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课复习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14课复习课导学案.doc
课题:14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复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高雅情趣的益处,自觉摒弃庸俗情趣。
能力目标:分清情趣的雅与俗,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情趣有雅俗之分,了解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性。
【考点梳理】
催什么样的情趣?
生活处处有情趣
高雅情叫
有什么重要意义?
是什么样的情趣? 庸俗情趣
Y
有什么危害?
V I
怎样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怎样杜绝不良嗜好?
【共同探究】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钱学森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它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
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
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哪些道理?
(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高雅的情趣?
【巩固练习】《见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单元质量达标第十四课》。
学案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自主学习】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前提:的成立。
2.特征:、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3)“ ”,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①中国首先与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的上,中国提出“求同求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1)中共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2)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第1314课时
第十三、十四课时缩句扩句仿句单句复句一、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但不改变句子本身的基本意思。
缩句,有助于我们抓住长句的主要内容,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缩句的基本方法如下:(一)要理清主干和枝干。
句子的主要成分好比大树的主干,表示“谁”或“什么”“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句子里缺少主要成分,就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了。
修饰成分好比大树的枝叶,表示修饰、限制、补充的意思。
句子里缺少必要的修饰成分,句子就显得不形象、不生动了。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一句的主干是“颐和园是公园”,其他部分就是枝叶。
(二)要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
缩句时,要找准主干和枝干,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例如“大雕塑家罗丹塑造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中的“罗丹”“塑造”“像”都是中心词,也就是主干,将这些留下来,去掉枝干,就成了一个短句,即“罗丹塑造像”。
如果去掉了句子中的主干,句子就会变得意思模糊不清,甚至改变了原意。
例如:“班主任和几位小朋友一起在运动场中愉快地踢球”,如果缩成“小朋友踢球”就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了。
(三)保持原句句式。
例如把“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争先恐后地搬砖”缩写成“少先队员搬砖了吗?”就明显地改变了原句的句式,这是不符合缩句的要求的。
又如将“老麻雀不能丢下自己的孩子一个人走开”缩写成“老麻雀能走”就不对了。
应保留“不能”,将句子缩写成“老麻雀不能走”。
二、仿句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
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
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这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谈谈仿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答方法。
(一)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
1.比喻。
①明喻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
13、14课导学案
13.人琴俱亡编写人:翟媛媛审核人:张晓丽学习目标1.疏通文义,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诵读文章,梳理文中的故事情节。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体会用独特的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预习导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笃.( ) 舆.( ) 径.( ) 弦.( )不调.( ) 掷.地( ) 恸.() 卒.(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子敬俱.病笃.: 何以..都不闻消息:便索舆.来奔丧: 弦既.不调: 语时了.不悲: 子敬素.好琴: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语时了不悲。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合作探究问题一:一读,疏通文义,感知文章。
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素子敬素好琴绝因恸绝良久径看红装素裹哀转久绝能以径寸之木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子猷问左右..古义: 今义:(2)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 今义:(3)便索.舆来奔丧古义: 今义: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问题二:二读,明晓内容,理解文义。
1.请用“一是……二是……”的格式概括文中的两个典型故事。
2.以四字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3.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悖常理,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问题三:三读,把握人物个性。
以“我从文中读出子遒是一个的人”句式,说说你心目中的子遒,并引用文中的语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拓展:假如子敬九泉之下见到子遒,他会对子遒说些什么?问题四:人们在形容兄弟情深时,常用人身体某个部位来打比方,你知道是什么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兄弟情深的典故?请列举一个。
反馈检测标节奏,读准字音和节奏。
用“/”号标出停顿。
教学反思14.我的母亲编写人:翟媛媛审核人:张晓丽学习目标1.具体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九上历史第五单元:《步入近代》复习学案
九上历史第五单元:《步入近代》复习学案考纲要求:1.文艺复兴运动①知道《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②初步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
2.探寻新航路①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②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3.早期殖民掠夺①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通过购买劳役豁免权、缴纳迁徙税等方式获得自由,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产生,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
(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13至14世纪,手工业也不断发展,手工工场由分散到逐渐集中。
(工场主、商人与工人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总之,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市民阶层),商人巨贾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欧洲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1.文艺复兴的兴起: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
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兴起。
2.文艺复兴的扩展: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4.形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5.实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6.代表人物及其成就:7.复兴的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内容预览:14.《秋天》学案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一)基础与理解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第三幅图: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一是。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学案1:第14课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学习重点】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2、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资料链接】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
中共党员。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
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
一、自主学习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二、合作探究4、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5、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拓展提升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
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3-14章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3-14章学案1.第13章乡土社会为何会名实分离?⑩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
⑪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
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或者: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结果就使得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
2.第14章从本章内容看,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有何不同?①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⑬因为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是科学化的。
⑭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不靠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3.第1-14章在前面的基础上,用一张图画出全书14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示例】略4课本P82——任务 2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篇章共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比如《乡土中国》中的14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各篇主旨,撰写相应的内容摘要。
注意摘录和使用文中关键的概念,简洁、准确地概括作者的学术观点。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5.如果让你给新高一的全体同学开设一场讲座,传授《乡土中国》的有效阅读经验,请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阅读经验要具体实用。
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引用的内容要标明具体章节、页码出处。
题目自拟,副标题是“——我阅读《乡土中国》的经验”不少于400字。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课》 复习课教案
(2)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 )者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曹小三跟着师傅去刷墙,不相信师傅的黑衣服上一个 ;师傅刷完墙后,他在师傅的裤子上发现了一个白点,最后师傅告诉他那是裤子上的 。刷子李的技艺真是_______啊!
教 学 效 果
2.《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本课选自这本书。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借助课件复习本课重点字词
1.生字组词
2.重点词语
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本文指刷子李刷墙有自己的一套准则。
曹小三跟着师傅去刷墙,一开始他 ,
后来在刷墙过程中发现师傅身上的黑衣服 ,
;师傅刷完墙后,他在师傅的裤子上发现了一个白点,最后师傅告诉他那是裤子上的 。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4,学生借助课件自主复习课文内容
5,做练习题
作业设计
1、选词填空。
侵犯 侵略
造句: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矩。
半信半疑: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怀疑。本文指曹小三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没有完全相信。
造句:对这件事他有点半信半疑。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本文指刷子李刷墙时,每一道浆都衔接得没有一点儿破绽。
造句:这真是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啊!
3,复习课文
1.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学案)
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学案)一、台儿庄战役1、时间:2、指挥官:3、历史地位:二、百团大战1、1938年底以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什么的方针?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1、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领导下为粉碎日军进攻而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2、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于哪一年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3、中共七大于哪一年召开?地点在哪儿?4、“中共七大”的知识要点:A、中心任务:B、政治报告:C、政治路线:D、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E、首要领导:D、“中共七大”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的声明是:。
2、年月日,日本天皇宣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4、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二部分:习题巩固与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而进行了()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2、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是指()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3、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工作指针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5、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A、李宗仁B、彭德情C、张自忠D、左权6、抗日战争中,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是()A、百团大战B、平型关大捷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7、明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8、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敌入侵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9、武汉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如实记载了日本侵略军在华中地区向中国人民投降的一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14课导学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14课导学案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气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2、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学习过程1、年,族召开大会,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
抗战派大臣继续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他,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世祖的政绩:(1)元朝建立:年,定国号为元,年定都。
(2)农业方面:a、重视发展,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做牧场。
b、治理,推广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运输方面:a、令人开凿河和河,粮船可以从直通到;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粮食运输逐步以为主。
(4)行省制度:目的:。
(二)阅读下列材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回答:⑴上述诗句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⑵哪一诗句体现了作者的崇高气节?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五)思维拓展元朝是北方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在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的和战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班级:姓名:往史回首:扬帆起航:一、航行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匈奴族在过着游牧生活。
秦汉时期,其杰出首领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匈奴族的业兴旺发达;业也发展起来,被广泛应用;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了。
2、西汉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年,派大将、大破匈奴,夺回了、地区。
3、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向汉朝称臣,并同西汉订了,还向帝请求和亲,宫女嫁给了他。
4、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同舟共济:(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能够取得胜利?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何作用?3、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昭君出塞有何历史作用?4、探究: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四、牛刀小试(我达标我快乐)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2、有位同学暑假想要实地考察“昭君出塞”的历史遗迹,请你告诉他应该去哪一城市()A. 开封B. 咸阳C. 南京D. 呼和浩特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A、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B、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C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4、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已成为千古佳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十四课时综合性学习复习教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三、十四课时:综合性学习。
复习内容: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3、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指导。
复习重点:1、作文的写作技巧。
2、作文随堂训练。
复习过程:一、本册的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这就是我》看范文,让学生找写作特色。
(范文一)老鼠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只小老鼠,大家都认识我吧?我知道你们都非常讨厌我,因为我专干那些偷偷摸摸的事,是你们人类的公敌。
我有一身光滑的毛,只是颜色不太好看,背上的毛是灰褐色的,腹毛是白色的。
小鼻子尖尖的,耳朵向前伸。
上颌门齿从侧面看,有个缺口,但我啃东西还是相当不错的哟。
别人都说我丑,可我觉得自己还是蛮漂亮的。
我的兄弟姐妹特别多,有的都进入大城市了。
告诉你,一对大家鼠夫妇在一年内连续繁殖,如果不计算死亡的个体,子孙后代可以达到3.5万只以上呢。
怎么样,数字够惊人的吧?总有一天,我们鼠类的数量会大大超过你们人类的。
我们鼠类的适应性特别强,无论是寒冷的高山上,还是干热的沙漠;无论是茂密的森林,还是广阔的草原;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我们都能安家落户。
我们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如褐家鼠常沿墙根、夹道行走,在这些地方形成鲜明的跑道。
我们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呢?那要看在什么地方了。
如果在干燥食物丰富的地方,那我们就喜欢含水分多的食物;如果在含水分少的地方,那我们就喜欢干燥食物。
哎呀,我真是饶舌,怎么连这些都告诉你们了?还不是让你们更容易治我们吗?你们人类真是太坏了,老是跟我们过不去,还编造一些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歇后语。
昨天,和我住在一起的三个弟弟妹妹都是被鼠夹夹死了,三个哥哥姐姐也都被老鼠药毒死了,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了。
我要到别的地方去,多找些朋友,加强繁殖,向人类复仇。
你们没有看见,它们死得有多惨!我知道你们为什么害我们,因为我们偷吃你们的粮食,咬坏了你们的衣服。
对吧?你们人类真是小心眼!我真希望有一天,你们人类不再追捕我们,而用改造遗传“基因”的方法,改造我们,使我们改恶从善。
第14课复习教案
第14课追求高雅情趣,享受美好生活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基本知识点及框架结构2.熟练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3.掌握做题的基本技巧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做题基本技巧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几节课的复习,同学们能够基本掌握第二课的基础知识,这节课老师引导大家把第二课的知识系统化,能够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然后检测一下同学们的知识运用情况,在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归纳总结做题的基本技巧,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问题。
一、知识系统化师:首先大家抬头看黑板,大家共同回顾一下第二课的基础知识。
师:第二课大标题是什么?生(集体):追求高雅情趣,享受美好生活。
师:那么在这个大标题中,一个关键词是什么?第二课主要围绕着这个关键词展开的。
生(集体):情趣师:非常准确。
第二课我们主要围绕着情趣这个中心展开的。
那我们都讲了关于“情趣”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边总结边板书:(总结的同时,提问一些学生起来回答,检查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师:通过刚才总结提问,发现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并且能够在脑子里形成整体知识结构,个别同学还有欠缺,希望这些同学能够抽时间再加巩固。
二、练习检测师:我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做几个练习,检测一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1.下列情趣属于高雅的是()A爱好集邮,喜欢体育B追求奇装异服,举止粗野C抽烟喝酒,赌博吸毒D占卜、算命,预测凶吉师:谁起来告诉大家这道题你选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起来回答,说明理由,教师引导。
(这道题只要考察学生对高雅情趣定义的理解。
根据高雅情趣的定义,判断选择A,只有A符合“健康、科学、文明、向上”,B违反了“文明”,C违反了“健康”D违反了“科学”)多媒体:2.中学生小张十分迷恋网络游戏,只要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有时候一次连续十几个小时以上,由于眼睛长时间对着电脑过于疲劳,致使视力大幅度下降。
2023年中考生物总复习学案:动、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4课时动、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考情分析】考试内容要求年份/分值题型考查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A 2019/0.25 选择题植物生殖方式的判断2018/1 选择题植物生殖方式的判断2.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A 2017/0.25 选择题植物生殖方式的判断2016/1 选择题植物生殖方式的判断3.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B4.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A2019/0.25 选择题昆虫(蝗虫)的发育过程2017/0.25,2021/0.75选择题昆虫所处发育阶段的判断2015/1 选择题昆虫的发育过程5.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A2019/0.25 选择题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2018/1,2021/0.5选择题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2017/0.25 选择题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6.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A2018/1 选择题鸟生殖和发育的特点2017/0.25 选择题鸡卵孵化出小鸡的条件【版本导航】人教版:八年级下P2~21;冀少版:八年级下P9~21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4页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变态发育的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家蚕) 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不同概念经过卵、①幼虫、②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③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变态发育过程点图示特点具有蛹期,幼虫与成虫的④形态结构和⑤生活习性差异很大,有羽化现象没有⑥蛹期,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羽化现象举例蝴蝶、蜜蜂、蝇、蚊等蟋蟀、螳螂、蝗虫等相同点都是⑦有性生殖,且发育的起点都是⑧受精卵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青蛙的生殖(1)生殖过程:求偶→抱对→受精。
雄蛙鸣叫招引雌蛙,雌雄蛙抱对,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2)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青蛙的发育(1)发育过程:经过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最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格式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3、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新秩序【导学案】【导】【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重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思+议+展】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根据课文第一目一、二、三段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根据课文第一目第二段总结帝国主义主要矛盾的表现?3、根据课文第一目第三段概括两大集团的形成(目的、表现、影响)?4、根据课文第一目第四段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全面爆发、性质)?思考题1:阅读课本83页“史料阅读”结合课文第一至四段,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一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③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因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据课文第二目第一段,概括大战的三条战线?2、根据课文第二目第二段,总结大战的进程?3、阅读课本85页“历史纵横”,了解中国参加一战的形式、目的?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根据课文第三目概括国际秩序的建立(会议、条约)?2、根据课文第三目概括国际秩序的内容?3、根据课文第三目第二段总结国际联盟的宗旨、性质、评价?4、根据课文第三目第三段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思考题2:“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一系列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结合教材,简要谈谈你对丘吉尔这一观点的理解?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一段时间的和平;②但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是对战败国的掠夺,激起了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爱了祸根。
【固】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新秩序【背读案】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一)一战的背景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4课复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的概况。
2、通过分析“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另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将最终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二、学法指导:
1、基本线索: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在这一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两岸关系得到了改变、发展,交往日益密切。
2、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时间顺序记忆相关事件。
三、知识网络: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①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 遗留下来的。
解决这些问题,实现
,是包括 、 和祖国大陆同胞在内的 的强烈愿望。
②进入 的新时期后,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民,创造性地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
(知识衔接:回顾香港和澳门被殖民者侵占史实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2
、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 境内,大陆实行 制度,台湾、
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 指明了前景,赢得 的好评。
(二)香港、澳门回归:(学科学习习惯培养:在课本上标出要点,归纳问题。
)
香港1、中英联合声明: 年底,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中央的 。
2、回归: 年 月 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 。
江泽民主席 庄严宣告:中国对 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图片史料解读:结合课本67
澳门1、中葡联合声明: 年 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回归: 年 月 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 。
中国正式恢复对 行使主权。
回到祖国怀抱。
回归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1、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 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 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 的大政方针;
④不久,在邓小平提出 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 ,推进 。
(历史回顾: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明末以来,台湾曾经三次与祖国大陆分离,前两次分离是怎样造成的,结果如何?
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③回顾“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 政策,海峡两岸近 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 。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如进行 、 商谈和 对话。
③“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 达成共识。
④“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董事长 在 举行会谈。
结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⑤1995年初,江泽民会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 、 的八项主张。
内容: ,是实现和平统一进程的基础和前提。
意义: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 的指导思想。
(学法指导:①看课本72页图片,了解“汪辜会谈”
②本目年代及相关事件较多,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忆)
3、日益密切的交往:
在“ ”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 、 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 、 的局面初步形成。
(1、图片史料解读:结合课本73页图片及小字材料等资料,加深对“日益密切交往”的理解。
2、知识与现实联接:讨论“当前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让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
学法应用
学法应用
学法应用
四、能力培养:
(一)选择题:
1、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3、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成功的外交努力
B、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殖民主义的衰落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4、“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两种
A、行政制度
B、管理制度
C、法律制度
D、社会制度
5、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是在
A、1987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6、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A、“一国两制”
B、武力解决
C、和平解放
D、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的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材料二: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回顾了就香港问题与中方进行的谈判。
撒切尔夫人回忆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早在我们谈判前就提出来了,是中国方面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
结果首先用在香港问题上。
”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诗歌表明了海峡两岸仍处于什么状态?列举两件改革开放以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事件。
②材料二中“香港回归10周年”是指哪年?澳门回归祖国在哪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③材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的“一个国家”是指哪个国家?“两种制度”指什么制度?在现阶段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④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葡萄牙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的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①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认真审题,不要漏问题,明确答题范围;③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准确规范回答问题。
④要注意书写哦!)
[疑惑]
学习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