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20世纪中叶怀乡思亲小说中的男性书写

合集下载

港台文学中的怀乡情结探微

港台文学中的怀乡情结探微

2 0世纪 5 O年代一批 因观 原 因, 长期以 来怀 乡一直 是这批 南迁作 家为代表的文学 中一个深刻而持 久的主题 , 它在港 台文 学 中有 着多重表现 , 既表现 为地理 上的怀 乡,
也 表 现 为 文化 上 的怀 乡和 精 神 上 的 怀 乡。 关键词 : 台文学; 理怀 乡; 化怀 乡; 神 怀 乡 港 地 文 精 中 图分 类 号 : 0 I 6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3 X(0 2 0 -1 80 17 4 3 2 1 )30 5 -4
V0 . 2 No 3 I3 . M a 01 v2 2
港 台文 学 中的怀 乡情 结 探 微
赵 玲 玲
( 广东技术 师范学 院 中文 系 , 广东 广州 5 03 ) 16 0 摘 要: 港台文学是 以港 台作 家群体的作品为代表的文 学。这个作家群体既包括 1 纪港台本地作 家, 包括 9世 也
流 亡意 识和失 落感 , 将 之 寄 托 于对 家 乡 故 国 的怀 且 念巾, 于是 , 当时 的港 台文学浸 淫在 一股浓 烈 的思 乡
《 梦终南 山》 写 了诗 人 还 乡 的 梦 。纪 弦 梦 见 秦 岭 描
和终南 山 , 坐在 一 块 有 “ 并 亘古 的 凉 意 ” 的石 头 上 ,
不渝 的爱 , 即便 是 死 了 , 要 葬 在 能 “ 我 大 陆 ” 也 望 、 “ 望我 故 乡 ” 的高 山 之 上 。当 时 于 右 任 的 妻 子 高 仲
多年来 , 没有 些 微 的损 坏 ”1。“ 老 的诗 集 ” 竞 l 。 古 是
收 稿 日期 :02— 3— 0 21 0 2
的特 质 , 特别 容易 引发 “ 自我” 的追 问和 文化 身份 的 质 疑 。因而 , 台文学 中浓郁 的怀 乡情结 , 港 包含 着种

文体与思想——论旅美台湾作家郭松棻的离散写作

文体与思想——论旅美台湾作家郭松棻的离散写作

双 重性的作家的宿命 。 这个 人就是 郭松菜 ( 1 9 3 8 — 2 0 0 5 ) 。 郭松 菜 2 l岁就 读 台湾大学 外文 系时就 发表 小说 王怀和 他 的女人 》1 ,2 4岁在 白先 勇等人 创办的 现 代文学 发表 沙特存 在主义的 自我 毁灭》2 2 7岁在被看作 “ 自由主义”阵地的 ( ( 文 星) ) 发表 这一代法 国的声音—— 沙特) ) 3 ; 2 9岁, 又活跃于 陈映真 、刘大任 、黄华成 、邱刚健等人 创 办的 剧 场 ( 1 9 6 6年 ); 1 9 7 0年 ,在美 国与 唐文标合编 ( ( 大风 杂志 , 次年 , 放弃博士学位 , 参加 保 卫 钓 鱼 岛运 动 。1 9 7 4年开 始 ,他为 香港 的 ( ( 抖擞 》 、台 湾的 夏潮 杂 志撰文 ,涉及文 学评 论、哲学批判 、政论等 ,从 1 9 8 3 、1 9 8 4 年, 他 在绕 了一大 圈之 后 ,开 始 “ 收 心” ,返 回当初 出发的地 方—— 文学 ,以 笔名 罗安 达在 文季

篇 作 品 ,而有 两种版 本 ,在 郭 氏的写作 中似乎很 常见 。 以小说 论 ,《 含 羞草 》( mi mo s a ) 、《 写作 》
就 有不 同的版 本 。从版 本的 比勘 ,可 以看到修 改的痕 迹和文体 的追求和形 成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 文 体 背后 的思想过程 。郭松 蕖的 文体 所 暗含 的思想对 于揭开战后 台湾的 思想闷局 ,尤有 意义。从版本 到 文体到 思想 ,逐层 剥开郭松 菜写作 背后 的 思想苦 闷和 追求 ,从 而进 一步理 解从 2 0世纪 6 0年代 开 始 离开 台湾到 美 国留学的一代人在 冷战 时期 的思想的 变化 和写作 的意 义 , 本论 文将其称作 “ 冷战 时 期 的 离散 书写” 。 关键 词 : 郭松 蕖、文体 、思想、冷战 时期 、 离散 书写

被放逐者的悲情——台湾现代派小说中的乡愁意识

被放逐者的悲情——台湾现代派小说中的乡愁意识
风貌 。
这样 一个 自我放 逐 的人 物形 象 。如 同他名 字所 昭示 的一 样 , 这个 刻意 和 中 国背 景割 断联 系 的灵 魂 , 企 图 通过 疯 狂地 学习 西方 文学来 抹掉 自己身上 的 中 国痕 迹, “ 平 常太 忙 了 , 一 钻 回他 这 间 地 下 室 , 就 忙 着 烧
2 0 1 3年 3月
中 国石 油 大 学 胜 利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g l i Co l l e g e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Ma r .2 O1 3
第 2 7卷
第 l 期
Vo L 2 7 No .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9 3 5 . 2 0 1 3 . O 1 . 0 1 5
被放 逐者 的悲情
台湾 现 代 派 小说 中的 乡愁 意识
帅 震
( 山东 财 经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 摘 要] 在孤悬海隅和 自 我放逐的历史背景下, 台湾现代派小说中的乡 愁意识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
国传 统 乡愁 文 学所 能 昭 示 的 意 义 。孤 绝 感 受和 乡愁 情 结 互 相 绞 绕 , 又互相设 定 限度 , 共 同呈 现 着 被 放 逐 者 的 心 灵 症 候 。 白先 勇 小说 中 畸 变 离散 的 “ 纽 约客 ” 、 “ 台北 人 ” , 聂 华苓 、 於 梨华 笔 下 孤 独 无 根 的 人 物 系列 , 七 等生、 马 森 作 品

台湾的乡愁文学与探亲文学[1]

台湾的乡愁文学与探亲文学[1]

第"#卷第"期呼兰师专学报$%%$年!月&’()"#)*’)"+’,-./(’01,(/.23/453-67’((3839/-)$%%$台湾的乡愁文学与探亲文学宋晓玲(北大荒文学杂志社,黑龙江哈尔滨":%%!;)一种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是与它产生的周边环境和历史渊源分不开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是一条被大家认同的真理。

台湾乡愁文学诞生于$%世纪:%年代,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年海峡两岸被人为地隔绝之后,两岸的同胞骨肉分离,天各一方;心在流血,终日以泪洗面,亲情友情和爱情被无情地隔绝开,台胞们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乡愁便不知不觉地爬满了台湾同胞的心壁,久而久之竟成为了一种病症。

他们中有大陆的去台人员,他们的家属大部分成员都在大陆,仅一水之隔却无法与亲人团聚,这种乡愁是刻骨铭心的;有土生土长的台湾同胞,但其根均在大陆,他们都有赴大陆寻根谒祖和领略华夏大好河山的愿望,可碍于海峡两岸的隔绝,却无法实现,他们的乡愁带有很大的遣憾意味;还有一部分是从台湾到海外去的一些台胞,他们同时系念着海峡两岸的土地和亲人,其乡愁建立在复杂的心情上。

固此,这些人借助于文学来抒发自己的怀乡念亲的思想感情,乡愁便成为台湾当时特定环境下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一种文学题材。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倡议海峡两岸通航、通邮、通商,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生机。

在台湾本土有不少同胞冒着被台湾当局判刑的危险,借故从第三国或其它地区绕道回到大陆探亲,与家人团聚,以实现多年的夙愿。

据《中国建设》"<##年第=期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年到"<##年#年中,每年有$%多万台湾居民以各种名义前往港澳地区,其中不少人在港澳与大陆亲友会面,或辗转赴大陆探亲访友及观光旅游。

13秋《小说》作业1234

13秋《小说》作业1234

A. 《酒徒》
B. 《陶瓷》
C. 《岛与半岛》
11. 下列不属于李碧华作品的是(D)
A. 《胭脂扣》
B. 《霸王别姬》
C. 《青蛇》
D. 《朝花夕拾》
12. 琼瑶的哪部作品被拍过两次(D)
A. 《彩云飞》
B. 《心有千千结》
B. 岑凯伦
C. 李碧华
D. 林燕妮
13秋《小说专题》作业4(实际得分92.5分)
一、单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95 分。)
1. 在大陆,研究金庸作品的专题论著《金庸小说论稿》把金庸的武侠小说放到了与其他正统文学相同的地位,它的作者是?(A)
A. 严家炎
C. 佛家文化
10. 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是(B)
A. 《红绿灯》
B. 《酒徒》
C. 《夜香港》
D. 《香港小姐》
11. 下列哪部作品是侣伦的代表作(D)
A. 漂亮的男客》
B. 《穿黑旗袍的太太》
C. 《福田大佐的幸遇》
B. 卓越的史诗品格
C. 丰富的人物形象
19. 台湾科幻小说的拓荒者是?(C)
A. 马森
B. 丛甦
C. 张系国
二、多选题(共 1 道试题,共 5 分。)
1. 香港小说的特征:(aB)
A. 都市与乡土的结合
B. 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两重天地
A. 张系国
B. 丛甦
C. 赵淑侠
17. 被欧阳子翻译过来的《第二性》的原作者是?(B)
A. 克里斯蒂娃
B. 波伏娃
C. 弗洛伊德
18. 王祯和在其早期的作品《鬼·北风·人》中,主要以台湾哪一地区的人物的命

《花桥荣记》:第一人称视角的乡愁书写

《花桥荣记》:第一人称视角的乡愁书写

事 中。在 讲述卢 先 生 的故 事 中又不 断插 人 “ 我” 的故 事。 “ 我” 为他 说 媒 , “ 我” 听他 拉 弦想 起 自己 的丈 夫 等 。故事层 面 “ 我” 和“ 非我 ” 的故事 在叙述 层 “ 我” 的
操纵 中 同时展现 在文 本 中 , 拓 宽 了文 本空 间 。
条, 人 物对话 并不 使用 直接 引语 , 而是 间接 或 自由间 接 引语 。“ 我” 在 回忆 爷爷 开 的米 粉店 时 就是追 忆 往 事 的 目光 , 当 时米粉 店如何 兴 隆旺盛 , “ 我” 只用 了一 小段 的粗线 勾 勒就完 成 了 , 奶奶 对 “ 我” 说 的那 句话 . 也采 用 间接引语 转述 。 在这 条线 索 中 , “ 我” 的身份 更 明显地 体现为叙述 层 . “ 我” 采 用 叙 述 手 段 便 于 叙 述者 “ 我” 对叙 事 进行 干 预 . “ 我” 可 以随心 所 欲地 回 到现 在或是 插 入其他 素材 ,而 并不 使读 者感 到难 以 理解 。在 追 忆 过 爷爷 的 米粉 店 后 , “ 我” 很 自然 地 转 回到 自己现 在 的米 粉店 。除此 之 外 , 叙 事 者 还可 以 随 时收住 而进 行评 价 。
是 属 于第二 种情 况 ,也 就是叙 述 者作 为他 所讲 的故 事 中的一个 角 色来 出现 。 也称 为“ 同故 事” 。 即叙 述 者 在 故事 中作 为故 事 中的 一员参 与 到故 事 当 中 .同故 事 中的人物 打 交道 . 有交 流 和沟通 。 并 通过 自己 的眼
中 ,对 于叙 事人 称 的选 择往往 反 映着 小说 背 后叙 述
了 主题 的意 义 ” 嘲 ( 删)
睛来 向读 者 展 示 故 事 的来 龙 去 脉 。 《 花 桥荣记》 用

琦君思乡怀人散文漫谈-精选资料

琦君思乡怀人散文漫谈-精选资料

琦君思乡怀人散文漫谈-精选资料琦君思乡怀人散文漫谈琦君被称为“20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台湾文坛上活生生的国宝”。

在大陆,琦君也是深受欢迎的当代优秀女作家。

她的思想怀人的散文及其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深得大陆读者的喜爱,在当代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怀人散文从书写题材的角度来说,琦君散文只是那种琐琐碎碎的小儿女家常:什么母亲梳了个螺丝髻,姨娘梳了个横爱司髻,自己穿了件旧毛衣,什么母老虎似的二妈没收了她的钱袋子,五叔骗她压岁钱,外公给她讲故事,二干娘借她压岁钱,老师教她背“四书”。

这些看起来没有多大意义,鸡零狗碎,不一而足,但我们别小看了这些鸡毛蒜皮,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所谓的小题材成就了琦君——她从这些看起来是小题材的写作中表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倾注了她伟大的博爱精神。

琦君的许多作品描写的是她的女性长辈,母亲、姨娘、干娘等在她的散文中常常出现。

他们饱尝了父权制和多妻制的辛酸。

她们勤劳,却永远不知道为自己活着;她们容忍丈夫娶妾,却受不了那份精神折磨。

看似挖掘女性人生命运的不幸,实则是在歌颂主人公身上的人类美德。

比如《衣不如故》里,琦君反复写到了村姑阿菊,爱打扮的二姨娘。

她对这些女性“无深度”追求,靠取悦男人(靠穿漂亮的衣服诱惑男人)的女性所作所为,以自己的“童稚”和母亲的“保守”做出了一种回应。

“母亲节俭持家,她年轻时候至多是蓝底白花衫裤,中年以后,不是安安蓝,就是藏青。

后来总算时髦一点,穿旗袍。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像一片蓝天,没有云彩,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

母亲的心里是不是这样,那就不知道了。

直到二妈像朵花似的,飘了进来,家里忽然变得五颜六色起来。

连桥头的阿菊,都看得眼睛直愣愣的,悄悄对我说:‘真讲究呢,你看她那套琵琶襟裤袄,那双尖溜溜绣花鞋,还有那个横爱司髻,怎么这样俏呢?’我有点气她直夸二妈,撅起嘴说:‘没什么稀奇的,哪一个打扮起来都一样好看。

我妈只不过不打扮就是了。

’阿菊说:‘你妈啊,一双手纳鞋底纳得那么粗,脚又是小脚放大,就是打扮起来,也绝赶不上二太太。

台湾怀乡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

台湾怀乡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

台湾怀乡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台湾怀乡文学,抑或被称为乡愁文学或回忆文学其创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颇为盛行,并由此成为一代大陆迁台民众思想感情、故园情感的多层次写照。

台湾怀乡文学即台湾地区的回忆文学。

40年代末,于政治的原因,许多大陆人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

这些人,虽身在台湾,却心怀故土,因此50年代初,当台湾文学强力推行“反共文学”的同时,怀乡文学也风行起来。

促使这种台湾本:土(怀乡)情怀进一步深化的,是台湾近代屡受侵略的苦难现实。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台湾在政治上经历了三次转变。

200多万人流亡台湾,背井离乡,面对国民党反攻复国神话破灭,海峡两岸隔绝的现实。

历史文化传统的潜在影响:强烈的乡土意识和亲情观。

历代文人之思是促使这种台湾本土(怀乡)情怀进一步深化的,是台湾近代屡受侵略的苦难现实。

台湾乡愁文学名词解释(一)

台湾乡愁文学名词解释(一)

台湾乡愁文学名词解释(一)台湾乡愁文学1. 概述台湾乡愁文学是一种以表达思乡、乡愁情感为主题的文学流派,承载着作家对家乡、亲情、乡土、历史和文化的回忆和怀念。

它通过文字描绘和叙述,唤起读者对乡愁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2. 相关名词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地区。

乡愁乡愁是一种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依恋情感,是对故乡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怀念和感叹。

在台湾乡愁文学中,乡愁常常被描绘为深沉的情感,是作家对失去或离开家乡的感伤和思考。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具有相似风格、题材和主题的作品群体。

台湾乡愁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以表达对乡土情感的文字作品为主要特征。

资深创作者资深创作者指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造诣的创作人。

在台湾乡愁文学中,许多著名的作家被视为资深创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作品深化了对乡愁的思考和表达。

3. 示例解释《故乡》《故乡》是一部由台湾作家杨红樱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叙述作者童年在乡村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对乡村风景的描绘和对家庭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乡愁情感。

台湾三民主义乡土文学台湾三民主义乡土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流行的一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郑经、林达标等,他们以乡土风俗、村庄、田园为创作题材,用文字歌颂土地和人民,表达对乡土的情感和价值观。

王喜王喜是台湾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以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家乡的故事和情感。

他的作品《故乡的路》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和对家庭的思念,传递出浓郁的乡愁情感。

山海关山海关是台湾作家李昂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叙述,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命运。

小说以山海关为象征,回忆和思考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和乡愁。

以上是对台湾乡愁文学的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和示例。

这些名词代表了台湾乡愁文学的重要概念、作家和作品,也展示了乡愁文学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突围与寻根——20世纪60、70年代大陆迁台剧作家的怀乡书写

突围与寻根——20世纪60、70年代大陆迁台剧作家的怀乡书写

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故乡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根,也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根。

1949年,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不同省份的人们背井离乡,从大陆迁往台湾,由此造成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台湾发生剧烈碰撞与融合。

这一碰撞与融合,造成了比日据时期更为复杂的戏剧生态。

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对立与共鸣,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多种思潮交错共生。

群体的离散现象反映到戏剧领域,就是怀乡主题的涌现。

然而,政治强行侵犯戏剧的发展规律,使台湾剧坛一度进入封闭困顿时期。

直至1960年代,李曼瑰先生带来欧美戏剧的风潮,台湾戏剧面貌为之一新,开始在政治压抑中突围,从充满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剧转向寻求自我解放,书写内心。

“当代台湾话剧的创新与变革开始于1960年代后半期及1970年代。

”[1]从60年代到70年代,以姚一苇、张晓风、马森等为代表的大陆迁台剧作家们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戏剧尝试。

他们拓展戏剧题材,丰富戏剧表现形式,在开掘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深度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而他们的特殊身份背景使得他们对故土既有血缘本能的渴望,同时又陷入文化乡愁的语境。

于是,“怀乡”就成为他们剧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而这些怀乡书写不仅在文学本体层面具有较高价值,更兼具深远的精神寄托和人文关怀,反映了迁台族群流离失所、去国怀乡的心理,记录了他们在这一时代的思想情感。

一、何为怀乡20世纪60、70年代是台湾戏剧极为重要的的变革时期,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缠绕其中。

这一时期活跃在台湾剧坛的大陆迁台剧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

一类情况是,剧作家是在大陆成长,接受教育,在青壮年时期随迁入台,比如姚一苇。

他经历过战乱和离散,隔海相望的大陆带给他的印记是清晰而不可磨灭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等深深影响了他在迁台之后的戏剧创作。

另一类情况则是,剧作家出生在大陆,但在孩提时代就随家人迁往台湾,大陆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模糊而又亲切的故乡,比如张晓风。

论台湾现代诗中的“乡愁”书写及其演变

论台湾现代诗中的“乡愁”书写及其演变

论台湾现代诗中的“乡愁”书写及其演变作者:曾笏煊文金鹏吴嘉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1950-1980年代这一海峡隔绝的特殊历史时期,数十年有家难归的悲欢离合,形成了台湾当代诗坛中经久不断的“乡愁”书写史。

本文试以诗人世代为轴,探讨“乡愁”诗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歌乡愁学界一般将90年代以前的当代台湾文学史分为五个时期,即1945之前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6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

尽管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反对[1],不过这种“日据时期+竹节式”的分期标准仍受到许多文学研究者们的偏爱,如《当代台湾文学研究》[2]、《台湾现代诗的中国书写》[3]等。

此外,也有主要依照文学社团和刊物进行文学史叙述的著作,如《二十世纪台湾诗歌史》[4]。

本文为行文方便,参考《中国当代新诗史》中的方法,以诗人年龄和登上诗坛的时间为依据,将50-80年代书写“乡愁”的诗人们分为五个世代进行论述。

[5]一.第一代诗人的“乡愁”书写这一代诗人是30、40年代就开始写作的老一辈诗人,包括台湾本土的诗人以及中国大陆去台的外省籍诗人。

台湾本省籍诗人陈秀喜在《我的笔》中表达了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愤恨与悲怆,这首诗以“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结尾,抒发了浓郁的民族国家热情;在1973年的《耳环》中,她直面日本殖民统治50年给台湾带来的苦难与创痛;在《台湾》一诗中,又表达了对台湾自然、田园的热爱以及浓厚的本土“乡愁”情结。

[6]纪弦在1949年告别大陆、前往台湾后,也写下了许多表现内心悲哀的怀乡诗。

他在《十一月的怀乡病》中“讲着无限伤情的怀乡歌”;在《舷边吟》中抒发去国已久的寂寞与迷茫;见到岛上的槟榔树,感到它与自己同样之寂寞(《槟榔树:我的同类》);甚至脱下自己的袜子时也要感慨自己“没有家/也没有亲人”(《脱袜吟》);年老的大象总要设法走回幼年饮水处,又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年老的大象》);只能在做梦时回到故土,却又在梦中哭醒(《梦终南山》)。

从感性的思乡到哲性的乡愁——论台湾离散诗人的三重乡愁

从感性的思乡到哲性的乡愁——论台湾离散诗人的三重乡愁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一 O 6 8 3 ( 2 0 1 7 ) 0 1 - 0 0 0 2 - 0 5
乡愁 , 从来 都让 远游 的浪子 与红尘 的过 客吟 咏
叹惋 , 与故 土 血脉 相 联 的海峡 对 面 的诗 人 , 对 乡愁
“ 我” 的几种思念 , 在时间的纵向波动中, 化作不同 时期 不 同对 象各在 一端 、 相 见不得 的无奈 。 《 梦与地理》 中, 余先生的乡愁之思演化成 了 梦 与 现 实 的 难 解 之结 , 以及 大 地 多 碍 而 太 空无 阻
的深邃 感悟 :
山 。 边 界 的观 察 , 始终让人耿耿 , 目镜 中 的 旧 山
的文化 乡愁 , 一是 一种本源 意义上的 乡愁 , 也就是哲性 乡愁 。按 照中 国神秘主 义哲 学的观念 , 对本质真 实或绝
对真理 的直觉即是 沿着虚无之路返 回家 中, 而掌握 本质真 实的愿望 , 则是一种 身在他 乡的故 园之 思。 因此 , 一 切 有 目标 的思考 都可 以在情感 层 面被喻 为一种 乡愁 , 一切 对存在 本质 与形上 归宿 的求 索均可被视 为哲性 乡 愁 。当人们找到 了信仰 , 找 到 了个人 化的《 圣经》 , 哲性 的 乡愁也就 随风而散 。 关键词 : 台湾 离散诗人 ; 地域 乡愁 ; 文化 乡愁 ; 哲性 乡愁 ; 个人 化的《 圣经》 ; 神秘 主义哲 学; 钱锺书
语” , 流 浪 诗 人 洛 夫 先 生来 到香 港 落 马 洲 , 只能 通 过 望远 镜 遥望 对 岸 , 有 一种 有家 难 归 的绝 望 , 于是
同样是 远离 大 陆 的浪子 , 1 9 7 1 年, 已然 二 十余

1950-1980年代台湾现代诗歌中的“乡愁”书写

1950-1980年代台湾现代诗歌中的“乡愁”书写

1950-1980年代台湾现代诗歌中的“乡愁”书写作者:曾笏煊吴嘉静文金鹏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4期内容摘要:“乡愁”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在1950-1980年代这一海峡隔绝的特殊历史时期,数十年有家难归的悲欢离合,形成了台湾当代诗坛中经久不断的“乡愁”书写史。

本文试以50-80年代台湾现代诗歌中的“乡愁”书写为对象,探讨这一时期“乡愁”诗歌的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大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台湾现代诗乡愁一.“乡愁”的文学类型及其内涵1980年前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两岸文化交流开始解冻,大陆的台湾文学介绍和研究也始于此。

可以说,在两岸恢复交流之初,对台湾“乡愁”文学的关注就俨然成了大陆介绍、研究台湾文学研究的重头戏。

以“乡愁”作为主题进行编选的文学作品集纷纷出现,如巴楚《台湾爱国怀乡诗词选》、郁新琳《怀乡思亲集:台湾作家散文集》、海东生《台湾怀乡思亲诗词选》、王晓翔、张胜荣《古今怀乡思亲诗词选》《游子吟:台湾同胞怀乡思亲文选》等。

连没有冠以“怀乡”、“思亲”名号的《台湾诗选》,选的也大多是爱国的“乡愁”主题诗歌。

从此,1950-1980年代台湾的“乡愁”诗歌,引起了大陆各界人士的持续关注,经久不绝。

大陆学术界普遍将1949年前后国民党带领200万大陆军民迁台视作台湾“乡愁”文学诞生的起始点,部分台湾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

[1]“乡愁”文学在台湾被称为“怀乡文学”、“回忆文学”[2],包涵小说、散文、诗歌各文体,小说的代表人物有杨念慈、朱西宁、司马中原、林海音、白先勇等,散文创作者则包括梁实秋、琦君、张秀雅、王鼎钧、张拓芜等,他们都是从大陆漂泊至台湾的外省人。

后来卓有成就的台湾诗坛“三老”、余光中、郑愁予、洛夫等诗人同样是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大陆人,“乡愁”诗歌也就成为“乡愁”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0年代以来台湾的留学生文学也是“乡愁”文学中的一个分支[3],其成就主要在小说,但也产生了一些散文、诗歌佳作。

XXX《小说专题》作业2【标准答案】

XXX《小说专题》作业2【标准答案】

XXX《小说专题》作业2【标准答案】1.正确答案为D,不属于XXX作品的是《重生》。

2.XXX以睿智的思想和锋利的笔墨在台湾刮起了一股“龙旋风”。

3.20世纪50年代XXX作家自己创办的唯一的重要的文学刊物是《天风》。

4.XXX的小说集中,以大陆去台人员为主人公,其中多为XXX中高级的党政军官员及其眷属的是《台北人》。

5.反映台湾作家XXX和坎坷一生的传记片是《原乡人》。

6.台湾作者XXX被誉为“压不扁的玫瑰花”。

7.XXX在旅美时期主要从事留学生文学的创作,反复表现的主题是流浪的中国人。

8.《荒人手记》的作者是XXX,以一个男同性恋者的口吻,展现这一社会畸零族群的爱欲生活和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9.香港大众文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俗文学。

10.XXX是被XXX评价为“变化瑰奇一直是”他的作品“显著的特色。

当代小说各种类型体裁”,“都尝试过”,“始终坚守前卫的第一线”的作家。

11.XXX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在人物方面的显著区别是人性的自觉意识。

12.《白发魔女传》的历史背景是明朝。

13.澳门长篇小说《白狼》的作者是XXX。

14.被XXX评价为“第一篇台湾中国作家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产生的第一篇探讨人类基本存在困境的小说”的XXX的作品是《盲猎》。

15.正确答案:A。

XXX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或“东方意识流”。

16.正确答案:C。

XXX的作品《朝花夕拾》的名字取自XXX的作品。

17.正确答案:A。

XXX被誉为“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幽默大师”。

18.正确答案:B。

XXX和在其早期的作品《鬼·北风·人》中,主要以台湾花莲地区的人物的命运来反映五六十年代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过渡中的人际关系及冷酷现实。

19.正确答案:C。

XXX的《绝代双骄》被认为是标志着他的武侠小说风格真正成熟的作品。

20.正确答案:A、B、C、D。

高阳的作品包括《慈禧全传》、《胡雪岩》、《红楼梦断》和《红顶商人》。

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书写

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书写

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书写作者:李晨宇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05期摘要:本文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以及以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环境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梳理,发现从日据时期到当代书写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在共有的写作模式之上也发生了转向,并由此透析台湾小说中“湾生”这一形象书写的独特性,力图从文本中“湾生”形象建构这一视角对于殖民记忆中这段苦难的历史加以观照。

关键词:台湾小说; “湾生”形象; 写作模式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165-002日据台湾51年不仅带来了殖民压迫的历史创伤,同时还造就了“湾生”群体。

“湾生”指的是在台湾日据时期出生于台湾的日本人,毋庸置疑,这是一类特殊的群体,而此类人物群像也恰恰构成了叙写日据台湾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背景板。

本文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以及以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环境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梳理,透析台湾小说中“湾生”这一形象书写的独特性,力图从文本中“湾生”形象建构这一视角对于殖民记忆中这段苦难的历史加以观照。

一、“湾生”形象建构的写作模式及其转向从日据时期到当代的台湾小说中,“湾生”形象具有共通性、多面性与差异性的特点。

其一,“湾生”既出生于台湾又在血统上归于日本,他们的实际处境与精神状态具有共通性。

国族血缘是一个人出生便割不断的联系,在日据时期,台湾人的祖国意识往往需要更深的意念才能得以稳固。

而通过代际传承,汉诗文启蒙教育等方式养成并巩固的祖国意识,正是其具有共通性的缘故。

其二,从日据时期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再到当代文本,“湾生”形象建构逐步摆脱了“脸谱化”“符号化”的倾向,作家们对于这一特殊异族人物的书写也呈现出更加丰满多面的特点。

而正是由于跳脱出那个时代的禁锢,“湾生”形象的建构在当代文学语境下呈现出的意义更具多面性。

其三,“湾生”以其特殊的身份存在于特殊的历史中,承载了许多台湾文人对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和各不相同的认同取向,在他们的笔下,“湾生”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面貌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寻迹唐诗宋词中的乡思

寻迹唐诗宋词中的乡思

寻迹唐诗宋词中的乡思
徐少静
【期刊名称】《新校园(学习)》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唐宋时期擅长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思乡愁绪、别离感伤.产生思乡愁绪的因素有他乡自然景致、传统节日、明月笛声、故国家园以及戍守边塞的家国情怀.【总页数】1页(P188)
【作者】徐少静
【作者单位】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学校,江西南昌 3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台湾20世纪中叶怀乡思亲小说中的男性书写 [J], 黄红春
2.乡思一缕水一方——从情感体验解读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情结 [J], 李星阁
3.感知文学作品中的“乡思”三境 [J], 王玮玮
4.感情浓郁的乡思之歌──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J], 井永战
5.论小说写作中的“故乡思维”——以黄永玉为例 [J], 汤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还乡》余光中(3)

《还乡》余光中(3)

《还乡》余光中(3)“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批 来 自大 陆 的女作 家创 作 的怀乡思 亲小说 在 台 湾文坛悄 然生 起 。与 当 时 占主 流 的 “ 反共 ” 战 斗 ” “ 文艺不一 样 , 乡思亲 小说 去政治 意识形 态 , 写离 怀 专 乡背井 的爱 恨离 愁 。但 也正 因为这类 小说 出 自女 性 之手 , 专写 女性 的命运 与 情感 , 以研究 者 多从 “ 所 自 传性 ” 角度 去研究 它 , 而忽 略 了作 品 中的男 性 书写 。 笔者 以为 , 女 作家 的同性 书写 虽 然有 真 实 可感 这些
女性文学和 乡愁文学的研 究, 可以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也
关 键词 : 台湾 ; 乡思 亲 小 说 ; 怀 男性 ; 文化 中 图分 类号 : 0 . I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8 2 1 )6— 15— 5 10 04 (0 0 0 00 0
意 味着道 德 与 权 威 的化 身 。许 慎 的《 文 解 字》中 说
说 :父 , “ 矩也 , 家长率教者, 从又 , 举杖。 _ 意思是 ”3
手里举 着 棍 棒 教 子 女 守 规 矩 的人 是 家 长 , 即父 亲 。
“ 严父 ” 的特 点 是 右 手 老举 着 一 根 棍 子 要 打 人 。所 谓 “ 棒底下 出孝 子 ” “ 棍 、 有理 三 扁 担 , 理扁 担 三 ” 无
慈父还 是严 父 , 对女 儿影 响最 主要 的人 物还是 父亲 。 尽 管母 亲在生 活层 面 上更 多 地 影 响 了女 儿 , 亲却 父
作者简介 西省高校人文 基拿 目: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台 “ 湾五十年 ‘ 思亲’ 学研究”Z W 99。 代 怀乡 文 (G 00)

黄红春( 90一)女 , 17 , 江西石城人 ,4 爵教授 ,0 0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 , 21 从事文艺学 、 中国现 当代文学与世界华 文文学研究。
《 城南 旧事》 《 去的金铃子》 梦 回青河》 、失 和《 这三部小说是台湾五六十年代怀乡思亲小说的代表 作。在此 , 我们以这三部小说为例 , 来分析其中的男 性形 象及其 文化 涵义 。

父 亲的缺 失与去 势化 : 儿意 孤
识 的 呈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 父亲既意味着血缘亲属, 也
人一 辈子讲 的是 男人 , 的是 男人 , 的是 男人 , 念 怨 永 远 永远 。 (7页) 以 , 析 女 性 笔 下 的 男 人 , ” 8 所 分 恰 恰 能 看 出 当 时 女 性 的 文 化 心 理 乃 至 台 湾 的文 化
环境。
15 90年 5月 , 台湾“ 国文艺协 会 ” 立 , 协会 《 全 成 该 宣
的一面, 但也可能出于本能的 自尊和 自 , 卫 有不客观
的一 面 。在那 个女 性 意识 刚刚 觉醒 的时 代 , 对男 性 形象 的书 写倒 更 能 彰 显 女 性 意 识 。 张爱 玲 说 : 女 “
收 稿 日期 :00— 8—2 21 0 5
等都是严父传统的教 育方法。一个家庭 中, 不管是
14 99年 1 , 民党被 迫迁 台 , 2月 国 带去 20多万 0 人 , 中大 多数 人 来 到 台 湾 后 滋 生 怀 乡 思 旧情 绪 。 其 国 民党 当局 在 迁 台初 期 仍 抱 着 重 返 大 陆 的政 治 幻
想 , “ 共抗 俄 ” “ 攻 复 国 ” 为基 本 “ 把 反 、反 定 国策 ” 。

16・ O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21 00年
会对 女儿 的性 格 和一 生 的 幸 福 有着 至关 重 要 的影
最 慈爱 的 了 , 英子 写字 , 她做 人道 理等 。可 是 教 告诉 这 样一位 父亲 偏偏 身体 不 好 , 在英 子 小 学毕 业 时 就
言》 提出 :反共救 国” “ 是文艺家“ 神圣” 的任务。为 此, 在文艺 界掀起 了一 股反 共 文 学思 潮 , 陈纪 滢 、 潘 人木 、 端木方 、 姜贵等都是其代表作家 。但很快, 这 种“ 战斗文 艺” 因为 “ 极端政 治化 宣传倾 向 ” 从 而走 “ 向 口号 化 、 念 化 、 式 化绝 境 ” (4页) 概 公 … 8 。这 时 ,
子》 梦回青 河》 怀 乡思亲 小说的“ 和《 是 鼎足” 之作 , 中可以发 现, 同男性身份具有 不同的文化 内涵 , 同样指 向 从 不 却
当时知 识 分 子 的 文化 心理 和 台 湾文 坛 的 生 态环 境 。从 文化 的 角度 研 究怀 乡思 亲 小说 的 男性 书 写 , 可 以 深 化 台湾 既
黄 红 春
(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0 2 ; 昌大学 中文 系, 30 2 南 江西 南昌 30 3 ) 30 1

要: 台湾怀 乡思亲 小说 出 自 大陆迁台的女作 家之手 , 从 写女性成 长的故 事 , 抒女性 思 乡的真情。但从 父亲
到恋人 , 性是每一个 思 乡梦里挥 洒不去 的 身影 , 男 也是 一个 个富有 内涵的 文化指 向。《 南旧事》 《 城 、 失去 的金 铃
得 病去世 了。所 以 , 三位父 亲在 女儿心 中 , 这 虽然 亲 切, 但渐行 渐远 , 可望不 可 即。 这种 父 亲形 象 的缺 失 与去 势化 , 恰 暗示 了一 恰 种 孤儿 意识 。所 谓 孤 儿 意识 包 括 以 下 三方 面 的涵
Hale Waihona Puke 响 。因为 父 亲 “ 表 人 类 生 存 的另 一 个 不 同 的方 代
第 4 卷第 6 l 期 21 0 0年 1 月 1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 OUR NAL OF N ANC HANG I UN VER I STY
Vo . No 6 141 . NO 2 0 V. 01
谂 台湾 2 O世纪 中叶怀 乡思 索 小 说 中的 男性 书 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