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地球的卫星——月球》资料:月球轨道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地球的卫星——月球》资料月球轨道月球轨道以27.32天完整的环绕地球一圈。
地球和月球的质心在距离地心4,700公里(地球赤道半径的2/3)的地球内部,两者各自围绕着质心运转。
月球与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是385,000公里,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
轨道的平均速度是1.023公里/秒,月球在恒星的背景之间大约每笅时移动0.5°,这相当于月球的视直径。
月球的轨道不同于大部分行星的天然卫星,它是接近黄道平面,而非地球的赤道平面。
月球轨道面相对于黄道平面的倾斜只有5.1°,自转轴的倾角也只有1.5°。
月球的质量中心和地球的质量中心长期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5,000 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60倍,或是地球直径的30倍。
两者共同的质心大约离地球中心4,670公里,也就是在地表下约1,700 公里。
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天然卫星比较,地月大小的比例(4:1)是相对的大,而地月质量的比例是较小的(81:1),因此有些人认为地月系统应该是双行星。
但是,双行星有个不成文的定义,即双行星的质心应该在两个行星的外部,而不应该在两者的任何一颗之中,所以地月系统还是一个普通的行星与卫星的系统。
月球轨道的平均离心率是0.0549。
非圆形的轨道导致从地球上观察月时,是直径的大小和角速度上都有着明显的改变。
对一位虚构的在质心上的观测者而言,月球每天的平均角位移量是向东13. 176358°,轨道的指向在空间中并没有被固定住,而是随着时间不断的进动,其中一种是拱点线的进动:椭圆形的月球轨道慢慢的反时针方向转动,完整的旋转一圈是8.850年(3,233天)。
另一种运动是轨道平面本身的轴垂直于黄道的顺时针进动。
月球轨道与黄道的交点对时间的进动,完整的环绕一圈是18.6年(6,793天)。
月球轨道对黄道平面的倾角是5.145°。
月球的自转轴并没有垂直于公转的轨道平面,所以月球赤道相对于轨道平面的倾角常数是6.688°。
地球的卫星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教学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内容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
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
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
教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教学方法:观察、谈话、讨论、交流、读书、制作等。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地球的卫星——月球》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作为教师,主要是了解学生生活中了解科学、学科学的底子,是否真正落实了科学材料的准备熟悉过程。同时让学生享受探究的成功。)
五、拓展延伸,观看有关图片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7.教学反思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们都既感兴趣又陌生。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能通过课外阅读、查找资料等途径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们以个人为单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信息。
1.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工具和手段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发现——分析归纳、强化要研究的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造卫星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针对学生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大量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分小组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指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月球的其他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①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②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讲授新课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说一说图片的主要内容◆图中观察月球的工具分别是什么◆从工具的发展过程,你知道了些什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交流】1、从远古开始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碳等来作观月记录。
2、1959年至1976 年,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取得成功。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4、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全貌。
5、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只有1克的质量。
这是从月球表面带回的。
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6、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千克月壤。
【小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行器探索→登月考察。
这一个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不仅仅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不断推进,人类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精神的写照。
二、我的“月球卡”看图回答,并补充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懂得科学永无止境的道理。
根据收集、交流,整理有关月球资料,制作“月亮卡”。
三、合作探究为何月球体积比太阳小得多,但看起来却大小相似?明确: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
月地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400。
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宇宙只有地球有卫星。
()(2)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在月球留下脚印。
()(3)月球上可以自由看书和通话。
()(4)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课件、视频、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动画:人类登月、认识月球、月球概况视频:月球的形成图片:月球1、月球2【教学过程】1、导入(1)对有关月亮的歌曲。
和有关月亮的诗歌。
讲有关月亮的故事、传说。
(2)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3)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2、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教师板书: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人类登上月球(2)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3)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5)观看课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2 月相变化 |教科版 (1)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观察月球公转过程中的月相变化并记录。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对于月相,学生已有的认识是月相是变化的,有时圆、有时缺,看到过的月相是零散的,对月相变化的周期、形成的原因和规律是缺乏认识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动画片中常见的月亮)。
月相的形状和农历的日期相关,学生最熟悉的月相是满月、峨眉月和半边亮的月相。
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本课的教学从三个层面去推动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认知:一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模拟,通过对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的公转,观察看到的亮面变化情况记录月相。
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满月——农历十五、十六和看不到月相的初一,来推断8个特定点的月相时间,从而理解每一天的月相都在变化,并探索其变化规律。
三是把学生在课内获得的认识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持续去观察、记录月相,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研究的兴趣。
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画剪月相,让学生回忆并画出印象中的月相,并剪下来;活动二:贴月相,让学生把自己剪下来的上半月的月相贴在黑板上初一到十五相应的位置上,一方面了解学生看到过的最多的月相,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有没有错误的月相,月相变化是否有规律;活动三:模拟月相变化,让学生以小组模拟实验的方式,动态观察一个月内8个时间点(初一、初五、初八、十二、十五、十九、廿三、廿七)的月相并画下来,对比之前在黑板上贴的月相是否有错及纠错,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活动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宇宙》单元备课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宇宙课件完美版
课教堂学小目结
标
1. 月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2. 月球表面有数量众多的环形山。 3.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
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板教书学设目计
标
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动 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
1. 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一个像 雷锋一 样乐于 助人、 关心他 人的好 孩子。 2.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 走入文 本的情 境,体 会汉蒙 情深、 民族团 结的思 想感情 ,激发 学生热 爱草原 、热爱 草原人 民的感 情。 3.再 向 远 一 点 的地 方望去 ,湖水 在春风 的吹拂 下,泛 起鱼鳞 般的波 纹。 4.首 先 映 入 我 眼帘 的是一 排绿色 的小松 树。 5.紧 接 着 就 是 树下 那些五 颜六色 的小花 让我看 得眼花 缭乱。 6.更 远 处 , 湖 面有 很多船 ,来来 往往。 渔民在 湖面上 撒网捕 鱼,一 派繁忙 的景象 。 7.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 向,就 是把大 部分时 间花费 在看电 视和看 漫画书 上,而 不喜欢 阅读文 字比较 多的书 籍。
38.4万千米 3476千米 7356亿亿吨 3800万平方千米 127~183摄氏度 自西向东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月海
⊙ 月球的地形特点
环行山
月陆 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
环形山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又叫做月坑。月坑近似于 圆形,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 环形山的数量非常多,总数达5万多个。
我的“月球卡” ⊙ 月球的运动
西
东
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时)
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时)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材简析】本课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
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因此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
本节课学生要通过信息的搜集、交流、讨论、整理等过程,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第一部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交流,知道人类探索月球以及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我的“月球卡”: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整理,在思维碰撞中对“月球卡”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天气较好的情况下抬头便可以观察到月球,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月球的有关内容。
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并不深入和全面。
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天体,学生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类对于月球的观察与探索在不断发展。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探月的历程和我国的探月工程,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 知道人类探测月球以及太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寻找新的能源,形成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制作自己及小组的“月球卡”。
难点: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月球卡”学生:个人“月球卡”、相关补充说明材料(如:PPT、图片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哪一个星球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
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
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涉及章节如下:1.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7.1生物的多样性,7.2生物的分类,7.3生物的进化。
2. 第八章地球与宇宙:8.1地球的结构,8.2地球的运动,8.3太阳系与宇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和地球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地球的运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的结构,太阳系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地球宇宙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1)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2)介绍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太阳系和宇宙。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分类、进化。
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4.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行星、恒星、星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2)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举例说明。
(3)简述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4)描述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组成。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分类的依据有形态、生理、生态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1-8课教案(下册)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还有哪些天体也在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这叫什么现象?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4、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8、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月球——地球的卫星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月球——地球的卫星》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是我们夜晚最熟悉的天体之一。
月球对地球的潮汐、气候和生物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月球的钻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形成、特点、表面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月球的形成和基本特点;2. 掌握月球的表面特征和地形结构;3. 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设计内容:1. 月球的形成和基本特点:通过教室讲解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点,包括大小、质量、轨道等。
2. 月球的表面特征和地形结构:让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的明暗区域、环形山、裂缝等特征,分析月球的地形结构。
3.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月球对地球的潮汐、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4. 观察实验:设计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月相变化、月球表面特征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制作作品:让学生制作关于月球的作品,如手工模型、科普海报等,展示他们对月球的理解和想象。
四、设计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视频和实验器械,为学生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
2. 教室教学:教师进行教室讲解,介绍月球的形成、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 观察实验: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月球的表面特征和地形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4. 制作作品:学生制作关于月球的作品,展示他们对月球的理解和想象。
5. 总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展示作品,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评判方式:1. 观察实验记录: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是否详细准确;2. 制作作品评判:学生制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要求,展示了对月球的理解和想象;3. 总结讨论表现:学生是否能够总结所学知识,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六、延伸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观察月球的实际情况;2. 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月球的相关知识;3. 可以开展月球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月球的重要性和奇奥的地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教科版
(封面)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教科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月球环形山1.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2.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1/80 ;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白天温度(127℃),晚上温度(-183℃)3. 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公转时间约要 29.5 天。
4.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
6.(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环形山。
7.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8.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9.造环形山摸拟实验。
喷水法:喷口大小决定坑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决定坑的深浅。
撞击法:撞击球的大小决定坑的大小,撞击速度决定坑的深浅。
月相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6. 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专门小,你们看老师那个地点却有一个专门大的盐晶体,你明白是如何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资料:奇异的晶体:// /bjkpzc/kxcl/wk/qnkxjkpwk/cl/9444.shtml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看漂亮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经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看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伙儿所熟悉的物质,第一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躯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看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确实是晶体。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看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看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看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觉记录下来。可供观看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看,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看发觉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现,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爱好。假如条件好的话,能够在网上开创一个如此的空间。关于学生的发觉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夸奖或展现,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作业设计:第三单元《宇宙》1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作业设计与实施建议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设计依据《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1课。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现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球的卫星——月球》这节课主要分两大块进行教学,一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二是制作我的“月球卡”。
本节课教学对后面即将要了解的月相、环形山的形成、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知识以及探究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等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学的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在茫茫宇宙中,月球只是一个天体。
但是,由于月球距地球最近,对于地球来说,除了太阳之外,天空中没有任何天体比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更加显著。
因此,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1.科学知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在本课的教学,希望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各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教师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补充介绍,同时出示不同的主题帮助学生归纳小结,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教育学习文章】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 宙》教案分析(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分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分析(教科版)月球环形山.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白天温度(127℃),晚上温度(-183℃)3.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公转时间约要29.5天。
4.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
6.(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的环形山。
7.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8.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9.造环形山摸拟实验。
喷水法:喷口大小决定坑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决定坑的深浅。
撞击法:撞击球的大小决定坑的大小,撞击速度决定坑的深浅。
月相.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6.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
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