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 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心包 炎 、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 吸道感染、猩红热、败血 症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青霉素首选;四 环素、红霉素、 庆大毒素、先锋 霉素 青霉素首选
溶血性链球 菌
2.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磷脂质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 糖和盐类等外漏, 从而使细菌死亡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
类固醇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2.3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原核细胞 30S亚基 四环素 氯霉素、林可霉素 和大环内酯类 终止
③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 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 素。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
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2)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转肽酶 二糖聚合物 粘肽 直链十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损伤,菌体内的高渗 透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 胀、变形,在自溶酶影响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 亡——繁殖期杀菌药。
a.产生灭活酶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 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 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 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 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 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 失去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概论PPT

抗菌药物概论PPT
* 人类将细菌产生的这种物质制成抗菌药物用 于杀灭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接触到抗菌 药,也会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制造出相应的 灭活物质抵抗抗菌药物,形成耐药性。
15
六、细菌的耐药性(抗药性)
2.耐药性的种类(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又 称天然耐药性,如链球菌对氨基苷类抗触抗生素而消失; 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 耐药。
17
六、细菌的耐药性(抗药性)
❖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细菌 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从 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 如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
4
三、药物-机体-细菌之间的关系
机体
细菌
耐药性 抑制、杀灭
药物
5
四、抗菌药物基本概念
❖ 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 合成抗菌药。
❖ 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 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 抗生素两类。
❖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分为广谱(四 环素、氯霉素)和窄谱(异烟肼、青霉素)。
8
四、抗菌药物基本概念
❖ 抗菌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 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 续抑制的效应。
❖ 氨基甙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和万古霉素都有明显 的抗菌药物后效应。
❖ 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 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 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 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 次接触效应。 )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 选药的基础。
4.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 红霉素类、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氨基苷类 等。
讨论:抑菌药是否同样能达到治疗目的?
5.化学治疗 6.抗生素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
(二)耐药性的种类
1.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
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 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2.获得性耐药,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
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 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 -内酰胺 酶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三)耐药的机制
机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关系
人体

反 应
病 力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细菌
理想抗菌药:具有高选择性及强大的抗菌作用, 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对 图 35-1 宿主-抗菌药 -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机体产生极小的不良反应。
3.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1)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 的抗菌药,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 氟喹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 (2)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 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仅对 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生素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 持续抑制的效应 。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杀菌药, β -内酰胺 类抗生素 )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杀菌药,多粘菌素类)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0S,(抑菌药,四环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原菌 2.按适应症选药
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抗菌谱,即使有相 同抗菌谱的药物还存在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差 异,故各种抗菌药药物的临床适应症亦有所 不同。
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目的:防止细菌可能引起的感染。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高度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 难以控制。
• 2.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含有 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 阳离子能与胞质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 损; • 如:多粘菌素E •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能选 择性地与真菌胞质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 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真菌内的蛋白质、氨 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真菌死亡。 •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 药物作用环节: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 四环素类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 生抑菌作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 内酯类抑制移位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 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 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IV.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 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 (active efflux system)。由于这种主 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 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 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
•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药物作用靶点: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30s亚基和70s亚基 合成始动复合物。②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 合,阻止氨基酸tRNA在30s亚基A位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 产生抑菌作用。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 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 受阻,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

107834-药理学-33 抗菌药物概述

107834-药理学-33 抗菌药物概述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甙类、四 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等。
细菌核糖体由30S和50S组成, 氯霉素、林 可霉素、大环内酯类作用于50S亚基,四 环素和氨基糖苷类作用于30S亚基。
哺乳动物细胞核糖体由30S和50S组成, 上述药物对宿主细胞无明显影响。
四、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 类。
近期在临床耐药菌株中,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耐药, 即该耐药菌株在药物低浓度时被杀死,在高浓度时,却有 相当数量的幸存菌,即杀菌作用反而降低,此现象称为逆 反效应,目前机理不清,正在研究中。
近年来,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后续效应(PAE)的研究 受到重视。所谓后续效应是指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短 暂时间后,既是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抑菌浓度, 仍然对幸存的细菌有抑制作用,时间以小时计。几乎所有 抗菌药物均有PAE表现,因药因菌而不同,PAE时间长短 反映了药物对其作用靶位的亲和力与占据程度的大小。 PAE时间越长,其抗菌活性越强,所以PAE可作为评价抗 菌药物的重要指标。有许多临床实用研究证实,PAE与药 物动力学研究相结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以加大给 药间隔,减少给药次数,从而节约了药品,减少了副作用, 降低了医药费用。
喹诺酮类药物抑制DNA回旋酶,阻碍 DNA复制而产生杀菌作用
利福平与RNA多聚酶结甲氧苄啶 等。
哺乳动物细胞能直接利用叶酸
对磺胺类敏感的细菌必须自身合成叶酸
磺胺类、甲氧苄啶、抑制四氢乙酸合成, 细菌生长繁殖受抑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 化疗指数的概念。
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间的关系。 抗菌药的作用原理及细菌耐药的机制。 抗菌药的应用原则及联合用药的目的、适应症和 相互作用

药理学讲义抗菌药物概论

药理学讲义抗菌药物概论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 繁殖作用,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 的药物。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
在体外抗菌实验中,能够抑制病 原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 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 浓度( MBC) 。
化疗指数: LD50/ED50之比称为化疗指数。
思考题:
理解概念并简述名词术语
(3)根据作用机理分类: ◼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改变细菌细胞膜膜的通透性 ◼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抑制DNA、RNA复制、合成
(4)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 抗革兰氏阳性菌类 ◼ 抗革兰氏阴性菌类 ◼ 广谱抗菌药物 ◼ 抗结核药物 ◼ 抗真菌药物 ◼ 抗病毒药物
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 和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1. 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生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常用术语
1. 机体、抗菌药物和病原微生物三者 之间的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2. 常用概念及术语
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生素 抑菌药 杀菌药 抗菌谱 ◼ 广谱 ◼ 窄谱 抗菌活性 MIC MBC 化疗指数
微生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螺旋体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3. 抗菌药物的分类
(1) 根据来源分类:
◼ 天然产物 分别由细菌、真菌、高等植物、 动物等产生的抗菌药物。
◼ 有机化学合成与半合成抗菌药物。 ◼ 生物工程途径获得的药物
(2)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 -内酰胺类 ◼ 氨基苷类 ◼ 大环内酯类 ◼ 林可霉素类 ◼ 四环素类 ◼ 氯霉素类 ◼ 磺胺类 ◼ 喹诺酮类 ◼等

抗菌药物概论 概念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概论 概念 抗菌药物概述

红霉素类、磺胺类。
4.杀菌药 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 杀灭细菌的药物。β-内酰胺类、
Add氨Yo基u糖r T苷ex类t 。
5 抗菌活性
抗菌活性是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药物浓度。
概念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 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耐受性,连续用药之后,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必须增加剂量才能保持 原有的药效。
耐药性的分类
Add your Title
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耐药性现状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程度; •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时代的结束。
6 化疗指数(CI)
CI是化疗药的治疗指数,一般用半数致
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来表示。
CI↑
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7 抗菌后效应(PAE)
PAE是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 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设计 临床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可改变叶酸的代谢途径,直接 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进而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
5)病原菌对药物的泵出速度增加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可增强主动 外排系统,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降低疗效。
减少细菌耐药的措施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足够的剂量与适当的疗程; •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抗菌药;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局部用药,避免滥用; •医院加强耐药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

《药理学》第33章 抗菌药概论

《药理学》第33章 抗菌药概论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一)产生灭活酶
耐药菌可产生多种灭活酶,使药物失去抗菌活 性。灭活酶主要有2种:① 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 可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β-内酰胺环; ②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如乙酰转移酶,可改变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结构,使其抗菌活性丧失。
(二)降低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阻止抗菌药物透过胞浆膜进入菌 体内,如铜绿假单胞菌可改变细胞壁、细胞膜非特异性功 能,使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性。
PHARMACOLOGY
药理学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概论
学习目标
掌握:抗菌药的常用术语。 熟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了解: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菌耐药 性产生的机制。
目录
CONTENTS
1
常用术语
2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是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物。在应用抗菌药时,需注意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 又要充分调动机体的抗病力,还应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病原体的耐药性(图 33-1)。
5.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一般用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 的比值来表示,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通常CI越大,表明药物的安全性越大。
6.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浓度低于 MIC或被消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后效应长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可延长,而疗效不减。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生理药理)

抗菌药物概论(生理药理)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具有 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灭杀病原菌的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抗菌药: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称为窄谱抗菌药。 广谱抗菌药:抗菌谱广泛者称为广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的氨基酸、蛋白质 及离子等物质外漏而发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抑制或干扰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
阻止活化氨基酸和tRNA的复合物 与30S上的A位结合
细菌核糖体S70
30S亚基(氨基苷类、四环素类)
抑制始动复合物的形成,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 50S亚基(氯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与PBPs在活性位点上通过共 价键结合,使其失去转肽效应。
各种细菌的细胞膜的PBPs数目及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因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 PBPs结构和数量的改变是细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抑制细胞膜功能
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和制霉菌素
胞浆膜外:通过转肽反应,完成交叉联结,此过程由 转肽酶催化完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型与D-丙氨酰 -D-丙氨酸相似,可抑制转肽酶活性而抑制肽聚糖合 成,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障碍而死亡。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 PBPs)
PBPs是广泛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一种膜蛋白,可催化 转肽反应,使末端D-丙氨酸脱落,并与邻近多肽形 成网状交叉联结。
N-乙酰葡萄糖胺(NAG) N-乙酰胞壁酸(NAM)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抗菌药物概论.pptx

抗菌药物概论.pptx
抗菌药物概论
2019-11-13
谢谢聆听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2019-11-13
谢谢聆听
2
机体、抗菌药物 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2019-11-13
谢谢聆听
3
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 不耐酸,注射。
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
2019-11-13
谢谢聆听
18
二、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由头 孢菌素C,水解得到母核7-ACA接上不同的 侧链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其活性 基团也是‐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类有相似 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 应用。
更广 G+ < 1、2代 G- > 1、2代 对绿脓杆菌、 厌氧菌有效
较稳定 高度稳定
较一 代轻
基本无
代表药
头孢噻吩,头孢唑林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
头孢孟多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 头孢他定
第四代
2019-11-13
G+作用增强 G- >3 代 对绿脓杆菌、 厌氧菌有效
‫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偶见二重感染; ‫ ٭‬头孢孟多、头孢哌酮高剂量可出现低凝血 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
2019-11-13
谢谢聆听
22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碳青霉烯类 亚安培南(imipenem)特点: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耐酶且稳定,缺点是被肾脱氢 肽酶Ι(DHP-1)降解失活,口服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名
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哌拉西林 头孢唑啉 头孢呋肟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氨曲南
总株数
耐药株
耐药率(%)
83.19(63.26) 45.6(40.00) 68.6(42.51) 66.64(55.22) 56.97(50.00) 47.2(30.82) 47.45(27.79) 53.70(32.18)
37
720(528) 599(334) 432(140) 197(56) 1503(1082)1031(460) 2197(1235)1464(682) 1385(728) 789(364) 2229(1139)1052(351) 2373(529) 1126(147) 2015(1038)1082(334)
12
致病微生物的危害
十四世纪一场可怕的“黑死病”(鼠疫)席卷欧洲,
夺去了2500万人,几乎占整个欧洲国家1/2的生命;
1900年结核病大流行,210万人死亡,相当于当时全球
成年人口的一半,结核病成为“谈痨色变”的“白色瘟 疫”; 斑疹伤寒、霍乱、鼠疫
13
20世纪的8大瘟神:爱滋病、结核、疟疾、肝炎、流感、
15
我国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全球之首
• 我国门诊感冒患者抗菌药使用率达75% • 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达79%,远超过世 界平均的30% • 我国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率95% • 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达90%,国外为 50% • 我国抗菌药用量是美国的600倍
16
主要内容
一、 基本概念(重点)
生给予头孢拉啶3克,2次/日静脉点滴,连
续使用10天。医生告知疼痛就是发炎,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予头孢拉啶的目的是为了消炎。
问题: 这样使用头孢拉啶是否正确?
4
案例3:30户普通家庭自行使用抗生素情况
• 70%(21户)家中一直/曾经常备抗生素 • 九成(29户)知道抗生素,但将近一半家 庭(14户)并不真正了解抗生素的用途,其 中部分家庭(12户)甚至认为“抗生素是万 能药,可治百病;越新越贵效果越好” • 近一半家庭(13户)有直接从药店购买抗生 素并根据说明书吃抗生素的习惯 • 九成家庭(29户)不知道抗生素服用的疗 程,而是根据症状决定停药
抗生素
Fleming与青霉素
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Sir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the antibiotic penicillin. 20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 定义: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如:青霉素
22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23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 后,细菌生长繁殖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PAE长的药物可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且疗效不 减。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CI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越安全;
但也有例外:青霉素。
10
化疗药物
抗寄生虫药
抗真菌药
抗微生物药
抗恶性肿瘤药
抗病毒药
抗菌药
11
微生物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菌四体 (细菌、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3)降低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5)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40
-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病原菌
灭活酶
抗菌药物
改变靶位结构 胞浆膜通透性
链霉素 利福霉素类 青霉素G 氨基糖苷类
代谢途径
磺胺类
四环素类
某些广谱青霉
素类及头孢类
耐药方式
41
3.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临床选用抗菌药的基础
•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单一菌种或某一菌属有 抗菌作用。 如:异烟肼、青霉素 •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如:头孢菌素
21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如:四环素 •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
复习
1.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患者: 2. 用于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用于平时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 病患者: 4. 引起乳酸血症的是: 5. 急性心肌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 A 二甲双胍 B 罗格列酮 C 阿卡波糖 D 格列齐 特 E 胰岛素
1
案例1
2006年3月,北京一知名医院收治了一名 普通的咳嗽患者,尽管医生给他用了多种类 型的抗生素,仍然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细菌培养发现,病人体内感染的病菌对 各种抗生素均耐药。医生分析,这是由于长 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因为他 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惯。
滥用 局部用 剂量不足 长期用
•结果: “寿命” 越来越短 •20世纪60年代上市:十几年 •90年代后上市:用不了1~2年
……
•万古霉素: “对付耐药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早已有了耐药菌株
42
某男,咽喉炎,发烧、头痛,找医生开了阿莫西林、 氟嗪酸,每天3次,吃一周,他感觉好些了,停了药。 四天后,咽喉炎复发了,他把剩下的药吃了,症状缓 解。10天后,病又犯了,他不得不再次去医院开药。 这是典型的抗生素滥用者,在侵袭他咽喉的几百万个 链球菌中,对阿莫西林的抵抗力并不是一样的。 他自 行缩短了疗程,用药不足,一般的细菌被杀死了,强 壮的少数却可能幸存下来,生成新的菌株。再次用 药,会杀死他们的大部分,但最强壮的少数仍可能侥 幸逃生,生成抵抗力更强的菌株。结果,抗药性产生。
47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 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 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 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43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
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 无抗菌药的时代!
44
4.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 合理应用 • 努力开发新药
45
第四节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46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 基本原则
定义:病原体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 感性降低或消失,导致该药的疗效减弱或 消失的现象。
分类:
少数、由细菌染色 体基因决定而代代 相传
天然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抗菌药与细菌多次反 复接触后出现
36
2003年1月—12月(2001年1月— 9月) 某院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抗菌药物名 阿莫西林/棒酸 替卡西林/棒酸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 克林霉素 二甲胺四环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万古霉素
总株数 2418(691) 486(76) 2987(413) 2087(404) 2056(1099) 2947(1509) 610(323) 651(379) 2131(1153) 971(373) 1810(1229) 982(594)
38
2. 耐药性产生机制 质的改变,导致无效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如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催化某些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
分子上使药物失活。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
化酶等
量的改变,作用减弱
39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改变靶蛋白结构 增加靶蛋白数量 生成耐药靶蛋白
•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 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 •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的DNA 复制和mRNA的转录。
32
5. 影响叶酸代谢
• 叶酸是合成核酸的前体物质。 •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可分别抑制叶酸合成过程 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导致细菌生长 繁殖不能进行。 • 对氨基水杨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 杆菌的生长繁殖。
第33章 抗菌药物概论
14
2000年全国抗生素费用占卫生总 经费的22%,占药费的43%。 2004年占卫生总经费的34%,占药 费的50%。
1997年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会调 查结果显示,我国一、二、三级医 院住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 为90%、80%和70%,小医院中几乎 所有住院病人都使用抗生素。
二、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掌握)
三、 病原菌的耐药性(熟悉)
四、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了解)
17
第一节 抗菌药基本概念
18
抗菌药(antibacterial agents)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 (antibiotics) 抑菌药 杀菌药 人工半合成 天然
某些微生物(如放线菌、真菌、细菌) 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 19 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患者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 食堂不干净,可能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 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天天 吃,日积月累,最后就出了问题。
思考: 1、谁应当为他的死亡负责? 2、为什么没有人指导他合理使用抗生素? 3、他服用的抗生素是从哪里获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