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课题:《峨眉山月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后古诗。

教材分析:篇幅短小,易懂,适于初中学生“初步鉴赏浅易古代诗词”的要求。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阶段。

2.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激发学习诗词的热情和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六、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七、教学准备:新浪微博、微课。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由平时积累的诗词引入本课内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恣意狂妄的李白喷涌而出的情感,至今读来仍血脉偾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岁的白居易就写出寓意深远,经久流传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的杜甫登高一览,豪情冲破云霄,今天依然激荡。

这些千百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体会那历久弥新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分享微博图片,共同欣赏峨眉山景观。

同学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吗?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李白幼时跟随父亲迁居四川,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蜀地所做。

【设计意图】写作背景在过渡语和微课中介绍。

(二)初读1、教学内容。

朗朗的吟诵,体会音韵美。

①范读(配乐范读)②同学自由诵读古诗。

③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字音强调:羌、渝)④请同学读,再读,齐读。

2.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练习朗读。

把易读错的字标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诵读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会鉴赏诗歌,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会鉴赏诗歌。

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动画)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第一次出川,虽然有“仗剑远游,一匡天下”的豪情壮志,但是一个人背井离乡,漂泊万里,也难免孤独不安,只好借家乡的月亮抒发对家乡、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因此,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使整首诗意境优美,浑然天成,让去们一起走进诗的境界,体会一下吧。

(板书课题)2.走进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作者笔下的峨眉山月,描写了哪些景色?李白当时写作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让我们通过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来寻找答案吧。

3.解题“峨眉山月歌”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⑵月:峨眉山月(家乡的月亮)月亮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的写作对象,李白也不列外。

从诗人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思乡之情,再到“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来表达孤独、失意的情感,看来李白是真的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呀,那么对身在四川的李白来说,写峨眉山月又有何用意呢?4.疏通文意与赏析《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月半轮秋,半轮: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秋:点明远游的季节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

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在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整合教学:一、感知形式。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

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

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

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二、比读意象。

“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诗歌的最小单位,想象描绘诗中之“象”,揣摩品析“象”中之意,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提示中说:“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

这提醒我们,意象、意象群、核心意象这些术语在初中起始阶段就应该作为教学内容。

学习这四首诗歌,可以从阅读提示这句话入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其他三首诗歌的核心意象。

四首诗歌分别以“月”和“花”为意象,但色彩似乎有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故乡的秋月高悬头顶,影入江流,陪伴诗人远行。

这含情脉脉的月亮该是温暖的淡黄色;“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空寂边塞的月亮,让沙漠如雪,让空里流霜,这冷如霜雪的月亮该是灰白色的吧。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那簇簇盛开的菊花,大概也是惨白容颜;“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草长莺飞,落英缤纷,江南最美的时节,遇故人思往昔,此情此境,片片飞“红”更让人悲哀。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演练的环节表现出色,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把握不够准确。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专门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古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方式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描写战争背景下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它展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如何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古诗。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意境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受古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学习古汉语词汇、句式,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意境的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4.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通过分析、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5.增强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感悟诗人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疾苦的关注,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常见的意象,借助一轮明月,传递了无限情思。

同学们积累了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其中的月亮寄托诗人何种感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写月的诗《峨眉山月歌》。

二、任务导学,整体感知任务一自由读文,注重圈画1.在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确,并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易错词语。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三个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字或词,写到黑板上小组的对应位置。

预设:眉君羌2.朗读指导。

利用朗诵音频,读准确,注意朗读节奏、韵脚、重音。

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诗歌1.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交流自学情况,谈谈对诗句的理解,难以理解的地方,注意标记。

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

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创作的作品。

预设: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例如“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任务三精读诗歌,局部探究1.在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明确: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2.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诗人行踪变换,位置变化的字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

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

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三、诗歌大意1.《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课后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教授一些表达技巧,帮助他们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诗句朗读: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语气和情感,以传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象征人生的无常,以及“君”字的深情厚意。
- 诗词赏析:掌握从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诗词鉴赏的方法,例如分析杜甫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如“友情”,让学生尝试使用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友情的五言绝句。
- 在诗词背诵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将全诗分成几个意义段落,逐段背诵,最后整体串联,以提高背诵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江南逢李龟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久别重逢的朋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友谊和时光的珍贵。
3.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美、鉴赏美,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兴趣。
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解析和创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5. 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分析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江南逢李龟年》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这首诗是杜甫对好友李龟年的怀念之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它是古诗词中表达情感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用词,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知识:诗人杜甫的身份、时代背景及其与李龟年的友谊,这是理解诗词情感的基础。
-诗词韵律与朗读技巧:掌握古诗词的平仄、韵脚,正确朗读并体会其音乐性。
-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分析“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诵与积累: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与理解。
-在诗词句式的理解上,学生可能会对“几度闻”这样的表达感到困惑,教师需要解释“几度”表示多次,而“闻”在这里是听到消息的意思,句式的倒装是为了符合诗词的平仄。
-对于诗词意境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现代生活中的类似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
-在诗词背诵与记忆方面,教师可以教授一些记忆技巧,如通过理解诗词内容进行联想记忆,或通过反复朗读形成肌肉记忆等,帮助学生克服背诵难点。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对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应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操作不规范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最后,我认为本节课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文学素养、语言表达、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努力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 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 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 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Biblioteka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课堂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
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 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实用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实用教学设计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实用教学设计涡阳八中臧文清峨眉山月歌李白【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朗读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疏通文意】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月光发:出发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诗歌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不着痕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

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发媒介。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了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提问:梳理了这两首诗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我们也来看一看,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
明确:可能有同学已经注意到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写法上是十分相似的。一个是通过想象兄弟登高却遗憾少一人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个是通过想象故园盛开的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长安的牵挂和思念。这两首诗都通过想象场景来表达思念之情。
4.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小文。
思乡
提问:同学们对这两首诗的异同是否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呢?
明确:这两首诗都有明确表达情感的句子,《春夜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用反问句表达了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征人望乡”这个举动,并以“尽”来修饰,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便表达得淋漓尽致。
明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远离故乡的少年诗人王维表达的是身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因为故乡处于战乱之中,诗人岑参对故乡的思念里饱含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强烈的渴望,诗人的情感更复杂,也更深沉。
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直抒胸臆,通过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由这个“倍”字,我们知道,诗人在远离故乡的每一天,都在思念着亲人,只是在佳节时思念更浓,诗人的情感质朴而动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岑参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而蕴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难点)1课时。

◆任务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而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诗作的魅力。

◆任务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欣赏美丽的峨眉山2.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方法点拨: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4.理解诗意: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

5.体会感情(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1、导入:(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老师:同学们,“月”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

历史上以写“月”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月”为主题的呢?,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古诗。

《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2、解题。

(1)简介峨眉山。

(2)简介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

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2.自读课文。

A 拼读字音:峨、羌、君、渝B 指名朗读,点评C 默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交流、评价。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三、精读赏析。

1、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

(主要解决疑难之处)(2)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2、赏析后两句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1)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

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

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三、诗歌大意
1.《峨眉山月歌》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2.《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观看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

现在正是江南景色最美好的时候,在落花纷纷的暮春时节又和你相逢了。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4.《夜上受降城闻笛》
译文:回乐烽火台前的沙漠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惨白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清的芦笛,一夜间戍边将士个个眺望故乡。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一幅什么图?
答案示例: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所作的?
答案示例:此诗大概作于大历五年(770)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4.《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

诗人从多个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寒
及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中写了山、月、江水。

这些景物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案示例:“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两句中的“遥怜”二字另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答案示例:画面:“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艺术技艺: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战士思乡做铺垫。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峨眉山月歌》
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乡、思友之情的象征。

2.《江南逢李龟年》
赏析:诗的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之世的眷怀;后
两句是对国事凋敝,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就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言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矛盾,既是写实又有深刻的寓意,通过江南好风景来反衬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使得诗的内涵更加丰富。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赏析:本诗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和断垣残壁间寂寞开放的丛丛菊花。

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4.《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这首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平时要多积累古诗词,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中去体会诗词意境和含义,培养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