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数学家心灵”与经济处方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在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
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
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
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相同的地方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认为货币是收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
在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的地方有: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率(i)。
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
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贡献及主要学术思想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1912~2006)生平简介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1912年7月31日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的家庭。
1932年获得罗特格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从1962年起为该校保罗·斯诺登·罗素讲座功勋教授,1977年退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弗里德曼几乎一直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他还在其他很多著名大学讲过学,在美国财政部等政府机构任过职,1969~1971年当过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弗里德曼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1970~1972年任蒙特·配勒林学会会长。
他还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员,获得很多著名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
1980年曾来中国访问,受到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在旧金山病逝,享年94岁。
弗里德曼的著述很多,他的最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集》、《资本主义与自由》、《通货膨胀:原因与后果》、《货币最优数量和其他论文》、《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自由选择》(与他的夫人罗丝·弗里德曼合著)。
由于弗里德曼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领导的货币主义学派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被称为“20世纪经济学的智慧巨匠之一”。
主要学术思想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相当完整,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部分相互渗透,联成一体。
他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既表明了他的哲学思想,又成了他的经济理论得以存在的保证。
他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不仅是他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借助他在其他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如消费函数理论的实例。
分析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简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
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
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分析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者间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对影响持有货币数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
凯恩斯是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开始分析的,可分为四类:(1)交易动机(2)营业动机(3)预防动机(4)投机动机。
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
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
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
直接成本分为两方面:一是预期损失;二是贮藏费用。
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人们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机会成本。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 经济学教育的推动:弗里德曼对经济学教育也有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和教材对于培养经济学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与局限性
局限性
0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 论在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的应用与影响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货币主义政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货币供应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 区采用货币主义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
验证与证伪
理论需要通过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并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证检 验来证伪或改进。
实证主义在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体现
01
02
03
重视数据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强 调对实际经济数据的重视 ,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经 济理论的可靠性。
政策评估
弗里德曼认为政策效果应 通过实证方法来评估,只 有经过验证的政策才能被 认为是有效的。
研究方法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
化和精细化。
02
跨学科研究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吸收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
的跨学科合作提的研究领域,深化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03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强调政策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证依据。
工具主义的目标
工具主义的目标是找到能够有效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和决策。
工具主义在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体现
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
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拥有丰富而深远的理论体系和思想。
这些理论和思想不仅对经济学家的研究和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思想,以期对读者对经济学的了解和认识有所提升。
1.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被誉为经济学的“经典之父”。
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观念,主张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理论,指出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使个体自私的追求最终造福整个社会。
2.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不足的概念,并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以解决失业和经济萧条问题。
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
哈耶克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和调控。
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指出计划经济会导致集权和限制个人自由。
4.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张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对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至关重要。
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薄冰理论”,强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 亨利·乔治的土地经济学思想亨利·乔治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关注土地问题,提出了土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比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学领域有一场大的观念革命,那就是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争论。
前者创立的凯恩斯学派,一度统领整个经济学理论。
后者代表的新货币学派,在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基础上批评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创立了另一观点。
对两人的货币需求理论异同的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货币需求的原理。
一,不同点。
1.背景众所周知,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的经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弗氏的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者背景完全相反。
2.假设经济学理论中, 假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什么经济学派所作的什么经济理论分析,都离不开一定的假设。
不同的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截然相反。
凯氏学派与弗氏学派的分析前提假设就有一定的差别。
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氏的分析基于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氏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贮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结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结论可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
弗里德曼的主张是,在经济高涨时期,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控制更加有效。
可见,前者强调使用财政政策,后者主张运用货币政策。
当然,前者针对的是萧条问题,而后者要解决的是滞胀问题。
4.大胆假设与实证分析凯恩斯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的假设。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虽然在现实中还没有实际发生过,但是他的这一大胆假设对经济学的分析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
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发生的。
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
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M1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1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理论继承了古典货币学派学说,但又超脱与古典学说之外,以其大胆的假设与精辟的见解独创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因此,他所说的货币需求既有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作为投资资产形式的需求。
这样,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关于利率与收入的二元函数。
M d=ay-bi。
几即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同时,分析该函数时还必须注意,利率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不能无限上升,同时,货币需求量一定不能小于零。
研究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就不能不提一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假说。
即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公民对货币的需求量变为无穷大。
即当I 下降为某一足够小的值时,货币需求曲线与X 轴平行。
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动机引入经济分析中。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凯恩斯的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不复生效。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持有货币的成本2,持有货币的受益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弗里德曼得出了复杂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打出那个方程式)。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得出:货币需求与实际恒久收入Y 和利率有关。
且与Y 成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弗里德曼的主要结论是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即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又极为稳定的相关关系。
一.不同点:首先,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不同。
在凯恩斯的分析中,主要分析的是短期内的经济现象,故凯假设价格是一个定值,在短期内不改变。
但弗里德曼着重于长期分析,在长期内,价格不但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有一定的作用。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一( 两者发展经历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若干发展1936年,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性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面世,凯恩斯彻底告别了古典学派阵营,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货币需求理论,被后1人称作“流动性偏好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动机有四点:第一为所得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第二为营业动机,即企业在支付营业费用及获得营业收益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第三为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第四为投机动机,即为了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谋利,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
四种动机中,由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因为二者均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有关。
由第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预防性货币需求。
由于这种货币需求最终目的主要还是应付交易,因此,也可视为交易需求。
由第四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资产性或投机性货币需求。
这样,全社会的货币需求总量就可以概括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之合。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依存于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
因为,收入增加,必然会使开支增加,交易数量增多,人们的预防要求也会更多。
因此,交易需求为收入的递增函数。
若以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M1=L1(Y)。
资产性货币需求则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小。
因为,债券未来的市场价格是随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的。
现行利率越高,未来下降的可能性越大,那时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因此,人们宁愿在日前购入债券而不愿手持货币。
并且,现行利率越高,手持货币的机会成本(即牺牲的利息收入)就越高,也会促使人们尽量减少手持货币量。
可见,资产需求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历史似乎有意为凯恩斯创造了弗里德曼这位与他有许多明显相似之处的对手: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货币理论的关注,对既成体系的挑战才能,出众的口才,敏锐的头脑,令人瞩目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地位。
这一切都为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长达30年之久的论战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色彩。
无论如何,凯恩斯的“凯恩斯革命”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反革命”都将成为交相辉映的千古绝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天才和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的睿智。
一.思想碰撞:不同点:1.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涨”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种理论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完全相反。
2.从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看: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分析是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储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政策含义与结论运用不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并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回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他认为,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使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即流动性陷阱水平时,如果投资还不旺盛,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再通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来刺激投资的话是没有用的,此时就应该用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都增加。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
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德异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在货币需求理论方面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比较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之处。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学著作《通论》中。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保留一定量的流动性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他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 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体为满足正常交易和商业活动所需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或总产出)成正比,即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带动货币需求的增加。
人们持有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活动。
2. 预防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个体为了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和未来的需求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如疾病、失业或不可预见的支出等。
当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时,会倾向于增加持有的货币量,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3. 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对未来货币价值变动的预期而选择持有或不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价值的变动有一定的预期和判断,如果预期货币贬值,人们会减少持有货币的数量,选择其他投资物或财富储存形式,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经济学著作《货币的数量理论》中。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 货币与偏好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还受到个体的偏好影响。
他提出了货币与偏好理论,即个体对不同储蓄形式的偏好会影响其对货币的需求量。
当个体偏好持有其他储蓄形式(如债券)时,货币需求会降低,反之亦然。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
不同点:1、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在短期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为利率所影响。
利率经常变动决定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
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2、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因为预期利润率与利率的差额决定投资,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决定国民收入。
此外,未来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需求大小、政治情况,甚至资本家的情绪和信心都对投资有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利率的作用来影响投资,相对其它变量,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次要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价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既引起价格的变化,也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货币供给增加在短期中的产出效应最后都转化成价格效应。
所以,货币供给是决定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弗里德曼强调"只有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传导变量是利率。
因为,利率不变,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量,他们将此超额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结果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和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反之,人们就反向操作,利率上升,投资和国民收入减少。
货币主义则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比其它资产预期回报率的影响要小,所以货币供给本身就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变量。
论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论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马尔萨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是经济学史上重要的3位思想家。
他们论述的经济理论虽有区别,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脉承关系。
首先是马尔萨斯。
与他的著名著作《人口原理》中提出的人口爆发与食物供应不足的思想,引导了后人关注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人口增长的速度呈几何级数而食物生产增长的速度却呈算术级数,两者之间会形成不断扩大的差距,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
此外,马尔萨斯在论述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时,反复强调需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一点使后人在面对人口问题时,不仅从改善个体的生育行为入手,更加重视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和发展问题。
接下来是凯恩斯。
他的经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学发展和该领域的运作模式。
其所提出的“总需求保持宏观均衡”已成为现代国民经济运行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指导原则。
凯恩斯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经济的波动和危机,并从政府干预的角度提出国家需要通过调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稳定就业水平等手段来维护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为经济学理论的理性发展提供了力量,使经济科学从普遍指导状态向理性指导状态的转变成为可能。
最后是弗里德曼。
作为一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主张通过加强市场竞争、减少国家干预、保护私有产权等手段来实现经济自由化,同时,他积极发展宏观经济学、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编程,使得现代经济学步入了计量规范的现代化阶段。
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货币稳定和通货膨胀控制,让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发挥其最大潜力,使社会直接获益。
综上所述,虽然马尔萨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在经济理论和政策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他们的经济思想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也存在脉承关系。
马尔萨斯强调的总体资源问题、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和弗里德曼发展的计量规范,这些都是当前发展和优化经济的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看到他们在不同领域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按照时代的需求和情况变化,对其产生的理论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
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脉承关系介绍马尔萨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是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位学者。
他们的经济理论和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他们的脉承关系进行探讨。
马尔萨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是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该书提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关系。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呈指数增长,而资源只能以线性方式增长,因此人口将迅速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
他认为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的境地,从而出现贫困、饥荒和战争等问题。
马尔萨斯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启示。
他的人口理论成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应该关注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凯恩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的理论基础是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他认为,储蓄导致需求不足,从而减缓经济增长。
因此,他提倡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从而实现就业增长和经济复苏。
凯恩斯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被广泛应用,并且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念,成为后来发展的基础。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是美国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是自由市场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经济,提倡市场自由。
弗里德曼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并有效分配资源。
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是决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
他主张保持货币供应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凯恩斯主义与弗里德曼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理论继承了古典货币学派学说,但又超脱与古典学说之外,以其大胆的假设与精辟的见解独创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说”凯恩斯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作为资产的功能,因此,他所说的货币需求既有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也有作为投资资产形式的需求。
这样,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货币需求函数就是关于利率与收入的二元函数。
M d=ay-bi。
几即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同时,分析该函数时还必须注意,利率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不能无限上升,同时,货币需求量一定不能小于零。
研究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就不能不提一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陷阱”假说。
即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公民对货币的需求量变为无穷大。
即当I 下降为某一足够小的值时,货币需求曲线与X 轴平行。
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凯恩斯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动机引入经济分析中。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战后经济复苏时期。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凯恩斯的理论以及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不复生效。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持有货币的成本2,持有货币的受益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弗里德曼得出了复杂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打出那个方程式)。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得出:货币需求与实际恒久收入Y 和利率有关。
且与Y 成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弗里德曼的主要结论是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即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又极为稳定的相关关系。
一.不同点:首先,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不同。
在凯恩斯的分析中,主要分析的是短期内的经济现象,故凯假设价格是一个定值,在短期内不改变。
但弗里德曼着重于长期分析,在长期内,价格不但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有一定的作用。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1。
弗氏采纳了凯氏理论中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即在凯氏和弗氏的理论中,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
凯氏假设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而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就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弗氏也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的影响。
2.在凯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在弗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也是正相关的。
凯氏认为,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就越大;弗氏也认为,在长期中,确定收入增加的话,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3.两种需求函数的最终简化式大致相同。
凯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f ( Y, i) ,弗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P=f (Yr, i)。
在两种函数中,收入和利率都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不同点:1。
两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同。
1)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的是短期分析,假设价格不变;而弗氏的理论是在长期分析的基础上,并假设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2)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定义在M1的层次上,即假设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弗氏的理论将货币量定义在M2的层次上,即货币量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两种需求理论的函数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不同。
1)凯氏的函数为Md=f (Y, i)。
根据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2)弗氏的函数为Md / P = f (Yr, w, Rm, Rb, Re, gP, u )。
弗氏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同时还受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预期价格变动率(gP)的影响,还有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u)。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历史似乎有意为凯恩斯创造了弗里德曼这位与他有许多明显相似之处的对手: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货币理论的关注,对既成体系的挑战才能,出众的口才,敏锐的头脑,令人瞩目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地位。
这一切都为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长达30年之久的论战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色彩。
无论如何,凯恩斯的“凯恩斯革命”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反革命”都将成为交相辉映的千古绝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天才和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的睿智。
一.思想碰撞:不同点:1.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涨”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种理论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完全相反。
2.从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看: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分析是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储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政策含义与结论运用不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并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回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他认为,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使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即流动性陷阱水平时,如果投资还不旺盛,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再通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来刺激投资的话是没有用的,此时就应该用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都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5年底,弗里德曼受美国政府委派,到印度参加国际援助,担任印度财政部长的顾问。当时印度有一个计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实际的负责人是玛哈兰诺比斯,印度统计研究所所长,也是一位知名数学家。其名誉主席就是尼赫鲁总理。由此可见计划委员会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对于印度的这种状况,弗里德曼在书中写道:“数学家(无论他是纯数学家还是经济学家或是统计学家)都倾向于主张推行中央计划经济。首先,数学问题不是对就是错,而‘一流’数学家都会同意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其次,有些人的数学才能在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来,结果有着超常规数学才能的人年轻时就得到重用,因此一般都很自信。当进入经济学领域时,他们继续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而他们有能力找到答案。”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出生于英国剑桥城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母亲曾担任剑桥市的参议员和市长。凯恩斯1897年获得伊顿公学的奖学金,进入这所贵族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多次获得学校的数学奖学金。1902年他考入剑桥大学的皇家学院,开始对政治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在第四个学年,为了应付文官的考试,凯恩斯开始学习经济学。为了获得研究员的资格,凯恩斯在1908年7月,回到剑桥大学做经济学讲师。1909年,他的第一篇经济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获亚当·斯密奖,他作为经济学家初露头角。1911年,在马歇尔的推荐下,凯恩斯开始担任《经济学杂志》的主编。这一时期,他对印度问题很感兴趣,先后撰写了《论印度最近经济的发展》和《印度的通货及财政》等论文。当时,印度经济问题日益严重,新成立的皇家印度通货及财政委员会聘请凯恩斯担任委员。凯恩斯提出在印度设立国家银行的建议,以便加强对印度的控制。1915年,凯恩斯正式到财政部任职,负责有关国际金融的业务。1919年,凯恩斯担任皇家学院的副会计长,以后又担任正会计长。1926年,凯恩斯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明确提出自由资本主义道路已经行不通了。1936年,凯恩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发表。书中凯恩斯对经济危机作了新的解释,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国家干预方法。二战爆发后,凯恩斯担任财政大臣的顾问,还兼任英格兰银行的董事。
弗里德曼指出:“一个人如果一心想通过增加政府的干预来为公众利益服务,那他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增加同他的预想不相干的私人利益。”也就是说,政府或许真的想增进公共福利,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最终增进的却是私人利益,或者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和大小官僚的利益。
对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危机并不是由市场造成的,相反是政府管理货币的失败。它听任货币供应的急剧减少而袖手旁观,以至于“货币崩溃”从而引起了经济崩溃。他在第三章里分析了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并阐述他的相关思想。他的结论与凯恩斯截然相反。这种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于是,印度的官员们提供了政府干预的意志和权力,而那些“数学家心灵”的经济学家们则提供了“理性”的计划技术。这样就使印度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而对于计划经济以及以“计划标榜自身”的社会主义,弗里德曼是坚决反对的。在《自由选择》里,弗里德曼指出:“凡是个人自由的成分较大,普通公民的物质享受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增加,人民对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的地方,我们总是发现其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市场组织的。凡是国家严密控制其公民经济活动的地方,也就是说,凡是详细的中央经济计划统治一切的地方,那里的普通公民就受到政治的束缚,生活水平低下,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普通公民成了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实际上,弗里德曼和凯恩斯除了思想上的对立外,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28年,他进入新泽西州的州立大学路特葛斯大学学习。1932年,他从路特葛斯大学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弗里德曼的研究生专业最初是数学,目的是将来成为保险业的精算师。但后来由于有几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他便转向了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最终获得数学和经济学双硕士学位。1935年,弗里德曼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为美国资源委员会当时正进行的一项消费预算的大型研究项目工作。1937年,他进入美国经济研究署,协助专业人士作收入研究。1941年到1943年,他在美国财政部工作,从事战时税收政策研究。1943年到1945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为美国政府从事武器设计、军事策略和冶金试验等问题作数学统计。1945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州立大学。1946年,他接受芝加哥大学的邀请,到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理论。1964年,参议员古德沃特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弗里德曼担任他的经济顾问,古德沃特后来竞选失败。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成功后,弗里德曼担任他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
阅读: 146 次 编辑:cbr 发表评论:
姓 名:
而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前提。如果人们在没有高压统治和中央指挥的情况下能够相互合作,那么就可以缩小运用政治权力的范围。如果把经济和政治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的手里,肯定会给人民带来暴政。菲律宾前独裁者马科斯就是一个明证。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弗里德曼就一直在宣扬“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他非常赞同美国建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的观点:“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弗里德曼也大力倡导有限政府,“政府虽本意善良地试图调整经济,立法约束道德,或帮助特殊团体,代价却是低效率,缺少创新和丧失自由。政府应是裁判,而非积极参与者”。20世纪50年代中有段时间,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被人们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其著作都不摆放在书架上。那时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非常盛行,人们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危机中,各国相继采取了各种“国有化”或“国家管制”的反危机措施。其中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典型,其核心是全面实施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以恢复金融信贷系统,消除生产过剩,扩大社会福利,减少失业人数,缓和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在短期内就迅速控制了美国经济的混乱局面,似乎在实践上证明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巨大成功。于是凯恩斯主义也就获得其发展的历史机遇。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论”,即一国经济之兴衰变动都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之是否充分。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周期性的衰退和大量失业的存在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要消除这种状况,就必须由国家来管理有效需求,进而引申出一整套以财政政策为重点,以相应的货币政策为辅助的方法与措施。
从以上二人的简略传记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精通数学、经济学、统计学;都有学术和政治上的经历,而且还都曾在财政部任职;都对经济危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其次,还有一个为大家所忽略的共同点就是,二者都对印度问题比较感兴趣,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还亲自去过印度,处理过有关印度的财政问题。至于这一点,特别是关于弗里德曼的印度之行,下文就要涉及。
Hale Waihona Puke 弗里德曼揭示了数学大规模侵占经济学之后所导致的后果,那就是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数学家心灵”的经济学家。这种“数学家心灵”的根本问题,就是一种为许多西方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所推崇的理性的力量,实则为“理性的自负”。具有“数学家心灵”的经济学家相信,他们可以运用统计技术,统计出全社会的供给和需求,计算出什么样的价格水平可以使供需达到平衡。因而,计划经济在他们眼里就成了最为理想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文官制度给弗里德曼留下了深刻的国家干预主义印象。他说:“这是一个精英群体,几乎所有人都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他们在人数上很少,但被赋予很大的权力与独立性。”而剑桥大学又恰好是凯恩斯的大本营。凯恩斯去世后,琼·罗宾逊和尼古拉斯·卡尔多成为剑桥大学凯恩斯学派的领导人。在去印度之前,弗里德曼恰好去过剑桥大学,他发现,剑桥大学的经济学系,“占主导地位的人主张中央控制和计划经济,认为这是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惟一办法”。只有少数人才认为,“个人自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目标,由千百万人在不因政治控制而被束缚的状态下做出的计划才是最有效率的经济体系”。可以设想,由这里毕业的印度学生,当然是计划经济的拥护者。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非常谦虚地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
如果单独分析弗里德曼的思想,我们或许就会很简单地认同他的归因,因为个人的思想理论无疑是与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然而,把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结合起来,对比分析,笔者发现绝不可以如此简单地归因。因为,这两位针锋相对的大人物,居然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如果说是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那么为何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主张受到那么久的孤立、嘲讽和冷遇?如果说是当时经济思想的影响,而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时期。于是,笔者又想进一步探究二者究竟还有什么不同,除了发现二者在出身上有些不同之外,其他客观的东西没有再找到。于是,笔者又回到弗里德曼的思想上来,在《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这本书里终于找到了答案,即“反数学家的心灵”,也就是对理性自大的一种反省和警惕。虽然弗里德曼也同样接受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熏陶,而且还非常精通,但弗里德曼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能保持一种“跳出庐山”的批判意识,所以他才一时为众人所不解,所以他才能走出凯恩斯主义的束缚。
倡导政府不干预经济,是弗里德曼自由经济理论的核心。这种主张恰恰是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针锋相对的。
凯恩斯经济学是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研究如何对付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产物,是西方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理论依据。由于凯恩斯经济学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急于解决的就业问题,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便代替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居于统治地位。其政策主张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在美国尤其如此。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滞胀”的出现,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繁再现,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很大冲击。20世纪80年代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试图彻底抛弃奉行半个世纪的凯恩斯理论,在经济和政策方面实行大转变,新自由主义重新兴起。如果说凯恩斯学说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