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远血就是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先便后血,血色紫黯,或黑色稀便,或大便的颜色发黑。
系中医术语,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所致。
远血多责之于胃,但与肝脾等脏腑有关。
远血是与近血相对而言的,近血多责之于肠,血色暗红或鲜红。
中医治疗远血采用辩证分型的角度来治疗。
证属肝胃郁热者,表现为便血色暗,胃脘疼痛,口渴口臭,烦躁易怒,嗳气脘胀,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泻肝清胃止血。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药用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白芍、甘草、薄荷、丹皮、栀子、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等。
证属肠胃瘀滞者,表现为胃脘刺痛,便血黑暗,面色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药用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元胡、川芎、没药、干姜、小茴香、肉桂、侧柏叶,茜草、三七粉等。
证属肠道湿热者,表现为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大便不畅,肛门灼热或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用地榆散加味。
药用地榆、茜草、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当归、大黄、枳实、甘草等。
证属瘀阻胃络者,表现为吐血色暗,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肋下有痞块,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
药用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桃仁、红花、香附、枳壳、蒲黄等。
证属脾虚气陷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精神疲倦,肛门下坠或脱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益气摄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肉桂、枳实、白芍、地榆等。
证属脾胃虚寒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暗,排便无力,精神疲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用黄土汤加味。
药用灶心土、制附子、甘草、黄芩、阿胶、熟地、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芨等。
此外,不管何种证型,开水冲服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对治疗远血也有积极疗效,常用量均为3g,日3次。
中医治疗便血
中医治疗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
一般来说,肛门及直肠、结肠、小肠、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与血管疾病、代谢与营养紊乱以及中毒性疾病,均能导致便血的发生。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
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
《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
《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
《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
《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
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阴络。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
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
方选黄土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
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
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
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
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实兼顾,和营清热。
便血一证常见于多种疾病之中,临床上首先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警惕恶性肿瘤所致,应去医院做检查治疗,以免贻误时机。
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往有饮食不节 的原发诱 因 , 所 以除积极治 疗便血外 , 同样 须关注
2 . 2 肝 胃郁 热 : 便 血色 紫黯或黑色 , 甚或 血色黯 红 , 口苦 目 诱发 因素 的作 用。否则 , 既使 控制 了便血 , 可能亦 是暂 时 的, 反 赤, 胸胁胀痛 , 心烦 易 怒 , 失眠 多梦 , 舌 红苔 黄 , 脉 弦数 。肝 主 藏 复发生后 , 血 随气脱 , 气 随血 失 , 由实证转 为虚 证 , 预后 较差 , 严 血, 性喜条达 , 胃主受 纳 , 喜润 恶燥 , 以通 降为和 。郁 怒 伤 肝 , 肝 重者 尚可危及生命 。 失条达 , 气机郁滞 , 日久 化热 , 横逆 犯 胃, 热伤 胃络 , 以致血 溢肠 苦, 心烦 易怒 ; 舌 红苔黄 , 脉弦数 , 均为肝 胃郁热之证 。 3 . 2 肝 胃郁热 : 泻肝 清 胃,凉血止血 。丹 栀逍遥散 ( 《 内科 中而为便血 ; 肝气 犯 胃, 气 机失 畅 , 故脘 胁胀 痛 ; 火 性上 炎 , 则口 摘要》 ) 化 裁。如便 血量 较多 , 伴有 吐血 , 血 色鲜红 者 , 可用犀 角
摘要: 目的 : 探 讨便血的 中医辩证 治疗。方 法 : 选取 3 0 例 中医治疗便血的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所有患者辩证 治疗均痊愈 。
结论 : 症状 的观察是 临床研 究的基础 , 从症状 学入 手 , 可以确诊 疾病 , 探 索疾病 的证候 及病 变规律 , 判 断病 势及预 测转 归, 指导 临床
家庭心理医生
2 0 1 4年 1月第 1期
.
F a m i l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o c t o r
中医 中药 ’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便血
中医如何治疗便血中医详解便血病理中医认为便血发生的病理,归纳起来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跌扑虫伤,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或因经络损伤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
现简要叙述如下:一、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损伤脾气,以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而致便血。
如便血过多,阴伤及阳,亦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
二、饮食不节,饮酒过量,嗜食辛辣或膏粱厚味,以致湿热下注大肠,损伤阴络而为便血。
久则营阴受伤,湿热未清,成为虚实挟杂之证。
三、外感风热,肺经遗热于大肠,或风热淫胃,或感受温邪疫毒,热入营血,火热动血而致便血,或久风入中,而为肠风下血。
所以,《医学启源·大肠经》中说:“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
”四、瘀血阻络,饮食内伤,脾运失司,积滞内着,损伤胃肠之脉络,瘀血内停,或受外伤,气滞血瘀,或止血不当,败血凝积,或感寒邪,寒凝血脉,或久病气血虚弱,心肺气虚,气行无力,血行不畅,瘀塞不行而阻络,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流于肠间则便血。
五、胃肠损伤,伤及胃肠脉络,或异物刺破阴络,或手术不当损伤脉络,或用力过度阴络破裂,或虫蚀肠膜等,血漏肠间而为便血。
便血治疗需要从根本抓起,所以要找出引起便血的疾病。
便血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
可用清肠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
一般便血自疗的注意事项:(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
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
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房事对便血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建议便血患者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便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便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中医治疗便血病在临床治疗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便血;治疗;中医引言血随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hematochezia)。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首见于《五十二病方》,云:“牡痔……后而溃出血。
”“牡痔有空(孔)而栾,血出者。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便血有更为明确的描述:“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日便血。
”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说,且有“近血”与“远血”之分。
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1 病因病机《证治汇补》日:“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色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
后重便减者,湿热蕴滞也。
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
跌伤便黑者,瘀也。
先吐后便者,顺也。
”由此可见,外感毒邪,饮食不当,起居无时等均可引起肛门血络损伤,血液从肛门而出。
2 中医辨证便血鲜红,多因风热所致,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故见血出如箭;若伴有口渴、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属风热肠燥;若便血,色红稍晦,挟有黄色脂水,且伴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泻,泻之不畅或肛门灼热,加之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属大肠湿热;便血色淡,日久量多,伴有头昏眼花,心悸,便结,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属血虚肠燥;便血色淡稍晦,量多,伴有纳呆,神疲懒倦,头晕目眩,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者,属脾气虚弱。
3 临床表现凡便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出血而伴刀割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小儿便血与黏液相混者,且大便次数与形状元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有患直肠癌(锁肛痔)的可能。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便血的方案,通过草药的使用来缓解症状并治疗病因。
病因及症状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以及结肠血管疾病等。
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出现血液,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张仲景根据便血的不同情况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基于中草药的运用。
方案一:血热便血方剂名:三黄石膏汤组成: - 黄连10克 - 黄芩10克 - 黄柏12克 - 石膏20克- 大黄20克 - 桃仁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煎汤服,一日一剂。
方案二:脾虚湿滞便血方剂名:导滞丸组成: - 枳壳10克 - 木香10克 - 苔藓石草10克 -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 苍术10克 - 炙黄芩10克 - 生山楂10克 - 生草果10克 - 茯苓12克 - 白鲜皮12克 - 牡蛎12克 - 磁石20克 - 炙甘草6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每餐前服8克,水下。
方案三:大肠湿热便血方剂名:琥珀丸组成: - 人工麝香2克 - 假扁豆10克 - 生味大黄15克 - 槐花叶10克 - 熟地黄20克 - 鳖甲15克 - 朴硝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饭后温酒下丸,每次5~8克。
注意事项1.在治疗便血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在使用中草药治疗便血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方剂用法用量使用。
3.如果在使用草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
4.草药治疗便血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应坚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案仅为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勿自行使用草药治疗便血,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张仲景提出的治疗便血方案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缓解便血症状、治疗病因具有一定的疗效。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中医内科 便血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便血治疗的诊断要点•大便下血,可在便前、便后,或血便混杂,或单纯下血者。
颜色可有鲜红、暗红或呈黑色、柏油样等。
•需排除痢疾、痔疮等病的出血。
•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
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常可发现胃或肠道的病变。
便血治疗的辨证分析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以致便血。
故本病一般以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为主要治法。
便血治疗的辨证论治肠道湿热型【证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地榆散(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处方:地榆20克,茜根12克,栀子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茯苓12克,槐花12克,金银花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紫榆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紫珠草30克,地榆20克。
水煎服。
(2)四黄汤(《中医杂志》)处方:大黄15克,黄连9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15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止血合剂(《上海中医杂志》)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
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证见】便血紫暗或黑色,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1.主方黄土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伏龙肝50克,白术12克,熟附子10克,阿胶12克(烊化),熟地黄15克,黄芩lO克,白及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肠道湿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石榴皮煎:石榴皮2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适量,温服。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一、任务背景及介绍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可归属于“气滞”、“血瘀”等辨证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便血的中医辨证依据,并探讨相关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依据1. 气滞型气滞型的特点是大便干结,有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可正常或偏红,舌苔厚腻;•脉象:脉象偏弦。
2. 血瘀型血瘀型的特点是大便带有暗红色的血液,有时伴有腹痛、坚硬的大便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暗紫或紫斑,舌苔厚腻;•脉象:脉象偏涩。
3. 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的特点是大便中夹有鲜红色的血液,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其辨证依据包括:•舌苔: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脉象偏细弱。
三、相关治疗方法1. 气滞型治疗针对气滞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加芍药汤等,可调节气机,缓解气滞引起的便血;•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中医按摩:可通过按摩腹部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
2. 血瘀型治疗针对血瘀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等,可活血化瘀,缓解血瘀引起的便血;•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寒凉、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姜、茴香等;•中医推拿:可通过推拿腹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3. 气血两虚型治疗针对气血两虚型的便血,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八珍汤等,可益气养血,调节气血平衡;•饮食调理:多食用易消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黑豆等;•中医针灸: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预防与注意事项:1.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量油腻、辛辣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2.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气滞血瘀,应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动;3.精神调节: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预防便血;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中医辨证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可见于消化道出血。
1、诊断依据
1.1 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
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
1.2 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
1.3 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1.4 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1.5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候分类
2.1 胃肠积热: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
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2.2 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3 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
舌红苔黄,脉弦。
2.4 脾胃虚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
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3、疗效评定
3.1 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3.2 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3.3 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便血是指大便中带有血液,可见于大便的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中医认为,便血是由于热毒或血瘀所致,常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方案。
一、综合辨证治疗1.辨证分型:中医将便血分为两类,分别是热血便和寒血便。
热血便常伴有便秘、口渴、尿黄等热症,属于热毒炽盛;而寒血便则伴有腹泻、腹痛、舌苔白等寒症,属于寒凝血滞。
2.清热解毒:对于热血便的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生地黄等,以清热凉血,解毒止血。
3.行气活血:对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如川芎、红花、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二、针灸疗法1.灵龟穴:灵龟穴位于尾骨尖上5寸,用针刺激该穴位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2.水分穴:水分穴位于臀肌最高点与尾骨骶椎水平的射阳穴中央,用针刺激该穴位可化瘀止血,活血通络。
3.腹部散血法:将针刺入腹部相应部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便血。
三、中药方剂1.黄连泻肝汤: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热血便,方剂中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泻热通腑;黄连泻肝汤可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止血。
2.血府逐瘀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寒凝血滞,方剂中桃仁、红花、当归等行气活血,温经止血;血府逐瘀汤可活血化瘀,通经止血。
3.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所致的便血,方剂中熟地黄、牛膝、茯苓等滋阴养血,固涩止血;六味地黄丸可益肾养血,止血敛阴。
四、饮食调理1.高纤维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能软化大便,减少大便刺激直肠黏膜,如大豆、燕麦、玉米等。
2.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过热或刺激加重便血。
3.补充足够的水分:适量饮水有助于软化大便,预防便秘和直肠黏膜损伤。
以上是中医常用的便血诊疗方案,适应于不同的便血患者。
但请注意,便血若持续或伴有其他症状,如严重贫血、腹痛加重等,需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_便血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便血,中医称为“便血”,是指大便中混有血液或鲜血的情况。
便血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痔疮、肛裂、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结肠癌等。
中医认为便血多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血热妄行、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便血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统摄血液,导致血液外溢,引发便血。
2. 湿热蕴结:湿邪与热邪相合,蕴结肠道,损伤脉络,血热妄行,导致便血。
3. 血热妄行:血热内蕴,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导致便血。
4.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血不循经,导致便血。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调理脾胃(1)药物疗法:以健脾益气、养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阿胶等。
(2)食疗方:可食用山药、莲子、糯米等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
2. 清热利湿(1)药物疗法: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芒硝等。
(2)食疗方:可食用绿豆、西瓜、黄瓜等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
3. 凉血止血(1)药物疗法:以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地榆、槐花、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等。
(2)食疗方:可食用梨、藕、草莓等具有凉血止血功效的食物。
4. 活血化瘀(1)药物疗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血为主,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延胡索等。
(2)食疗方:可食用山楂、玫瑰花、红枣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
5. 具体方剂(1)归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血,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黄芪、远志、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
(2)凉血地黄汤:适用于血热妄行型便血,方药组成: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芒硝、当归、白芍、丹皮、栀子。
(3)桃红四物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血,方药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皮、栀子、生地黄、黄连。
便血的中医治疗方法
便血的中医治疗方法便血是指粪便中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由于消化道出血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可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便血的方法。
1.药物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便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有止血药、化瘀药、清热药、健脾药等。
-止血药:如仙鹤草、地榆、蒲公英等,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能够有效止血。
-化瘀药:如三七、当归、赤芍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减轻疼痛和出血症状。
-清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能够清热解毒,减轻消化道炎症引起的便血。
-健脾药:如党参、黄芪、山药等,能够健脾益气,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肠胃功能恢复。
2.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缓解便血症状。
-补血食物:如红枣、黑枣、山药、黑米等,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促进血液循环。
-清热解毒食物:如苦瓜、黄瓜、西瓜、苦荞等,有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对消化道炎症引起的便血有一定缓解作用。
-润肠通便食物:如芹菜、白萝卜、豆腐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肠蠕动,使粪便通畅,减少便血的发生。
3.脉诊施治:中医认为脉搏是人体的生命线,通过仔细观察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冲任脉出血:如果便血的原因是由于冲任脉失常引起的,可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经络的畅通来治疗。
-血虚出血:对于血虚引起的便血,可通过补血生血的中药治疗以及改善饮食结构,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来进行治疗。
-湿热蕴结出血:湿热蕴结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因,可通过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和调整饮食结构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4.针灸疗法:针刺穴位和瘀血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和治疗便血。
-脾胃穴位:如足三里、关元、中脘等,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血瘀穴位:如环跳、三阴交、足太阴肝经等,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症状。
以上是中医治疗便血的一些常用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量。
中医治疗大便出血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大便出血的方法有哪些大便出血是让大家很尴尬的一种疾病,这是因为在排便的时候便中带有血丝的现象,流血量超过50毫升以上就可以认定是大便出血的现象,治疗大便出血越早越好,治疗大便出血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就是其中一种。
中医治疗大便出血主要是辨证论治,从跟上彻底治疗大便出血。
1、因肺病而燥涩者,宜润宜降,用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属。
2、因心病而火燃血沸者,宜淸宜化,用竹叶地黄汤补心丹之属。
3、因脾病而湿滑者,宜燥宜升,用苍术地榆汤、茅术理屮汤、益气汤之厲。
4、因肝病而风阳痛迫者,宜柔宜泻.用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属。
5、因肾病而形消腰折者,宜补宜填,川虎潜九、理阴煎之賴。
6、胆逆则木火煽营,宜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淸养。
7、大肠为燥府,每多湿热风淫,宜辛凉苦燥之清散。
8、肾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
9、努力掼伤者通补为主,育粱蕴积者淸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辨明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补爽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睥,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救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石脂以堵截阳明,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荣法春病后之元虚,是在临证时参酌。
10、治便血以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愉为下使。
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寒热者加柴胡肌热者加地骨皮,脉洪实腹痛者加酒浸大黄。
11、便血之补,多由于实热,宜当归承气汤之属,及火邪既衰而仍下止者,非虛即滑也,宜以固涩为主.兼大补气血,用人参汤、补中益气汤,归睥汤.举元煎.或理中煎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厲,煎汤下胜金丸,或青梅九。
12、卒泻鲜血,喷出如竹简者,宜小蓟取汁,温服—升。
13、下血鲜紫,大便燥结者,为热伤阴络,宜一味槐角凉润之,或用真麻油冲入豆腐花空腹食之。
14、色稀淡者为脾虛,宜一味白术研末,米糊丸,米汤下。
15、色于瘀晦者为积血,以乱发三两,红花四入阳城罐中煅过,去红花灰,止用发灰,研细,分三服.空腹时炒黑地榆煎汤送下,三日可效。
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便血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便血的中医辨证治疗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便血的中医辨证治疗”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我们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肠道湿热证证候主症:便血色红黏稠,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证候主症: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
加减: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3)脾胃虚寒证证候主症: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
常用药: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七、花蕊石。
加减: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则应卧床。
可根据病情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
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
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鼻衄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血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手足口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便血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
凡⾎⾃⼤便⽽下,或⾎便夹杂⽽下,或先便后⾎,或单纯下⾎,均称便⾎,便⾎⼜名⾎便、下⾎、泻⾎、结阴等。
后世医家⼜以⾎之清浊⽽⽴肠风、脏素之说。
西医所指的肠道炎症、溃疡、息⾁、痔疮,及某些⾎液病,急性传染病等属于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
主要与风⽕热毒或阴寒内伤、寒⽓下迫有关。
(1)⽕热伤络:暴饮暴⾷,或酗酒过度致迫⾎妄⾏,渗⼊⼤肠发为便⾎。
(2)湿热下注:久居潮湿之处,或饮⾷不节,损伤脾胃,聚湿⽣热,热伤阴络,营⾎失道⽽致便⾎。
(3)脾胃虚寒:久病失养,劳倦过度,⽓失统摄,⾎⽆所归,⾎离脉道,⽽为便⾎。
2、辩证论治
便⾎之证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故临证时要分清虚实,然后确⽴治疗原则。
(1)肠道湿热:证候:便⾎鲜红,⼤便不畅或稀溏,或选⾎后便,或腹痛,⼝苦,⾆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
考试⼤站整理
⽅药:地榆散合⾚⼩⾖当归散。
(2)脾胃虚寒:证候:⼤便下⾎,⾊紫暗或⿊,腹痛隐隐,喜热饮,怯寒肢冷,⼤便溏薄,⾆质淡,脉细⽆⼒。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
⽅药:黄⼟汤加味。
中西医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辅导:便血的辨证要点
中西医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辅导:便血的辨
证要点
便血,亦称“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
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
一般柏油样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肠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肠道蠕动极快时,则血色鲜红或血便混杂。
乙状结肠、直肠出血,血液多附着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粘液;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误诊为痔,指诊可以帮助确诊。
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败血症、某些食物等也可见有黑便。
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注意详辨。
1。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
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中医对大便下血的辩治摘自《血证论》作者:***朝代:清年份:公元1884年一先血后便为近血。
谓其血即聚于大肠。
去肛门近。
故曰近血。
此有两等证治。
一为脏毒下血。
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
肛门肿硬。
疼痛流血。
与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
肠风者。
肛门不肿痛。
而但下血耳。
脏毒下血多浊。
肠风下血多清。
寿世保元。
用槐角丸统治之。
有大便黑色之证。
肝血下渗。
从清道则尿血。
从浊道则下血。
四物汤合白头翁汤。
兼补其血。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此之谓也。
如无白头翁。
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
谓其血在胃中。
去肛门远。
故便后始下。
因名远血。
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
黄土汤主之。
散人译解:便血的症状,一种是先出血后出大便,这种是为“近血”。
是因为出血以后就立即聚于大肠的部位,到肛门距离很近。
所以说是“近血”。
这种“近血”有两种证状和不同的治疗。
一种是“脏毒”下血,另外一种为“肠风”下血。
脏毒症状,症见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
仲景用赤豆当归散治疗。
附:【药方名称】赤小豆当归散【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制法】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
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肠风患者,肛门不肿痛,只是便血而已。
脏毒的下血大多污浊。
而肠风下血则大多比较干净。
这二种情况《寿世保元》记载用槐角丸就可以统治之。
附:【药方名称】槐角丸【处方】槐角3钱,地榆2钱,黄连1钱,黄芩3钱,黄柏3钱,生地3钱,当归3钱,川芎1钱,防风2钱,荆芥2钱,侧柏2钱,枳壳2钱,乌梅3枚,生姜1钱(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5-12-07T10:36:51.5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4期作者:曾宪鹏
[导读]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6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便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便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中医治疗便血病在临床治疗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便血;治疗;中医
引言
血随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hematochezia)。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首见于《五十二病方》,云:“牡痔……后而溃出血。
”“牡痔有空(孔)而栾,血出者。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便血有更为明确的描述:“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日便血。
”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说,且有“近血”与“远血”之分。
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1 病因病机
《证治汇补》日:“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色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
后重便减者,湿热蕴滞也。
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
跌伤便黑者,瘀也。
先吐后便者,顺也。
”由此可见,外感毒邪,饮食不当,起居无时等均可引起肛门血络损伤,血液从肛门而出。
2 中医辨证
便血鲜红,多因风热所致,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故见血出如箭;若伴有口渴、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属风热肠燥;若便血,色红稍晦,挟有黄色脂水,且伴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泻,泻之不畅或肛门灼热,加之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属大肠湿热;便血色淡,日久量多,伴有头昏眼花,心悸,便结,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属血虚肠燥;便血色淡稍晦,量多,伴有纳呆,神疲懒倦,头晕目眩,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者,属脾气虚弱。
3 临床表现
凡便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出血而伴刀割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小儿便血与黏液相混者,且大便次数与形状元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有患直肠癌(锁肛痔)的可能。
4 伴随症状
便血伴腹痛: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等。
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排血便后腹痛不减轻者,常为小肠疾病。
便血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败血症及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便血伴肝掌与蜘蛛痣:可能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关。
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为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以及炎症性肠病等。
便血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便血伴块物脱出及便后剧烈疼痛:多为痔、直肠脱垂及肛裂。
5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有助于病因诊断,如大便镜检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时,提示为细菌性痢疾、鼠伤寒;有阿米巴滋养体时,提示为阿米巴痢疾;有钩虫卵时,提示为钩虫病;有血吸虫卵或粪便孵化后找到毛蚴,提示为血吸虫病;找到结核杆菌,提示为肠结核。
血常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下降,可反映失血量;白细胞数增高,且有中毒颗粒或空泡,提示有感染。
如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尿毒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可提示有无出血性疾病等。
肝功能检查及黄疸指数异常时可提示有肝脏疾患。
6 辨证论治
血热动血证:大便秘结,下血鲜红,肛门灼热,身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
清热凉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胃热盛证:便血色黯,胃脘疼痛不适,口渴口臭,急躁易怒,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泻肝清胃止血。
丹栀逍遥散加减。
瘀滞胃肠证:胃脘腹痛如刺,便血黯黑,面色无华或青紫,渴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少腹逐瘀汤加减。
热毒蕴肠证:大便脓血相杂而下,肛门灼热坠胀,里急后重,腹痛如绞,口渴饮冷,舌质鲜红或紫暗,苔黄干,脉数或疾。
清肠解毒。
约营煎加减。
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或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大便不畅或稀溏,或肛门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肠道湿热。
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肠道瘀滞证:大便下血色暗红,腹部刺痛。
拒按,腹内或触及包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活血化瘀、理气宽肠。
少腹逐瘀汤加
减。
肠风络伤证: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
凉血祛风止血。
凉血地黄汤加桃仁、熟大黄、卷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马俊;宁晓梅;;柳氮磺胺吡啶结合双料喉风散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直乙状结肠炎疗效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2]吕会增;张实;苏雁甜;陈新岐;周如健;;半定量粪隐血试验在社区结肠癌筛查中的应用[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3]王海浪;王巧民;宋继中;;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临床病情评估与治疗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06期
[4]张春阳;;黄连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年05期
[5]张春阳;刘伟;;注射用丹参粉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年07期
[6]王宝香;梅红;张寅;王歆琼;苏林;许春娣;;儿童不明原因便血55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2年10期
[7]黄永坤;刘梅;;儿童慢性难治性腹泻病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年08期
[8]张金玺;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9]张纪达;刘玉良;范永升;温成平;王勇人;;中医学经典医籍中量值理论和定量辨证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2期
[10]刘玉良;;《金匮要略》辨证论治中定量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3期
[11]林燕;李兴广;;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2年03期
[12]刘艳歌;罗瑞娟;孙二霞;;中药灌肠加穴位贴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60例[J];光明中医;2014年02期
[13]范维玲;;中药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