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再经胡城县》高考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浅谈晚唐诗人的讽喻诗

浅谈晚唐诗人的讽喻诗

浅谈晚唐诗人的讽喻诗易琼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丰台100068摘 要:唐末诗人,置身于昏暗动乱的社会中,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体会尤为深刻,聂夷中、杜荀鹤等现实主义诗人关注社会,心系民众,以大量的讽喻诗作品抒写离乱之苦,针砭时弊,议论得失,传达被压迫民众的悲惨呼声,为唐末诗坛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关键词:讽喻诗;聂夷中;杜荀鹤讽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其突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

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作;《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

讽喻诗发展到唐代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权臣、贵族、官吏的罪恶行为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了新的高度。

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通过诗作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议论得失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唐末诗人,置身于昏暗动乱的社会中,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体会尤为深刻。

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以手中之笔反映离乱之苦,传达被压迫民众的悲惨呼声,为唐末诗坛又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一、聂夷中及《咏田家》聂夷中,字坦之,河南中都(今河南沁阳)人。

咸通十二年(871年))中进士,因时局动乱,久滞长安后才补得华阴县尉。

仕途颇不得意,不知所终。

工诗,尤擅五言古诗。

因出身草泽,备尝辛楚,故对人民的贫寒艰苦有切身体会,所以作品“多伤俗闵时之作,哀稼穑之艰难”(《唐才子传》),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善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暴露在人们眼前,冷峭有力,在晚唐靡丽的诗风中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

杜荀鹤

杜荀鹤

CC全唐诗:卷691-12
> 五律·赠欧阳明府
ZZ 唐·杜荀鹤
贤宰宰斯邑,政闻闾里间。都缘民讼少,长觉吏徒闲。
帆落樽前浦,钟鸣枕上山。回舟却惆怅,数宿钓鱼湾。
CC全唐诗:卷691-13
ZZ 唐·杜荀鹤
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不虑有今日,争教无破时。
藓斑题字壁,花发带巢枝。何况蒿原上,荒坟与折碑。
CC全唐诗:卷691-9
> 五律·登天台寺
ZZ 唐·杜荀鹤
江上山头寺,景留吟客船。遍游销一日,重到是何年?
沙鸟多翘足,岩僧半露肩。为诗我语涩,喜此得终篇。
CC全唐诗:卷691-29
> 五律·秋日旅舍卧病呈所知
ZZ 唐·杜荀鹤
秋色上庭枝,愁怀切向谁?青云无势日,华发有狂时。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评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
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
> 五律·寄李溥
ZZ 唐·杜荀鹤
如我如君者,不妨身晚成。但从时辈笑,自得古人情。
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
CC全唐诗:卷691-21
> 五律·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释】①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②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这里指皇帝。

③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④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抱(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首句先写“鸡人报晓”,引出下句“进翠云裘”,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B.颔联“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地位上尊与卑的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

C.颈联通过写日色才临,仙掌即动,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小中见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原文与赏析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原文与赏析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原文与赏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在唐代,以较多的篇章反映人民生活的杰出诗人相当多;但一般都运用比较自由的五七言古体。

《再经胡城县》是一首七绝。

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还要讲平仄,却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及其根源。

其在艺术构思方面的奥秘是值得探索的。

不妨先作一些比较。

《老残游记》通过酷吏虐民的事实所揭露的社会矛盾及其思想意义,是和杜荀鹤的这首七绝完全一致的,却用了很大篇幅。

作者创造了刚弼和玉佐臣两个酷吏的形象,刻划了许多被酷吏害死的人物,描写了许多伤心惨目的景象,然后叙述酷吏的血腥罪行竟然博得上司的赞许,说什么“办强盗办得好!”专折保奏,升了大官。

这才通过书中人物老残的口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抒情小诗却不可能这样做,也不需要这样做,它具有不同于小说的艺术特征。

这首《再经胡城县》之所以能够只用四句诗就表现出在小说中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表现的社会内容,就由于它很出色地体现了抒情小诗的艺术特征:通过对典型现象的艺术概括来抒情达意。

首先,诗的题目就值得注意。

“胡城县”,确定了空间范围; “再经”又确定了时间范围。

以“再经胡城县”为题,就意味着“我”因“再经”而忆“初经”,先后两次经过胡城县的感受使“我”心情激动,不能已于言。

第一句“去岁曾经此县城”,朴实无华。

“初经”既在“去岁”,那么,从“初经”到“再经”,不过一年的时间,“此县城”又能有什么变化足以使“我”感荡心灵,非陈诗无以骋其情呢?这就很自然地唤起了读者的悬念,急于一读下文。

“去岁曾经此县城”之时,所见所闻,最感荡心灵的是什么呢?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县民无口不冤声。

”一县之民,成千累万,竟然个个受冤、个个喊冤,无一例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无口不冤声”的“冤声”又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初经”胡城县的“我”当然是明白的,但诗人没有说,用一句诗也无法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20-2021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诗歌鉴赏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

【思维流程】
方法
分析
找意象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 组画面 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
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 表感情 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明作用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受 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 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整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 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 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
高考语文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 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沪教版初中新教材古诗文背诵篇目

沪教版初中新教材古诗文背诵篇目

1、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答谢中书书陶景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2022年5月)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1.(2022春•虹口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小松杜荀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乙]韩山书院新栽小松丘逢甲②出林鳞鬣尚参差,已觉干霄势崛奇。

只恐庭阶留不得,万山风雨化龙时。

[注释]①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

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

②丘逢甲(1864—1912),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

写此诗时任韩山书院主讲,致力于国民教育。

(1)对以上两首诗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小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小松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B.甲诗三、四句的“凌云”含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松树。

C.乙诗第二句隐含着诗人热切期望能尽快培养出支撑大厦的栋梁之材的教育理想。

D.乙诗第三、四句转入议论,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以上两首诗体裁相同,均为。

(3)请从修辞角度,用简明语言鉴赏甲乙两首诗歌。

2.(2022春•徐汇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大堤曲[唐]李贺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①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②。

莲风起,江畔春。

大堤上,留北人。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有删节)【注释】①绾:系结。

音wǎn。

②珰:古代妇女的耳饰。

音dāng。

(1)下面的诗歌与本诗形式上完全不同的是A.李贺《李凭箜篌引》B.白居易《琵琶行》C.高适《燕歌行》D.李商隐《锦瑟》(2)下面对本诗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A.本诗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她所挽留的“北人”就是后文去往襄阳道之人。

B.本诗描写人物之美的手法,有视觉、嗅觉,有比喻,有比拟,角度多变。

C.本诗“江畔春”与“绿浦归帆”相呼应,既点出时令,也表达了思想内容。

杜荀鹤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75句)

杜荀鹤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75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杜荀鹤《小松》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杜荀鹤《赠质上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译文: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杜荀鹤《送人游吴》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译文: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

——杜荀鹤《春宫怨》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译文: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

——杜荀鹤《蚕妇》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杜荀鹤《泾溪》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译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杜荀鹤《小松》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译文: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杜荀鹤《泾溪》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译文: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译文: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译文: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杜荀鹤《春宫怨》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杜荀鹤《送人游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深意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摇曳的“竹影”与潺潺的“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道理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质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关杜荀鹤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

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

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

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青云”“莫更疑”表达对友人的祝愿与鼓励,希望他坚定志向,不要怀疑自己。

B.诗人在第二句中告诫友人,只有入关取士、出人头地,他的才能与品行才能为人所赏识。

C.颔联写友人虽出身寒门,但恰逢朝廷搜罗贤才,这正是取士的好时机。

D.颈联诗人借“通鹤信”期待今后收到友人的音信,“与龙期”暗含着对友人美好的祝福。

4.请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一联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青山吊李翰林①杜荀鹤何为先生死,先生道②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③,来此作吟邻?[注]①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李白墓地在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弟侄书堂》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弟侄书堂》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弟侄书堂》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

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指出弟侄虽身处世道纷乱之时,却仍能静守其心,谨守礼道。

B.颔联紧承首联,运用借代的手法,既点明家乡饱经战乱,又突出弟侄的高洁品格。

C.尾联含蓄劝勉弟侄要珍惜光阴,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颇有现实主义特色,寄意深远,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语言力求平淡,质朴无华。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含蓄劝勉”错误。

并非含蓄,而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点明弟侄要珍惜光阴。

故选C。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妙处。

(6分)【答案】①用词精妙,富有画面感。

“摇”,摇晃、摇曳,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

“入”,传入、融入,写泉水发出汩汩之声,仿佛融入砚台中。

②视听结合,富有意境美。

通过竹影、书案、泉声、砚池等意象,表现了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侧面烘托弟侄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形象特点。

③承上启下(或过渡),富有结构美。

清幽高雅的书房环境是弟侄心境的体现,既紧承前两联诗人对弟侄谨守礼道的高洁品格的赞美,又引出尾联对弟侄的劝勉。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是说“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响”。

从用词的角度看,“摇”,描绘出窗外的竹影在书桌上摇曳;“入”,想象泉水叮咚仿佛融入眼前的砚台中。

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对古诗的写作技巧即艺术手法的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难点。

这类考题一是要求判断诗歌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是要求说出此种手法的表达作用,学生对这类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而科学地、系统地总结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不失为解决这一难点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笔者就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做出的简要总结: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

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景与情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出现在诗歌里,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似乎已成常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

还有一些诗,看上去完全写景,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

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

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就生什么样的情,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

但有时,触景生情,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诗词赏析杜荀鹤5篇

诗词赏析杜荀鹤5篇

诗词赏析杜荀鹤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词赏析杜荀鹤5篇杜荀鹤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论杜荀鹤的讽喻诗

论杜荀鹤的讽喻诗

2008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8第28卷第四期 总第54期102论杜荀鹤的讽喻诗周桃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摘 要]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人民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荀鹤;讽喻诗;批判性;人民性杜荀鹤的十几首讽喻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人民性,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战乱频仍。

大唐国势江河日下。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系行将崩溃的统治,统治者加重赋税,残酷剥削人民。

战乱、租税、酷吏三害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资治通鉴》卷六八《唐纪》:“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1]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

一、揭露统治者奢侈日甚,贪官污吏凶残恶毒 唐末宦官专权,皇帝不理政事,奢侈享乐。

地方官吏更是贪赃枉法,横征暴敛,食民而肥。

杜荀鹤十分痛恨贪官污吏。

《再经胡城县》就是对贪官污吏的鞭挞抨击。

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怨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2]胡城县在安徽阜阳西北。

去年,诗人经过胡城县时,听到“县民无口不怨声”,按常理,“今来”胡城县,应听到县宰被罢免的消息。

但恰恰相反,再经胡城县,看见“县宰加朱绂”。

压榨百姓的酷吏竟然获得加官进爵。

诗人愤怒地指出,县宰的朱绂,“是生灵血染成”的。

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

唐代,户口、赋税是决定地方官吏升迁的两个主要条件。

所以,地方官吏拼命征收赋税,即使灾年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压榨剥削下,人民肯定摆脱不了悲惨命运了。

杜荀鹤在抨击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渴望行仁政,关心百姓的好官出现。

《献池州牧》就是对这样的好官的赞扬。

杜荀鹤简介_杜荀鹤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杜荀鹤简介_杜荀鹤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杜荀鹤简介_杜荀鹤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杜荀鹤(846~904),唐朝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

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

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

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

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

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

《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

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

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杜荀鹤代表作品:《小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荀鹤。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

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杜荀鹤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不闻征鼙和“乱”字对应“乱后”,“归山谷”直接对应“归山”。

B.第二句中的“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在思想感情方面统领后面六句内容。

C.诗书整齐如故,弟侄没有被征从军,颔联表明战乱并未严重影响诗人的家。

D.颈联极妙:有红有白,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有人有犬,活力充沛。

2.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此心非此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黄补阙①南迁杜荀鹤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

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

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

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

【注】①补阙:官名,掌供讽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

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

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

4.诗人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行即事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

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

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抒情。

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常年奔波劳苦。

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

B.颔联记事。

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堪称风餐露宿,随遇而安。

C.尾联写景抒情。

诗人手把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惆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鉴赏
古诗鉴赏
0114 0838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

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天地。

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

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

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

“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

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

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又都是读者迫切需要知道的,这就造成了悬念。

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

那读者迫切需要知道、但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读者的心怎能不为之震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