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歌概述
简述徽州民间音乐
简述徽州民间音乐摘要:徽州不仅拥有着美丽神奇的黄山,更有着很多与之相辉映的徽州民歌。
它联袂着徽商、徽学、徽画、徽医,组成了徽州的特色,向世界闪烁着黄山山水的俊伟旖旎,向世界倾诉着黄山人丰富的内在情怀。
徽州民歌是一门古老的声音艺术,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体现着徽州人民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他有着自己的文化烙印,也让自己在漫长的岁月里得到沉淀,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耐人寻味。
关键词:徽州民间音乐;地域文化:歌词内容;唱腔;发展与传承一、徽州民歌的特色1、地域文化特色说到徽州民歌,那就不得不提及养育了他的一方水土,徽州民歌的诞生于徽州的地域环境可谓密不可分,当然徽州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亦有专门研究徽州的学术,称为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地域三大文化,也称其为三大显学。
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学开始,贯穿了从宋到今的时间长河,涵盖了思想、经济、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集中体现。
在宋朝方腊起义失败后(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负责管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这六个县。
这一府六郡的辖制,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未改变。
个中缘由,大抵是因为徽州人少山多,文化交流和人流动规模较小,没有多少外力干涉。
徽州历来有着“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说法,在这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徽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徽州民歌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政府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对全国民歌的收集过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徽州的音乐工作者开展了“挖掘、保护、抢救”徽州民歌工作,一改以往“徽州没有民歌,至少是个民歌贫瘠地区”的观念,把他们的脚步深入了这片古老的大地,收集了丰富的徽州民歌资源,让这朵开放在深山里的小花,逐渐惊艳了全国各地。
2、歌词内容特色徽州民歌也有着自己独特歌词内容特色。
在歌词方面,一是相当保留了中国古汉语中的文字及韵脚。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徽州民歌是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民歌在其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腔韵特色,这种特色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语调、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
一、语调语调是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决定徽州民歌声韵风格的首要因素。
徽州民歌的语调较为高亢,这与徽州话的语调有关。
徽州话是属于宁波音系的一种方言,而宁波话中的语调又有“快、慢、平、上、下”等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体现在了徽州民歌中。
徽州民歌中使用的语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快语调,一种是慢语调。
在快语调中,歌者的喉咙发声较为用力,呈现出明显的上扬和下降的波浪形式,与徽州方言的语调十分相似。
而在慢语调中,歌者的喉咙发声较为缓慢抑扬,表现出一种柔和的气息感。
徽州民歌的语调变化富有韵律感,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节奏徽州民歌的节奏也是其独特腔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徽州民歌通常采用二拍子或三拍子的节奏,音乐性鲜明,流畅自然。
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五线谱记号,徽州民歌的节奏通常是通过传统的唱名方式来表示。
徽州民歌节奏的韵律感强烈,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唱歌的过程中,歌者会根据节奏的不同变化,加强或减缓喉咙的力度,从而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这种音响效果与徽州民歌的语调相辅相成,使得整个歌曲的旋律效果更加优美动听。
三、音响效果除了语调和节奏外,徽州民歌的音响效果也是其独特的腔韵之一。
徽州民歌中常用的音响效果包括颤音、发声低沉、声音高亢等。
这些音响效果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能够极大地丰富徽州民歌的表现力。
颤音是徽州民歌中最常见的音响效果之一,可以使歌曲的声音更加明亮且具有穿透力。
颤音的运用可以凸显歌曲中的某些重要词语或情感表达。
发声低沉则适用于歌曲中表达的悲痛、哀怨等情感,能够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词所表达的情绪。
同时,徽州民歌中的高亢的音响效果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其更加动听生动。
徽州民歌概述
二、 采 集
《 牧 牛 花 鼓》 、 《 猜 谜 对歌 》 、 《 十二月花》 等, 销往 世界 各 地 。 1 9 9 4年 , 《 小 石桥 》 、 《 十 二
月花 》 由 中央 人 民 广播 电 台对 国外 播 放 , 2 0 0 5年 《 小 石桥 》 作 为 徽 州 民歌 中首 屈 一 指 的代 表 , 被 选 入 中学 生 音 乐教 材 。 这 首 作 品 无 论 是 用 屯 溪 方言 还 是 普 通 话 都 很
微 州 这 方 水 土 的独 特 魅 力 。 在 风 光 秀 丽 、
了 自己生 命 的 新 篇 章 。本 文介 绍 了徽 州 民歌 的 起 源 , 采 集过 程 及 自身特 色 , 并 对 徽 州 民歌 在 新 时 期 的 传 承 和 传播 给 出希
望。
关键词 : 徽 州 民歌
概 述
徽 州 民歌 是 徽 州 地 区 的 古 老 的 声 音
多. 文化交流和 人流动规模较 小 , 没 有 多 少 外 力 干 涉 徽 州 历 来 有 着 “ 八 分半 山一
扬 歌 声都 会令 人 心 旷 神 怡
数. 但 由于 各种 原 因 。 在 收 集 的 过 程 中 遇 到 的 种种 困难 . 让 这 些 动 听 的旋 律 陷入 了
濒 临 失传 的窘 境 这其 中主 观 原 因有 . 遭 受 文革 的重 刨 之后 . 国家百废待兴 . 普 通 大众 思 想 中 阶
朵小 花 , 一滴泉水 。 在 不 经 意 间 给 人 们 带
来 惊 喜 随着 人们 更 多 的 了解 , 徽 州 民歌 更加 让 人 惊 讶 , 让 人 感 叹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徽州民歌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流派,它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有着独特的腔韵和特色。
对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民歌类型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奏明快而富有活力。
徽州民歌通常以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节拍感为特点,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感觉。
无论是婚礼、祝寿还是庆典,徽州民歌都能够用其独特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音调多变而富有变化。
徽州民歌的音调多种多样,有时悠扬高亢,有时低沉悲切,有时迎合剧情变幻而变调,给人以多样性的美感。
音调的自由流畅,给徽州民歌赋予了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旋律优美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徽州民歌旋律优美动听,独具一格,富有地方特色。
徽州民歌中常常融入当地独特的民间音乐元素,如周边山水的自然景色、农民劳动的声音等,使得徽州民歌旋律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徽州民歌的歌词清新而真挚,常常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家乡的留恋之情。
通过歌词的抒发,徽州民歌不仅展示了农民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积极的态度,还反映了徽州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徽州民歌的艺术魅力,从而传承和发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对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深入研究也能为其他地方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独特多样,既有明快活泼的节奏,又有丰富多变的音调,以及优美动听的旋律,歌词中透露出来的情感更是打动人心。
通过对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并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徽州民歌:湮没于岁月的浅吟低唱
使之 符合 当代 的审美 情趣 。刘 凡说 ,
所 有 的 艺 术 都 要 与 时 俱 进 , 当 传 统 的 内 容 和 曲调 不 适 合 时 代 要 求 时 , 变 化 是 唯 一 的 出 路 。 但 我 觉 得 ,有 时 候 某 种 美 被 屏 蔽 ,也 许 并 不 是 它 不 够 美 ,而 是 我 们 被 所 谓 时 代 的 观 念 蒙 蔽 着 ,没 有 真 正 开 放 我 们 的 心 。 在 屯 溪 ,我 们 原 先 设 定 采 录 的
说 《 寡妇 娘 》 实 在太 长 了 ,记 不住
词 ,于 是 她 戴 上 老 花 镜 ,拿 着 那 张 调 了 ,刘 凡 赶 紧 上 去 带 着 唱 。 《 螃 蟹 歌 》 比 较 好 记 ,吴 雪 萍 在 镜 头 前 是 背 唱 的 ,但 也 许 是 太 紧 张 了 ,民
曾经 录播 过这 首歌 。关 于 《 寡妇 娘》
馆 的 一 位 音 乐 工 作 者 分 头 辅 导 ,现
场教 唱。
这 样 的情 景 让 我 有 些 困惑 .我 一 直 觉 得 民 歌 就 是 流 淌 在 当 地 人 血 液 里 的 吟 唱 ,应 该 张 口 就 来 的 。可 如
今 。这 些 老歌 谣 却 要靠 着 刘 凡 的灌
输 ,这 样 生 涩 地 嵌 人 她 们 的 生 活 , 不 ,不 是 生 活 ,她 们 似 乎 只 是 把 它 当作 曾 经 的 工 作 内 容 。一 旦 从 工 作
的 老歌 手 。希 望我 马上 能 够 去 周
家村 帮 助 采 集 … … 这 消 息 让 我 大
喜过 望 ,第二 天我 一 大早 就 扛 着
那 大 录 音机 赶 往 周 家村 .会 同 乡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简介:徽州不仅拥有美丽神奇的黄山,更有很多与之相辉映的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俗、童谣、歌舞等。
徽州民歌优美抒情、细腻委婉、热情奔放,高度集中地展现了徽州的民俗特征、人文自然景观和徽州人的精神世界。
如《卖丝线》是一首徽商们刚起步创业时的叫卖民歌,《磨米磨麦》是一首潜移默化教育下一代从小就要读书的催眠曲,《十绣鞋》流传较广,是徽州女人借绣花的方式唱出对外出创业家人的思念,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原生态民歌,《种麦歌》是反映农民春耕生产田间地头劳动繁忙的场面。
徽州民歌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授的民间口头艺术。
她反映了徽州人民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宝库中独具徽韵特色的歌唱艺术结晶。
2008年,徽州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赏析:徽州民歌《哭轿》。
徽州民歌不像一些少数民族那样奔放、高亢、开朗,而是由民间艺人应时而唱,应时演奏或按民俗活动之需要唱相应的民歌,演奏相应的器乐曲。
而一些山歌,情歌,生活中的小曲小调大都是在节庆、举办婚丧做寿等红白喜中演唱、演奏。
徽州的《哭轿》则是徽州女人必须会唱的。
女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就必须学“哭轿”歌,既要学自己将来出嫁时要唱舍不得离开娘的唱词,又要学将来自己做娘时吩咐女儿的唱词。
受程朱理学教养,学《哭轿》是上不了厅堂的。
一生中也就唱两次,一次是做女儿出嫁上轿时唱,一次是做母亲送女儿出嫁时唱。
简单的曲调,幽长的音韵,女儿不舍恋家的依依惜别之情缓缓流动。
人们从这些优美、抒情、快乐、激情、凄切、悲凉、具有浓郁徽韵、口口相传的民歌中,真切地感受到徽州的习俗风貌和品位情操。
赏析:徽州民歌《十绣鞋》。
徽州民歌《十绣鞋》是一首抒情、甜美、原汁原味的徽州原生态民歌,是一首徽州女人的劳动杰作,是一首反映徽州女人在家绣花时的抒情小调。
在封建社会的徽州女人,为株守“三从四德”,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尤其是还未出嫁的姑娘们更是不能随便出门;已婚的妇女们也盼望着在外经商的丈夫早日回家乡。
经典徽州民谣(三)
经典徽州民谣(三)
《小石桥》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两对石狮憨憨地笑
顽皮的童年伴随着它
磨光了石栏把影照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潺潺溪水弯弯地笑
无忧的少年伴随着它
欢快的柳笛炊烟绕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嬉戏鸟儿轻轻地跳
畅想的青春伴随着它
甜甜的歌声花枝俏……
这是一首歌唱家乡屯溪秀丽风光和童年美好记忆的歌谣。
屯溪不仅风景优美,那条最著名的“屯溪老街”,几乎汇粹了徽州文化整个历史风貌。
徽州民歌当地人是用方言俚语咿咿呀呀地唱,本土气息特别浓郁。
我说那样其实更好,听不懂歌词,这正好能从韵律和音色方面感知当地歌谣的原始风味,给我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行走在徽州曲曲折折的回廊桥上,水光山色,白墙黛瓦,石板小路……心旷神怡之际,不知从哪条巷陌传来了山歌小调,你一句也听不懂,仿佛置身于前朝旧事之中,置身于凄美传说之中,你的身世与歌唱者的身世在时空中默契地感应、转换,你突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
体裁多样的徽州民歌
徽州山歌
贰
徽州山歌
徽州山歌的歌词大多通俗直白,多为即兴 歌词,旋律音程起伏较其他徽州民歌体裁跨度 大,其歌唱形式主要是独唱和对唱的形式,曲 调的性格也是坦率、活泼充满了激情。
例如《对答山歌》谱例:《对答山歌》。
徽州小调
叁
徽州小调
徽州民歌小调是徽州人在日常生活中能随口哼唱的民歌小调。 徽州人在生产劳动之余,也有着较为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生活,他 们会用民歌小调来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增添生活的乐趣。
本章结束
徽 传
承 与
州 创
新
民 歌Biblioteka 徽州民歌小调中也有不少民歌运用了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如 《孟姜女》、《茉莉花》、《剪靛花》、《叠断桥》等时调小曲, 例如在徽州区岩寺镇采集到的一首民歌《十二月对花》、《寡妇 娘》、《正月打长工》的曲调运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时调素材, 《打长工》运用了《孟姜女》的时调素材,《夫妻怨》吸取了《凤 阳歌》的曲调元素。
体 裁 多 样
徽 传
承 与
州 创
新
的
民 徽
州
歌 民
歌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号徽徽 子州州
山小 歌调
号子
壹
号子
徽州劳动号子种类虽少,但也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徽州人在劳动时并不是一味的唱 歌,其歌声是通过统一节奏以此来统一劳动步伐,起着指挥生产号令、组织劳动、调节 劳动情绪的作用。
徽州劳动号子与北方劳动号子粗矿豪迈的音 乐性格截然不同,徽州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大多数 节奏较为平稳,旋律性较强,且曲调具有刚毅顽 强、坚实有力的性格特征,群体性的劳动方式也 决定了其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徽州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之一,具有独特的腔韵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徽州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徽州民歌的历史渊源、腔韵特色、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特色所在,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徽州民歌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徽州民歌的历史渊源徽州民歌起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和宣城市的徽州地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徽州民歌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徽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徽州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面貌。
徽州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徽州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徽州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二、徽州民歌的腔韵特色徽州民歌的腔韵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律动优美:徽州民歌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律动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情感。
2. 腔调独特:徽州民歌的腔调独特,多样而丰富,不同的曲调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如悲、喜、怨、乐等。
3. 语言质朴:徽州民歌歌词通俗易懂,用词质朴,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出徽州地区人民的纯朴情感和深厚感情。
4. 传承和创新:徽州民歌的腔韵特色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
三、徽州民歌的演唱技巧徽州民歌的演唱技巧包括声乐技巧和表演技巧两个方面。
1. 声乐技巧:徽州民歌的声乐技巧注重音准、音色和音量的掌握,要求演唱者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表现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2. 表演技巧:徽州民歌的表演技巧注重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演唱者需要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手段,生动地展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使观众产生共鸣。
四、徽州民歌的文化内涵徽州民歌作为徽州地区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徽州地区人民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
徽州民歌歌词多以浓缩的语言叙述着徽州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徽州民歌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音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腔韵特色而著名。
徽州民歌流传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一带的徽州地区,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
近年来,随着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徽州民歌的腔韵特色也逐渐引起了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徽州民歌腔韵的起源、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徽州民歌的独特魅力。
一、徽州民歌腔韵的起源徽州民歌的腔韵特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融合了徽文化、徽派绘画、剧曲和民歌以及地域特色和地方风情,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徽州民歌的腔韵起源于农民劳作和生活中的歌唱,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其歌词多以当地方言为主,表达了农民生活的种种情感和体验。
徽州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徽州地区是有名的商贾云集之地,同时也是诗人墨客云集之地,这为徽州民歌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氛围。
1.腔调独特徽州民歌的腔调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
徽州民歌的腔调多样,从而使得民歌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得徽州民歌有着多种不同的表演形式。
腔调独特的徽州民歌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
2.曲调优美徽州民歌的曲调优美,悠扬动听。
它的音乐旋律饶有节奏感,常常配以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歌词,表达出淳朴的情感和愿望。
徽州民歌的曲调优美,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3.情感真挚徽州民歌大都围绕着农村生活、劳动和情感展开,这使得徽州民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质朴,能够引起人们共鸣。
徽州民歌的情感真挚,使得它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挚爱之选。
4.表演形式多样徽州民歌有着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它不仅在歌唱中发挥作用,在舞蹈、戏曲、器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表现。
民歌的多样表演形式使得它的腔韵特色更加丰富多彩。
徽州民歌的腔韵特色不仅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徽州民歌的独特腔韵特色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涵。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徽州民歌是指流行于中国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州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徽州民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徽州民歌这一音乐类非遗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徽州民歌的特点与价值徽州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
徽州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地方特色,反映了徽州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徽州民歌的歌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歌颂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家国情怀和社会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感。
徽州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了解和研究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起着重要的作用。
徽州民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徽州民歌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乡结构的转变和现代化的推进,徽州地区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生活的变迁,使得徽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徽州民歌在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一些珍贵的徽州民歌作品和表演方式濒临失传,亟待挽救和保护。
三、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徽州民歌这一音乐类非遗,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措施。
加强对徽州民歌的调查研究和文献档案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出一批优秀的徽州民歌作品和表演艺术,为其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对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定,提升社会对徽州民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加强对徽州民歌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传统技艺的传授培训,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徽州民歌传承人才队伍,弘扬徽州民歌传统文化,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宋代徽州民歌与文学创作的对比
宋代徽州民歌与文学创作的对比引言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文化积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被誉为“文人纷纭之地”,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成果闻名于世。
徽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地域,在宋代也有着独特的文学传统。
本文将就宋代徽州的民歌和文学创作进行对比,揭示其异同之处,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
1. 徽州民歌的特点民歌是人们在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歌曲形式,通常抒发情感,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徽州民歌作为徽派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1.1 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徽州地区地势险峻,土地贫瘠,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
徽州民歌常常歌颂人民的智慧和勇敢,展现他们在困难和贫穷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如《徽州志士谣》中写道:“梓潼山头魏武来,威震安乡战紫霞。
英雄事业各有志,劫火沾身宁半氆。
”徽州民歌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赞美春天的《田家四时景》、婚姻的祝福《贺新媳》等。
1.2 简洁明快的节奏和旋律徽州民歌的旋律简单明快,节奏鲜明。
徽州民歌通常采用自由节奏,自由律动,富有活力和韵律感。
例如徽州山歌《黄梅戏大馆阳哥丽》,旋律欢快活跃,节奏明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3 自由的歌词形式徽州民歌的歌词形式非常自由,既有对仗诗的形式,也有押韵或者无韵的形式。
这种灵活的歌词形式能够更好的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让徽州民歌更加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2. 宋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宋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形式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2.1 重视笔墨与艺术技巧宋代文人崇尚文化修养,对笔墨的运用和艺术技巧格外重视。
他们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注重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例如,辞章工整的唐影宾的《夜泊水村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2 注重思想表达和人性关怀宋代文学作品不仅注重外在形式,也注重内在思想的表达和人性关怀。
文人们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志怪小说、诗词、散文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观点。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徽州民歌传承与发展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徽州民歌传承与发展徽州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是徽州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提倡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徽州民歌在文化自觉的视角下,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出发,探讨徽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徽州民歌是一种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民间音乐,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曲调、歌词和表现形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家庭、劳动、自然等。
徽州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旋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徽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徽州民歌传承者的减少和老龄化趋势明显。
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传承意愿不高,很多年轻人更加喜欢流行音乐和网络娱乐,这导致了徽州民歌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受阻。
由于现代娱乐产业的影响,徽州民歌在传媒和舞台上的表现机会不足,很多有才华的民歌传承者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
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减少,导致了徽州民歌的传承环境日益恶化,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在文化自觉的视角下,我们要重视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于徽州民歌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为了有效地推进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于徽州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社区和家庭应该倡导并开展徽州民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年轻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
扶持民歌传承者,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和专业培训。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起来,以奖励金、表演机会等方式来支持和鼓励那些有才华的徽州民歌传承者,帮助他们发挥才华,传承文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徽州民歌的传播和表现效果。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徽州民歌是源自中国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徽州民歌以其丰富多样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和淳朴的风格吸引着无数的音乐爱好者。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徽州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徽州民歌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徽州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徽州民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瞩目,由于受限于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条件,目前对于徽州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有必要组织专门的机构或团体,加强对徽州民歌的采集工作,积极搜集和整理散落在各地的优秀作品,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徽州民歌库,为后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要推动徽州民歌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的徽州民歌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是在当今社会,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可以将徽州民歌与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出能够引起更多年轻人兴趣的新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和喜爱徽州民歌。
还要加强对徽州民歌的宣传推广工作。
利用各种传媒平台,将徽州民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徽州民歌的认同和喜爱度。
可以通过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播放徽州民歌的音乐作品,举办徽州民歌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形式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唱徽州民歌,从而促进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还要加强对徽州民歌的相关研究工作。
通过对徽州民歌的音乐、歌词、曲调、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徽州民歌的独特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发现其对于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保护和传承徽州民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学者、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收集整理、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加强宣传推广、加强研究工作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徽州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徽州民歌概述
徽州人不仅信奉佛教,还信仰和崇拜道教以及其他诸 神,在这些宗教纪念性节日中偶尔会演唱带有宗教伩式性 的徽州民歌,反映了徽州人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复杂的精神 世界。
(2)饮食习俗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汤汁浓厚,味鲜浓郁;徽菜具有古徽州山珍野味的地 方特色,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徽菜独特的味道。
徽商精神所饱含精神财富是丰富徽州民歌音乐文化内涵的珍 贵的资源。
叁
古朴民俗文化
徽州民俗是一种极为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事象,与其他地域风俗相 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物质生产、生活到社会信仰、人生礼仪、方言 和传说、民歌、歌谣等,几乎民俗的每一个方面,都透露着徽州文化的
气息。
(1)节日民俗
徽州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事性节日,这类节日包含了 关于农林生产方面的祭祀、庆贺等民俗活动,在徽州民歌 中也可看出徽州人对农事季节的重视。
本章结束
徽 传
承 与
州 创
新
民 歌
(2)“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的湖光山色
徽州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山,山地与丘陵地区占总面积的80%以上,故田地少也 是徽州自然环境的不同之处,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在徽州山区,山 间的盆地和谷地较少,只有位于新安江谷地的屯溪盆地面积最大,超过100平方公里,包括绩溪 县、歙县和休宁县的各部分,土地相对肥沃,是徽州主要的粮食产区。尽管其他地区耕地面积小, 但村民们却能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来。正因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 观,创造了一首首在歌词内容上与众不同的生动描述徽州人生活劳作的田歌、茶歌等徽州民歌。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徽州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徽州民歌这一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和遗忘的危险。
对于徽州民歌这样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徽州民歌的特点和现状徽州民歌是指流传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以徽商文化和山水田园为题材,歌词多是以地方方言演唱,音乐风格简朴和谐。
徽州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传承载体也多样,有家庭、集体和宗教等不同场合的演唱。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徽州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对于徽州民歌已经失去了兴趣,演唱者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老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困难。
加之现代音乐的冲击,徽州民歌的地位和传承形势愈发严峻。
二、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针对徽州民歌这样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成为了文化领域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各种文化节、艺术展演等活动也为徽州民歌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平台。
当前非遗保护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保护和传承需要长期的耐心和投入,而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传承过程中需要进行创新和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系统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
单靠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非遗传承需要有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传播。
在当下信息社会,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传播是非遗传承最为有效的手段,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的作用。
对于如何对徽州民歌这样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徽州民歌传承与发展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徽州民歌传承与发展徽州民歌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文化自觉视角出发,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文化自觉视角出发,探讨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徽州民歌的特点是先民性的自发创作和婉转悠扬的旋律,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劳动、生产、家庭、爱情、婚姻等。
徽州民歌在传承中一直保持着其特点,并逐步与现代音乐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
这一过程中,民歌创作者既接受文化创新的影响,又在创作中继承民间音乐的基本元素,使徽州民歌得以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优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徽州地区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为促进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区的文化遗产,应该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以保证其传承。
其次,应该积极推广徽州民歌。
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徽州民歌,包括举办音乐会、展览,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歌。
第三,应该培养徽州民歌的创作者。
针对年轻一代的艺术爱好者,应该加强音乐教育,鼓励他们创作更多高质量的徽州民歌作品。
第四,应该加强国际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徽州民歌,促进其在国际上的推广与传播。
总之,徽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自觉视角出发,应该采取措施和方法来加强徽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推广、培养创作者、加强国际交流等,让徽州民歌在未来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民歌概述作者:曹爽史一丰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4期摘要:徽州民歌是一门古老的声音艺术,在徽州文化的大版图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反映了徽州人民生活中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
徽州民歌长期以来一直掩盖历史的风霜雨雪中,自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后,徽州民歌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新篇章。
本文介绍了徽州民歌的起源,采集过程及自身特色,并对徽州民歌在新时期的传承和传播给出希望。
关键词:徽州民歌 ;概述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区的古老的声音艺术。
它用声音记录了徽州人民的衣食住行,用情感表达了徽州人民的苦辣酸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徽州民歌口耳相传,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产生和传播,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它的传承和发展,是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生不息和顽强乐观的精神状态的最好证明。
徽州民歌种类多样,除去常见的劳动号子,小调和山歌之外,还有佛教、道教歌曲,同时还有习俗中的仪式、戏曲中的歌舞等各种形式。
徽州民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情感表达,有景色描绘,有家常小事,有人生哲理,是用声音记录和表现的徽州人情。
徽州民歌一般朴素典雅,细腻甜美,有着江南民歌的统一特征,也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烙印,曲调或悠扬婉转,或谐谑风趣,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欢欣向往,也体现于封建时代种种陋习的深重反思。
一、溯源要了解徽州民歌的起源,就先要了解徽州这方水土的独特魅力。
在风光秀丽、文风浓郁的徽州大地上,徽州民歌的诞生和发展与徽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学术上,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或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也称三大显学。
徽学作为其中唯一传承着中原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在当今中国崇尚国学、崇尚自信的背景下,有着更为独到的启示价值。
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学开始,贯穿了从宋到今的时间长河,涵盖了思想、经济、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集中体现。
在宋朝方腊起义失败后(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负责管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这六个县。
这一府六郡的辖制,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未改变。
个中缘由,大抵是因为徽州人少山多,文化交流和人流动规模较小,没有多少外力干涉。
徽州历来有着“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说法,在这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徽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徽州民歌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政府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对全国民歌的收集过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徽州的音乐工作者开展了“挖掘、保护、抢救”徽州民歌工作,一改以往“徽州没有民歌,至少是个民歌贫瘠地区”的观念,把他们的脚步深入了这片古老的大地,收集了丰富的徽州民歌资源,让这朵开放在深山里的小花,逐渐惊艳了全国各地。
二、采集在徽州民歌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深深的感受到“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徽州民歌数量繁多,不计其数,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收集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让这些动听的旋律陷入了濒临失传的窘境。
这其中主观原因有:遭受文革的重创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普通大众思想中阶级斗争意识的禁锢了对文化、对知识、对人才的渴求。
在这项任务中,工作人员就遇到过敷衍了事,不以为然的态度。
另外,民歌收集工作主要针对老年人,他们生理上的衰老,给民歌搜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有些老人相对拘谨,还有着“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思想,接受采访,还有犹豫,更有甚者担心这属于“四旧”问题,面对工作人员选择躲避。
还有些民歌传唱者,在收集人员到达之前不幸撒手人寰,成为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客观上,徽州地区山路崎岖,交通闭塞,最纯正的山歌往往又在最偏僻的地方,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民歌搜集者就用双脚丈量着大山的维度,记录下一段段动人的旋律。
另一方面,由于徽州方言种类多,差异大,有着“隔山不同音”的区别,在外来的音乐工作者听来,方言又是另外一项需要克服的困难。
三、成就尽管面对种种困难,但是徽州的音乐工作者们依然将这块宝玉从深谷幽壑中挖掘出来,散发出夺目的光采。
它就像一朵小花,一滴泉水,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惊喜。
随着人们更多的了解,徽州民歌更加让人惊讶,让人感叹。
在出版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初,徽州民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就已经被灌录成唱片,如屯溪民歌《小石桥》、歙县民歌《牧牛花鼓》、《猜谜对歌》、《十二月花》等,销往世界各地。
1994年,《小石桥》、《十二月花》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外播放,2005年《小石桥》作为徽州民歌中首屈一指的代表,被选入中学生音乐教材。
这首作品无论是用屯溪方言还是普通话都很好听,行走在徽州著名的屯溪老街,白墙灰瓦,石板小路,不知哪条小巷传来的悠扬歌声都会令人心旷神怡。
2011年,安徽民歌教材编委编写的《安徽民歌教材·钢琴伴奏》出版,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曹玉萍、苗淼两位副教授将《小石桥》、《十二月花》两首作品通过钢琴正谱伴奏的形式出版,为音乐院校学生学习徽州民歌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其中《十二月花》这首作品本身是七言句式,编曲发行后,加入了虚词,更加富有民歌的风味。
反映了姑娘在家中一年四季对郎君的思念。
在传承人方面,本文受字数所限,不一一列举,选取两位代表人物略作介绍。
操明花,女,安徽歙县人,2008年成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传承人。
在1988年获得黄山市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之后,前往北京学习,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主任糜若如教授对她的民歌天赋大加赞赏,再加上操明花努力学习,刻苦用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她演唱的许多作品在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并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演出机会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及的《十二月花》。
早在1992年,操明花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口气录了12首徽州民歌和歌唱黄山风光的新民歌,被广播电台连续播放。
2011年,操明花首次将徽州民歌中的“滚声——哈哈腔”的唱法带到了“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的舞台上。
同年11月,经黄山市文化馆组织了“操明花徽州民歌传习班”,让更多的人民歌爱好者学习她的成功经验。
另一位传承人凌志远,他将自己整理的徽州民歌编写成《徽州民歌100首》、《龙池湾民歌民谣精选》的书出版,同样也是歙县人的他还在2009年和新安学校开始合作,教唱徽州民歌,让学生们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爷爷奶奶听,这似曾相识的曲调,让家长们倍感亲切,让徽州民歌有了更深厚的基础。
凌志远作为徽州民歌的发掘人和传承人,从民歌发掘之初起,就奋战在这项工作的第一线。
还有很多其他的先进工作者未能进行介绍,如当时歙县文化馆任副馆长汪继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有土等。
他们为徽州民歌付出的艰辛劳动,传播全国各地,徽州民歌也给他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四、特色前文提及,徽州民歌有着中国南方鱼米水乡民歌小曲的统一特征,也有着依托于整片徽州大地的独特风格。
在歌词方面,一是相当保留了中国古汉语中的文字及韵脚。
徽州地区因地理特征所造成的语言风格对徽州民歌影响很大,因为环境闭塞,有些方言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句。
在这方面的收集整理工作不仅对于民歌,也是对古代汉语研究和方言研究有益的补充。
二是在内容方面,民歌往往记录了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徽州人质朴善良,勤劳肯干,受着程朱理学的思想思想较深,这在徽州民歌的歌词也有着丰富的体现。
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站在今天角度对其进行去粕存精的选择。
例如作品《十别》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时期徽州地区妇女地位卑微的残酷事实,在当时“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依旧盛行,现如今就不再适合宣扬下去。
徽州民歌还扮演着仪式音乐的作用,在徽州的田间地头,红白喜事都有民歌的旋律相伴。
在当时歙县文化馆音乐干事汪继长介绍说,有一位民歌手方光彩,早年间是从事婚礼礼仪的主持人,在他的口中,婚礼就是从《接房》开始,接着喝《交杯》酒、在向天地《敬酒》、第二次《再敬酒》就对着养育自己的父母。
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记录了婚礼仪式中的各个环节,一对对新人就是在他的歌声喜结连理。
汪继长回忆说,当时采访的地点是在一个青山环抱的小村中,方光彩的声音嘹亮通透,直上云霄,让他震惊不已。
在唱法上,徽州民歌有一种明显的标志:“滚声——哈哈腔”。
古时称为“花花腔”、“笑笑腔”。
这种唱腔,喜欢把民歌的结尾加入“哈”、“啦”等语气助词,让声音效果更加嘹亮从而带动演唱的感情,感染听众。
这是徽州民歌中最古老声腔。
说来这种唱腔形成这充分证明了民歌来源于生活,在当地,水坝是人们生活的集散地,在当地的坝上,人们洗衣,劳作,嬉戏,交谈,热闹非凡,各种音响效果融为一体,最终汇成了优美的歌声,“滚声——哈哈腔”就这样出现了。
后来,“滚声——哈哈腔”进入了被艺人们借鉴进入了徽戏,随着明朝徽商的崛起,徽剧跟随着徽州商人的脚步游历了大江南北,与各地方戏种不断融合,变幻出更多更新的戏剧表现形式,这也是徽剧进京进而演化出京剧之外,徽州人艺术智慧的又一贡献。
徽州民歌还能集中反映了当地生活的状态,这首《宁愿嫁给种田郞》就袒露了一位妻子对长年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怨恨。
在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盛极一时,很多男子成家之后就出门在外从商,留妻子一人独守空房。
再如《送郎》,通过对枕头、床沿、窗槛、石榴、牡丹花等生活中俯首可见的事物的描述,寄托了妻子对远行之人的担忧和相思。
这些歌词或长或短,或雅或俗,都倾吐了一旦嫁给商人,饱尝商人妇离别而积郁于心的愁苦。
五、发展徽州民歌以其独特而质朴的风格为自身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从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进程。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徽州民歌的发展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2013年黄山学院教师史一丰、孙四化发表的《徽州民歌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的数据显示,徽州民歌歌者老年化,曲目失传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徽州民歌的未来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究其原因,和中国近代城镇化膨胀发展,乡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有关,也有着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渗透的因素。
不过,主要还是在于徽州固有的风俗习惯。
徽州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脸。
凌志远就在采访中说道,徽州人“他们喜欢听戏,却反对自己的子女学戏,当时的普遍认知是学戏唱歌为三教九流一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所以影响了徽州民歌的传承。
”徽州方言也造成了民歌流传的一种障碍。
在黄山各区县中,方言差别让不同地区的民歌无法直接传播。
金毅歙县方言为例,歙县分为两个方言区,但是每个乡镇方言就有不同。
在不足50万人口的情况下,如此差异全国也不多见。
尽管形势不够乐观,但是黄山人依旧做出了许多努力,除了上文提及之外,黄山市文化委在2009年举办了“徽州民歌大赛”,凌志远编写的《徽州民歌》被列为歙县乡土教材。
笔者建议,在黄山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政策下,对徽州民歌进行新一轮的传播弘扬:一是继续强化在各媒体上的演出、宣传,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全方位的宣传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