介绍说,主办方计划在上海招收6至8个月到2岁的上海幼儿进行手语学习,全程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形式。

每阶段的培训分为6堂45分钟的短课,期间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上课,而每阶段的收费则会达到一千多元,后续学习将继续加收。

“学手语能锻炼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蓝如雅抛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即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学习手语的孩子比同龄孩子的平均IQ高出12个百分点。

手语除了能增强宝宝与成年人的沟通理解、加强亲子间的融洽关系外,还有效减缓了宝宝学会很多东西又不会说话表达时产生的挫败感,至于孩子长大后是否还记得多少手语并不重要。

家长:开发孩子潜力吸引人不过,对于商家的这一新培训项目,有些家长并不买账。

有家长明确表示,年幼的孩子话都不会讲,就贸然学习手语,会不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开口讲话?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中的一些人坦言,商家以开发孩子认知潜力为卖点是吸引他们最重要的因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印象管理与偏见消除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通过积极的印象管理,个体可以 减少偏见和误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概述:归因理论是指解释和 推断人们行为原因的过程。它包括内 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类型,内部归 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因素( 如能力、性格等),外部归因则将原 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情境、他 人影响等)。
个体适应策略及心理机制
个体适应策略
包括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前者指个 体积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 后者指个体在环境变化中保持原有行 为模式。
心理机制
包括认知调整、情感调节和行为改变 等,如通过改变对环境的认知评价、 调整情绪反应或改变行为习惯等方式 来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适应策略及变革管理
组织适应策略
跨文化交流
包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等,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例如,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歧
视或偏见行为。
02
价值观与行为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美丑等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它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使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
相符的行为。
03
社会角色与行为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规
成员在群体中找到归属和认同 感,愿意为群体付出努力。
领导者作用
领导者的权威、魅力和组织协 调能力对群体凝聚力有重要影 响。
群体规模
适中的群体规模有利于成员间 的互动和沟通,增强凝聚力。
群体决策过程及优缺点

第三章00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二)

第三章00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二)

知识点5: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媒体1.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丁克家庭:夫妻都有收入没有孩子【例题】小张是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工作,成家后与父母同住。

婚后小张和妻子育有二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与父母发生分歧,于是小张和妻子购买了商品房,带着孩子搬出去居住。

目前小张的家庭类型属于(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原生家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这种家庭规模较小,家庭关系较为简单,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考点:家庭的类型)【例题】下列图示中,家庭成员共同居住。

从家庭内部结构的角度看,此家庭的类型应是( )。

A.核心家庭B.单亲家庭C.联合家庭D.主干家庭【答案】D【解析】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主干家庭是核心家庭在纵向上的延伸。

2.家庭教养方式娇纵型:盲目溺爱,疏于管束,“小霸王”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专制型:命令与服从放任型:缺少爱心或耐心、责任感冲突型:家庭关系不协调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例题】初中学生小亮在家上网课,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偷偷玩游戏,由于临近中考,父母担心亲子关系冲突影响升学,对小亮玩游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亮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 )A.骄纵型B.支配型C.专制型D.放任型【答案】D【解析】家长既缺少爱心、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构成放任型家庭教养模式。

【例题】小明是初一学生,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他比较胆小,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张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明父亲是一名客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对小明要求严苛,小明母亲包揽了小明的生活,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明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 )。

A.民主型B.支配型C.娇纵型D.冲突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B:容易回忆过去
C:情绪激动
D:社会角色减少
E: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
答案:A,B,D,E
答案:A,B,D,E
8、构成社会环境的单元包括家庭、群体和()。
A:单位组织
B:民间组织
C:社区
D:制度和文化
E:居委会
答案:A,C,D
9、青少年前期的心理特征包括()。
A:拥有想象能力
B:控制情绪
C:好争辩
D:期望不受权威人士管制
E:关注外表
答案:A,C,D
10、老年阶段的特征有()。
A: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退化
。半年后就会增长一倍,到()岁时,已达到成人的75%。
A:1
B:2
C:3
D:4
答案:B
6、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A:就业对失业
B:繁殖对停滞
C:亲密对孤独
D:合作对竞争
答案:C
7、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包括()。
A:统计规律
B:社会规范与价值C:行为来自应性标准D:他人评价E:个体主观体验
1、()性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A:多样性
B:动态性
C:稳定性
D:情景性
答案:A
2、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每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
,称为()。
A:民族性
B:群体人格
C:组织人格
D:族群性
答案:B
3、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是发展的关键期。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生殖期
答案:C
4、儿童首先考虑规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他们服从命令是为了得到奖赏或满足
自己的欲望。这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描述的()阶

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1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2、按照需要指向的对象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2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3、按照需要产生方式 (1)原发性需要 (2)继发性需要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3
二、“人类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 行为的意义:个体面对环境所做的反应,举凡一 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内在的 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 对人类行为的界定: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 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 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5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4)尊重的需要 ①要求提升自己能力,追求成就,已久谋求自由和独立的欲望 ②要求得到别人的尊敬、重视或赞赏的欲望 (5)认知需要 • 主要是对知识的渴求,为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希望探索新知, 揭开显示存在状态的奥秘,以及预测未来。 (6)审美需要 • 人类追求秩序和美感的需要,它展现了人性中富有创造性的 一面 (7)自我实现需要 • 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如不断的追求 事业成功、使技术精益求精等等。
1、社会化定义 • 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 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 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 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23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恩驼铃遗传禀 赋的制约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 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行为 (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_2012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是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A:人类动机
B:人类行为
C:社会环境
D:人类需要
答案:B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是()
A:对等的
B:不对等的
C:平衡的
D:相互的
答案:B
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A
4、下列关于青少年阶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少年要度过“危险期”,经不住不良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_2012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阿尔弗雷德E-R-G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A:人类的需要层级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第次满足的
B:某中需要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行为其作用
C:当较高级需要收到挫折后,可能会出现低级的需要
D:高级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低级需要的消失
E:个体可能会长期只最求某种低级需要的满足,而不去寻求更高需求的满足 答案:B,C,D,E
2、人类行为的特征是( )
A:固定性
B:多样性
C:适应性
D:可调性
E:发展性
答案:B,C,E
3、社会环境的特征是( )
A:涵盖了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层面和方面
B: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村社会环境
C:是动态变化的
D:是相对稳定的
E:是不可琢磨和分析的
答案:A,B,C,D。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 和。 • 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 • 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以及其他文化载体, 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 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 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类个性心理的影响表现出 来,如对人的性格、能力、兴趣、认知、态度等的影响。
ERG理论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ERG理论的特点: • (1)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
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可能去 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 (2)当较高级需要的满足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 其次 • (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 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人类需要→人的动机→人类行为 • 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类需要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
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人类需要与动物需要的本质区别: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的社会制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七)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 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六个方面(教材P44) • 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做出判断、 满足要求或实现目标。消极影响: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念 或行为模式,误导受众,如电视中的暴力画面、网络成瘾 问题成为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一个突出问题
的科学技术知识 • 二是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教育他们遵守规章制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行为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诸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
B:人类行为只受社会因素影响
C: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是本能的
D:人类行为是先有想法,然后行动,动物是不想就行动
答案:A
2、以下( )不是人类行为的特点。

A:适应性
B:多样性
C:需求性
D:动态性
答案:C
3、埃里克森通过引入( )因素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A:社会文化因素
B: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C:历史因素
D:现代化因素
答案:A
4、( )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A: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者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者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类⾏为与社会环境 第⼀节⼈类⾏为 【本节知识重点】 ⼈类需要的层次 ⼈类需要的类型 ⼈类⾏为的含义 ⼈类⾏为的类型 ⼈类⾏为的特点 社会⼯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科学⽅法助⼈的服务活动。

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的⾏为,明确⼈们为什么产⽣某些⾏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

到底是什么影响⼈类的⾏为呢?是⽣理因素、个性⽓质,还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理、⼼理和社会⽅⾯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研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研究常常建⽴在⽣物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的基础之上。

⼀、⼈类需要 需要何以产⽣?因为⼈的机体在某⼀⽅⾯表现出缺乏和不⾜,如⽣理的饥饿、⼼理空虚等。

为此,⼈们就会实施各种⾏为来满⾜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的基础,内驱⼒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般⽽⾔,需要具有以下⼏个特征: 1、对象性。

⼈的需要总是指向⼀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

如饥饿导致对⾷物的需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

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可以是社会⽣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性。

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终⽌,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时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种需要得到满⾜的同时⼜会产⽣新的、更⾼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作者初级的⼜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也不会有两个⼈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

4、社会性。

⼈具有两重属性,⼀是⾃然属性,⼆是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由此也就具有了社会性的需要,社会在变化,需要也在变化。

⼆、⼈类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类需求按照由低到⾼的顺序分为如下⼏个层次 (1)⽣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存及延续种族所需要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住⾏的满⾜,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重点笔记
1.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人类行为具有目的性、选择性、适应性、可变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模式,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发展,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3. 人类行为的动机因素:人类行为的动机因素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和认知需求等。

4. 社会认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受,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认同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5. 角色对行为的影响: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某种身份,不同的角色会带给个体不同的期望和责任,并影响其行为。

6. 社会正义感对行为的影响:社会正义感是指人们对社会公平与不公平的感知与评价,它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模式。

7. 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模式、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态度和情感发展。

8. 社会压力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压力是指来自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与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
两者的理论基础★
人生发展阶段及特征▲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ERG理论、莫瑞☆
需要的类型:生理与社会、物质与精神、间接与直接行为的含义:B=f(P.E)→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Behavior =Person + Environment (德国勒温)
行为的类型:本能与习得、亲与反社会、正常与偏差影响行为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构成: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单位、社区、
社会文化、大众传媒(▲)
★ERG理论:Existence、Relatedness 、Growth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最占优势的需求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动
⏹ERG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上升趋势
⏹两个理论的相似之处在于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孟先生年近五十,事业晋升遇到瓶颈,感觉同事同学看不起自己,情绪日渐低落,整日不修边幅,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冷淡。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孟先生:
A.改变形象获取他人尊重
B.与周围人建立融洽关系
C.重新规划自我发展目标
D.调整心态回归家庭
社会工作者为小学生举办“我能、我行,我可以”的潜能激发小组。

他设计和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讲授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的方法,让学生相信自我、敢作敢为、勇于承担。

根据ERG理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主要满足了学生的哪种需要?
A.生存
B.成长
C.关系
D.安全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家庭纵向互动:家庭背景和历史横向互动:家庭成员互动
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更大朋辈群体年龄、性别、兴趣、职业、社会地位、行为方式相近学校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工作单位正式社会组织
社区
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社会规范文化共享的价值和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人和环境相互影响
⏹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更大
1、半年前,张先生由于工作原因全家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生活。

由于语言、交通、邻里交往等原因,张先生的母亲住不惯,想回老家,而张先生的儿子已经认识了新的朋友,在新环境里如鱼得水。

张先生母亲和儿子的行为说明:
A.个人受社会环境影响程度不同
B.个人必须改变社会环境
C.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D.个人对社会环境有能动性
2、16岁的小孙是一位当红歌星L的忠实粉丝,她经常与同学一起去听演唱会,买CD,也乐于参加当地歌迷会组织的活动,常与其他粉丝在网上互动,并按照L的造型风格,来改变自
己的发型和服饰。

形成小孙上述行为的最主要社会环境要素是:
A.家庭
B.社会潮流
C.学校
D.朋辈群体
1、家庭教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影响个体.下列家庭教养模式影响因素中,属于纵向影响因素的是:
A.家庭的关系结构
B.家庭的成员互动
C.家庭的以往事件
D.家庭的亲属关系
2、社会环境多种构成要素都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是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环境要素,而第二大人生影响因素是:
A.学校
B.社区
C.朋辈群体
D.大众传媒
3、小军的父母平时基本不关心他的衣着打扮,对他的学习也没有太高要求,对他迷恋网络的行为也不闻不问。

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属于:
A.溺爱型
B.民主型
C.支配型
D.放任型
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本能与性)
考点:恋父与恋母情结→性器期
埃里克森:人类发展阶段论(八阶段) ★
考点: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青少年期J.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论(运算) ★
考点:“作出推论”→具体运算阶段
图式、同化、顺应→三种原则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习俗) ★
考点:“好孩子”定位→习俗水平
埃里克森八阶段论
婴儿0-1基本信任希望幼儿1-3羞怯与疑虑意志力儿童早期3-6主动与内疚目的儿童中期6-12勤奋与自卑能力青少年期12-20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忠贞成年早期20-40亲密与孤独爱
成年中期40-65繁殖与停滞关怀老年期自我整合与绝望智慧
皮亚杰认为个体主要是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图式原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多项选择)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符合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好孩子导向;遵守权威和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性伦理准则▲
1、小明今年18周岁,即将步入大学。

他希望自己能尽快见到新的同学和朋友,并与他们融洽相处,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心。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小明将发展出哪种美德:
A.忠贞
B.能力
C.爱
D.关怀
2、人的个体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在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下列关于青少年期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展同一性
B.建立基本信任
C.实现自我整合
D.建立亲密关系
3、一个8岁的儿童在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好玩的玩具时,说:“这个玩具是我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该儿童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下列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后习俗水平的:
A.好孩子定向
B.惩罚与服从
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
E.普遍的伦理守则
2、为了帮助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社会工作者小张建议父母运用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原则来教育孩子.在这个原则下,父母可以:
A.用父母的权威和要求孩子服从
B.用惩罚来减少孩子的不良习惯
C.用称赞来引导孩子成为好孩子
D.教授孩子良好的社会伦理道理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榜样示范)
考点:观察学习与强化因素
社会学:符号互动论(情境定义)
常人方法学(权宜性索引性)
技巧:选择题为主情境模拟多
关键词为王阶段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