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行文脉络(1)

合集下载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仅。

(2)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马者:喂马的人。

食,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

(10)且:犹,尚且。

(1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2)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3)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通“才”,才能。

(1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5)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它。

临,面对。

2、虚词(1)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2)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3、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及知识点《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篇一:马说韩愈分别容易句话概括各段段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中考备考之《马说》 思维导图

中考备考之《马说》 思维导图

《马说》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常见虚词

其真无马邪(表示疑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其实)以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指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实义)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千里马常有(常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古今异义词

古义: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今义:道理

古义: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今义:或者。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22.马说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默写与阅读   22.马说
(或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采分点 食:同“饲”,喂。、 特殊句式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 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 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
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采分点 祗:同“祇(只)”,只、仅。骈:并列。称:著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①虽:虽然。 ②祗(zhǐ):同“衹(只)”,只、仅。 ③辱:受屈辱。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称,著称。
⑰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⑱且:犹,尚且。 ⑲常:普通的。 ⑳等:相等。 21.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22.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3.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方法。 24.尽:竭尽。 25.材:才能、才干。 26.鸣:鸣叫。 27.通:通晓。

《马说》课文鉴赏

《马说》课文鉴赏

《马说》课文鉴赏1、文章中的五个“也”。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专门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确实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

这三个“也”专门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第一段要紧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差不多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显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动身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缘故,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慨声讨的感情进展到高潮。

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比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因此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能够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

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临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能够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明显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方法确实是反复朗读课文。

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看起来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是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这是一篇借千里马来抒发议论的寓言性散文,其重在揭示封建统治者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当时的多不肖者恒居其上”的现象。

韩愈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上,其后在吏部的考试中接二连三未能及格,在京赋闲十年未能求得一官半职,只能依附在别人的幕下。

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很有感触。

伯乐的典故多次被韩愈引用,如《为人求荐书》、《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但写得最好的,流传千古的,还数《马说》。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说识马之不易和识马者的重要。

文章围绕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两者关系,正面提出论点。

伯乐本是天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春秋时,孙阳因善于相马,也被人称为伯乐。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

接着掉转笔锋从反面论述千里马因无伯乐而遭遇的种种不幸。

第二部分,主要从千里马的食量探究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千里马日行千里的一个最起码的保障。

《宋史》里有一段岳飞与高宗谈论马的食量问题的文字,岳飞说良马是“日啖邹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而驽马则“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怠欲毙然。

”可见千里马和驽马的食量的差别,千里马也只有得到很好的饲养,吃得多,吃得好才能日行千里。

第三段写作者的感慨,运用三句排比句把作者的愤慨推向了高潮。

最后以一句反问句结束全文,与开头的“世有伯乐”相呼应,指出并非无马,而是没有知马的伯乐。

托物寓意是这篇短文的一个主要特点。

这篇短文表面上是写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其实却是说人才和执政者的关系。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起评价说:“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仅。

(2)辱:受屈辱。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6)一食:吃一次。

(7)或:有时。

(8)食: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10)且:犹,尚且。

(11)等:等同,一样。

(12)安:怎么。

2、虚词(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2)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马说教学内容分析课件PPT

马说教学内容分析课件PPT
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句式和语法现象,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分析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 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 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
讲解难点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 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内容进 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03
文章结构分析
段落划分
段落划分
将文章划分为若干段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 和内容。
段落大意概括
对每个段落进行大意概括,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主题和内 容。
主题句提炼
主题句提炼
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句,有助于学生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句分析
对提炼出的主题句进行深入分析,帮 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4
语言点分析
词汇与短语
词汇
本课涉及的词汇主要包括与马相关的名词,如“马”、“千里马”、“伯乐”等,以及一些描述马的 特征和能力的形容词,如“良”、“能”、“一鸣惊人”等。这些词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内容,并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短语
本课涉及的短语主要包括一些固定搭配和习语,如“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食不饱力不 足”等。这些短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义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
创作背景
作者韩愈因上书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在潮州期间,他深刻感受到社会 的不公和腐败,创作了《马说》一文,借马来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和无奈。
作者介绍
韩愈
唐朝中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 古文运动,反对浮华文风,强调 文章的社会功能。

《马说》课件ppt

《马说》课件ppt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谴责)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参考答案: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个人,应当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国家应当为培养、造就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人们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马说》ppt课件

《马说》ppt课件

“此篇以马喻人,谓英雄豪杰必遇 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 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
——《古文观止》评点
“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周文王——姜子牙 秦穆公------百里奚 齐桓公-------管仲 唐太宗-------魏征
刘备------诸葛亮 刘邦------张良
六、析读,品悟情感
1、结合背景资料,说说文中的“千里马” “食马 者”“伯乐”分别比喻什么?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欣赏人才的人(明君)。
2、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什么情感?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像千里马一样的贤才被埋没的痛 惜;对像食马者一样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 愤恨;对像伯乐一样善用人才的明君的渴求和期盼。
千里马 伯乐
人才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 被埋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 的强烈愤慨。
你认为千里马和伯乐,谁更 重要?如果你是千里马,如 何获得伯乐的赏识呢?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只”,只是
五、再读,知文意
名作动,用马鞭驱赶 喂 才能,才干
通晓 拿着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面对
竭尽 唉
语气词,吗
表修饰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加强诘问语气
其实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 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详解

《马说》详解

《马说》详解《马说》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同“只”)辱(受屈辱)于奴⾪⼈之⼿,骈死(并列⽽死。

)于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之间,不以(把)千⾥称也。

第⼀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马命运的决定作⽤。

马之千⾥(⽇⾏千⾥)者,⼀⾷(吃⼀顿)或(有时)尽(吃完)粟⼀⽯(⼗⽃为⼀⽯),⾷(同“饲” ,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这)马也,虽(即使)⾥之能,⾷(吃),⼒不⾜,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

)欲与(跟)常马等(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也?第⼆层(第2段):揭⽰千⾥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策(鞭打)以(按照)其道(⽅法),⾷(同“饲”,喂养)之不能尽(竭尽)其材(同“才”,才能),鸣(鸣叫)之⽽不能通(通晓)其意,执策(鞭⼦)⽽临(靠近;到它的跟前)之,⽈:“天下⽆马!”呜呼,其(难道)真⽆马邪(通“耶”,吗)?其(恐怕)真不知马也。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才的愤慨之情。

⼀、识记1、.课⽂选⾃《昌黎先⽣集》。

作者韩愈,唐代散⽂家、诗⼈。

有“⽂起⼋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家”之⾸。

2、中⼼:借古代伯乐和千⾥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才,甚⾄摧残、压抑⼈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成语: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原⽂填空:1.千⾥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2.千⾥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3.千⾥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4.点明全⽂主旨的句⼦是: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们常⽤⽂中两句话概括⾃⼰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千⾥马常有,⽽伯乐不常。

6.揭⽰千⾥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的悲愤的句⼦: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正:世有,然后。

(中心论点)
千里马的反:千里马,而伯乐。

(愤世嫉俗怀才不遇)托
命运终身埋没的遭遇:祗辱,骈死。


强烈谴责寓
辛辣讽刺意:
喻: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