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5年高考历史真题1.4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图版练习题四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图版练习题四第1题【单选题】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③官员及家厲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②迁都长安④改用汉族姓氏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李悝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昆阳之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图卡片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赤壁之战D、三国鼎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 )A、西晋B、东晋C、前秦D、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的出现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晋南朝D、宋朝【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江南经济的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B、南方比较安定C、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游牧民族南下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一220年曹操一洛阳②魏国一220年一曹丕一洛阳③蜀国一221年一刘备成都④蜀国一221年诸葛亮一成都⑤吴国一222年孙策一南京⑥吴国一222年一孙权一建业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初赛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025年湖南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
2025版
历史
湖南专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七上第20课P97-103)
作者 北朝 贾思勰
(1)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2)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
《齐
内容 时
民
农
(3)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要术》
学
(4)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2023· 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影响 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5版
历史
湖南专版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措施
三国 魏(曹魏) 鼎立
蜀(蜀汉)
220年 221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 刘备 成都
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
湖南专版
2025版
历史
湖南专版
三国鼎立官渡之战1 825周年;曹丕建魏1 805周年(七上第16课P80-84)
官渡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 官渡 进行决战,曹操歼灭 之战 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 北方 打下基础
概况
赤壁 之战 特点
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 赤壁 交战,孙
刘联军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示意图
开
发
著发展
(3)商业: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海外贸易远超前
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影响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025版
历史
湖南专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上第19课P93-96)1年1考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部编}2019年秋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测试题附答案解析
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C.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 使北方趋于平静 D. 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 (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 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 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 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 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 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 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 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5.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 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 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 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 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初中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时汉族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为隋统一提供了条件。
专题四文化方面——承上启下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
南北朝的科技,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书法是我们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时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是我国的书法生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石窟艺术更是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更加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对专题一:“政治方面——政权的对峙”进行研究性学习。
本单元的重点:政权分立的史实及评价;民族融合的史实与意义,江南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意义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科技、文化成果。
本单元难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这个时期的其他特征所起到的作用。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湖南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新人教版
(1)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根本原因);
(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原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因 (4)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5)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生产得到发展 江
南 的 开 发
表 现
(1)农业上: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开始使 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东晋、南朝时期,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 发;
(6)改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性 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长沙:2015.15] 质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长
影 响
沙:2013.15] (2)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3)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乃至整个
B 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目 (1)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直接目的); 的 (2)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的控制,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1)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
(2)学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措 施
(3)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5)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
变化反映了
(D)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二、辨析改错 15.历史表述语言准确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 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西晋初年,“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走向衰落。 改正: 【 ×】(2)南朝时的杭州,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改正:将“杭州”改为“建康”。
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5.★(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
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
D.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
8.《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
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C)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摘编自张进《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力推儒家文化,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 本身的合法性,他大兴儒家文化教育,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 阶,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孝文帝还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如推行汉化政策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020年单元测试卷(15)一、选择题1.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战乱不断B.王莽改制导致社会动乱C.水旱灾害连年发生D.发生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2.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像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哪部分的养分()A.道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佛教3.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许多科学巨著,为我们汲取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提供了便捷。
下列科学巨著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是()①《水经注》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4.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有三顾茅庐的()、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A.诸葛亮刘备关羽B.刘备曹操孙权C.刘备诸葛亮曹操D.诸葛亮关羽曹操5. 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下列对秦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进程C.都顺应了历史趋势D.改革都有阻力6.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上条文引自()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7. 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生活在()A.西汉时期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8. 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9.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①西汉②吴③西晋④东晋A.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10.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A.钟繇B.王羲之C.贾思勰D.祖冲之11. 为了纪念祖冲之,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他最突出的成就是()A.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B.制造地动仪C.写下我国第一部农业著作D.割圆术12. 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两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①都生活在北朝②注重实践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13.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20分)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都采用了哪一措施,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A.尊王攘夷B.招揽人才C.减免赋税D.实行屯田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5.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7.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8.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9.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祖冲之B.郦道元C.张衡D.贾思勰10.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二、材料解析题(1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第0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结)(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三国鼎立【知识详解】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典例分析】某同学做了一个三国鼎立时期的大事年表,下列事件不应在此表里出现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属于东汉末年;230年卫温到达夷洲,属于三国鼎立以后;208年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技巧总结】抓住题干关键词“不应在三国鼎立时期表里出现”是解题的关键,220年开始,魏蜀吴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成立政权
南 前秦
北 朝 淝水之战 对
峙 东晋建立
317年
南朝
2、民族融合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并标明迁移的种族有哪些?想一想,这一时期民 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鲜 卑、羯、 氐、羌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复习目标
运用列表、填图、分析、比较 等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四个方面来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复习过程 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替代者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 司马炎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 魏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 它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定都洛阳,西晋建立。
(2)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考点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06 真题引领
3.(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 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 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5 考点解读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①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③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地区,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A.项羽 B.诸葛亮C.刘备 D.曹操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A.曹魏 B.刘蜀 C.孙吴 D.西晋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A.夷洲 B.流求 C.琉球 D.小琉球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①王昭君②诸葛亮③袁绍④孝文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是()。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②鲜卑③羯④氐⑤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10.右图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器,他体现了()。
A.南方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生活B.当时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特别C.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D.南方陶瓷业制作水平高超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12.北朝和南朝最后的政权分别是()。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 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都城
魏
洛阳
蜀(汉) 成都
吴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
(1)依据:时间上合长于分、空间上合的范围不断扩大、 程度上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2)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 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 提高国际地位等
问题1、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
317年, 司马 睿建立东晋, 都城在建康 (今南京)。
东汉至隋朝政权分立示意图
东汉
魏 蜀吴
(建业)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隋
东晋
南朝
(建康)
(建康)
宋、齐、梁、陈
封建国家分裂,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政权交替频繁 两晋
西晋
(265—316)
十六国
(304—439)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 为江南的 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 社会秩 序
比较安定。 4、统治者实行奖励耕织等优惠政策。
问题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是什么? 铁制农具的推广, 育种施肥
农业: 的改进 手工业:纺船织技术、有制很瓷大提、高冶铁、造 商业: 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
湖南2016中考历史 教材梳理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命题点一魏、蜀、吴的建立1. (’15郴州4题)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A. 曹操洛阳B. 刘备成都C. 孙权建业D. 曹丕洛阳2. (’15湘潭22题)判断题:222年,刘备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命题点二战役类3. (’14怀化6题)《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A. 城濮之战 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命题点三改革4. (’14衡阳3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北语”即鲜卑语,而“正音”则是汉语。
此次改革是()A. 吴起变法B. 商鞅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戊戌变法5. (’13娄底3题)下列哪项历史事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A. 丝绸之路开辟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马可·波罗来华D. 郑和下西洋6. (’13湘潭2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了民族融合B. 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命题点四主题类7. (’15株洲3题)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命题点一魏、蜀、吴的建立1. 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
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可以使我们知道三国的分布状况;根据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2.×【解析】222年,孙权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命题点二战役类3. D【解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题干中“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
“借东风”火烧赤壁,孙刘联军打败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争雄北方的战争。
2023-2024学年湖南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南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答案】B【解答】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政治上虽然有过短期统一时期,但大部分时期政权分立。
该时期时局动乱,大量的人口逃离家乡到稍微安定的南方生活,一方面带去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B正确。
A是原始社会时期特点,排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在分裂状态,排除C。
奴隶社会时期早期国家已经产生,故排除D。
故选B。
第2题.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
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
宋代台谏合一()A: 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B: 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 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D: 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答案】A【解答】根据材料宋以前……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可知,谏官的职责变为主要监督大臣和宰相,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台谏合一有利于加强皇权,看不出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君权和相权矛盾的变化,故BC项错误;开始一词表述不当,故D项错误。
故选A。
第3题.下表是反映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艺术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答案】A【解答】依据材料,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有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等,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属于西方早期殖民侵略时期第一次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故选A项;依据表格内容,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而非人文科学,排除B项;明末清初,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但随后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封闭,明朝时期海禁、清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所以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湖南中考历史(岳麓版)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3
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识记)
1.人口南迁 原因: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人口大
量南迁。
影响: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客观上促进了迁入地区经济的开发和社会 进步,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1)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
一项( ) D
A. 曹操 洛阳 C. 孙权 建业
B. 刘备 成都 D. 曹丕 洛阳
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历 史知识,可知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都城是洛阳。
命题点3 改革
(2016湘潭2题)属于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是( )
A. 改革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废除旧的奴 ③影响相同,都顺应
隶制,建立 了时代潮流,加速了
新 的 封 建 封建化进程,有利于
制。
封建经济的发展。
【认识启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谈谈对民族 融合的认识。
(1)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
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 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 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湘潭2、2015湘西29、2014衡阳3、2014益阳22]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
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巧学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说汉 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律、学汉礼、与汉族通婚。 【关联速记】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汉武帝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西汉西 域都护的设立,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北 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 城公主入藏,汉藏关系友好;元朝时,设宣政院,自此 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形成新的民族——回 族;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西藏册封达赖、班 禅、设立驻藏大臣、创制“金瓶掣签”制;新中国成 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2015常德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2013长沙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3.(2015长沙1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备考实战演练
1.(2017毕节)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2.(2017长沙一模)“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不仅如此,“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3.(2017长沙南雅中学月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宗有功、祖有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即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清在内地各省的汉族聚居区,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把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
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则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政体制,在东北地区采取八旗将军管理下的军政合一体制为主,而辅以汉族郡县制的治理方法,在西藏地区则采取驻藏大臣与黄教领袖共同管理的行政体制。
——潘向明《清史编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秦抗击匈奴的战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原则是什么?(1分)孝文帝将“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等人的身份皆降一等的目的是什么?(2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孝文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的统治政策具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清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表现出哪些共同点?(2分)请列举一例清朝时期威胁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民族问题。
(2分)
(4)以上材料反映出影响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答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B
2. C
3. D
备考实战演练
1. D
2. C
3. (1)秦抗击匈奴的战争是为巩固新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进行的,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2分)
(2)遵循“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
(1分)提高特权阶层的地位,便于对中原的管理。
(2分)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2分)
(3)对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前者地方实行省制,后者在沿袭少数民族政教合一或军政合一体制的基础上辅以汉族管理方法。
(2分)尊重各民族原来的社会习俗。
(2分)准噶尔叛乱或大小和卓叛乱。
(2分)
(4)政治因素。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