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体学中有启发性的内容

合集下载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浅论英汉翻译中原文风格的传达-兼评“第十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英译汉)

浅论英汉翻译中原文风格的传达-兼评“第十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英译汉)
关键 词 : 体 ; 文 分析 ; 转换
中图分 类号 : 359 H 1.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8X(020 —00 — 4 17 —30 20 ) 1 12 0
助语言学 、 接受美 学 、 符号学 等领 域 的成 果 , 对文 体 、 风格 的探索 到得 了长足 的进 步 如 L eh采 用数 学 ec 统 计 的办法 对文 本 的风格 进 行 条 分 缕 析 ; 宓 庆 刘 先 生将 风格分析 分 为“ 式 标记 分 析” 即基 础层 次 形 ( 分析 和最 高层次 分析 , 括 表 现法 、 品 内在素 质 、 包 作 作家精 神气 质 、 受者 的视 野 融合 ) 接 这 些 见解 很
辞 典 里 说 , 格 是 “h h r t i i m me f r — 风 t ca ce sc a l o pe e a r t r e s
so i p s o g re:h w a a t u a w fr a s in n r e r e  ̄ o o p r c lr i e s y t n s3 r n lss a d a s sme to t l m,le e — hig .1e a ay i n se s n f sye i ov s x a a ain o ie n i t f a wrtr’s c o c o r s i i u s f n o h ie f W0 d .hs g r o f e
— —
兼 评 “ ÷ 一届 韩 素音 青年 翻译 奖” 考译 文 ( 译 汉 ) 第 参 英
陈 历 明
( 海外 国语 大学 , 海 上 上 208 ) 003

要 : 现代 语 言学 的方 法和观念运 用于文 学研 究 , 图对直接 或 间接 影响 文学翻译 的评 价 将 试

英美文学教学文体学运用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文体学运用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文体学运用论文概要: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客观的外物世界,也可以展现作家主观的内心世界。

而文体学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最大程度上带给读者审美的体验。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文体学,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并且,文体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使用也要较大的发展空间,它依然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在英美文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对文体学这一方法论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完善。

文体学(stylistics),又称风格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综合了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特征,是一门正处在发展和完善中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很多文学研究家、修辞学家,就开始对文学语言进行深入研究,这就是包含了语言学和文艺学等新的文学---文体学的孕育阶段。

它是多种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果,是时代文体持续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二十世纪初,法国人Bally就发表了《法语文体论》,它预示着现代文体学的诞生。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完善中,文体学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学百科辞典》以及我国学者王佐良的《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中都有对文体学的深入研究。

此外,它也衍生出众多分支,如形式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翻译文体学等。

文本的语言风格是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众所周知,流传久远的文学作品是语言成形的艺术,它们大都词句优美,思想深刻。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用词造句的高超能力,也会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语言风格难以忘怀。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作家独特的个性化、典型化以及艺术化的综合体现,不同作家具有相异的语言写作风格。

语言风格的个性化指的是作家在写作时运用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标新立异,异乎寻常;语言风格的典型化指的是作家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在整体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范例,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识别出来;语言风格的艺术化指的是作家在写作时所运用的语言措辞优美细腻,带给读者美的体验。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文体风格的处理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文体风格的处理

2009年5月第6卷第5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09Vol.6No.5引言所谓“可译性”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让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能够理解。

否则即为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成分。

[1]42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互相传译的问题,指的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2]172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译文只可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无法做到与原文一模一样。

正如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所说“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

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3]161正如约翰·卡特福特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事实上,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

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译或绝对的不可译的。

[4]136-143不可译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例证证明了在翻译过程中文体风格的可译性。

一、什么是风格关于“风格”,当代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5]58。

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

文体学与翻译研究

文体学与翻译研究

贝克本人认为这一研究只是"小范围、试验性 的"尝试,调查文学译者的文体在原则上是可行的, 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 难以捉摸的、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 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 烙印确实存在。既然译者的烙印存在,就有必要研 究、制定一种合理的方法去寻找和梳理这些烙印。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界定与评价译者文体的方法,有 不少问题仍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并需做更大范围的 调查研究。
贝克选用了英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布什(Bush)和 科拉克(Clark)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比较,布什翻译的 原文出自3位作家,源自3种相关的语言:巴西葡萄 牙语、本土西班牙语和南美西班牙语。科拉克翻 译的原文全部源自阿拉伯语,出自两位风格迥然不 同的阿拉伯作家,一位是40多岁的男性作家,另一 位是年近90的叙利亚女作家。贝克从类符/形符比 率、平均句子长度和叙述结构三方面描述两位译 者的文体。
Bush(布什)
高(词汇量 宽泛)

Clark(克拉 克)
低(词汇量 受限)

Discussion
了解译者的实际生活环境,对研究译者是有意 义的,因为生活环境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语言习惯 和表达方式。例如,长期与讲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 就会慢慢养成一种语言习惯,在讲话或写文章时会 考虑到不同的听者/读者的语言能力而采取不同的 策略。贝克把这种现象叫“适应性调 节”(accommodation)。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Mona Baker
style in translation Style style of translation?

《英语文体学》前七章总结

《英语文体学》前七章总结

《英语文体学》前七章总结第一章:关于文体学。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语言风格的学科,我们所讲的是现代文体学,其又分为一般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前者主要是各种文体的一般特征,后者是各种文学作品的特别特征,两者研究有重叠。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工具,包括:言语行为,言语事件和文本。

言语事件包括三要素:实体,形式和情境。

语言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场合使用不一样的语言,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语言的指示功能,表达功能和文本功能。

风格,是个人或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

学习文体学使我们对不同的语言特色或风格有个系统的知识,熟悉不同文学题材的不同特点,深化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此外,文体学给翻译和语言教学也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文体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多个学科如修辞学,文学评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文体学学习的必要性。

文体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风格的学科,分析不同的语言特色。

系统学习文体学,有助于培养表达的准确感。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这对学外语的学生尤为重要;文体学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通过对文本的研究。

涉及到描写,理解文章体裁特点和艺术表现力,这一过程就是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文体学有助于翻译保有原作的原滋原味。

通过分析通篇的风格,包括词,句子的特征,修辞,陈述方式以及文章的主题译者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文的特色,使得译文在思想上,风格上更贴近原文,有其韵味。

第三章:语言变体文体学把语言变体主要分为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

前者是由于不同的地域风俗习惯形成的,而后者是由于场合的不同而形成的。

方言变体和语域变体是相互依存的。

方言变体又分为:个人习语,即个人用语习惯;短暂性方言,每个时代的有其特别的语言特点,语言是时代的烙印;地域方言,不同地域的不同方言,每个地方读有其不同的说话习惯;社会方言即社会不同阶层如富人和穷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标准方言,方言也有标准和不标准之分。

语域变体在文体学中,又包括语场,语式(说和写)和语旨。

三大语用理论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三大语用理论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言语 行为 理论 是翻译理 论 的哲 学基础 .语用 学
主要 研究语 言 在语境 中所表 达的意 图。在 翻译 实践
中我 们必 须透 视一 定语 境下 的“ 言外 之力” 。
… a d t e eo e I s y t a fy u s o l t lb n , h r f r , a h t. o h u d si e l i h s c u t e .Ma t ri s ih y u n t i o n r wh n Mr y ri ma r ,1 w s o n e
奥 斯 汀 的学 生 约翰 ・ 尔 (o nS al) 一 步 赛 Jh er 进 e 发展 了这一 理 论 ,他 提 出言语行 为是交 际的基 本单 元 。他将 言语 行 为 、 意义 、 语言 和交 际的研究结 合 了
euao. m ) d c t n E ma i 所 以, 果马 丁先生结婚 时你还在 这 儿 . 如 可
来 的 文 体 效 果
关键 词 : 用 学 ; 体 翻译 ; 语 文 言语 行 为 ; 赖 斯 会 话理 论 ; 貌 与 面 子理 论 格 礼
中 图分 类 号 : 1 . H359
作者简介 : 郭
语 言学 专 业 硕 士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77 (0 01— 07 — 0 10 - 9 42 1)1 0 3 4
以明 晰或 隐 晦的方法 把这种 “ 弦外之 音 ” 传递 给他 的
读 者 。赫维 (0 0 从跨 文化 的角度探 讨言语 行 为和 20 ) 施 为 功能 在 翻译 方法 中的作 用 ; 奇 (0 0 则 从标 希 20 ) 记语 、 重构 语境 等方面讨 论如 何实现 法律翻译 、 文学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应用研究——以《文心雕龙·神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应用研究——以《文心雕龙·神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摘 要 : 文体 学和 翻译研 究近 年 来 的结合 引起 了学者 们 的注 意 , 借 助 数据 库 软 件 , 对 比分 析 不 同译 本 , 能更客 观 、 直接地 对 比出不 同译本 的 文体特 征 。基于语 料 库 的翻 译 文体 学研 究为译 本 文体 研 究提 供 了一种 可量化 的 、 客 观 性强 的方 法 , 能够在 一定 程度 上 弥补定 性研 究 的不 足 。 关 键词 : 文心雕 龙 ・ 神思; 翻译 文体 学 ; 语 料库 分类号: H0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3 ) 1 2 —0 1 0 7 —0 2
各类 文本 的文 体特 征 进 行 语 言 学 的 量化 描 写 , 在充
分描 写和 分析 的基 础上 从语 言 内 、 外加 以解 释 ” _ 3 ] 。
思》 英 译本 ( 以下简 称“ 黄译 ” ) 作为研 究 对象 。 本 文 借 助 两 个 语 料 库 软 件 完 成 :一 个 是 An t C o n c 3 . 2 . 4 . w, 主要 用 它对 类 符 、 形符 数 进 行 统
见 于各种 专著 、 文集 中。 关 于《 神思》 篇 的英 译 研究 , 杨 国斌 在 《 ( 文 心 雕
龙 ・ 神思 ) 英译 三种 之 比较 》 中, 对“ 神 思” 概 念 的翻
(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s t y l i s t i c s ) 这一概念[ 2 ] 。结 合 文 体 学
指 纹一 样 , 是 语 言 的或非 语 言 的个 性 特 征 ” _ 1 ] , 她认
的第 一个 英文 全译 本 , 其 后还 有杨 国斌 、 黄 兆杰 等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体学中有启发性的内容
传统的文学批评站在社会历史的立场上对文学文本的故事内容进行评论,文学文体学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文本的语言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文学文体学家认为,作者为了体现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效果、审美价值,遣词造句时会有意识地进行文字筛选。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特意选择的语言及其在体现主题思想、文学效果、审美价值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本文以小说文体价值为中心,阐述了语言形式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效果、审美价值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词汇、句法、视角及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四个层面,通过对美国女作家凯特瞭肖班的长篇小说《觉醒》四种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指出,虽然文体价值分析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因为诗歌的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文体特征比小说更为突出,但是,文本的语言形式蕴含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事实也同样存在于小说当中。

然而,人们在阅读小说时,往往由于其故事和情节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文体价值。

这正是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往往停留在再现小说事实这一层面上的原因所在,因而产生“虚假对等”,也因而与“足译”相去甚远。

同时,本文作者还指出,虽然由于两种语言存在质的区别,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未必能再现于另一种语言,然而,有时译本在文学价值上的遗失并非产生于两种语言质上的区别,而是产生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忽视。

这一点在小说翻译中尤为明显。

文体分析应用于文学批评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文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翻译相联系也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领域巨大的潜力。

本文作者相信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