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先生游物外_非关此地独超然_论苏轼超然精神的哲理内涵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摘要:在中国⽂化史上,苏轼是⼀个传奇式的⼈物。

苏轼的⼀⽣是很曲折的,⽽这艰难的⼈⽣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命的⽆常,在现实⽣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态度。

他的“⼀蓑烟⾬任平⽣”道出了他的⼈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

苏轼超然的⼈⽣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命热情的思想超越。

苏轼的超然,是⼀种对现实⽣活苦难的超越,是⼀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态度⽼⼦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①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

意思也就是说⼈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获得。

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得失置于度外的宽⼴⼤⽓之感,是⼀种极⾼的思想境界。

苏轼便是这类。

苏轼⼀⽣仕途坎坷,屡受贬谪,⾯对这世间⼀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态度对待接踵⽽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态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超然于物外的⽣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代⼜⼀代的⼈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命价值。

⼀、苏轼的“超然”表现(⼀)苏轼“超然”的审美⼈⽣苏轼的⼀⽣坎坷不平。

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的连续被贬以⾄于⽣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是⾯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适,随遇⽽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态度。

苏轼被贬⾄黄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了⼀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般⼈很难忍受的贬谪⽣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死⽽悲观,正如他在《前⾚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尽,⽤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就像时间一去不回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可是苏轼笔下的溪水却无视自然的规律径直向西流去作者赋予溪水以人的意志且受到深深地激励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脱也是一首乐观的呼唤着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其洒脱旷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千载之下读来犹令人感奋苏轼对自然物崇敬的心态随处可见他常常把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自然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物的高贵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颠覆了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苏轼笔下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而是时常充满对立和冲突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到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 自然的二元对立 . 颠覆了 目空一 , 切 自
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 融合
l自然物 与人生哲 理的融合
在苏轼的诗词中 , 人与自然之融合无所不在。 作为人类亲密伙
2自然物 与人生哲理 的冲突
苏轼笔下 , 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 而是时常充满对立 和冲突。在《 题两林壁》 中这样写到 :
我解脱 , 也是一首乐观的呼唤着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其洒脱j达 广
的胸 怀, 积极进取的精神, 干载之下, 读来犹令人感奋。
苏轼对自然物崇敬 的心态随处可见 。他常常把 自然与人融为

体, 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 , 哪里是自然。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
了 自然物的高贵, 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 。 这
然—体。 词的下片苏轼由“ 溪水西流” 生发感慨和议论。 古人云 :百 “ 川东到海, 时复西归” “ 何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 少时”江水东流不 , 返. 就像时间_去不回。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 , 可是苏轼笔下

论苏轼的超然4 Word 文档

论苏轼的超然4 Word 文档

论苏轼的超然摘要: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

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知道用超然的心境挑战人生。

本文从他的人生及其佛老思想开始,论述了其对审美人生的追求,豪迈与人生理想的联系,以及老庄思想的影响。

苏轼追慕自然,幽默人生,他的人格超然美的具体内容,直至今天,对我们也有着美的价值和美育的意义,东坡的这种美将永远闪烁耀眼光芒,它的影响会一直延续。

关键词:超然,人生,思想,追求,理想,自然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去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依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传唱的名字—苏轼。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

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知道用超然的心境挑战人生。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诗、词、文兼善的一代文学巨匠,作为一位能把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的思想巨人,作为一名少年就“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惜自身安危的“人民公仆”,千百年来,一直是矗立在中国人的心中的一块耀眼丰碑。

自古以来,许多一身正气之士,在肮脏、污浊、遭人打击的世尘面前,自沉江河者有之,遁隐山林者有之,“万事不关心”者有之,抑郁忧伤而死者有之……而苏轼却在“朝闻……,夕贬……”的几死遭贬中,高声唱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凯歌,活着北归,实为一大奇迹,大有苏武牧羊的悲壮!我们从这活生生的真实人生中,读到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所表现的对人生超然态度,比起他的几位前贤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来,更为丰富、深刻和动人,更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竞相仿效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逆境人生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号,斤.将这些哲学思想融人]£文学创作rfl。

的人生观念,必须要学会超然自适。

苏轼在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米芾、黄多年迁徙贬谪的地方多达20处,经常居无导生活.这种人生观直接体现人生的美好,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8岁入私定所、食不果腹.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在完全摆脱了世俗束缚,精神达到了绝对的门塾,师从眉山道人张易简.他天生聪颖,才能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苏轼更加关注人生的悲南。

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受到士大夫阶层超凡,兴趣广泛,在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具有剧意义,从个体推之于普遍人生.伴随着人的欢迎,他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借用苏卓越的成就。

苏轼2l岁进京赶考,获得当时类永恒的忧患意识。

因此苏轼对人生的第一轼的人生观来引领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平衡。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并在皇帝御试中个理解是人生就是悲剧。

首先,苏轼认为人三、苏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观的内涵高中状元,考中进士,从此名震天下。

生短暂本来就是悲剧。

人类始终都有对人生苏轼所倡导的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具苏轼几经箧海沉浮。

曾任凤翔府签判。

短暂,命途多舛的无奈与感慨。

在苏轼的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熙宁四年由于新党的打压.苏轼被任命为杭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生悲剧的观点,例如下儿个方面。

州通判,从而远离京师。

熙宁八年,苏轼升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2】。

苏轼1.乐观理性。

首先,乐观理性是苏轼超为密州太守,此时朝廷内新旧两派斗争很激从宏观上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生命现然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内涵之一。

苏轼超然F1 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太守.此时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显得理性而深刻。

适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摆脱红尘不同,与道家爆发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入其次,苏轼认为人类在短暂的人生中往往充追求成仙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佛家主张人们狱。

元丰i年,苏轼被贬黄卅l,在这段时间苏满各种苦难。

人生短暂已经是一种悲剧了,想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应该“跳出三界外,轼历经人间沧桑,其哲学思想逐渐走向r在短暂的人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不在五行中”,以涅檠的境界回归西方极乐成熟,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论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轼诗词为例庞丽容摘要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旷达——顿悟——感伤,是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心世界”。

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轼词风超然态度一、轼的魅力人生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眉山)人,汉族,是父亲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

据史料记载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东坡被贬了又贬。

当初贬到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500字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公认的美文,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夜游赤壁时写下这篇赋,应该与遭贬后的苦闷心情有关。

所不同的是,赋中的大量篇幅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探讨人生,充满了哲理意味,成为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

文中写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说出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是短暂的、渺小的,这种有限性不禁使人引发悲伤之感,即“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人生是短暂的,从人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辩证思想显然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中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从不变的角度看,“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人生是有限的,不可逆的,短暂的,苏轼的看法显然不能否定人生短暂这一事实,只能是自我慰藉的一种说辞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是短暂的,是不是就应当悲伤绝望呢?其实,人生固然短暂,但就因为其短暂而宝贵,假使人能够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在,那么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人生变得了然无趣。

相反,人生是短暂的,在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去追求和创造,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是短暂而宝贵的,因短暂而宝贵。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苏轼超然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盈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2,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1铺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

铺:吃。

糟:酒糟。

啜:饮。

醨:薄酒。

典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2瀹(yue):煮。

【译文】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果有可观赏的地方,就都有令人快乐的地方,不必都具有怪异、稀奇、雄伟、瑰丽的特色。

苏轼《超然台记》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赏析
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记述了苏轼在密州时期,重新修缮超然台的经历,以及他在此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文章风格典雅,用典颇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文章中,苏轼展现了他过人的文学才华。

他用三个对偶句组成的排比句组,描绘出移守胶西、初安生活的情形。

这既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又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的境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找快乐的乐观态度。

苏轼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超然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超脱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快乐。

这种思想在文中多处得到体现,如他提到自己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忧与喜。

这种思想不仅是一种自我排遣、自我安慰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内心自由的哲学思考。

此外,苏轼在文章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等到自己和朋友都不在了,还不知道这里会怎么样。

因此,他主张及时行乐,超然物外,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这种思想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作
品。

它不仅展现出苏轼过人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超越物质追求内心自由的哲学思考以及珍视生命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超然其外的淡泊高出其上的洒脱_论苏轼生命...

超然其外的淡泊高出其上的洒脱_论苏轼生命...

三、灵活融通各哲学思想
现代学者大都认为, 苏轼能把一切磨难等闲视之, 是得益于佛老。 然而观其浮沉一生, 可以发现苏轼正是有着对儒、 道、 佛思想的通脱理 解和灵活接受, 才能时刻保持个人的心性自由。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在 中说: ( 苏轼) 初好贾谊、 《庄子》 , 陆贽书, 论古今战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 : “吾昔有见于中, 《庄子 》 , …… 后 喟然叹曰 口未能言; 今见 得吾心矣! ” 读释氏书( 佛书) , 深悟实相, 参之孔老, 博辨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也。 这段话充分说明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的过程。 宋代, 是个儒道佛在理论上相互融洽的时代。 苏轼年轻时, 儒家思想占据了 “致君尧 他的头脑, 早年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甚至把伟大诗人杜甫的 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 即使在屡遭贬谪的困境中, 仍关心国家, 心系百姓, 保持着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可见其 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同时, 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很深。 庄子的相 对主义理论, 使苏轼用相对的和变化的角度看问题, 以一种超然的态度 发现事物的美, 故而获得一份精神的愉悦。 他善于以理性精神调节情 感, 理智地对待人生的一切, 而非自陷其中, 建立了人生退守和超越自 “心游于物外” , 由的精神根基。主张 以求得对事物完整全面的把握, 而 不是拘泥于一点一面上; 超脱于主观情欲, 正确处理物我关系, 不累于 情欲, 顺其自然, 无往不乐。 如果说儒道互补的思想, 一直是苏轼早期用世行为的准则, 那么从 被贬黄州以后, 佛老思想则在他屡遭贬谪的仕宦生涯中占据上风 。 受 佛教随缘自适、 乐天知命思想的濡染, 苏轼获得了自我精神的慰藉 。 他 将苦难的世俗人生进行审美化的处理, 于苦境中寻出乐趣, 在逆境中求 “平生 得解脱, 将凄苦化为愉悦, 把抵牾融为和谐。 于是, 在杭州, 他有 ” ( 《喜刘景文至 》 ) ; 在黄州, “长江绕郭 所乐在吴会, 老死欲葬杭与苏 有 ” ( 《初到黄州 》 ) ; 在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 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有 ” ( 《食荔枝二首》 “九死南荒吾不 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二) ; 在儋州, 有 ”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 “尘心消尽道心平, 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只要 ” ( 《临江仙》 )。 江南与塞北, 何处不堪行 苏轼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通过 “佛理悟境 ” 对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物外、 佛家的 等传统哲学的 吸收融合,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 用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对 待人生, 从而获得精神的安慰, 心灵的净化, 灵魂的皈依。( 下转 337 页) 327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原文:凡物皆有可观。

试论苏轼“超然”思想的成因

试论苏轼“超然”思想的成因

试论苏轼“超然”思想的成因作者:兰芳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苏轼的词经过时间的洗涤依然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他的词作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已是家喻户晓。

其词中所蕴含的“超然”思想更加富有感染力,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其思想性格的角度出发,研究苏轼词“超然”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苏轼超然思想成因作者简介:兰芳方(1987—),女,重庆江津人,西南大学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苏轼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他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其思想自然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作用于他的创作活动。

因此,他词中所体现的“超然”思想会受到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的影响。

一、多舛的人生经历苏轼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出生,逝世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贬谪。

[2]6苏轼出身于并不很富裕的布衣之家,自幼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

父亲苏洵是位博通历史而注视现实的政论家,受其父影响,儿时的苏轼对经书广泛涉猎,博闻强记。

十岁时,母亲教他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决心以范滂为榜样,为国舍生取义。

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入仕不久,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对新法的利弊看得比较清楚,在变法问题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

加之宋朝朋党之争厉害,他的诗文被政敌随意曲解,有人诬其对皇帝不满、诽谤朝政,将他逮入御史台受审,即“乌台诗案”。

出狱后,又被贬谪黄州。

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里,受到一贬再贬的打击。

其政治生涯失意之时多,得意之时少。

多舛的仕途生活,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极其不顺,但是他却没有被困难打败,努力地在波折的生活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出路。

坎坷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对外界的敏感。

丰富的阅历,充沛的情感,又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简论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作者:王利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奋厉有当世之志”的文人,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

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他的个性是统一的。

这使他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尤其是后半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极其的困窘,但他从未被苦难困境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而是表现出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获罪贬黄州时,他却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美竹连山觉笋香”,多山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闲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竹声”。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而苏轼却显旷达之气。

他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先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醉,野老苍颜一笑温。

己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从诗中可知诗人能随遇而安,不以之为悲,豪放旷达,没有了“闲人”伤感,现实的苦闷也在心灵中得到了净化。

又如最令苏轼津津乐道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透露出作者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但他仍然泰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足见他的胸襟和气度。

盘点教材里的“苏轼”,感受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2022中考语文备考

盘点教材里的“苏轼”,感受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2022中考语文备考

盘点教材里的“苏轼”,感受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原文如下: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因为试卷上给出了背景,苏轼“谪居”黄州,也就是被贬乡间的习作。

按照学生的考试经验,给出的背景一定是有用的,再加上“乱蝉衰草”这样的景象,一部分学生认为,该作品中苏轼的情感是暗淡惆怅的。

但是“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白鸟纷飞,芙蓉摇曳,幽幽暗香,又给人以古朴自然,悠闲宁静之感。

“徐步”,是漫步,散步,又写出词人内心的悠闲宁静。

“又得浮生一日凉”,“浮生”的这个“浮”,有漂泊之意。

“浮生”是世事不定,人事变迁。

“浮生”一词,好像又添了一层暗淡的感受。

可是连起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细细读之,又觉有欣喜之意。

人生不定,好在我又赚了一天好日子。

管它人生漫长,我体验了眼下之欣喜,便足够了。

这样一看,仅凭试卷上给出的背景和文字,学生拿不准本词的情感,是情有可原的。

苏轼一生,短暂地处于政治权力中心,长期地处于一贬再贬的境地之中。

长期处于所谓“仕途不顺”的人生境遇中,长期处于“事业低谷”苏轼,又拥有着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带着学生,盘点了教材中的“苏轼”。

学生首先想到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们看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典故,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言下之意,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持节至此,赦免我的罪呢?苏轼的人生中短暂地处于政治权利中心,长期地处于被贬,且一贬再贬的路上。

他问出这一句“何日遣冯唐”,是对朝廷抱有希望,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渴望建功立业的一腔豪情。

超然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超然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超然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超然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那么关于这篇超然台记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超然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超然台记苏轼原文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

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苏轼【注释】(1)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2)哺:吃。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

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

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

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人们又要说。

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

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

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

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苏轼是唐宋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被熟知,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他的超然思想。

苏轼的超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主张必须以淡然、超然、从容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超凡脱俗。

苏轼提出,通过正念的磨练,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理解宇宙如何运作,超越波折和失败,克服无谓的烦恼,超然审视整个世界无私的奉献精神。

苏轼 ( 1037—1101 ) 著名诗人,也是个深沉的哲学家。

他强调探究宇宙奥秘和深奥文章,应该教育自己不要以物欲来满足,应该改变思维方式,避免在世俗社会中备受世俗拘束,达到无我超然的境界。

苏轼的超然思想。

《超然台记》读书笔记

《超然台记》读书笔记

读《超然台记》有感学号:2010511014 姓名:陈哲明《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写于苏轼任密州太守之时,当时因其所筑超然台而得名。

苏轼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亲自题写“超然台”之名,并欣然作《超然台记》,表明自己对“超然”的理解。

他认为所谓“超然”就是“游于外物”则“无往而不乐”。

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竞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大大小小劫难的思想武器。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一般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或在继续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像本文这样一开始就大加议论,然后才入题继续,先议后叙由理入事,由事及景,最后以理收笔,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乐”字,共同阐述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是不多见的。

议论与叙述交相辉印,寓情于叙事之中,于情于景的展现都堪称绝世佳作。

本文的语言,也极为平易秀丽,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

全文围绕“超然”二字,将苏轼宠辱不惊,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祸福展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仕途坎坷不平,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压倒,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做到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忧,始终以达观、旷放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超然台记》中苏轼针对现实世界人人皆求福而辞祸的现象阐述了独到的见解,他说:“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辩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求福辞祸,乃人之常理,但在苏轼看来,所谓福祸,并非取决于外部世界,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一个人被无穷的欲望所控制,他就不可能快乐,而这不但不能“求福辞祸”,却只能“求祸而辞福”,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