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手册】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合集下载

【听课手册】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听课手册】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 .段意合并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散文,阅读时先归纳每段的大意,再将各段的大 意串联、合并,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取主要信息法 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提取和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对于写几件 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括。比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总结“我”在三味书 屋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时,就可采用提取主要信息法,从文章第 十二段到结尾,提取到的主要信息分别为:提问“怪哉”一虫的 事;到三味书屋后边的园子里去自寻乐趣;写师生读书的场面; 写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 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2 . 下 面 的 句 子 是 文 章 原 句 , 请 选 择 它 在 文 中 的 正 确 位 置 (3 分)(★)( B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 处 C.C 处 B.B 处 D.D 处
[解析] 题中“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句话, 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议论,从句子内容上看,要抓住“它”指什么。细读全文, 发现“它”字在第⑨段出现过,指“槐花”,且题中的句子与第⑩段开头“在 沉思之余”衔接很恰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3篇每一个六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六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互动式表格版教案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互动式表格版教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四、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选点精讲。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
概括写作技巧。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全班交流
互助释疑
五、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六、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7、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ǎo)荇(ìnɡ)
3.理解词语: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八、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指导比较两文异同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心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九、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十、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运用动静相衬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200字左右)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形态、色彩、声音)
(三)梳理结构
1.导入新课: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教案

课题:《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0* 别饿坏了那匹马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王君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

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

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反复阅读讨论等活动才能充分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能力目标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感受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学习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六、学习策略教师:讲授法。

学生: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3分钟)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二)回顾预习,交流收获(10分钟)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2、反馈交流。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优质教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竹节人》优质教案+导学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有层次、有梯度地编排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

《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如何有目的地阅读;《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四则阅读材料各具特点,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8个字,会写39个词语。

语言积累◎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阅读理解◎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书面表达◎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

◎分享习作心得和体会。

9 竹节人【教学目标】“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清单。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快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

【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明确单元要素。

(1)观察:课件出示第三单元篇章页,看看插图画了些什么,自由读上面的文字,说说你对杨绛女士说的“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的理解。

第10课概括文章的段意和层意

第10课概括文章的段意和层意

《雪中记事》
答案: 理解词语公式:本义+文中义 小心翼翼:牛群非常小心的跳进水沟 彬彬有礼:牛群很有礼貌的,斯文的从小女孩身边 经过
2019/5/29
水秀中华
11
3.画出牛让路的句子 答案:第5段,从突然开始
4.概括第2段内容 答案:一群牛迎着小女孩走了过来
2019/5/29
水秀中华
12
5.小女孩眼里是什么样的泪 答案:小女孩被牛群的行为所感动,汪着感动的泪。
1.反义词
《下课了》
答案:发现 笨拙 大意 伤害
2.补充词语 答案:左顾右盼 海底世界 蹦蹦跳跳 团结合作
2019/5/29
水秀中华
7
3.解释“沸腾”
答案:在这里指喧嚣嘈杂
4.引号的作用
答案:“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都属于特点名称,选第2个
2019/5/29
水秀中华
8
5.画出两个比喻句
答案:第2段像银燕一样一下子飞过了横竿和第5段像小猴一样灵 活。
(初级)
2019/5/29 我们的理念:提分!提能水力秀中华!
1
聚焦考点
考点一:分段
写人记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分 状物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 游记参观------按空间位置 逻辑关系------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
2019/5/29
水秀中华
2
聚焦考点
考点二:概括段意
6.最后一段的“热闹”
答案:“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都属于特点名称,选第2个
2019/5/29
水秀中华
9
7.分层
答案:第1段一层,第2-6段一层,第7段一层。
8.全文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信客教育意图1.揣摩高雅而又精辟的言语,并加以堆集。

2.理清文章头绪,了解思想内容。

3.了解信客的作业道德和优异质量,建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育重难点1.揣摩高雅而又精辟的言语。

2.了解信客的作业道德和优异质量,建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育幻想1.课外查找有关余秋雨的材料,了解其人品、作品,并给时刻作沟通。

2.在捉住全文头绪的根底上了解课文,结合言语了解信客的质量。

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过程情形激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作业规范。

诚信不只应该是作业道德的根底,更应该是为人处事的底子。

今日咱们来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咱们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哪些优异质量。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园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艺术理论家、我国文明史学者、散文作家。

曾任上海戏曲学院院长,现任复旦大学、我国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在海内外出书过史论专著多部,1986年全国第一批获评“国家级杰出贡献专家。

”,1992年获“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荣誉称号。

余秋雨的研讨方向为我国文明思想史、国际艺术理论史、城市文明学、全球华文文明关系史。

最引人注意图是他的文明散文,《文明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为今世散文范畴供给了簇新典范。

其散文集《文明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异效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书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作品《戏曲理论史稿》、《戏曲审美心理学》等作品也倍受学术界推重。

其《戏曲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作品奖。

探求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目标,用横线标出文章的头绪、文眼等,用序号标出含义段,用波涛线标出抒发或谈论的文字,列出不理解之处。

在阅览过程中校对读音,堆集词语:接济(jì)唏嘘(xīxū)凶讯(è)呵责(hē)诘问(jié)手法(jì)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行进(báshè)失落(liáo)诺诺(nuò)猝然(cù)晕厥(jué)克扣:私自扣减应发给他人的资产,据为己有。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课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课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课内容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课内容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课是《幸福是什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故事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

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什么》有三个小孩,都是牧羊的。

他们彼此很要好,常常从村子里把羊群赶到很远的树林里去。

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有一次,一个牧童说:“来,咱们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再挖一口小井,好不好?”“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到。

第二天,他们带着锄头和铁锹到树林里去清理那口老泉。

他们疏通泉眼,把堵在泉口的小树杈和烂在水里的树叶挖开。

清泉从一层泡沫下面流出来,流到一个有沙底的小潭里。

三个小孩看见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

又过了一天,他们从附近搬来一些宽大的石板,砌成一口小井,在井台前面留了一个宽阔的出口,上面用最大的一块石板盖上,不让尘土落进去。

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看那股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

这时候,从树林里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

“你们好,孩子们!”她说,“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你喝吧。

”孩子们说,“我们就是为了让人喝水才把井砌好的。

”姑娘弯下身来,就着井口,用手捧起一捧水,喝了三口。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

”她微笑着说。

停了一会儿,她又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感谢你们。

我代表树林和树林里居住的一切动物,代表在树林里生长的一切花草,感谢你们。

祝你们幸福!再见!”孩子们互相看了看。

他们又快乐又激动。

一个孩子问那位不相识的姑娘:“你祝我们幸福。

请你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呢?”“你们应当自己去弄个明白。

十年以后让我们再在这个地方,在这口小井旁边相见吧。

假如到那时侯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就告诉你们。

”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信客》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信客》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信客》教案学情:学生对作品分析有一定的基础,对新的东西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但是在对记叙文语言的局部赏析上存在说话不流畅、表述不准确的现象,这可能是一个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2、把握人物的形象,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深情地朗读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这是对当今乡村邮递员崇高精神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来用心品读余秋雨先生讲述的20世纪初一位信客的一段苦涩故事。

二、进入文本1、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通过师生共同整合,形成如下脉络:从业缘起→信客生涯→改行之后①从业缘起: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

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②信客生涯: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代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终于无奈卸却差事。

③改行之后: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

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道歉。

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校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new)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new)

短文两篇
补充修

教学反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教案语文学习的终究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十课教案1一、教材解读: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遭到了严重的要挟。

在这万分危急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美了大胆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无私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歌颂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眼前绝不恐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势,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

同时也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战,即斗争。

将抗洪抢险比成斗争,可见灾情的严重性和斗争的紧急性,它反应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莫大关心,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宝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掌控课文的重点,知道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眼前,心系人民,团结抗洪,大胆无畏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诵,知道,感受课文采取的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势,既全面有真实生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有关的视频材料。

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学习掌控课文中显现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第一段。

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请听——《为了谁》。

(利用电脑播放歌曲)2、过渡:这首歌赞美了抗洪救灾中大胆无畏的人民子弟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学习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学习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学习笔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学习笔记《再塑生命的人》本文叙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学习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其人;默读课文,提取信息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2.勾画圈点关键语段,揣摩文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体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情。

(重点)3.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

考点: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对比手法讲叙了沙利文老师让“我”发生巨大转变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教导有方、有爱心、耐心细致的教育家形象,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未知的热爱及对艰辛生活经历的怀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人物介绍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并且有那么大的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莎莉文老师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5岁时因一场眼疾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

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她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莎莉文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莎莉文当海伦的老师达50年之久,和海伦结成不解之缘,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的美名。

马克·吐温称赞这师徒二人“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10课时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10课时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课件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 ,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 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活,而且还很紧张很激动。见 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 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又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红 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 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 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乐过之后,才看见妈妈正在给 爸爸擦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辆黄 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喜欢上这红书包的, 竟没有看见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人公对待红 书包态度的变化过程的概括。其实也就是把握文章的“事物”线 索,把“我”对“红书包”的心理变化过程提炼概括出来即可。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随堂演练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4.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 ,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4分) 修改前: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 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妈妈”改成“爸爸”,使情节合理顺畅。“爸爸推着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车”这一情节承接上文爸爸答应女儿去买红书包的情节,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了给女儿的承诺,也与正文妈妈给爸爸擦松节油的情节相吻 5.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答出三 合。 点即可)(6分)(★) ①要关注和热爱生活中的美,但不要攀比 (或“心存妒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因急于获得而焦躁不安;③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别人;④能体会到美又懂得美,存着爱美之心是世界上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的;⑤要体悟父母的爱;⑥人是在经历和感悟中成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六上第十课笔记

语文六上第十课笔记

语文六上第十课笔记
摘要:
一、课文概述
1.课文主题:语文六上第十课的主题
2.课文作者:课文的作者
3.背景介绍:课文背景及创作时间
二、课文内容详解
1.课文大意: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概括
2.段落分析:分段解析课文内容
a.第一段:内容概括及关键词
b.第二段:内容概括及关键词
c.第三段:内容概括及关键词
d.第四段:内容概括及关键词
三、主题思想与写作技巧
1.主题思想:课文的中心思想
2.写作技巧: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a.修辞手法: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b.表现手法:课文的表达方式
c.语言特点:课文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四、课后问题解答
1.问题一: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及答案
2.问题二: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及答案
3.问题三: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及答案
正文:
【课文概述】
本篇课文是语文六上第十课,主题为XXX,作者是XXX,创作于XXX 年。

课文通过XXX 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XXX 的主题思想。

【课文内容详解】
课文讲述了XXX 的故事。

【主题思想与写作技巧】
本课文的中心思想是XXX。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技巧,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使得课文更加生动有趣。

【课后问题解答】
1.问题一:XXX。

答案:XXX。

2.问题二:XXX。

答案:XXX。

3.问题三:XXX。

202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教案例文

202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教案例文

202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教案例文教学评价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课前如何激励学生预习与复习、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反馈、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和批改等。

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教案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教案例文1教学重点: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看课件的图片,这是谁?同学们在武汉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们听说过琴台动人的传说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断琴》(琴字的写法引导)。

指名课题,文章讲的是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出示课前预习提示。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容易写错的字;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4、质疑。

二、逐一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词,读正确。

欣赏陶醉浑然泰山勤学苦练山崩地裂抒发胸中的感慨琴弦擅长情不自禁汹涌澎湃触景生情(意思) 江水滔滔大雨滂沱(意思) 狂风怒吼悲痛万分巍峨的高山雄伟的气魄蓬莱山2、注意“泰、勤、抒、裂”,当堂写“勤(左宽右窄)、泰(上下展开,撇捺舒展)”3、主要内容: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子期去也,伯牙断琴不再弹。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呢?自由论。

预设点A、琴艺高超;B、子期很会听;C、伯牙重情;板书:伯牙擅长弹琴;子期善于听琴。

5、质疑:A、为什么伯牙要断琴?B、子期为什么会听?6、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看来,我们想要读懂这篇文章,得在这个“断”字上做文章。

三、精读文章1、读最后一自然段,伯牙为什么会摔琴,直接问题回答,引出“知音已去”,板书:知音已去,什么是知音,指名说说。

文章第几自然段描写了有关内容?读第四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字词的音、形、义
备考指南
1.以课本中的散文为典范,缀连相关阅读的知识 点和能力点,形成复习提纲。 2.注重参与与实践,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摸索 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方法。 3.训练中强化答题方法的梳理与归纳,踩准不 同知识点的“得分点”。
第1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 括文章内容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5.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 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题目本 身来看,是答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从答题技巧上看,其实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和整合,所以,要找到文章中表达观点的议论性句子。读文不难发现,第⑯段 是一个重要的议论段落,对其中的句子“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 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 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进行整合,使之符合答题 的要求。 [答案] 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 要用欣赏的眼光(新的眼光)看待。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考点二:理清行文脉络( 怎么写) 题型 1:找出行文线索 [答题技巧]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 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 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 含线索的因素。
考情分析
命题 规律
从近几年中考的试题来看,散文阅读具有四个 方面的特点:①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 美,人文内涵丰富,材料更多的是状物类散文。②试 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包括梳理概 括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及 含义、理解标题的内涵、体会写作技巧、分析概括形 象、感悟理解主旨等。③从考查方式上看,以问答题 为主,有时会以选择、填空或填表的形式考查。④分 值保持在15分至20分之间,在整份语文试卷中,所占 比重较大。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 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 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 ⑫ “什么神奇?” ⑬ “这木棉花。 ”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 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16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 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 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 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17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 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 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 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 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 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 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 ,有删改) [ 注] 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思路分析】 本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清行文脉络”,解答此类题,要善于发 现文章的线索,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注意一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 握作者行文的思路。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 .第 16 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 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读第⑯段,会发现开头有一句结论 性的话“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是本段的 中心句。 [答案]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记叙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 有些句子反复出现,我们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记叙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记叙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 重要线索。 [答题模式] 以„„为线索(明线、暗线),串写了„„,表达了„„情感, 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答案]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 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意思对即可)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抓住记叙的要素; 其次, 把握文章叙述的顺序,根据文中地点的变化或者人物情感的变化来归纳; 第 三,组织好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2 . 下 面 的 句 子 是 文 章 原 句 , 请 选 择 它 在 文 中 的 正 确 位 置 (3 分)(★)( B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 处 C.C 处 B.B 处 D.D 处
[解析] 题中“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句话, 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议论,从句子内容上看,要抓住“它”指什么。细读全文, 发现“它”字在第⑨段出现过,指“槐花”,且题中的句子与第⑩段开头“在 沉思之余”衔接很恰当。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1 .文章第③~ ⑮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6 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其次, 把握文章叙述的顺序,文中先是“我陪印度朋友在北大看槐花”,再是“我在 印度看到木棉”;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 .段意合并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散文,阅读时先归纳每段的大意,再将各段的大 意串联、合并,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取主要信息法 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提取和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对于写几件 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括。比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总结“我”在三味书 屋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时,就可采用提取主要信息法,从文章第 十二段到结尾,提取到的主要信息分别为:提问“怪哉”一虫的 事;到三味书屋后边的园子里去自寻乐趣;写师生读书的场面; 写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安徽应考策略
考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写什么) 1 .要素归纳法 散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素,我 们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要素入手,找出各个要素进行合并, 组织语言。
2 .标题扩展法 就是对文章的标题提出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或对文 章标题扩展充实就会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 ,虽然文章有 8 个段落,但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时只需在标题“散步”两字上给予适当的扩展即可——主要写了祖孙三代 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因为这个标题本身就交代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5.抓关键句段法 有些文章的关键句段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开头句 ( 总起 句)、过渡句、重点段落和结尾段落以及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句子,答题 时直接将这些句子加以整理即可。比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在梳 理哪些事情主要表现了男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形象特点时, 就要重点关注文 章中的 5 个小标题: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 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既写出了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过程,又 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通过细细品味,前两个小标题 写出了一个男孩子的个性特点;后三个小标题既写出了个性特点,又塑造了 一个成长中的“男子汉”的形象。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题型 2 :划分段落层次。 [ 答题技巧]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找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4)总分总(掐头去尾)。
题型 3 :某句话( 某段)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题技巧]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点面结合) (1)内容上的作用。(点) (2)结构上的作用:统摄全篇,领起下文,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前后 照应,承上启下,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等。(点) (3)对文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面) [答题模式] 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在结构 上( 内容上)„„,表达了„„(联系中心)。
பைடு நூலகம்
考点聚焦
[ 2015·安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 花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 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 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 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 万古雪峰。
第10课时┃ 理清行文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随堂达标演练
[2015·郴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 20 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 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 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 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