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课件:运动与疲劳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29
脱训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脱训后,最大摄氧量与心血 管变量关系的时间变化流程 图(引自Scott KP,et al,2009)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30
2.对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影响
脱训后,肌肉力量和功率会下降 脱训后,速度和灵敏的损失相对较少 脱训后,运动员的柔韧性下降会很快
1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1、反射时:动作越复 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 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 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 越长。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3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动作越复杂, 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
①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 大
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运动 项目
运动 强度
训练 水平
赛前 状态
准备 活动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8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于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steady state)。
运动生理学
7
准备活动:准备活动(warm –up exercise)是指在正式训练和
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8
准备活动 — 生理作用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4 增强皮肤血流 5
痕迹效应 6
1 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2 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三

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三
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 断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三
目录
01 一、运动疲劳的生化 诊断
03
三、运动生物化学动 态之三
02
二、过度训练的生化 诊断
04 参考内容
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是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在实践中经常面临的问题。从生化 诊断的角度出发,对于运动生物化学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 应对这类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剧烈运动会导致肌肉蛋白的分解,这也是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之一。
对于运动疲劳的生化诊断,通常可以通过测定运动员的血糖、血乳酸、血酮体、 尿酮体等指标来进行。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往往提示运动员可 能处于疲劳状态。
二、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
过度训练是指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后,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恢复,导 致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表现下降的现象。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通常包括以下两 个方面:
2、神经调节与肌肉疲劳
神经系统对肌肉疲劳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可以改善肌肉疲劳;另外,采用电刺激等手段刺激肌肉收缩,也可以减轻肌肉 疲劳。
五、免疫系统调节
免疫系统在运动性肌肉疲劳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剧烈运动后,免疫细胞会活化 并释放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对肌肉细胞的活性和代谢均有影响。研究表明,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可以改善肌肉疲劳。例如,补充免疫细胞或其调节 剂,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肌肉疲劳。
2、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运动过 程中肌肉的分子变化。例如,对于不同强度和类型的运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蛋白质的表达会发生变化,从而为预防和恢复提供依据。
3、个性化营养和恢复策略的研究:对于不同的运动员来说,营养需求和恢复 策略可能有所不同。通过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差异, 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和恢复策略。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五章运动性疲劳概述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五章运动性疲劳概述
方式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06 运动性疲劳与运动训练的 关系
运动训练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1 2
运动强度
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更容易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运动时间
长时间持续的运动训练也会增加运动性疲劳的程 度。
3
运动类型
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不同, 例如力量训练更容易导致肌肉疲劳,而耐力训练 则更容易导致心肺疲劳。
03 运动性疲劳的心理表现
反应迟钝
运动性疲劳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反 应速度,使运动员的反应变得迟
钝。
疲劳时,运动员对于刺激的反应 时间延长,动作协调性下降。
反应迟钝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 的表现,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反应
的项目中。
注意力不集中
运动性疲劳会导致大 脑皮层兴奋性降低, 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难 以集中。
肌肉疲劳
01
02
03
肌肉力量下降
运动过程中,肌肉力量逐 渐减弱,无法维持原有的 运动强度。
肌肉收缩速度减慢
疲劳时,肌肉收缩速度明 显减慢,影响运动表现。
肌肉酸痛和僵硬
长时间运动后,肌肉可能 出现酸痛和僵硬现象,是 肌肉疲劳的典型表现。
神经疲劳
反应迟钝
神经系统疲劳会降低身体 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使人 变得迟钝。
延缓疲劳的发生。
训练安排与恢复
02
合理的训练安排和充分的恢复措施是减少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
段。
个体差异
03
不同个体对运动训练和运动性疲劳的反应存在差异,需要根据
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预防
休息与睡眠

《运动营养学》课件

《运动营养学》课件

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系 统和代谢状态,预防慢性疾病和提高整体 健康水平。
运动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运动营养学起源于古代奥运会,那时运 动员通过特殊的饮食来增强体能和表现

专业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 发展,运动营养学逐渐成为一个专业
领域。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人 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运动与营养之间的 关系。
运动中营养补充
水分补充
运动中应定时补充水分, 以维持身体水分平衡,预 防脱水。
能量补充
运动中适时补充能量,如 运动饮料、能量棒等,有 助于维持运动表现和预防 疲劳。
电解质补充
运动中出汗会导致电解质 流失,适时补充电解质, 如盐丸、镁丸等,有助于 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运动后营养补充
蛋白质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如鸡胸肉、鱼、豆腐等 ,有助于促进肌肉恢复和生长。
饮食建议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高热量食物。
老年人
营养问题
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等问题 。
运动营养补充
适量补充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维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饮食建议
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 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运动营养学
目 录
• 运动营养学概述 • 运动与能量消耗 • 运动与营养需求 • 运动营养补充策略 • 特殊人群的运动营养学 • 运动营养学实践与应用
01
CATALOGUE
运动营养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与营养之间相 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营养支持 运动能力的科学。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营养充:
1、运动中和运动后大量补充糖;大强度运动后 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水和无机盐及维生 素。 2、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以及间歇性运动后, 补充肌酸。 3、运动中补充氨基酸,以延缓中枢性疲劳的产 生。 中草药:“四君子汤”、“补脾1号口服 液”“复方党参液”“益肾口服液”“复方 丹参”等
主要内容
•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和机制
•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
(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 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 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需经过 运动 疲劳 再运动 再疲劳…… 使运动水平提高。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 (一)能量耗竭
• (二)代谢产物堆积 • (三)自由基学说 • (四)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 • (五)疲劳链学说 • (六)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 (七)保护性抑制学说 • (八)突变理论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能量耗竭
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能源物质(如ATP、 CP、肌 糖原、肝糖原)大量消耗,而得不到 及时补充
客观检查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 (一)心率 • 2、运动中心率:随着运动水平的
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 减少。若在一段时间内,从事同样 强度负荷,运动中或即刻心率增加, 则表示疲劳。 • 3、运动后心率:运动后恢复时间 延长,则为疲劳。
客观检查
• (二)血压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 1、晨血压:安静时血压比平时升高20% 左右且持续维持两天以上不恢复,为疲 劳的表现。 • 2、运动状态下的血压:运动时脉压差增 加的程度比平时少,出现无力型反应, 表示已中度或重度疲劳。若出现“无休 止音”或梯形反应表明已过度疲劳。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C.兴奋性下降 D.应激性
4.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B),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A 外周疲劳 B 中枢疲劳
C 局部疲劳 D 全身疲劳
5.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T段( B),T波可能 ( )。C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6.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 ), 低频B成分( )。 C A 右移 B 左移 C 增加 D 减少
3.脑电图
• 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 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 测试方法:锻炼者 在运动过程中根据 RPE表指出自我感 觉的等级,以此来 判断疲劳程度。如 果用RPE的等级数 值乘以l0,相应的 得数就是完成这种 负荷的心率。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 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 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 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 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 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 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 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五)“突变理论”
• 观点:运动过 程中三维空间 (能量消耗、 肌力下降和兴 奋性改变)关 系改变所致 。
肌肉疲劳控制链
• 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 径包括: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这些变化在田径及游泳等项目中更为明显。 研究和掌握这些变化的特点,对于更快的提高工 作效率,防止伤害事故,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 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一)概念
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 或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什 么说是条件反射性)
(二)机制
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运动员在训练或 比赛前,就能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潜力, 为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做好准备,率先克服 神经系统和各器官机能的惰性,使身体更快 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
(三)特征
出现脉博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
肺通气量和氧吸收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 血糖增高等等外部出汗、尿频现象.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人的最大速度为100%那么起跑后: 第1秒钟速度为55%, 第2秒钟速度为76%, 第3秒钟速度为91%, 第4秒钟速度为95%, 第5秒钟速度为99%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人体运动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包括物理 上和生理上的惰性要克服这些惰性就需要 有一定时间,因而产生进入工作状态。
2、超限抑制产生: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大脑皮 层工作能力的界限时,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不 仅不增高,反而降低。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外刺激强度过大,运 动量过大)。如举例跳高、篮排足球类项目等。
(六)赛前状态的调节 1、适宜的准备活动 2、增加比赛实践经验 3、合理安排赛前的活动 4、气功、心理训练(射击) 举例女排,美国与中国女排录音,赛前适

《我运动我健康》主题班会课件PPT

《我运动我健康》主题班会课件PPT
的风险。
注意事项:在 进行力量训练 时,应注意正 确的姿势和呼 吸方式,避免
受伤。
瑜伽、普拉提等拉伸运动
简介
健康效益:改善体态,减轻身体压 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有益于身心健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类型:属于拉伸运动,主要锻 炼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和平衡能力。
适用人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特别是需要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 能力的人。
增加运动的多样性和趣味 性
坚持运动并形成良好的运 动习惯
培养运动习惯并逐渐增加运动量
设定目标:制定一个具体的运动目标,例如每周跑步5公里 规律运动:每周安排固定的运动时间,如每周三、周五晚上 记录进步:记录每次运动的成果,例如运动时间、距离等
逐渐增加:在身体适应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如增加运动时间、增加运动强度等
寻找运动伙伴并互相鼓励支持
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进步
分享运动心得和经验,提高 运动效果
找到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
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氛围, 长期坚持运动
及时休息和补充营养
运动后及时休息可 以恢复体力
补充营养物质可以 促进身体的恢复
避免过度训练和缺 乏营养导致身体疲 劳和受伤
合理安排休息和补 充营养是坚持长期 运动的重要保障
个人运动体验分享
运动项目:慢跑 运动时间:每天清晨 运动地点:公园或河边 运动效果: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班级运动活动分享
班级组织跑步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班级足球比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班级瑜伽课程,缓解压力,增强柔韧性 班级游泳比赛,学习新技能,增强自信心
感谢观看
汇报人:
Part Four 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

疲劳试验 ppt课件

疲劳试验  ppt课件
一疲劳曲线1对称循环疲劳曲线n曲线p96图531有水平段的疲劳曲线钢2无水平段的疲劳曲线有色金属不锈钢等三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二疲劳极限1对称疲劳极限97循环载荷r1
第四章 疲劳试验
引言
材料构件在变动应力和应变的长期作用下, 由于累积损伤而引起的断裂的现象——疲劳。
疲劳属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 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呈现突然的脆断。 ∴疲劳断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断裂。 ∴工程中研究疲劳的规律、机理、力学性能指 标、影响因素等,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疲劳极限
1、对称疲劳极限 97 循环载荷,r=-1。 σ-1,τ-1,σ-1p(对称拉压)Leabharlann 2、不对称循环疲劳极限(σr)
利用已知的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用工程作图法求得各 种不对称循环疲劳极限。
或者采用回归的公式求得。 (1)应力幅σa~平均应力σm图
y轴上的边界点为0和σ-1 x轴上的边界点为0和σb
铜及轻合金:τ-1=0.55σ-1,铸铁τ-1=0.8σ-1 σ-1>σ-1p>τ-1
三、疲劳极限与静强度之间的关系
钢:σ-1p=0.23(σs+σb) σ-1=0.27(σs+σb)
铸铁:σ-1p=0.4σb σ-1=0.45σb
铝合金:σ-1p=σb/6 +7.5(MPa) σ-1p=σb/6 -7.5(MPa)
第二节 疲劳抗力指标及其测定
一、疲劳极限的测定
第一步 采用升降法测定条件疲劳极限, 第二步 用成组法测定σ一N曲线有限寿命段上各 点的数据, 第三步 绘制σ一N曲线。
二、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疲劳极限 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弯曲与拉压、扭转疲劳
极限之间的关系: 钢:σ-1p=0.85σ-1,铸铁σ-1p=0.65σ-1

运动心理学课件9第九章运动心理疲劳

运动心理学课件9第九章运动心理疲劳

第三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监测
一、心理指标的监测
➢ (一) 自陈量表
✓ 4. 运动员心理耗竭问卷(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 ABQ) •该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即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运动负 评价。
✓ 5.《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晏宁, 2003) •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晏宁, 2003)中也有对心理耗竭和心 理疲劳两个因素的考察
✓ 生理的反应导致一些应对与任务行为,这是心理耗竭的行为表现。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一、认知—情感应激模型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二、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
➢ 为提高运动成绩或者增强运动表现而进行的训练或锻炼,势必产 生训练应激。
➢ 运动员或锻炼者对训练应激的积极适应,会产生训练收获。 ➢ 对训练应激的消极适应则导致训练收获的滞后。由于缺乏训练收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监测
一、心理指标的监测
➢ (一) 自陈量表
✓ 3.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Eades Athlete Burnout Inventory, EABI) •EABI是在对有过心理疲劳经历的大学生运动员的访谈基础上编制 的,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 运动能力消极自我概念; 情绪和体 力耗竭; 心理退缩; 由教练员和队友引起的运动贬值; 运动员 与教练员期望的协调性; 成就感
动的体验; ✓ 他们将其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投入到体育运动中,高投入得到高回报; ✓ 此外参加运动也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三、投入模型
第二节 运动心理疲劳的成因
四、单一认同发展和外部控制模型
➢ 科克利(Coakley, 1992)认为,应激和个人原因固然重要,但是不 能忽略社会因素对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

以运动为主题班会课件ppt

以运动为主题班会课件ppt

注意运动安全
做好热身:运 动前进行全身 拉伸和肌肉激 活,预防运动
损伤。
注意场地:确 保运动场地安 全,避免因场 地问题导致意
外发生。
适度运动:根 据自身身体状 况和运动能力 选择合适的运 动强度和时间, 避免过度疲劳
和受伤。
保持正确姿势: 正确的运动姿 势可以减少不 必要的能量消 耗,预防运动
损伤。
运动对心理的益处
减轻压力,放松心 情
增强自信,提高自 尊
促进社交,增强人 际关系
降低抑郁,缓解焦 虑
运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预防疾病,降低患病风险 促进心理健康,减轻压力 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
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增强社交能力,促进人际关系
常见种类:举重、深蹲、俯卧 撑等
作用: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增 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伸展运动
定义:伸展运动是一种缓慢的、连续的、流畅的动作
目的: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预防运动损伤
分类:全身伸展、静态伸展、动态伸展 适用人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经常久坐不动或长期从事脑 力劳动的人
平衡运动
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检查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预防运 动伤害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 取相应措施
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荐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检查, 关注身体健康状况
05
运动的推广与普及
学校体育教育的推广
增强学生体质: 通过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抵抗力
培养运动习惯: 鼓励学生参与 运动,培养良 好的运动习惯
06
运动与未来发展
运动与科技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长时间疲劳问题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长时间疲劳问题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长时间疲劳问题运动是一种对身体健康相当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还可以改善心情、减压放松,甚至可以达到塑身美体的效果。

但是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疲劳,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因此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运动生理学知识,从而避免潜在的健康问题。

一、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长时间的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很多影响。

首先是对心脏的影响。

长时间的运动会让心脏加速跳动,增加心脏的负担。

长时间的运动还会增加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让呼吸系统处于不断的工作状态。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还会失水和流失矿物质,尤其是钠和钾,可能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当身体的能量储备消耗殆尽时,运动员会感到全身无力,无法继续运动,这就是最基本的疲劳。

二、长时间运动导致的疲劳长时间的运动会让我们感到疲劳。

疲劳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肌肉疲劳。

当肌肉活动的时间过长,肌肉会渐渐变得无力,这是由于肌肉酸性物质积累,导致肌肉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其次是神经疲劳。

当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身体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运动的需求,从而消耗了一定数量的体力。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也会导致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从而影响我们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

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还会增加我们的代谢需求,让我们的身体变得疲惫不堪,无法继续运动。

三、预防运动疲劳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注意预防运动疲劳。

首先是监测身体状态。

我们需要经常监测身体的状态,包括心率、呼吸、体重、血糖、血压等指标。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状态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适当地停顿,让身体休息一下,喝点水,同时补充一些水、电解质等相关物质,防止身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另外,对于长时间的运动,我们需要注意营养和休息的调配。

因为运动会增加身体的代谢速率和能量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在饮食和营养上做出调整。

同时,我们还需要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夜间的休息时间。

在休息时,可以采取一些放松的方式,比如冥想、音乐等,让身心都得到放松和恢复。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疲劳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疲劳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疲劳的关系运动生理学是研究对身体产生影响的各种运动的科学研究分支。

在普遍的认知中,运动被视为是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运动无法避免疲劳的发生。

运动和疲劳之间的关系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运动是人类进化和生存所必需的,因此身体对运动积极反应。

当人体进行战斗、逃跑和追捕等运动时,运动会激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神经内分泌反应。

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调节心率、肌肉收缩力和基础代谢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然而,过度运动会导致不良后果。

长时间的运动超过了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体疲劳。

疲劳会降低身体的运动能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运动和疲劳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后身体发生的不同变化及其机理至关重要。

身体在运动时会迅速燃烧葡萄糖,以满足体内能量需求。

随着运动的进行,身体逐渐开始利用脂肪作为主要能源,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储备量有限而脂肪的储备量很大。

同时,运动还会导致肌肉中乳酸的产生,这是因为肌肉酸化时所释放的氢离子与乳酸结合产生。

乳酸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肌肉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乳酸其实是一种可再利用的能源。

在运动时,身体会不断产生和利用乳酸。

长时间的运动将导致肌肉内能量储备下降,从而导致疲劳发生。

运动既然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减轻疲劳呢?首先,运动者可以增加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确保身体吸收充足的能量和水分,从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其次,适当的休息和睡眠也可以减轻疲劳。

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肌肉内的能量储备下降,为肌肉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是减轻疲劳的重要途径。

最后,适当的训练策略和运动形式也可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疲劳。

适当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及进行适当的交替性训练是减轻疲劳的有效方法。

总结起来,运动无疑是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疲劳。

了解这种关系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

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

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进行系统性的锻炼还是日常的活动,我们都会感到疲劳。

而在运动生理学中,运动的耐力以及疲劳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运动时,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多个方面。

首先,通过运动,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会迅速适应并作出相应调整。

当我们开始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肌肉需要大量氧气供应,因此心脏会加快血液的循环以满足能量的需求。

此外,运动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大脑会通过神经传递信息给肌肉,使其协调运动。

而在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中,神经系统也会逐渐疲劳,导致肌肉的协调能力下降。

当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肌肉可能会出现疲劳的情况。

疲劳是指肌肉对持续运动所产生的不适感、疲乏感和力量下降等反应。

疲劳通常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周围性疲劳。

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导致运动时间的延长,平均动力输出的降低。

而周围性疲劳则是指肌肉或周围神经系统疲劳所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

中枢性疲劳主要与神经递质的耗竭和神经递质的转运异常有关,而周围性疲劳则与肌肉内的乳酸堆积、糖原的消耗以及酸性物质的积累等有关。

疲劳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三磷酸腺苷(ATP)的降解。

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体内糖原和脂肪酸的耗竭,因此能量供应不足会使肌肉出现疲劳。

此外,在运动中,肌肉中的乳酸会不断积累。

乳酸的积累会改变肌内pH值,导致肌肉酸中毒,从而引起疼痛和肌肉收缩力的下降。

除了能量供应不足和乳酸堆积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运动疲劳。

例如,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损害细胞膜和DNA,导致肌肉受损和炎症反应。

此外,肌肉中的离子平衡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钠、钾、钙等重要离子的平衡失调,会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和疲劳。

为了提高运动耐力并延缓疲劳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运动生理学_14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运动生理学_14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广义疲劳 疲劳:长时间工作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 一特定水平上的现象。 有: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等 (二)运动性疲劳及分类 1.运动性疲劳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 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第5届 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 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 程。
1:大脑
2:向心传入抑制 3: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 4:分支点兴奋衰弱 5:神经肌肉接点抑制
1.中枢性疲劳
(1)概念:指发生在从大脑至脊髓部位运动神经元的 疲劳。 (2)发生的机理: ①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
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②代谢功能失调: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 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 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二、稳定状态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
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
种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动态平衡或相对稳
定状态。
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强度较 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 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 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 氧量保持动态平衡,工 作能力保持在相应水平 上,这种状态称为真稳 定工作状态。
⑷.小强度运动 与中等强度相似,但主要是脂肪未 完全氧化的产物入血液引起。 3 非周期性和混合性运动 由于技术动作的不断变 化,中枢、N-M接头功能↘,(习惯的、自动化程 度高的、节奏感强的不易疲劳,而精力高度集中 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易疲劳)。 4 静力性运动 主要是中枢保护,此外肌肉供血↘, 憋气过多,心血管功能↘。

少年儿童疲劳的特征运动生理学

少年儿童疲劳的特征运动生理学

少年儿童疲劳的特征运动生理学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少年儿童疲劳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疲劳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少年儿童疲劳的特征运动生理学,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少年儿童疲劳的定义和原因少年儿童疲劳指的是儿童在长时间的学习或运动后出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感。

造成少年儿童疲劳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长时间坐姿学习、过度用眼、长时间玩手机等久坐行为,以及长时间运动、运动强度过大等因素。

二、少年儿童疲劳的特征1. 肌肉疲劳:长时间的学习或运动会导致儿童身体的肌肉疲劳,表现为肌肉酸痛、无力感、抽筋等症状。

2. 心肺疲劳: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儿童心肺系统的疲劳,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乏力等症状。

3. 精神疲劳:长时间的学习或运动会导致儿童的大脑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等症状。

4. 紧张疲劳:长时间的学习或运动会导致儿童的神经系统紧张,表现为焦虑、易怒、睡眠不好等症状。

三、少年儿童疲劳的运动生理学机制1. 肌肉疲劳的机制: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肌肉中乳酸的积累,乳酸的积累会使肌肉pH下降,从而导致肌肉疲劳。

2. 心肺疲劳的机制: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脏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工作,从而导致心肺疲劳。

3. 精神疲劳的机制:长时间的学习或运动会导致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消耗,神经递质的消耗会使大脑的功能降低,从而导致精神疲劳。

4. 紧张疲劳的机制:长时间的学习或运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紧张疲劳。

四、预防和缓解少年儿童疲劳的方法1. 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或运动,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分散学习或运动的时间。

2. 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多摄入高糖和高脂食物。

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身体和大脑的疲劳。

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耐力,但要避免运动过度,以免引起疲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点辨别阈
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二点最小距离能力下降 测定时阈值较安静时大1.5倍为轻度疲劳, 2.0倍以上
为重度疲劳
闪光融合频率
疲劳时人眼对光源闪烁频率识别能力下降
5.2生理功能检查
最大肌力 肌肉耐力 膝反射
5.2生理功能检查
肌肉力量
肌肉疲劳最明显特征是肌力下降 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
局部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
PLANK
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能量耗竭 代谢产物堆积 水盐代谢紊乱 保护性抑制
3.1能量耗竭
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
ATP等大量消耗导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
血糖含量下降
血糖过低引起脑皮层细胞能量供给不足 长时间运动可导致血糖下降 症状:头晕、多汗、眼发黑等
糖原含量下降
肌糖原、肝糖原是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时间 延长,糖原储量下降
3.2代谢产物堆积
主要是乳酸堆积
血乳酸升高,导致脑 细胞工作能力下降, 引起疲劳感
3.3水盐代谢紊乱
运动脱水,引起细胞内 外水平衡、电解质平衡 出现紊乱,导致细胞兴 奋性改变,代谢能力下 降
3.4保护性抑制
B、小标准
1、下列症状持续6个月和反复发作
(1)低热(腋窝温度37.2-38.3度)或畏寒 (2)咽喉痛 (3)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4)不明原因的肌力下降 (5)肌痛或不快感 (6)轻度劳作后持续24小时以上的全身倦怠感
B、小标准
(7)头痛 (8)无红肿的转移性关节痛 (9)精神神经症状(有1项):畏光、一过性黑
瑞 典 生 理 学 家 冈 奈 尔 . 鲍 格 (Guenzel, Borg)制定了判断疲劳的主观体力感觉等 级表(RPE),使原来粗略的疲劳定性分析 变为较精确的半定量分析
主观劳累程度评分(Borg,1973)
自我感觉 非常轻松 很轻松 较轻松
稍累 累 很累 精疲力竭
等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3.3心电图
运动后心肌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 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并出 现肌电干扰,令肌肉放松也不能消失
5.4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包括血生化和尿液检查 血液生化:乳酸、血糖、酮体、肌红蛋
白、CPK等 尿液检查:乳酸、蛋白、酮体、肌红蛋
白、CPK、尿胆色素原、17羟类固醇等。 唾液:pH测定
、按摩以促进组织细胞代谢 充分休息和睡眠
运动后休息
静止性休息
最佳方式:睡眠
积极性休息
指锻炼者运动后采 用一些轻微的活动 以达到消除疲劳的 目的
适合于局部疲劳及 快速疲劳
合理膳食
核心:平衡膳食
不同的运动形式, 补充营养素要求有 所差异
10、疲劳的治疗
药物治疗:维生素、免疫增强剂、抗病 毒药、抗菌素、抗精神病药
11.1半时反应的应用
10秒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20-30秒 。因此,最适宜休息间歇不应短于30秒
30秒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为60秒,因此, 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右
具体方法:(1)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测定静时血 压;(2)受试者仰卧并保持卧姿3分钟;(3)推受试者 背部使其恢复坐姿(不能让受试者自己坐起);(4)立 即测血压,并每隔30秒钟测一次血压,共测2分钟
如果在2分钟内血压完全恢复为正常;2分钟内恢复一 半以上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为调节机能不 良
蒙、健忘、昏迷、思考力下降、集中力低下、 抑郁 (10)睡眠障碍:嗜睡、失眠 (11)发病时,主要症状在数小时到数日间发现
B、小标准
2、体检标准(2次以上,至少间隔一个月 ):
(1)低热 (2)非渗出性咽喉炎(颈部、腋窝淋巴结) (3)淋巴结肿大
诊断
1、A2项+B1-6项目以上+B2-2项目以上; 或,A2项+B1-8项目以上;诊断CFS
激素 中药 自律神经恢复疗法 运动疗法
10、疲劳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绝食疗法 温热疗法(桑那治疗) 芳香疗法 心理咨询 其他
物理治疗
按摩 作用: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加 速代谢废物排出
物理治疗
牵张
反复的牵伸动作,使病理性缩短的软组织( 肌腱、肌肉、韧带、关节囊等)逐步延长的 训练方法
8、疲劳预防对策
劳动时间适当调整 休息时间适当调整 健康的生活 有规律的生活 充分的睡眠
8、疲劳预防对策
营养平衡 适量运动 增强体力 情绪稳定 丰富多彩的生活 消除紧张状态
9、促进疲劳恢复的措施
补充容易消化吸收的营养,迅速补充消 耗的能量
补充维生素 放松运动 为了消除疲劳的物质,适当饮酒、入浴
超量恢复
原有功能 形态水平
超量恢复原理
力量 增长
超量恢复理论的应用
1.训练课中休息间歇的掌握 运动时消耗了的ATP大部分在2-3分钟内恢复
,但是,一次最大量的ATP消耗的练习,休息2 -3分钟时间太长了,在训练中当恢复至原数 量二分之一时,就可以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因此就选择半时反应,即恢复期中重新合成运 动时用去数量的1/2所需的时间
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 、血乳酸、最大摄氧量等)
2、疲劳的分类
(一)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 间
快速疲劳
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 身体机能下降
产生快,消除亦快
耐力疲劳
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引 起的身体机能下降
疲劳发生较慢,恢复时间 较长
2、疲劳的分类
(二)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 脑力疲劳
C 神经感觉的症状
1.眼睛疲劳,眼冒金星,眼无神 2.眼发涩,眼发干 3.运动不灵活,动作出错误 4. 脚跟发软,脚步不稳 5. 味觉改变,嗅觉厌腻 6. 眩晕 7. 眼皮和肌肉跳动 8. 听觉迟钝,耳鸣 9. 手脚发颤 10. 不能安静下来
4.1.2身体自我感觉能力
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 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 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 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
5、疲劳的检查法
感觉功能检查 生理功能检查 自律神经功能检查 生化检查
5.1感觉功能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的项目对应于疲劳现象的 变化而变化,主要有视觉功能、皮肤感 觉、深感觉等
1)视觉功能检查:视野、闪光试验 2)皮肤感觉检查:两点辨别觉 3)深部感觉检查:位置觉、重量感觉测定
5.1感觉功能检查
水疗
桑拿浴、蒸汽浴、温水浴等
水疗
11、超量恢复学说
运动时和运动后供能物质量的变化,是 消耗和恢复过程保持平衡的结果
运动时以消耗过程为主,恢复过程跟不 上消耗过程,表现为能源物质数量下降
运动后休息期,以恢复过程为主,消耗 过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质逐渐恢复, 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
超量恢复
练习 疲劳恢复 形 态 功 能 变 化
伴有37-38度的低热,有咽喉疼痛,肌肉无力,全身痛 或头痛,有睡眠障碍,昼夜颠倒,记忆力减退,伴有 过敏性皮炎等症状,畏光、视力下降等 重度疲劳的症状可以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经常徘徊在医院各科室之间,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诊断标准(日本厚生省,1993)
A、大标准两项 B、小标准14项,其中: 1、症状标准11项 2、体检标准3项
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肌肉硬度
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 肉酸胀、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 硬度增加
肌肉围度
5.3自律神经功能检查
心率、寒冷升压试验、脉压指数(压迫 颈动脉窦测量血压,并与压迫前比较)
5.3.1心率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 ,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 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诊断。
由于记忆力、集中力降低,以前的职业、教育、社会 、个人的活动能力显著下降
咽喉痛 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压痛 肌痛 没有发热、肿胀的关节炎 不同于以往模式的头痛 持续24小时以上劳作后的倦怠感
7、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 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
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 感疲劳 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 动的乐趣 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由于运动刺激使大脑神经细 胞的工作能力下降而导致身 体机能下降
单调运动容易产生
体力疲劳
由于从事身体训练使身体工 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的疲劳
2、疲劳的分类
(三)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整体(全身性)疲劳
从事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 下降而导致的疲劳
全身各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
身体某一部分进行运动使该局部 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疲劳
2、A2项,B项条件不足,疑诊CFS 3、确诊有感染症,其后继发这些症状者为
感染后CFS
CFS诊断标准(美国,1994)
A、慢性疲劳满足以下条件:
临床新诊断病例 现在持续劳作不能 休养后不能改善 职业、教育、社会、个人活动能力较以前低下
CFS诊断标准(美国,1994)
B、有以下4条以上存在(症状持续6个月或反复 发作)
A、大标准
1、明显影响生活的强烈疲劳感为主的症状 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或在此期间反复发作
所谓强烈的疲劳感是指短期休息不能恢复的 疲劳,严重者不能休息、不能家务、甚至不 能卧床
A、大标准
2、病史、体检及化验检查无器质性疾病
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部感染 、急慢性感染(细菌、真菌、寄生虫、HIV 病毒)、慢性炎症(肉芽肿、肝炎)、内分 泌疾病、药物依赖(酒精等)、中毒、慢性 疾病(呼吸、心脏、消化、肝脏、肾脏、血 液),排除神经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传导 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为保护机体进一步 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 起疲劳
4、疲劳的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