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课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推荐(优秀4篇)
《伤仲永》教案推荐(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教案推荐(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5《伤仲永》优秀课件:51页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 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 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 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 子 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段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 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 对此感到惊异,便就近借来给他。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题 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 送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 立即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乡的人都 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请他们去,并以宾客的礼节款待他们;有 的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㈠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 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 “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 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 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 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 文的词序,句式,一字一句地对照着翻译。) (2)凡是人名、官名、地名、朝代、年号等 专用名词,只须照搬,不必去翻译。)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句子贯通。
七年级下语文5-《伤仲永》人教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pān
环谒于邑人
yè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泯然众人矣
mǐn
解释加红色旳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属于 曾经 以为异 给 写 题 全
自是
这
指物作诗立就
完毕
邑人
同乡人 同县旳人
奇之
以为……奇
稍稍来宾其父
渐渐;把……当做来 宾
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父利其然也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旳人 旳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 扎克
13、天才就是99%旳汗水加1%旳灵感。—— 爱因斯坦
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旳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旳忍耐 4.……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yì
pān
yè
正音,正确朗诵
chè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mǐn
正音,正确朗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北宋]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 ,提出政治改革旳主张。继 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 一定成就。但因为保守派旳 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 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设计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从而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语言平实精当而又不乏感情色彩,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是一篇经典文言文。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这篇比较浅显的文言短文。
因此我采取了“文、言”结合的方法,在朗读分析和问题情境中落实重要的文言词句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这篇文言文。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及用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靠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五、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接受后天教育、不努力学习,即使是天才、神童,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成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显示),要求学生认真听录音,注意难读的字的读音。
2、(学生):听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分组朗读、齐读课文。
注意以下文言字词的读音:(1)世隶.耕(2)邑.人奇之(3)日扳.仲永(4)环谒.(5)称.前时之闻(6)泯.然众人(7)方仲.永(8)忽啼.求之(9)父异焉(10)矣(11)耶(12)尝(多媒体显示)过渡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和读懂文意。
《伤仲永》教案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
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
幺,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
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幺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
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
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
5《伤仲永》精心对照课后注释翻译
再说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禀赋, 本来平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 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 了吗(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怕都不能够吧)?
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性。
你从方仲永身上得 到什么启示?
续:
1. 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2.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 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3. 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 罗兰 4.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5.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之一。——契诃夫 6.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7.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胜过,超过。
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
zú
有才能的人
受于人
副词,表示事情经过一段 时间的变化后,最终出现 了某种结果,“最 终”“终于”
就是因为,是
者不至也。
没有达到 (要求 )。
后天所受的教育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 先天得到的。 他的先天禀赋,远远胜过(其他) 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平庸无奇的人,就是因 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
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⒋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
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
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 赶不上了。
⒌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 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
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
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属于 ) B.未尝识书具( 曾经 ) C.即书诗四句( 写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 ) 聚,团结 ( )( 内容 ) E.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求取) F.从先人还家( 跟从 ) G.贤于材人远矣( 比……优秀 )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5课 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课题:《伤仲永》【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版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学生想知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人才观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根据课下注释能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能自主解决字音,但句子的停顿还需明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文章的思想内容还需教师点拨。
5、初一语文上册《伤仲永》课文详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百姓属于未曾,不曾代词,指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对……感到诧异代词,指这件事邻居给代词,指仲永就动词,写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动词,题写;代词,指自己的;名字;代词,指这;赡养;把……作为;代词,指这首诗自是..皆.有可观者.。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从此立刻完成代词,指方仲永作的诗文采和道理都……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其.父,..宾客城市,指县;对……感到奇怪;代词,指这件事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代词,指方仲永的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有的人介词,用求取代词,指方仲永写的诗认为……有利可图代词,指这件事;这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每天;通:“攀”,拉四处拜访到让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代词,指这件事跟随在代词,指方仲永相当助词,的名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从又,再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消失平常人语气词,了王子..,受之.(于)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助词,的通达聪慧代词,指通悟代词,指他的才能超过;比;有才能的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音节助词,无义那么;代词,指仲永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代词,指仲永像这样代词,指仲永贤能况且;成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本来成为停止一、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并自为其名; b.从,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余闻之也久; b.名声,例: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名:a.名词,名字,例:并自为其名; b.名词,名声,例: 以故名.高一时④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⑤就:a.动词,完成,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动词,从事,做,例:蒙乃始就学。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古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合作探讨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讲解与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 练习翻译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准确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翻译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翻译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伤仲永原文、翻译、教案及课件
伤仲永原文、翻译、教案及课件一、教学内容《伤仲永》选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原文学习,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原文朗读与翻译,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好友仲永早逝的哀悼之情。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伤仲永》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好友的哀思。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辨析;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
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结合PPT课件,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翻译课文: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对照PPT课件中的翻译,纠正错误,提高翻译能力。
5.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好友仲永的情感,讨论作者为何“伤仲永”,从而理解课文主题。
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伤仲永》2. 作者:柳宗元3.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4. 课文翻译5. 课文分析:作者情感、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对照PPT课件中的翻译,修改自己的翻译。
(3)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2. 答案:(1)课后自行完成,下节课检查。
(2)课后自行完成,下节课讲解。
(3)课后自行完成,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5课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预习提纲
• • • • 1、熟读课文。 2、王安石简介。 3、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4、重点词语:父异焉 邑人奇之 稍稍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6、方仲永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 • 7、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 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 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 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 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 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 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 才。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 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磨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伤仲永”?
题解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
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
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交流展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纹理皆有可观者”,是写幼年天资过人,具 有做诗才能 “先人还家……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写方仲永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初一七年级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课件优秀教案
初一七年级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课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现实的忧虑。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安石(2)简介课文背景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揭示文章主旨。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人才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板书设计【板书】伤仲永作者:王安石课文结构:总分总主题: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现实的忧虑。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2.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和重点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人才的理解更加深刻。
(1)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在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六、课件设计1.课件《伤仲永》2.课件内容:(1)课文原文及注释(2)作者简介(3)课文结构分析(4)重点词语解释(5)课堂练习题(6)教学反思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怜悯之心。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3)认识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泊船瓜洲》等王安石的诗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探究学习:(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仲永、仲永的父母等。
(2)讨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心得体会。
苏版初一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
苏版初一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目标1、明白得作者的思想观点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预习要求摸索文后练习一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内容[投影]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故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明确: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时期:幼时天资过人第二时期: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时期:又过七年后变成无能之人3、从方仲永个人情形来看,缘故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缘故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一般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同意教育,连一般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讲述]文言文一样都专门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缘故,仅用了15 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专门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挖掘挖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专门、文思灵敏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来宾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缘故。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伤仲永教案(12篇)
伤仲永教案(12篇)《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一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
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完成了,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人用钱财请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如此之好的禀赋,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
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