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及过程研究
城市边缘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研究
城市边缘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研究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这些地区既承载着城市扩张的压力,又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和机遇。
城市边缘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不仅对于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未来。
城市边缘地区通常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它们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较为复杂,既有农业用地,也有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建设用地。
其次,人口结构多样,包括原住的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因城市扩张而迁移至此的居民。
这种多元化的人口结构带来了不同的需求和挑战。
再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中心区域相媲美。
社会经济转型对于城市边缘地区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过程。
在经济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
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许多城市边缘地区在吸引产业入驻时,往往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例如,一些小型的工业园区由于缺乏规划和环保设施,导致环境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和居民的健康。
在社会层面,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流动频繁,社会关系相对松散。
原有的乡村社会网络逐渐被打破,新的社区和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
这导致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治安、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凸显。
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边缘地区的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机会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容易产生社会不公平感和矛盾。
为了实现城市边缘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规划和引导,合理确定城市边缘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其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策扩散模型
政策扩散模型政策扩散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政策创新如何在不同地理或行政边界之间传播和扩散。
该模型通常用于研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等领域中的创新扩散过程。
政策扩散模型认为,政策创新通常始于某个地方或部门,然后通过一系列过程传播到其他地方或部门。
这些过程包括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等阶段。
政策扩散模型还指出,政策创新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创新的特性、传播渠道、社会经济条件、政治环境等。
政策扩散模型在学术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政策创新,例如环保政策、教育政策、医疗政策等。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用于指导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如何更好地促进政策创新的扩散和应用。
以下是对政策扩散模型的详细介绍:1. 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政策创新的信息被传播到潜在采纳者的信息系统。
这通常通过大众媒体、学术研究、政府报告等方式实现。
潜在采纳者对政策创新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2. 说服阶段:在这一阶段,潜在采纳者对政策创新进行评估,并考虑其在自己组织或地区中的应用潜力。
这需要对政策创新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以确定其可能带来的益处和风险。
3. 决策阶段:在这一阶段,潜在采纳者决定是否采纳政策创新。
这一决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内部的支持程度、资源分配、风险评估等。
4. 实施阶段:一旦决定采纳政策创新,就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执行。
这需要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协调,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5. 确认阶段:在这一阶段,采纳者对政策创新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其在本地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对政策创新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在政策扩散模型中,这些阶段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此外,不同阶段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可能因政策创新的类型和特点而异。
政策扩散模型在指导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也日趋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了社会学领域公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社会学视角下,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探讨了区域内各种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动态,以期从中提取相应的规律性和启示。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区域发展是指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中区域是指一个国家、州、地区或城市等局部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区域发展的特征在于独特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问题。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的意义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区域内各种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分析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动态,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还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区域内复杂的人际关系、族群差异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谐和。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的具体内容在社会学视角的指导下,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和核心,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旨在揭示区域内各类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人们的消费趋势、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等,探讨揭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文化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发展研究关注区域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地方民俗等。
3. 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区域内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利益纠葛、文化碰撞等,并通过理论、方法和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社会的和稳定与谐和。
城市规划边界论文:城市规划边界城市界面界面控制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边界论文:城市规划边界城市界面界面控制实证研究【中文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进程加速腾飞的阶段。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作为城市化的先驱地带的城市边缘区却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城市界面的控制规划的缺失,管理的混乱,建设的盲目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边缘地带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案例的归纳总结、研究分析,从而系统的归纳出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控制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希望对当前国内许多正在进行的城市边缘区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对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内涵进行辨析,通过对相关涵义,如构成、特征等方面的剖析研究,系统总结出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组成要素、本质特征、构成原则等。
(2)总结了城市建设史中对城市界面及其相关领域作出贡献的规划、建筑设计师及其理论、著作,并且列举和分析了三个当代较为成功的城市边缘区城市界面规划建设的城市实例。
(3)在归纳总结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之后,系统的提出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控制的相关原则、方法及尺度。
(4)通过对青岛市的“西大门”——胶州湾东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实证研究分析,将理论应用于现实,最终构建有青岛“山、海、城”特色的、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
本文对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控制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归纳总结和深入详尽的探讨,并且在案例实证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方法、新观点,为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设计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带来积极的影响。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has accelerated and soared into a new stage. Nevertheless, with the fast expansion of the urban size, the urban fringe, as component pioneering parts of urbanization, have taken on more and mor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absence of the control of the city interfaces, the confus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the blind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which all render the urban fringe alike and featureless. By summarizing and conclud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studing and analysing cases from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propos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hich control and study the city interfaces based on city planning boundary, hoping it can play a reference role to the constructions underway in the urban fringe.(1) Discriminating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city interface based on city planning boundary, systematically proposing the composing elements,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itutive principle of the city interfaces based on city planning boundary by analysing relative connotations such as constitute and features.(2)Concluding designers and their theories and works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city interface and relative areas inthe city construction history, illustrating and analysingthree relatively successful modern cases on city interfa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fringe.(3)After summariz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ystematically proposing relevant methods and dimension of controlling thecity interface based on city planning boundary.(4)By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west gate of Qingdao—the east coast of JiaozhouBa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e thesis applys the theoriesinto practice and thus construct a city interface, which embraces Qingdao features of“mountains, seas and cities”basedon city planning boundary.To study the controlling the city interface based on planning boundary of the city, this thesis renders a systematical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andconducts thoroughly exploration,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numerous new methods and viewpoint on the bases of practical cases, all above bring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study ofrelevant areas of the city interface based on city planning boundary.【关键词】城市规划边界城市界面界面控制实证研究【英文关键词】city planning boundary city interface interface controlling empirical research【目录】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控制研究摘要5-6Abstract6第1章绪论8-12 1.1 研究背景8-9 1.2 研究方法9-10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11-12第2章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认知12-25 2.1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内涵12-17 2.1.1 城市界面的定义12-14 2.1.1.1 城市内界面13-14 2.1.1.2 城市外界面14 2.1.2 城市界面的构成要素14-17 2.1.2.1 实体要素16 2.1.2.2 虚体要素16-17 2.2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认知17-25 2.2.1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特征17-19 2.2.2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功能19-22 2.2.2.1 物质功能20-21 2.2.2.2 精神功能21-22 2.2.3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意义22-25 2.2.3.1 缓解城市内外部空间的矛盾22-23 2.2.3.2 联系不同空间的纽带23-25第3章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相关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案例25-37 3.1 相关的设计理论及著作25-29 3.1.1 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及其视觉美学原则25-26 3.1.2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及其《城市意像》26-27 3.1.3 杨·盖尔(Jan Gehl)及其《交往与空间》27 3.1.4 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及其《寻找失落的空间》27-28 3.1.5 芦原义信及其《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28-29 3.2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城市界面优秀案例分析29-37 3.2.1 巴塞罗那扩展区29-32 3.2.2 巴黎新城建设32-35 3.2.3 上海35-37第4章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研究37-58 4.1 塑造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特色城市界面37-44 4.1.1 街道及广场37-40 4.1.1.1 城市街道37-39 4.1.1.2 城市广场39-40 4.1.2 城市天际轮廓线40-41 4.1.3 城市景观视觉廊道41-42 4.1.4 建筑立面42-44 4.2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相关控制策略44-58 4.2.1 街道、广场尺度控制策略44-51 4.2.1.1 城市街道44-47 4.2.1.2 城市广场47-51 4.2.2 城市天际轮廓线控制策略51-53 4.2.3 建筑立面控制策略53-58 4.2.3.1 建筑高度53-55 4.2.3.2 立面形式55-56 4.2.3.3 建筑色彩56-58第5章青岛胶州湾东岸女姑山片区及其周边地区实证研究58-70 5.1 概况综述58-59 5.1.1 青岛概况58 5.1.2 项目概况58-59 5.2 建设条件及现状问题分析59-62 5.2.1 建设条件分析59-61 5.2.2 现状问题分析61-62 5.3 环胶州湾周边地区城市界面的营造62-66 5.3.1 项目定位与策略62 5.3.2 指导思想与理念62-63 5.3.3 规划评析63-66 5.4 基于城市规划边界的城市界面的构建——青岛“西大门”66-68 5.5 小结68-70第6章结语70-71参考文献71-73【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认识与思考
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
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十八大
新型城镇化规划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十九大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控制开发强度
严格控制城镇 边界无序扩张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 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通过划定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功能和形态,例如广州、厦门、南京等运用城市设计方法,预留山海通 廊,保持山水格局。温州、丽江等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城市布局中充分考虑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 和文化遗迹,与城市规划建成区统一规划。
广州案例: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构建山水生态廊道
地方探索——问题与困惑
一是部分城市由于建设用地指标限制,未将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划入到开发边界内; 二是弹性空间预留过大,脱离发展实际,以为凡划入边界的用地均可用作开发建设; 三是边界划定过小,完全以集中建设区作为边界,弹性不足,后期存在频繁调整边界的问题;
上海市城镇开发边界范围
• 规划弹性: • (1)边界内预留约200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用地,作为战略空间进行功能留白; • (2)对区域性重要通道、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以机动指标形式进行预留,在总规中不
落具体位置; • (3)针对不同情境的人口变化,动态调整供地计划和时序,调节土地使用供需关系。
地方探索——共识与经验:优化城市功能和形态
市级:组织 • 组织划定市辖区城镇开发边界 • 提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街道)、各类开发区的城镇开发边界指导方案
县级:划定 • 划定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开发边界,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街道)、其他建制镇、各类开发区等
突破产业集群的发展瓶颈——基于边界约束的视角
集 群 在 其 诞 生 、 长 、 熟 和 衰 退 等发 展 阶 段 中 , 成 成 受到 资 源 、 业 链 、 新 动 力 、 织 内封 闭和 地 域 空 间等 因素 产 创 组 的 约 束 , 响 着 产 业 集群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应 针 对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阶段 的 不 同特 点 , 取 集 约 资 源 , 进 集 成 创 影 采 推 新 , 化 集群 结 构 , 展 发 展 地 域 等 手 段 突破 产 业 集群 发 展 的瓶 颈 , 优 拓 实现 产 业 集 群 的 可持 续 发 展 。
几 个 重 要 约 束 条 件 人 手 , 考 察 产 业 集 群 的 发 展 来
难达 到规模 经 济 , 成 企 业 成 本 上 升 , 争 力 下 造 竞
降 , 业集群 走 向消亡 。 产
资
源
瓶 颈 。这几 个 约 束 条 件 分 别 是 : 源 约束 、 业 资 产 链 约束 、 产业 结构 约束 、 术 和创 新 动力 约 束 、 技 空
在 自 己 占 据 的 产 业 链 环 节 上 进 行 , 不 会 从 整 个 而
边际 资源 曲线 Ms下 降 , 是 企 业 平 均 资 源 AS 但 仍然处 在上升 阶段 。第 Ⅲ阶段 , 产业 集 群 的成 是
熟 阶 段 , 于 成 功 企 业 的 示 范 作 用 , 引 了 更 多 由 吸
的顾客需 求 , 企业 要 发展 必 须 注重 创新 。而集 群
内 企 业 的 创 新 由 于 集 群 的 特 性 , 对 着 两 个 方 面 面
际资 源 曲线 MS逐渐 到达最 高点 A’ 。第 Ⅱ阶段 ,
是产业 集群 的成长期 , 这个 阶段 是 产业 集 群 发展 较快 的时期 , 着企 业 数 目和 规 模 的增 加 , 成 随 造
丘陵山地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粤闽湘赣边界区域为例
域 的共 同发 展 j 。但 是作 为 不 同行 政 单 元 经 济 政 策 的汇合 区 , 际边 界 区域 的协 调 发 展 受 到诸 多 因 省 素 的影响 , 尤其 是在 我 国社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的 资源 配置体 系 尚未健 全 的情 况 下 , 府 职能 和 地 方 政 政 府行 为在 边界 区域 的经济 运行 中还 发挥着 重要 作
程 一 区域协 调 发 展 的理 论 基 础 是 协 同理 论 , , 省 际边 界 区域 的协 调 发 展 的基 础 是 区 域协 同开 发 , 其 实质 就是要 在合 理分 工和 充分协 作 的基础 上促 进 区
次 的区域管 理体制 改革 的前 提 下 , 同行 政 区之 间 不 可 以在 空 间结 构优 化 与重组 、 产业 结构 调整 与配套 、 基 础设施 共 建与共 享 、 资源 环 境 保 护 与利 用 等 方 面
摘
要 :运用定性 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 从资源禀赋 、 产业结构 、 济联 系 、 经 区域 差异 、 城市 发展等方 面 , 析 了粤 闽 分
湘赣省际边界区域 协调发展的基 础条件 , 并从 区域空间协 调优化 与区域产业 协调 发展两 个角度 , 出了粤闽湘赣 提 省际边界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设 想 与建议 。在 区域 空间优化 重组 方面提 出要加 强区际空间引导 与规划协调 , 促进城镇 群体空问集聚发展 , 形成 “ 韶关 一赣州 一 州” 郴 成长三角 , 培育具有点 轴结构 的枢纽 区域 。在 区域产业整 合发展方 面提 出要 明确产业 发展 的 目标定 位 , 促进 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 , 过合理分工 和组建 大型 企业集 团推动产业 通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潘婷婷(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海南海口570208)摘㊀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中央所赋予的全国性的改革先行区域ꎬ其在所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广扩散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ꎮ论文以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视角ꎬ从时间㊁动力因素和扩散机制三个维度来探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规律ꎮ研究发现ꎬ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扩散ꎬ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 S 形曲线增长模式ꎻ在主客体动力因素的作用下ꎬ政策创新的扩散机制得以形成ꎬ在扩散的过程中ꎬ主要受到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扩散机制㊁横向水平竞赛中的学习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影响ꎬ动力因素在扩散机制的作用下产生了政策扩散的结果ꎮ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ꎻ政策创新扩散ꎻ动力因素ꎻ扩散机制中图分类号:F75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1)25-0188-03Researchonthediffusionofpolicyinnovationin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PanTingting(SchoolofPolitics&PublicAdministrationꎬHainanUniversityꎬHaikouꎬHainanꎬ570208)Abstract: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FTZ)isanationalreformleadingareaendowedbythecentralgovernmentofChinaꎬanditspromotionanddiffusionintheFTZhassignificantChinesecharacteristics.Fromtheperspectiveofpolicyinnovationdiffusiontheoryꎬthispaperdiscussesthediffusionlawofpolicyinnovationin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fromthreedimensionsoftimeꎬdynamicfactorsanddiffusionmechanism.Theresultsshowthatthepolicydiffusionof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presentsanobvious s curvegrowthmodewiththepassageoftimeꎻundertheinfluenceofthedynamicfactorsofthesubjectandobjectꎬthediffusionmechanismofpolicyinnovationisformed.Intheprocessofdiffusionꎬitismainlyaffectedbythetop-downmandatorypolicydiffusionmechanismꎬthelearningmechanismandtheimitationmechanisminthehorizontalcompetitionundertheinfluenceofdiffusionmechanismꎬdynamicfactorsproducetheresultsofpolicydiffusion.Keywords:pilotfreetradezoneꎻpolicyinnovationdiffusionꎻdynamicfactorsꎻdiffusionmechanism㊀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赋予部分地方政府以实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ꎬ承担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ꎬ兼并着中国改革风向标的任务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党中央㊁国务院于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ꎬ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ꎬ承担着政府职能改革㊁金融制度㊁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的任务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ꎬ引起了中央的广泛关注ꎬ故此中央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的形式对政策创新成果进行扩散ꎮ作为一种政策创新ꎬ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在不同批次政策扩散值得研究ꎮ论文以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分析视角ꎬ研究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过程ꎬ通过讨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时间的变化趋势㊁动力因素以及扩散的机制ꎬ为理解这一政策提供新的视角ꎬ并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推广扩散提供借鉴ꎮ一㊁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一)政策创新与扩散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ꎬ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积极推动政策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ꎬ经过Walker㊁Rogers㊁Gray㊁Glor㊁Berry和Berry等人的努力ꎬ政策创新理论得到了发展ꎮ1969年美国学者JackWalker最早开始政策创新的相关研究ꎬ其通过研究美国各州政府间的政策学习采纳行为ꎬ政策创新被定义为一个政府采纳一个对它而言是 新 的项目ꎬ而不论该项目以前是否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被采用过只要对某个政府(一般指州)而言是新的政策就是政策创新ꎮ我国学者在西方学者扩散机制研究的基础上ꎬ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扩散机制ꎮ公认的扩散机制或者解释框架总共是学习㊁模仿㊁社会化㊁竞争和强制这五种ꎮ(二)研究框架论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通过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文件的整理ꎬ从时间㊁动力因素㊁扩散机制三个维度来构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扩散的分析框架ꎬ探究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扩散的规律ꎬ丰富我国公共政策扩散理论的内容ꎮ881 作者简介:潘婷婷ꎬ女ꎬ海南海口人ꎬ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政策过程分析ꎮ公共管理Һ㊀二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过程(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时间特征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发布年份为横轴ꎬ以每一年度中央和地方政策发文量为纵轴ꎮ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过程是波浪前进的过程ꎬ伴随着中央新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ꎬ政策发文会在一定时间内有显著的上升ꎬ在出现政策的急剧爆发后ꎬ政策发文会出现显著的下降ꎮ动态表现为扩散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累计采纳的新政策数量和速度上的变化ꎮ一般而言ꎬ扩散前期政策被采纳的地区会少于扩散中期ꎬ扩散中期的政策往往会多于扩散后期ꎮ故时间上会出现扩散的 S 形曲线ꎬ中央发文的年度变化趋于缓和ꎬ地方发文会随着中央文件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出现显著的变化ꎬ上海作为首批自贸试验区ꎬ承担了中国改革 试验池 的任务ꎬ政策发文的变化趋势与中央层面的发文趋于一致ꎬ但也存在政策发文量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ꎬ而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出现的政策集中爆发后下降的情况会比较显著ꎮ第三批自贸区是国家经过前两年实践的产物ꎬ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沿海发达省份向内陆的推进ꎬ就年度政策发文而言ꎬ也存在扩散的 S 形曲线ꎮ同时ꎬ政策发文量来看ꎬ后期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文ꎬ与前期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文相比ꎬ发文量明显少于前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ꎮ(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扩散的动力因素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得以创新扩散ꎬ其根源在于创新扩散的动力因素ꎬ动力因素即动力和原因ꎬ是事物在发生改变之前应具备的条件和因素ꎮ1.背景:对标贸易规则及政府职能转变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党中央㊁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投资贸易规则的新动向所做出的战略安排ꎮ伴随着中美投资双边协定㊁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谈判㊁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等国际背景ꎬ中国企业参加国际投资活动受到了阻碍ꎬ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ꎮ多边贸易谈判协定作为外交手段是以实现其经济政治为目的ꎬ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要求应当进一步消除贸易和投资上的壁垒ꎬ以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充分利用ꎬ进而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ꎮ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时期所留下来的政府多头管理的体制ꎬ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地通过简政放权㊁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来提高办事效率ꎮ2.主体:上级推动及中央关注分析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授权下开展的ꎬ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ꎮ地方政府是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的主体ꎬ在现行的压力型体制下ꎬ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的授予ꎮ我国的中央政府通过政策发文对地方予以权力的下放ꎬ通过不断地调整法律法规和暂停相关的条例予以地方政策创新的空间ꎮ同时ꎬ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通过政策发文对地方予以制度创新的要求和方向ꎬ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空间来源于中央政府所规定的政策方向ꎮ中央政府的政策对下级政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政府的行为ꎮ中央政策理念的引导促使地方政府行为发生转变ꎮ中央政府政策发文所涉及的问题ꎬ往往是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方向ꎮ在中央政府越来越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ꎬ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通过不断地政策发文明确地方政策创新的目标ꎬ使得地方政府有了政策创新的方向ꎮ3.客体:政策本身属性分析(1) 自由贸易试验区 的相对优势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给予部分地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ꎬ国家正式的法律授权使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各项制度创新获得了相应的制度空间ꎬ减少了地方政府走良性违宪或打政策擦边球的可能ꎮ通过将中央权力的下放暂停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调整有关条例给予了地方政策创新的 合法性 ꎮ(2) 自由贸易试验区 的兼容性首先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我国的国家战略兼容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㊁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所做出来的战略安排ꎬ为了消除投资和贸易上的壁垒ꎬ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空间ꎬ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容易进行政策创新和扩散ꎮ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创新要求我国加快转变行政职能的改革ꎬ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给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ꎬ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上给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要求我国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ꎬ进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ꎮ三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与扩散的扩散机制全球性经济下滑的风险以及全球性贸易规则的转变ꎬ促使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ꎬ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对优势性和兼容性为其在不同批次自贸区的扩散中提供了支持的动力ꎮ仅仅分析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动力因素还不够ꎬ动力因素只有通过扩散机制产生政策扩散结果ꎮ(一)学习型政策扩散机制在学习型的扩散中ꎬ邻近的地理位置政策属性是影响扩散的重要动力因素ꎬ主要扩散路径为邻近的区域扩散ꎮ相近的地理空间容易引起相似的政策理念ꎬ浙江省与上海市共处长三角城市群ꎬ拥有更好的 同城效应 ꎬ在分享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改革开放红利时ꎬ也更加容易促使浙江省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ꎬ上海市的政策创新对浙江省的政策走向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ꎮ浙江省依托上海市这一平台ꎬ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制度空间ꎬ使得浙江省更容易实现政策扩散ꎮ当自主的政策创新行为预期成本不明时ꎬ政策学习容易使预期收益达到最高ꎬ倘若有一项能够解决当下问题的创新方案已经在其他政府形成时ꎬ且在实践中论证有效ꎬ这无疑增强了地方政府政策采纳的信心ꎬ作为扩散的学习型机制ꎬ要求相互学习的地方政府间需要有更加相似的政策背景以及以经济条件作为大前提ꎬ只有将相似的经济条件作为前提ꎬ才容易促成政策之间的理解ꎬ故此发生学习型的扩散ꎮ(二)模仿型政策扩散机制地方政府在引进采纳新政策时ꎬ通常会选择其他地区的经验进行经验参考ꎬ则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有选择的学习借鉴ꎬ第二种是全盘复制模仿ꎮ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地扩容ꎬ在推行自由贸易区政策的过程中ꎬ模仿型政策扩散也是无法避免的ꎮ当上海市出台新政策时ꎬ其他的自贸区也会纷纷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ꎬ但经过内容上的对比后ꎬ发现部分自贸区的政策文件内容出现高度的相似ꎬ由此可见部分地区的自贸区政府并未理性考虑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是否与本地区的经济情况㊁社会条件所兼容ꎬ就进行直接 移植 ꎬ并未考虑到移植所产生的水土不服问题ꎮ政策的模仿集中在中央设立新一轮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始阶段ꎬ这一阶段新设立的自贸区政府往往来不及反应就进行政策的直接模仿ꎮ(三)强制型政策扩散机制中央政府以政策试点的形式ꎬ不断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扩容ꎬ为了进一步巩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所取得的成效ꎬ以下发行政指令的方式在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进行强制性的复制推广ꎮ关于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目标的制定ꎬ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也规定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ꎬ在省级层面表现为省级政府对自贸区相关981部门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节点以及目标内容的设置ꎮ中央政府的进入加速了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进程ꎬ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央政府和上一级政府的指示下ꎬ也抓紧落实了相应的配套政策ꎮ四㊁结语研究中发现我国自由贸易区政策创新的扩散动力因素可归纳为国际和国内背景的推动㊁上级及中央政府的推动以及政策创新的属性等影响因素ꎬ这些因素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发挥了重要作用ꎮ动力机制包括学习㊁模仿㊁强制机制ꎬ其中学习型的政策扩散中ꎬ邻近的地理位置㊁相似的政策背景是其扩散的主要动力ꎬ主要路径为区域型扩散ꎮ在模仿型扩散中ꎬ地方政府的扩散模式往往是简单地复制ꎬ并未考虑到地方政府的适用性问题ꎮ强制性扩散是中央政府及上级政府主导的扩散模式ꎬ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ꎬ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的层级扩散ꎮ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ꎬ我国的政策扩散主要以模仿型扩散和强制性扩散为主ꎬ地方的主动学习略微有些欠缺ꎮ与此同时ꎬ政策发文量伴随着每一次新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产生政策急剧爆发的现象ꎬ过了一段时间后ꎬ政策扩散速度也会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ꎮ从扩散来看ꎬ地方政府的政策扩散缺乏持续扩散的动力ꎮ参考文献:[1]郑石明ꎬ李佳琪ꎬ李良成.中国创新创业政策变迁与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ꎬ2019(9):16-24.[2]韩万渠.决策咨询制度扩散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城市政府的实证(1983~2016)[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ꎬ2019ꎬ8(4):3-17.[3]熊烨.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的政策 再建构 研究: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扎根理论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ꎬ2019ꎬ16(3):131-144ꎬ174-175.[4]李健ꎬ张文婷.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扩散研究:基于全国31省数据的事件史分析[J].中国软科学ꎬ2019(5):60-67. [5]郭磊ꎬ苏涛永ꎬ秦酉.是否创新与如何创新:政策创新扩散机制的动态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ꎬ2019(5):160-167. [6]杨宏山ꎬ李娉.政策创新争先模式的府际学习机制[J].公共管理学报ꎬ2019ꎬ16(2):1-14ꎬ168.[7]朱丽ꎬ葛爽ꎬ张庆红.复杂网络结构下科技政策的创新驱动:基于网络权力和创新扩散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ꎬ2019(1):29-36.[8]冯锋ꎬ周霞.政策试点与社会政策创新扩散机制:以留守儿童社会政策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ꎬ2018(4):77-83. [9]张怡.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8.[10]邹东升ꎬ陈思诗.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创新的扩散:基于政策扩散理论的解释[J].西部论坛ꎬ2018ꎬ28(2):26-34.(上接第187页)民生育观念的转变ꎬ要摒弃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以及多子多福观念ꎬ全面落实相关的生育政策ꎬ鼓励广大群众按政策生育ꎬ要从以前重 量 生育思想转变为重 质 生育思想ꎬ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ꎮ同时要通过服务机制以及教育㊁医疗㊁户籍㊁就业㊁住房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ꎬ减轻其生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ꎬ提高其生育意愿ꎮ2.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具体责任ꎬ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ꎬ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把责任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岗位上ꎬ为老百姓实干事㊁干实事ꎬ提高农村的保险待遇水平ꎬ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保险待遇差距ꎬ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均衡协调发展ꎮ对此ꎬ政府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ꎬ加大农村福利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ꎬ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ꎬ改善农村基本生存环境ꎮ建立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ꎬ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对流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ꎬ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ꎮ通过招商引资㊁乡村旅游㊁特色小镇等项目的建设与发展ꎬ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ꎬ从而让其有额外的资金去参保ꎮ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ꎬ尊重广大群众利益表达的话语权尊重广大群众利益表达的话语权ꎬ要求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ꎬ构建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ꎬ从而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ꎬ并以此提供精准的公共政策供给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ꎬ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ꎬ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ꎮ同时在此期间要注重群众表达渠道的公平性ꎬ使得相关政策能够持续地执行下去ꎮ参考文献:[1]张川川ꎬ陈斌开. 社会养老 能否替代 家庭养老 :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数据[J].经济研究ꎬ2014(11):102-115.[2]陈蓉ꎬ顾宝昌.上海市生育意愿30年的演变历程[J].人口与社会ꎬ2014(1):49-71.[3]郭庆旺ꎬ贾俊雪ꎬ赵志耘.中国传统文化信念㊁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ꎬ2007(8):58-72. [4]睢素利.关于平衡我国性别比的法律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ꎬ2007(2):89-90.[5]辜胜阻ꎬ陈来.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J].中国人口科学ꎬ2005(3):30-37.[6]陈欢ꎬ张跃华.养老保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ꎬ2019ꎬ379(11):89-100.091。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摘要: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来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经济环境改善的推动。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长期内将会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
大力发展外围地区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生的扩散效应。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
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一)增长极概述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
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
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
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006城市边界:类型、意义、演变与控制
城市边界:类型、意义、演化与控制——基于边界管理的规划方法优化贾卫宾【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转型的持续推进,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内部空间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必将引发城市中各种边界的变化和重构。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就是城市边界系统不断演化的过程。
基于城镇发展的这一趋势,本文立足于城市边界这一特别的城市要素和视角,考察了城市中边界的类型、意义以及对城市的各种影响,并对城市边界的产生和不同尺度下边界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继而总结了当下城市中与边界相关的若干问题。
本文认为城市边界是影响城市形态、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并隐含着解决城市问题的线索。
并且认为城市边界是可控的,而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造和优化各类边界,即通过控制和优化城市边界以实现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
基于对城市边界的综合认识,本文对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与边界相关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边界优化”和边界管理的视角,对如何加强边界的有效控制、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边界;类型;边界政策;边界管理引言城市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边界系统。
它可谓无处不在,既是城市复杂性的重要表现,也是造就城市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某种程度上,无处不在的城市边界构成了亚洲都会的特异性[1]。
城市边界不仅是城市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具体感受和日常行为。
城市边界具有多样化特征和丰富的意义,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演化,进一步改变着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品质。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转型的持续推进,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内部空间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必将引发城市中各种边界的变化和重构。
这需要我们对城市中的边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认识,以从中找出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正如荷兰注册建筑师张为平所言,“研究各类边界,可以找到破解城市的罗塞塔石(暗喻,要解决一个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或工具,本文作者注);而通过削减消极或设定积极边界,可以实现对城市的有效干预”[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
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 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 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 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 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核心第二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 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 发展的区域系统。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1.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跨国别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旨在深入理解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
以国家为主体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关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它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注重从宏观角度对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社会文化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
这种模式在早期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后续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框架。
以区域为主体的整合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成为重要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区域为主体的整合模式逐渐兴起。
这种模式强调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关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探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政治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这种模式的研究范围更广,涉及到多个国家的互动关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以全球视角的多元模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如气候变化、经济波动、人口迁移等。
在此背景下,以全球视角的多元模式逐渐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种模式强调从全球性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异同和发展趋势,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间互动和相互影响。
这种模式的研究更具全球性视野和开放性思维,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1.1 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发展模式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这一概念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还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从内涵上讲,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它描述了如何动员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创新,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和制度安排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这种模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
地理对称原理下的区域布局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1172023.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人才流通速度加快,受交通发达程度变化、GDP 增长变化的影响,人才的分布也发生着变化[1]。
把握好地理分布格局,推动不同区域发展,能令城市的建设更加合理,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目前,对城市布局发展的分析方法,包括生态、GIS 大数据、空间模型等多个视角[2-4]。
地理学对称原理是克里斯泰勒(Chris taller)在1966年对德国南部中心地进行研究时首次提出的[5]。
而我国学者叶大年,在2011年首次提出地理学的五条对称原理[6]:地质的对称决定自然地理的对称;自然地理的对称决定经济地理的对称;气候条件改变自然地理的对称;人类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会影响地理对称性;对称或者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种合理的格局。
开创了中国城市化分布与地质地理特征关系研究之先河。
济南市位于中国东部,华北平原以南,北纬36°40′,东经117°00′。
作为从二线城市刚刚跃入一线城市的城市之一,济南市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一系列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正在着手进行(见表1),而在全面推进建设过程中易出现局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对济南市的区域布局发展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地理对称原理,结合济南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人口差异等因素,对济南市区域布局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并对济南市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济南市地理环境对称性济南市地形地貌呈东西对称的形式。
除黄河以北几乎为平原外,南部被大面积山林所覆盖,植被覆盖率极高。
钢城区与平阴县对称呼应,分别坐落在济南的摘要 关于区域布局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区域规划的重要步骤。
研究基于叶大年提出的地理对称原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多个要素角度,对济南市的区域布局发展进行分析,展现了济南市现阶段的布局与发展状况,实现了对济南市区域布局成因的探索。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以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为例
第37卷 第10期2023年10月Vol.37 No.10Oct.,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城市是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多维因素驱动下中国城市表现出区域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无序发展等问题[1-2]。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国土空间治理重大课题之一。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发展的指南,其核心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目标是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3],与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具有一致性。
因此,探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中国城市高质量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针对高质量城市的多元维度测度开展了诸多探索[4-5],各类城市理念对建设高质量城市的理解都有所侧重,但又有交叉融合。
如城市生态方面由关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扩展到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6-9];居民环境质量方面由早期的人居环境建设扩展到建设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的宜居城市[10-12];紧凑城市方面由城市高密度、复合功能到紧凑绿色并重[13-15];可持续发展方面由城市内部要素的协调发展扩展到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动态平衡[16-19]。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进行了探索[20-23],但缺少对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高质量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尤其对空间类指标重视不足,忽略了对城市空间高质量特征的揭示。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作为我国城市化地区的未来蓝图,探究其范围内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高质量水平有重要意义。
国内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述评
Domestic provinces border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search review 作者: 郑四渭 刘航 邵玉珍
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北方经贸
页码: 56-5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省际边界 协调 区域发展 研究述评
摘要:基于国内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分析了省际边界区的内涵、发展条件、影响和制约因素、发展策略等问题。
目前,对省际边界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框架,且研究区域多为内陆欠发达地区,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多定性少定量的问题。
应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协调发展模式的研究;加强和重视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系统模型研究,为省际边界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边界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_王成龙
边界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王成龙1,2,3,刘慧1,2*,张梦天1,2,3(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边界作为人为的空间地理要素,像一堵无形的高墙,影响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根据国内外1995-2014年文献统计分析可知,近10年来边界效应研究快速增加。
基于边界效应和市场分割视角探究边界效应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是经济地理学边界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领域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根据重力模型、趋同分析和垄断竞争模型构建边界效应模型是研究的主要方法,虽然理论基础不同,但都选取“边界”作为虚拟变量,定量测度边界效应的大小。
最后,提出未来开展边界效应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基于行政边界的本质探究边界效应机理、拓展边界效应研究的空间尺度和创新边界效应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边界效应;研究范畴;方法模型;进展与展望1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跨边界的全球性、区域性合作日益密切。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无国界”的思潮涌现。
作为代表学者的大前研一(2007)认为,国家边界正在消融,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可以在不同国家间自由流动。
然而,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否意味着国家边界的“消失”,McCallum(1995)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
他在研究加拿大、美国边境地区的贸易时发现,国家边界仍然影响着两国的贸易模式,边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国贸易的发展。
McCal-lum 的研究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国家“边界”的作用,而且开启了“边界效应”研究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迅速席卷中国市场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分析和中国市场的一体化测度的迫切需求,为国内边界效应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长春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长春 10 1 ) 30 2
摘要 :区域发展 扩散 是相 关区域 发展 政策 的重要 理 论依 据。 区域 是有 边界 的 ,区域 间的作 用和
联 系是在 边界 进行的 。区域发展 扩散过 程 中各 方会 形 成一 个联 系的合 作体 ,而各 方 的边界 的接
个较新 的提法 ,国内外还 没有太多 的研究 。区域
另一个行为主体 的环境 时 ,便 有外部性存在 ;外部
性 是这样 一种 事件 ,即它将 可 觉察 的利 益或 损 失 加于某些 主体 ,而 这些 主体 并 没有 完 全 赞 同 或 间 接导致该 事件 的决 策 ;当某 个 主体 的行 为所 引起
的变动的度量及研 究会 更有助 于对 区域发展扩散 的深入探 讨。
关键 词 :发展 扩 散 ;边 界 ; 区域 ;过 程
中图分 类号 :F6 . 0 15
文献标识 码 :B 究成果还不 多 ,相关 的主要研 究 包括外 部 性理论 、
区域之 间协 调 发展 的 理论一 直 是 近年来 研 究 的热 点。 国家 “ 二五 ” 规划 提 出 了推 进 区域 良 十 性互动发展 ,逐步缩小 区域 发展 差距 的 战略 目标 , 又 一次 强 调 了区域 协调 发 展 和健全 区域 协 调互 动
近 、形成 、融合 、重合等的过程 ,及 同时的合作 体 边界 的形成 和发展 的复 杂过程 是 区域发展 扩
散 演进 的过程。 区域发展扩散是 一 个涉及很 多方 面、复 杂的 活动过 程 ,边界 的 变动 呈现 出一 定 的 变化规律 ,因此从边界 的视 角对 区域发展 扩散 相 关理论 进行 深入探 讨是 可行 的 ,通过 对边界
扩散效应理论 等 。
( )关 于区域发展外部性 的研究 一
经 济学 中的外 部 性理 论 源 于马 歇 尔 的 “ 部 外 经济 ” ,众多经 济学家又从不 同 的角度 对外 部性 做 了深入 分 析 ,例 如庇 古从 “ 共产 品 ” 角 度 的分 公 析 ,科斯从 “ 部侵 害 ” 的 角度 ,诺 思则 从 “ 外 搭 便 车” 问题 人手 ,布坎 南 运 用 经济 函数 来分 析 外 部性 等等 。对外部性 内涵 的理解 主要包括 :认 为 J 当一个 行 为 主体 的行 动不 是通 过影 响 价格 而影 响
发展扩散是一个 涉及很 多方 面 、复 杂 的活动 过程 , 因此 ,如何将 问题简单 化 ,从一个合适 的视 角去研
究 它是一 个关 键 问题 。本 文从 边界 的视 角对 源 于 发展 外 部性 的 区域 经济发 展 扩散 的理 论 进行 一定 的研究探 讨 ,希 望 可 以为 相关 理论 和实 践 提供 一
总 第 4 9期 1
沈
滢 :基 于 边界 视 角 的 区域发 展 扩散 及 过 程研 究
・ 4 ・ 3
是指 一 个地 区的 发展 对 其他 区域 的正 效益 或 负效
益 影 响 。 因 此 , 区域 发 展 扩 散 可 以 理 解 为 区域 发 展 的外部性 。 对 外 部 性 的 研 究 表 明 ,外 部 性 是 区 域 发 展 中
定的借鉴意义 。 一Fra bibliotek、区域 发展 扩 散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目前关于 区域发 展 扩散 的理论 在 国 内外 的研
收 稿 日期 :2 1 o 0 1一 9—2 4
展不平衡 ,就必然 产生发展外部性 。发展 的外部性
作者简介 :沈滢 (97一) 17 ,女 ,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 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技 术经济;宋玉祥 (9 5 ,男,黑龙江讷河人,东北师 15 一) 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 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开发、协调发展;郭晓立 (90 , 16 一) 女,长春人 ,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生导师 , 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 研 基金项 目:吉 林 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规 划 办 项 目,项 目编 号 :20 aj 7 0 8 j 3 ;教 育 部社 科 项 目,项 目编 号: x 1Y A 30 8 0 J 604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项 目。项 目编号 :7 132 。 170 5
2 1 / 3 总 第 4 9期 020 1
文章编号 :10 — 4 X (0 2 3 04 0 0 1 18 2 1 10 — 0 2— 6
商 业 研 究
C MME I L R O RC A E
c日
基于边界视角的区 域发展扩散及过程研究
沈 滢 ,宋玉祥 ,郭晓立
10 2 ; 30 4 (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长春 1
的主体本 身 的成 本 不等 于社 会 成本 ,主 体 本 身 的
收益不等 于社 会 收益 时 就存 在 外 部性 。徐 天祥 等 人 (0 4 2 0 )对 区域 发 展外 部 性 研 究认 为 ,由于 区 域间存在地理 区位 、社 会人文 、人力资本 、基础设
施等差异 ,就必然产 生发展不平衡 的问题 ;存 在发
机制 的 目标 。 区域 经 济 和社 会 的发 展 分 为时 间 过
程 和空间过程 …,发展不是均衡地 发生在地理空 间 的 ,同时区域发展又是具有外部性 的 ,因此 区域发 展扩 散是 区域 协 调发 展理 论 中的一 部 分 ,可 以为
区域协 调 发展 和 主体 功能 区定 位 和补 偿机 制等 相 关政 策提供 理 论 依据 。 目前 区域发 展 扩 散还 是 一
扩散是技 术 管理 领 域 研究 的一个 重 点 。 自熊彼 特 提 出技术 扩散概念 以来 ,对其研 究一直是热点 ,呈 现 出多领域 、多学科融合 、多角 度的特点 ,研究成 果也较多 。技术 扩散理论 的发展 ,也使 理论界把技 术创新与 技 术 扩散 结 合起 来进 行 研 究 ,发 挥 其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