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教学设计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从容说课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历史事件同样也是如此。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既有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也有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失败乃成功之母,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想成功就必须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光辉典范。
本节课给我们系统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及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充分体会到科学、先进的思想对于改造人类社会、造福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错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光荣、伟大的党。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具准备历史图片、投影片(材料)、歌曲《春天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设问——思考——回答。
2.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
3.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文革”图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深刻思想根源何在?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在通过‘五一六的通知’的前几天,他(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关于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示信中,勾画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24【教学设计】《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这一课是对上一课的承接,本单元讲述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本单元最后讲述的内容,这三大思想又和我们的建设、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并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之前两课讲述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史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这作为中国人必须要理解的内容,也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容易理解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比较的方法,对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理论来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是我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让学生认识先进的理论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通过学习和结合历史,认识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推进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理论先导,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推动了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
因此,先进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与“与时俱进”相联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学习共产党用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本节课运用图片、课件、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历史ⅲ岳麓版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考点解读】考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课标解读:邓小平理论包括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第一次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知识梳理】一、邓小平理论1、发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开展关于问题的讨论①原因:“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延续“”倾错误。
②意义:形成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思想基础。
〔2〕表现①放弃“”的错误方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
②肯定了关于问题的讨论,确定了“,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意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和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2、形成——20世纪80年代(1)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表现①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②提出了的思想和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理论。
③中共十三大阐述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从而确立社会主义路线。
3、深化——20世纪90年代(1)背景: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26张PPT)
曹凤霞
课程标准: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
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 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 意义。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 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 “邓小平理论”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三、三个代表
⑴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⑵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⑶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决了什么问题?
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 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3、内容: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1.历史背景(1)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延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
(2)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①政治: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思想: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2)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温馨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
二、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3)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三个“有利于”。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一国两制”理论。
(6)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1992年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3)
《5.24_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记住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并说出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对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学习共产党人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高二文科班的学生。
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历史学习,对历史史料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历史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
而本课的内容有一些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所接触的,形成了一定的先前学习经验。
因此,本教学设计选择学生身边的乡土史、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为普高的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导学德育渗透袁隆平刘洋张丽莉而且有利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讲授(四)科学发展观导入下一个环节知识梳理张丽莉老师的大爱行为不仅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诠释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哪一思想理论中提出来的呢?——科学发展观1、提出: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2、发展:2007年6月,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及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2007年10月,十七大对其进行进一步阐释.3、意义:使中国经济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4、地位确立:中共十八大将其写入党章。
时政中涉及较多,不做太多讲解设疑导学德育渗透[问题设置5]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那么同学们我们能做点什么呢?讨论2分钟(提示:把范围缩小,构建和谐校园、班级、寝室、家庭。
2024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岳麓版必修3
3.撰写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南的心得体会文章。
五、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心得体会文章: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南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5. 其他资源: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可以准备一些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南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这些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南的预习PPT、相关视频和文档,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历史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这可能会对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基于学生的层次、知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同时,我还需要关注那些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的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所教授的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 学生层次:
我所面对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高中阶段,他们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教案设计岳麓版必修3历史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程标准】1.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历史学习,虽然已经对中国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但思想史依然对其有一定难度,学生对高大上的理论缺乏热情是普遍现象,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一课的内容相当具有挑战性,而这一课又非常重要,因为这一课讲述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新中国的两个三十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及高瞻远瞩所蕴含的历史智慧。
2、经过高一历史的基础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用史料阐释、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仍需继续培养。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邓小平理论:应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特别注意掌握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贡献。
理解邓小平理论以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掌握“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应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意义。
注意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的共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恰当的补充课程资源和对同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的对比,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课件(共29张PPT)
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 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 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
“三个 代表” 重要思
想
以江泽民为核 心的党的第三 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创造性地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重要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 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 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
2、意义: ①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 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②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小结: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 发展于江泽民,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三阶段。
思想体 系
创立者
解决问题
思想精髓
历史作用
毛泽东 思想
1. GDP至上,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 2. 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西部 发展落后于东部发展; 3. 社会不公,“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 4. 民生问题严峻,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公共卫生 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空白。
——赵慧珠《学习时报》
科学发展观
1 、解决的问题: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李正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历 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问题 :持上述言论者的观点是:东欧剧变,是改革造成 的;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造成的。你认为根本原因 是什么?
2015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岳麓版必修3
课题: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课程标准)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事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1、从生活中体验历史,生活当中的对外开放,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生活与书本相结合。
2、通过分析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阅读教材、收集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史料阐释、分析能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是我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让学生认识先进的理论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通过学习和结合历史,认识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推进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理论先导,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推动了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
因此,先进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与“与时俱进”相联系。
4、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世界意识,将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提出、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二)难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学情分析: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内容,学生在政治上都学过了,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回答即可,对于相关的背景和影响可通过材料来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想一想:
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3、内容:
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
(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 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
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
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论?
(2)十三大(1987)——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
[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2、《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
(1)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2)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
(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3、作用: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总结:
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
3、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1)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
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3)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4)“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